艺术来源于生活.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20898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来源于生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艺术来源于生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艺术来源于生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艺术来源于生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艺术来源于生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生活是什么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如:种田、吃饭、旅游、休息等等。艺术是什么呢?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例如:用音乐去表现高山流水,用绘画中去表现梅兰竹菊,用书法去表现阴晴圆缺。总之用艺术诠释自然、生活之规律。其目的是:从宏观上说,使人们了解自然、认识自然、溶入自然、人和自然能更好地协调发展。从微观上说,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之目的。生活中充满着艺术在生活中,到处都是艺术。从视觉上,我们看到蓝蓝海洋之宽阔、小河流水之细腻、花儿盛开之美丽、春风抚柳之温心;从听觉上

2、,我们听到惊涛拍岸、高山流水、鸟儿争鸣;从嗅觉上,我们嗅到花儿的清香、从味觉上、我们尝到酸甜苦辣;从肢体上,我们感觉到冷热温凉、粗糙光滑;我们从这些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但生活是有限的,生活是在自然当中的,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喜马拉雅山,不是所有的人都登过太空;世界太大了,我们没有去过的地方太多了,可这不等于我们不了解喜马拉雅山、不了解太空,因为书本、电视去过哪个地方,所以我们在自然中感受不到的,可以到书本、电视那里寻找,一定能找到的,这样艺术的资源就更加丰富了,就能为创造更好的艺术做好铺垫。生活不全是艺术现实生活不全是艺术。怎么说呢?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

3、地照搬自然。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我们要想获取金子,就必须要具备获取金子的工具,还要有筛选、分离、冶炼、提纯一整套技术。我们要掌握艺术就要具备获取艺术的工具和技术,达到技术熟练、精湛,知道怎么去选择,怎么去取舍,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中到处都体现着生活、体现着自然。艺术来源生活,生活来源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书法中,王羲之的平和,如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米芾的飘逸,如春风拂柳,婀娜多姿;颜真卿的粗犷,如彪形大

4、汉,威猛魁悟;赵松雪的柔眉,如窈窕淑女,丰韵挺拔;弘一的空灵,如禅房入座,清新幽静等等,这些都是用自然、用生活来述说艺术家心灵的。艺术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艺术家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内容,运用到艺术中去,反过来又充实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新的享受。作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决不是生搬硬套生活、或者重复生活,而是有取舍地提取生活中的精华。在这个提取过程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的时代不同、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感受也不相同等等,所以产生的作品也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才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审视、品味作品,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艺术来源于

5、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自然、生活给艺术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艺术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在自然、生活中体验到花儿的开放、鸟儿的歌唱、江河的奔腾、高山的耸立,通过认知,产生感悟,花儿为谁开放?鸟儿为谁歌唱?江河为谁奔腾?高山为谁耸立?抒发我们对自然、生活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换成其他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等,使我们能更好地融合在自然中。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2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教育要适合孩子,我们应尽可能地多为孩子考虑,孩子可能

6、需要什么,孩子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因此,美术活动应尽可能多地选择孩子乐于接受、喜爱的,能引发孩子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同时,应注意内容的适度新颖,即从孩子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孩子现有经验有一定联系,但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孩子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认识和感受。那如何让幼儿园美术教育更加贴近幼儿生活,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呢?一、将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渗透在主题活动的实施中。首先,我们将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渗透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在主题活动中无论是生成的美术活动或是教师预设的美术活动,其共同点是都来源于孩子的生活,重在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最大限度地给予孩子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

7、,自主的运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表现表达,使孩子把自身对美的体验和真实情感倾注在艺术创作之中,从中体味现实生活的美好。如,在主题活动“好吃的蔬菜”。孩子们看到班级观察区放置了各种蔬菜,觉得很新鲜,直观认识和触摸使许多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于是我们设计了活动“有趣的蔬菜”,以孩子前期积累的各种蔬菜的直观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蔬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蔬菜宝宝”。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孩子的心,进一步激发了孩子对蔬菜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孩子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孩子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表现在打破逼真反映

8、自然的法则,更强调艺术创作应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心理体验,对生活的再创造。可见生活经验对于孩子创作的价值。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自然风光等到处都存在着美。结合主题的实施,我们要善于挖掘孩子身边的美,不但引导孩子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它,更引导他们富于感情的接受它。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孩子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如:如收集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尽量组织参观、旅游、游戏等实践活动。只有当孩子的经验越丰富,其感受也就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如在“三八”节主题背景下我们预设了美术活动“亲爱的妈妈”。孩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说妈妈最美

9、的时候、妈妈喜欢的礼物等,及收集妈妈的生活照、观察妈妈不同的发型、首饰、服饰等。因此,孩子们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能充满创意地装扮自己的妈妈。给妈妈梳一个最美的发型,戴上自己设计的首饰,穿上华丽的服饰,佩带精美的小饰物。从孩子的画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孩子在原有经验上的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借助美术的表现手段,孩子们原有的经验得到了重组、再现和拓展。3二、 开展生活化美术教育,为幼儿提供创作活动空间。过去美术活动以学习活动的形式进行,我把美术活动大面积的扩展到区角活动之中,如开设“美工坊”,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种材料,进行自由地摆弄、创作与交流。 “美工坊”则

10、是作为一种长期的固定区角设在活动室里。投放在里面的材料有盒子、瓶子、豆类等废旧物品和自然物,为幼儿开展创意美术活动丰富了操作材料。为提供更大的创造空间,我还把美术活动扩展到家庭中,引导幼儿与父母自主选择各种生活物品,进行各具特色的亲子创意制作活动自制交通工具、环保服装、节日灯笼和新年贺卡等。三、材料的生活化,丰富幼儿美术创作途径。纲要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果壳、蛋壳、树叶、种子、石块、贝壳、稻草等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提供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同时我

11、们也重视一些日常生活废旧物品的提供。如:旧报纸,塑料袋,一次性杯碟,碎布条,饮料瓶,包装袋等,它们都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利用各种资源丰富幼儿美术创作表现的途径。而我们的“美术活动材料的生活化”就是让幼儿在废旧材料上做做、玩玩、剪剪、画画、贴贴,使他们容易接受启示,充分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 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四、家园合作多方资源,把生活化美术教育外延到社区中。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12、,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家园合作多方资源能把生动而丰富的社会环境作为实施幼儿美术教育的场所,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拓展相关经验。让生活化美术教育活动更生活化、直接化、灵活化、个性化,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为目的。如,在一次“交通工具” 为主题的活动中,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主题有关的图片、书籍等资料,也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到社区的一些场所去参观等实践活动。还可以邀请开各种汽车、交警等相关的家长来园与幼儿互动。这些

13、教育措施使幼儿能够更全面深刻地了解主题的内容,丰富已有的生活经验。幼儿通过对汽车的观察和亲身体验,在作画和手工制作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过程中,孩子们也是非常乐于表现自己所了解的新事物,如:路标的含义、汽车的名称与特殊用途、司机和行人该怎样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所造成的危害、乘车安全的小常4识种种的生活体验与情感,在孩子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家园合作整合多方资源,把美术教育外延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拓宽幼儿的空间、时间、开发他们的大脑、手、口使幼儿更加积极地更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生活就是课堂。因此,我们也非常注重鼓励家长在家庭中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美术创作环境,让家长、参与

14、到美术活动中,为开展家园合作教育搭建了一个生动的平台。家长通过在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就明白了“美术贴近幼儿生活”的理念,真正让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回归幼儿生活。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下面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1.关于传授知识留意看看美术技法工具书,我们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美术知

15、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的一部分文字,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这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它学科作横向比较,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又是另一番景象,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直接传播

16、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且必不可少,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在美术课中,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是视觉形象,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它。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这是对的,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学生就难以得到了,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试

17、想,美术课充斥口头语言的讲述、讲解、谈话、讨论,却抽去了形象的提供,抽去了让学生感受造型艺术作品的视觉思维活动,抽去了直接从美术作品中获取知识的机会,那还剩什么呢?如果标签贴错了,那只会压抑而不是推动美术教学,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美术教师的注意力应保持在直接的视觉观察,对美术作品的目力接触,学生自己对美术实践的体验,直接的美术体验才是美术教学值得讨论之处。我之所以坚持这一点,就是因为将注意力转移到美术作品其它方面的诱惑力既强大又普遍。美术作品的体验很难用语言表述,很难抓住,也很难评价,而用语言表述作品中有些什么东西、作品表达了什么意思则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老师便将精力投于此道。实践证明,根据教

18、学内容的需要,制备具有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引导学生从具体作品中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也就是从作品所传达的表现内容的特定感觉出发,充分地感知对象,同时以作品讲评,启发谈话的简炼5语言讲解知识要点,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好教法,这种引导学生在观赏对象中“看”到美术知识的教学活动,理应成为美术教学的重要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传授美术“双基”,提高运用形象表达感受的能力,提高美术素质,具有一举多能的功能。演示对于传授美术基础技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演示能使技法操作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能清楚辨认材料性能、操作方法、制作步骤、作品效果等等基础技法知识,这是看作品、听讲解所得

19、不到的,是美术教学中又一特别需要的教法。值得一提的是,演示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曲解为“完成作业的示范”,或者说是“完成作业的规定”,老师在演示,学生亦步亦趋练完为止。事实上这样的演示反而成了束缚学生的框框,因为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是老师的演示无法实现的。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分析,演示确是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解决教学难点的好方法,不可不用;从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角度看,运用演示的教法应是为了使学生尽快地掌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技法,而不能使之成为作业的最后效果的规定和示范。2.关于练习辅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学习美术知识技法,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还有一大半靠练习

20、中去体验,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根据需要和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面对

21、美术作业愁不能完成,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主要在美术技能的低下。例如五年级安排了一个学习水墨画的单元,在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时,学生对于用墨有焦浓重淡轻之分、用笔有中锋和侧锋之分,用水有干湿之分的浅显知识都能对答如流,取出一张练习过的示范画让学生指出哪里是中锋用笔哪是侧锋用笔,则正确者较少,命学生画一只练过的小鸡,则效果更差。又例如六年级的操作水平确是

22、普遍存在“低幼化”现象,但欣赏课却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同样是没有见过的名画,经老师讲解都有所掌握,欣赏后写一段文字,还都有一番见解呢。看来学生好象天生喜欢接受口头表述的知识,而对操作技能反应迟钝。其实不然,剖析美术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内幕,我们可以发现美术教学内容中认知的那一部分和技能的那一部分相比,其难度和所花时间差距较大。墨分五色的认知用 3 分钟即可掌握,可是,掌握在练习纸上画出五种墨色的技能则需 30 分钟,甚至更多。尽管美术课的时间分配总是练习时间多,但由于练习质量问题和练习时间不足,难以使认知和技能平衡发展,于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拉开了距离,这是技能低下的原因之一。可这还没有

23、涉及问题的根本,学生掌握技能较难,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突出技能传授,突破技能教学的难点,在技能获得的重要环节练习时间抓紧抓好辅导。但老师往往只重新课讲授,轻作业辅导,表现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总是投于如何讲授新课,而很少过问如何辅导练习,在观念上认为练习是知识的运用,是学生的事。甚至有的校长听美术课也只是注意讲课如何,学生练习时就离去了,认为听课就是听老师如何讲课。其实,美术的练习不是简单地象语文、数学的练习那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知道了墨分五色,并不能画出五种墨色,这后面的练习需要作更多的辅导。课堂练习时间老师6不作巡视辅导,或巡而不视、视而不导地走一圈了事,学生诚如在黑暗中各自摸索,其作业失败

24、率自然是居高不下,这是由于教学不当造成技能低下的又一原因。我们老是埋怨学生年级长高了,可美术作业仍然很幼稚, 中国美术教育载文称此为“低幼化现象”,形成此问题固然有心理发展的规律性,从课堂教学研究来分析,没有把好练习辅导关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我们应正视这一教学上的失误,重视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尽可能使每一次作业达到练习要求,以提高技能辅导的效率来推动作业质量的提高,这也是教学上所能做到的改变“低幼化现象” 的切入口。目前,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作练习时间的个别辅导研究较少,提高学习效率还大有文章可做。我认为一次作业至少要进行二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巡视辅导。第一次是作业开始的 35 分钟内。每次

25、作业总有学生在构思构图等问题上做得不妥,这类学生的练习若不予以及时纠正,则后面的大量练习时间即便很认真也是失败成定局。作业开始,教师快速巡视一遍,画面布局不当之类的问题及时纠正掉,为全体学生的作业可能达到成功创设一个好起点。第二次是续第一次后至完成的较长时间内,主要是观察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运用情况,以及个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情况,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起点予以不同辅导,使教学内容中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在这一时间内予以落实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地落实。如此抓课堂练习效率,学生只会说不会操作的“低幼化现象”定可改观。从真正意义上说,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正因为儿童具有天真率直的

26、心灵,没有拘束,尽管他们没有具备画家的技法水平,也能把自己的感受大胆地诉诸形象,创造富有特点的美术作品。儿童个性和创造性表现在美术作品中,决定了作品的面貌人人不一样。这种“不一样”的存在,要求教师对每一学生的个别辅导也“不一样”。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全体学生用独特地观察、思维、想象,大胆表现各自的独特感受。同时,应俯下身去,观察每个学生的作业效果和心态,轻声地个别交谈,给以恰当的个别辅导。这样的个别辅导,应是对学生渲泄个别独特情感的渠道的沟通,是美术课特有的提供给学生发现个性、发展个性、发挥创造才能的机会。美术课有大量的练习时间,这时教师的责任是忙于“不一样” 的个别辅导,这是区别于其它学科

27、的又一重要特点,是美术老师在课堂练习时间应承担的责任。3.关于作业讲评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拿了几张作业,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多了,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因搞教学研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搞作业评比竞赛,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丢弃那“不一样”的个体创造,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

28、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拍掌称贺,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还是不要比赛为妥,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如前所述,儿童美术作品应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评价很难用一根尺子量出长短来,作业讲评的确成了伤脑筋的事。但静心分析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同学们在完成作业后有一种取得成果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希望得到群体的认可。面对全班“不一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何设计讲评一环呢?我认为讲评的话题首先应注意紧扣课堂教学要求,因每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所以讲评也有不同的话可讲;其次要注意鼓励全体学生的自信心,据素质教育的需要,

29、除了考虑作业的可视效果的质量外,对于那些认真参与学习、大胆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的同学都应给予肯定,给予鼓励,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鼓励比批评更能增加他们的上进信心。讲评的方式除了语言讲解外,应注意7美术的形象特点,把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使学生观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展示方式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如窗花展示于窗上,挂件就悬挂起来,这样做不仅创设了接触其他同学作品的机会,也使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适当展示才是最后完成。在众多的讲评方式中,全体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不失为一种讲评的上策。专用教室的黑板应整大块都钉上铁皮做成磁性黑板,这样用小吸铁石固定作品就很方便,学生作业完成后自行上前放上自己的作

30、品。展示全部作品,有利于全体同学平等地建立自信心自不待言,更有价值的是全体同学能获得一个开放交流的环境和机会,能在这么一个难得的环境和机会里感受、议论、切磋、沟通、理解、触发,其内含远远超出教师选几份作业讲评一番。实践证明这是特别值得提倡的。至于作业评比竞赛究竟如何,可以通过横向比较来认识:如果和语数学科的求相同答案比赛作比较,或者和体育运动公众信服的公平竞技比较,美术作品有明显的非竞技性特点,儿童美术作品尤其是这样。因此评比第一的做法务须慎重用之。小学美术课的类型绝大部分属于综合课。综合课的主要环节往往离不开新知识讲授、技法演示、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作业讲评等,这是本文为什么要选上述几方

31、面研究美术教学特殊性的旨意所在,也是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直接相关的躲不掉绕不开的问题.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学生在低年级时都比较喜欢画画,尤其在幼儿园,几乎每个儿童都喜欢画画,但是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绘画的热情渐渐减弱,绘画变得困难起来,总是抱怨没什么可画,他们有的怕画、怕想象,学习动力不够;有的怕写实,怕表现不够,不敢画;对自己的作品越来越不满意,一些学生将美术作业当作是一种“任务“,草草了事,个别学生甚至到了不想完成美术作业的地步。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兴趣减弱,那么对美术的学习效率也会减弱,美术作品的表现力更会大打折扣,作为高年级美术教师,笔者常会有高年级学生的绘画水

32、平比低年级学生差的感概,觉得这是高年级学生的一个“绘画困难期”。学习美术,这本来非常有趣的事,为什么越是到高年级,越是出现兴趣减弱现象,甚至感觉成了一种负担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高年级学生的年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其儿童画创作主要凭感觉绘画,空间知觉较弱。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水平逐渐加强,观察力逐渐提高,已不屑于低年级时候的绘画内容和表现方式。但高年级学生自身的绘画技能又不能满足认知水平的需要,难以用绘画语言表达情感。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与绘画技能的相对滞后之间产生了矛盾,导致了高年级学生“绘画困难期”的形成。另一方面是兴趣转移的问题,目前,高年

33、级学生逐渐感受到学习、考试的压力,这种压力实际上并没有随着新课改的变化而减弱,它以逐年递增的形式通过老师、家长最后集中到学生身上,在衡量语文、数学等学科重要性的基础上,学生将大量时间放到这些学科的学习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转移对美术的兴趣。导致对美术学科的轻视和兴趣的减弱。第三,从客观上说,教材的内容、教师的教育方法、家长、老师的重视程度、对学生作品的外部评价等多方面因素也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兴趣。2问题二:高年级学生美术学习不良习惯现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高年级学生存在许多美术学习的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美术学习,也影响着教师的美术教学。例如:学生上课经常忘记携带美术用具

34、,甚至课本,以至于难于完成美术学习任务。课前准备不充分,学习过程中纪律松散。学生绘画过程中不能很好的独立作业,注意力分散,讲话,完不成作业。8学生作业随心所欲,拖拉、应付现象较为严重,优秀美术作品难于诞生。我们知道,好习惯的养成,可以使一个人终身受益。相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高年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不良习惯较多,令人担忧。笔者认为,学生不良习惯的形成有其主观原因,如对美术的兴趣、对美术的重视程度、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等等,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的原因或者是客观的原因。从教师的角度分析,美术教师往往重视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而忽视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从美术用具的摆放到学生上课常规的管理,从美术作业的收

35、缴到美术作业的批改,如果教师本身不重视细节,学生当然钻空子,时间一长,不良习惯自然诞生。从客观原因分析,高段美术课每周两节,课程分散,容易使学生将美术课的准备工作淡忘。而且,美术课经常需要大量的美术用品,如中国画教学:学生需要准备水桶、调色盒、墨汁、颜料、宣纸、毛笔,手工课教学:制作材料、刀具、胶水等,一大堆材料确实麻烦,如果教师不是提前通知,真的让学生的准备工作无从着手。至于作业,现在的美术课中真正让学生操作的时间不多,40分钟的时间一般只有一半时间是学生绘画或者制作的,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想完成一个较为出色的作品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为完成“任务”只能草草了事敷衍过去了,再加上高年级学生各学科

36、学习任务的繁重,更本没有时间去精雕细磨。(二)教师教学层面的问题1问题一:忽视美术技能技巧传授的现象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确实,如果我们的美术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技法的传授上,那么受益的只是少数对技法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而不是全体。新课程改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提出重视美术文化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能重视美术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验表现出来,再进行技法指导,学生就能够明白美术的表现技法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很多老师片面的理解新课标,认为美术学科需要注重美术文化的学习,因此知识

37、技能就不重要,甚至认为在美术课中对学生进行技能技巧的传授则回到了以前的传统教学。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中经常会有反映,结果,让听课的老师觉得困惑:原来现在的美术课是这样上的?那如果不是专业美术教师也同样可以上好美术课啊?曾经听过一些公开课,很多老师在学生问到:“老师,我该用什么颜色来画?”,老师的回答是:“用你喜欢的颜色来画”,当学生问:“ 老师,我可以在上面画点房子、树吗? ”,老师的问答是:“ 你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表面上看,这似乎是老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的表现,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际上,笔者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导向。我们从学生的问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彩色、构图等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渴求,然而使人

38、遗憾的是:教师未对学生的问题作出任何适当的解答,长期如此,学生又如何真正学到美术文化呢?笔者认为:美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传授技能技巧是美术课重要的任务之一,传统的美术教学是在传授技能技巧的过程中忽视了美术文化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的老师甚至是“以画代教”的现象,以绘画示范代替课堂教学的全部,教师画的好,就认为是教的好。 课标在“基本理念”中的表述是:“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 ”这里的“绝不仅仅是”并非全部否定了技能技巧的训练,虽然课标强调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层面上来,但不是把技能技巧完全排除于美术教学之外。对

39、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完全撇弃,是对课标理念的误解。2问题二:忽视情景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实效性的现象9情景教学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完成学习任务,一直来受到广大教师的喜爱,现在很多美术教学都在创设情景,如音乐情景、游戏情景、故事情景等等,但其效果如何?笔者为了追赶时髦,也曾在一些美术课上使用情景教学,比如在上京剧脸谱的时候,让学生看京剧,在上兵马俑的时候采用的是兵马俑幻想曲进行引入等等,适当的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设置确实对美术课教学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过多的使用情景教学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使情景教学形式化,很多情景设置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生动有趣,热热闹闹,实际上教师在兜圈子、猜谜语,对课堂教学效果

40、反而会有影响,甚至干扰了学生的学习。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更是应该谨慎使用,把握不好反而成为学生借着这种气氛哄闹一下的机会。同样,多媒体的运用也已经成为目前美术教学必不可缺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电脑美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而已,而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如果教师过多地应用多媒体课件,课堂教学必要的技巧演示步骤和制作过程就会被一张张冷冰冰的画面所取代;就会忽视美术课不仅需要大量的范画赏析,还需要教师对绘画、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这一特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把电脑当作一种“高级板书演示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大屏幕代替黑板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教师制作的多

41、媒体课件可以用事无巨细来形容:本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已事先刻录在内;一些要提问的问题也被精心设置在内,并配上回应学生回答的音响效果;映在银幕上的文字也以各种方式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与颜色于是,教师只要鼠标轻点,教学过程便在银幕上演。许多教师认为制作课件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不变的课件是并不适合不同班级同样使用的。因为学生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教师如果忽视具体情况,整堂课其实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了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存在,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由于过多依赖多媒体,使美术教师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一节课下来,原先在黑板上漂亮的粉笔字板书没有

42、了,精彩的范画也不画了。这样一来,不但掩盖了教师美术基本功的不足,而且不利于学生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有很多美术课花花绿绿、有声有色,看似热热闹闹一堂课,又是音乐,又是图画,又是动画,但学习的目标不知跑到哪里去了?出现了课堂上仅仅是一些资料的堆砌。笔者觉得“花拳绣腿”多,实质内容少了。3问题三:忽视美术教学中美术因素的现象在新课程的视野下,美术不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成为美术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许多教师尝试学科的整合,如美术与音乐的整合,美术与语文的整合,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等等,笔者认为这是很值得探索的一种模式。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我们时

43、刻不要忘记美术教学的特征,不能忘记美术学科中的美术元素,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综合会失去美术学科本身的特点,而使我们的美术课显得不伦不类。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上春天的花一课时,她不是从美术课的角度对花进行讲解,而是过分注重对花的知识的讲授。在一堂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给二年级小朋友讲起了花的知识:如花的结构、花的种类、花的应用等。这位美术教师向学生出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让学生进行辨认。在引导学生对花进行仔细观察的同时,还让学生用手触摸花瓣、花蕊,让学生通过花蕊的观察分辨是雄花还是雌花这样的教学设计,给人以十足的科学课味道,使人觉得这是在上科学课,而不是美术课。10又如一位美术教师在教鞋子一课时,为了激发

44、学生对鞋子写生的兴趣,先给学生讲了一个侦探利用鞋印破案的故事。这位美术教师从作案人跳窗逃跑时在窗台上留下的脚印入手,对侦探如何通过窗台上的脚印来推测作案人鞋子的尺寸和款式以及对侦探如何通过鞋子的尺寸来推测作案人的身高、体重和走路的样子等过程作详细的讲解。这位美术教师的精彩讲解使学生个个都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看了一部精彩的破案大片;但从美术学科的本位去拷问教师的教学行为,则显得实在太离谱。在高年级美术教学中,我们可以渗透科学、文学、道德等教育因素,但是这些“非美术”的元素只能是渗透其中而不能担当起主角的任务,闻一多先生曾对诗歌做过比喻:诗歌本来是自由美妙的内心流淌,可是因为有了诗体形式的限制,诗歌

45、就成了一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同样,美术也是“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美术教学必须立足美术学科的本位,正视美术教学的规则,回归美术本真。4问题四:忽视提问及评价有效性的现象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和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对提问往往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但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一般注重的是环节的设计,而容易忽略对提问的设计。美术教师在教学中的提问随意性比较大,在一些公开课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价值不高或者无价值的提问。例如:大家觉得这个画漂亮吗?(生:喜欢) ;大家想不想也画一个漂亮的画?(生:想) ;这位小朋友画的好不好

46、?(生:好)这些“知道不知道”、 “是不是”、 “好不好”、 “对不对”、 “怎么样” 之类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经常会充斥课堂,学生的回答根本不用动脑,看似师生互动,实则废话连篇。笔者认为,多一些值得学生动脑的问题,多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再说评价,很多美术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认为赏识、夸奖、肯定是评价的主要方面。所以当学生完成作业或者回答老师的提问后,总是给予评价:“这幅画真好看!”、 “真聪明”“ 你真棒”之类。确实,适当的鼓励在教学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笔者觉得这是评价的

47、一种误区。作为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绝对不是简单的“漂亮、好看”就可以的,这种评价仅仅是流于形式的、粗浅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教师的随意性夸奖,笔者给它的定义是“假评价”,我们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应就美术的特征给予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客观的评价。如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需要从构图、色彩、形体表现等多方面去发现亮点,然后给于确切的评价。美术是种艺术,教师的评价应该是用艺术的语言去评价艺术。学术,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小学教师虽身在一线,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们对专业的科学、客观、理性的思考得以通过规范的学术文章呈现出来,形成了颇具系统性的基础教育研究,尤其是有效教学的研究,让教师们更加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目标达成的效益。于是, “有效教学” 就成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成为新一代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积极因素。“有效教学” 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人们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教学的最大效益,从目前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1、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2、教师使用教学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