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为什么说利率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对经济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以及不同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利率发挥作用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利率既有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又有对微观经济的调节作用,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利率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是各国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但利率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宏、微观经济基础及良好的经济体系与制度环境。1、利率具有引导储蓄和消费的作用利率的高低不仅影响储蓄的总量,而且影响储蓄的结构。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较高的利率会促进储蓄总量的增加,特别是对储蓄存款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在其他条件不变
2、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利率的提高必然会使消费减少,利率的变化会影响消费总量,消费是利率的减函数。从长期来看,利率影响的只是即期消费量,提高利率,则减少即期消费量,但却会使远期消费量增加,即增加社会消费基金总量。2、利率对投资的影响作用投资可分为实质性投资和证券投资。利率对实质性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实质性投资是指对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的投资活动。实质性投资与利率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理论认为,低利率对实质性投资有刺激作用,高利率则不利于投资规模的扩大。在正常的经济情况下,利率与证券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即当市场利率下跌时,资金更多地流向证券,证券价格会上升。市场利率变化是影响证券行情的
3、一个重要因素。3、利率对经济核算的影响作用对存款人来说,利息是让渡资金使用权的报酬。适当的利率水平可以鼓励居民勤俭节约,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将节约的资金存人银行,以取得更多利息。银行还可以运用利率杠杆,对那些经营管理不善、资金周转慢、贷款逾期不还的企业实行高利率,对那些经营管理好、资金效益高、信用状况好的企业实行优惠利率,从而促进企业加强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4、利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作用利率作为经济杠杆,如果运用的好,可以起到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利率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第一,利率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第二,利率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5.利率对调节经济的作
4、用,利率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第一,聚集社会闲散资金。第二,优化产业结构。第三,调节货币流通。第四,平衡国际收支。二 、商业银行的功能是什么?其主要业务有哪些?商业银行的功能:第一、 信用中介职能。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借贷双方的“中介人” ,通过负债业务(集中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和资产业务(将集中的闲散资金投放到需要资金的国民经济各部门) ,实现资本的融通,对经济结构和运行过程进行调节。这是商业银行的最基本职能,最能反映其基本特征。第二、 支付中介职能。商业银行作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货币保管、出纳和支付代理者,通过帐户上存款转移,代
5、理客户支付,基于储户存款,为储户兑付现款等,减少现金使用,节约流通费用,加速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扩大再生产。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两种职能相互推进,构成商业银行借贷资本的整体运作。第三、 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把负债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转化为存款,在存款不提或不完全提现时,专家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信用创造的实质是流通工具的创造,而不是资本的创造。第四、金融服务职能。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迈组可户要求,不但开拓金融服务领域,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扩大,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和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如代发工资、提供信用证服务、代付
6、其它费用、办理信用卡等。金融服务职能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能。 第五、变社会各阶级的储蓄和收入为资本商业银行主要业务:1、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即资金运用业务,的前提和条件。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来资金两大部分。2、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资产业务,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业务,主要分为放款业务和投资业务两大类。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运用这一过程,获取利润。3、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财,以中间
7、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包括:(1)支票结算业务 (2)汇兑业务 (3)信用证业务(4) 信托业务(5) 代理融通业务(6) 承兑业务(7) 租赁业务。 三、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经济效应及其治理对策。 通货膨胀产生的成因:(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纯粹的货币现象,控制货币供给的中央银行最终控制通货膨胀率,这一理论视货币数量的增加为一般物价水平上涨的唯一因素,且认为货币数量的任何增加都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如果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稳定,物价水平也将稳定,如果中
8、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物价水平将迅速上升。(二)总供求失衡导致的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因总需求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逐过少的商品”造成的现象。在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货币数量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增加,则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量的增加,而不会导致一般物价水平显著上升,但是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货币数量的增加,从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就不会引起就业和产量的增加,而只能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是一种侧重从供给或成本方面分析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假说。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成本
9、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即工资成本的增加、利润的增加、进口原料成本的增加。混合通货膨胀 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三)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的理论基点是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来分析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机理,认为部门间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是导致通货膨胀的根源。经济结构的非均衡状况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的上涨 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1,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当发生未预期通货膨胀时,有固定货币收入的人以及债权人遭受损失。相反,对于非固定收入者及债务人都是受益者。在现代社会中主要包括股票持有者、企业和国家。2,对财产分配的
10、影响。由于通货膨胀侵蚀着货币购买力,使任何以固定货币数量计算的资产的真实价值也受到影响。对于持有不变价格财产的人来说其拥有的债券、银行存款的票面价值是相对固定的,实际价值将随物价上涨而下降。对于持有可变价值财产的人来说,则正好相反,他们会因通货膨胀而受益。3,对于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货膨胀造成人们对货币贬值的预期,导致流通中的囤积居奇,出现“投资不如投机,生产不如囤积,存钱不如存货“现象。导致生产下降,通货膨胀恶化,企业不再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而是乘通货膨胀之机,抬高物价,粗制滥造,结果形成资源浪费,生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4,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短期看,当有效需
11、求不足而且社会存在闲置生产能力时,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政府的投资性支出,扩大总需求,从而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从长期看 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风险,提高经营成本,使生产投资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5,对国际收支的影响。通货膨胀的国家 国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出口商品价格也上涨,从而影响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出口减少。而本国货币贬值,必然导致进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增加,致使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不利的,特别是恶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易引起公众的不满和政局的动荡。因此,各国政府为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的压力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拟定和执行
12、着各式各样的通货膨胀对策。(一)宏观紧缩政策 。这是比较传统的抑制和治理通货膨胀的手段。它的基本精神,从根本上讲,就是收缩通货减少需求。1,紧缩性货币政策, 即货币通过压缩限制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宏观紧缩的目的。我国习惯上称之为抽紧银根。具体办法是运用中央银行的三大政策工具来实现。 (1)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出售证券,回笼货币资金,以相应减少经济体系中的货币存量;(2)通过提高贴现及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以期提高借款成本,控制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减少对信贷的需求;(3)通过提高法定准备率,用以缩小货币扩张乘数。2,紧缩性财政政策: 即政府通过增收减支的办法来抑制总需求的
13、增长,实现宏观紧缩。具体的办法:(1)增税。增税一方面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减少财政赤字,达到减少货币发行量的目的。另一方面,增税使得企业利润相对减少,企业的投资需求旺盛的局面得到了缓解。(2)削减政府开支。政府支出的减少,在财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削减财政赤字,从而减少货币发行,另外政府开支的减少,也直接地减少了总需求,因为政府开支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物价与所得政策这也是比较惯用的对付通货膨胀的举措之一。它的含义即政府当局拟订一套关于物价和工资的行为准则,由价格的决定者(即劳资双方)共同遵守。1、价格政策(1)政府与企业订立反涨价合同。政府与企业界达成协议、订立合同,直接地限定价
14、格(包括商品和劳务)或规定其波动的幅度和范围。(2)立法限制垄断高价。许多国家都制定有反托拉斯法。垄断高价是通货膨胀的诱发和推动因素之一,对于垄断行业、部门或企业的产品价格实行限制,有助于物价的全面稳定。(3)非常时期,政府往往采用管制和冻结物价的强制性措施。当经济运行出现非常情况或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政府当局有时会采取比较激进的冻结物价措施来阻止迅速上涨的价格水平。2、收入政策(1)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所谓“指导线”即政府当局在一定年份内允许货币总收入增长的目标数值线,并据此相应地采取控制每个部门工资增长率的措施。在“指导线”内,由工会和企业自愿设定工资的实际增长率,但不得超过“指导线”
15、 。(2)管制或冻结工资。政府动用行政或法律手段,强制性地将职工工资收入总额或增长率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严禁擅自调整工资水平。(3)运用税收手段。即按工资增长率征收特别税,对工资增长较快的企业课以重税,借此来抑制收入增长速度,降低单位生产成本,缓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三)收入指数化政策所谓收入指数化:是指工资、利息、各种证券收益以及其他收入一律实行指数化,同物价变动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按物价指数滑动或随物价指数的变动而进行调整,以避免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并减弱由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分配不均的问题。实施收入指数化政策,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有限的指数化方案,即在实施指数化时,范围上仅限于某几种或一种
16、收入、债券或其他因素。另一种是全面的指数化方案,即在实施范围上,建立更为全面、更为复杂的综合性升降条款系统,在这个方案中,与生活费用指数紧连在一起的,不仅有所得税和政府债券的收益率,而且还有工资、薪金、退休金、抵押利率、公司和市政债券收益率 储蓄账户、房租以及汇率。(四)反通货膨胀的其他对策除了上述三种比较常见的反通货膨胀政策以外,各国在长期的反通货膨胀斗争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反通货膨胀的其他对策。这些对策有供应政策、改革市场结构、国际合作等措施和政策。1供应政策。主要针对过去一直注重对需求方面来制定的一系列反通货膨胀对策,而忽视了供应方面因素,即忽视了运用刺激生产力的
17、方法,通过增加有效供给,降低边际税率以刺激投资,刺激产出,来对付通货膨胀。2改革市场结构。主要针对市场结构的不合理,可能造成的诱发物价上扬的影响。这里的市场结构,主要指的是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结构。在劳动力市场方面,除应取缔或减少对就业和转业的限制外,政府当局也应设法改善有关就业的信息,对失业者提供转业训练,否则,易引起劳动力的部门不平衡,增加劳动力成本,从而引发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在商品市场上,应打破垄断,减低关税,鼓励消费者成立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团体,以便增加对物价任意上涨的抗力。不过,这些措施奏效的时间周期较长,且易引起既得权益集团的反对。3.国际间通力合作。主要针对通货膨胀可能在国际间
18、传递,因此单靠一国的力量,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它的产生,因此需要国际间的通力合作。四、分析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的机理。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运用的策略手段。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有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其中,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
19、。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但是,法定存款准备纪律政策存在三个缺陷:一是当中央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可以变动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反方向抵消法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作用,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很大,作用力度很强,往往被当作一剂“
20、猛药”,三是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影响要通过存款货币银行的辗转存、贷 逐级递推而实现,成效较慢、时滞较长。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往往是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自动稳定机制,而不将其当作适时调整的经常性政策工具来使用。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就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务。再贴现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中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
21、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反之亦然。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工具相比,再贴现工具的弹性相对要大一些、作用力度相对要缓和一些。但是,再贴现政策的主动权却操纵在存款货币银行手中,因为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票据以取得信用支持,仅是存款货币银行融通资金的途径之一,存款货币银行还有其他的诸如出售证卷、发行存单等融资方式。因此,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是否能够获得预期效果,还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是否采取主动配合的态度。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相比较,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更具有弹性,更具有优越性:一是中央银行能够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准备金,从而直接影响货币供应量,二是公开市场业务使中央银行能够随时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经常性、连续性操作,三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四是由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规模和方向性可以灵活安排,中央银行有可能用其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微调。但是,它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一是金融市场不仅必须具备全国性,而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可用以操作的证卷种类必须齐全并达到必需的规模,二是必须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例如,如果没有法定准备金制度配合,这一工具就无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