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证明文与阐明文:议论文新的分类及其意义发表日期:2009 年 7 月 25 日 出处: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3 年 2 月 作者: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 邓辉麟 已经有 2652 位读者读过此文摘要:议论文可以按议论方法的不同分为证明文和阐明文两个类型。两者主要有三点区别:写作目的和文章功用不同,内容构成不同,议论方法不同。这个新的分类对议论文的读写实践和读写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议论文的分类;证明文;阐明文;阅读;写作现代议论文理论在对议论文进行分类时,通常是根据论证方式的不同,将议论文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类;或按其内容分为思想评论、政治评论、经济评论、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其实议论文还有
2、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那就是按议论方法的不同分为以论证为主的证明文和以阐述为主的阐明文两个类型。1证明文是作者以充分的证据和适当的方法证明某种观点是真理或谬论以让读者信服的议论文。阐明文是作者阐明与某个问题有关的个人见解以让读者明白的议论文。2这两类议论文主要有三点区别:第一,写作目的和文章功用不同。作者写证明文,目的是要让读者相信自己所认定的真理;从功用上说,证明文用于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例如邓小平的讲讲实事求是3是一篇证明文,其中心论点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作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发表这个讲话),是因为当时党内有些人对这一点有怀疑,甚至认为坚持“两个凡是”才是坚持毛
3、泽东思想。正如文章第二段说的:“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忘记、抛弃甚至反对”以及给坚持者加罪,都是因为“不信”。邓小平写这篇文章(发表这个讲话)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证明并让读者(听者)相信: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并要求他发表讲话的这个会议采取实事求是的方法,分析和提出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新任务。作者写阐明文,目的是让读者明白自己阐述的见解
4、;其功用在于阐述人们所不知而自己独知的道理使人知晓。例如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4是一篇阐明文。作者写这篇文章(发表这个讲话)的目的是什么?且看课文练习二提出的问题:(1)本文认为,北京大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建的?它在哪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本文概括的北京大学的传统是什么? (3)江泽民同志对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提出了哪四个“应该”?这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对这几个问题,读者(听众)不一定明白,作者写这篇文章(发表这个讲话),就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让自己的见解被读者(听众)知晓。本文“先叙述北京大学的创建和新中国成立的艰苦历程,再充分肯定北京大学一个世纪来所作出的
5、重要贡献,然后强调科教兴国和创建世界水平的一流大学,最后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勉励他们做到四个统一。”5经过这样的阐述,解答了论题(即标题)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使读者对“不知”的道理有所知。第二,内容构成不同。证明文有论点,有论据,是以论点为对象,以论据为主体的。证明文的行文就是用充分的论据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全文只有一个证明系统。例如谈骨气6是证明文,它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骨气”是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论据是:文天祥兵败被俘后,拒绝高官厚禄的劝诱,写诗明志,慷慨就义;齐国闹大饥荒,一位穷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死
6、不屈。这三个事例分别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它们构成了全文内容的主体。阐明文有论题,有论见,是以论题为对象,以论见为主体的。阐明文没有中心论点,当然也就没有直接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论题是全文所要阐述的、所要回答的中心问题。问题提出了客观事物的未知域,规定和指引了思索的任务和方向,成为自觉思维的发端。问题按其未知域范围,可分单向的和全方位的两类,阐明文所阐述的往往是全方位的问题,即有关某一客观事物的一切内外联系都是未知的,有待解答的,未知域是全方位的,无确定范围的。因此阐明文必须阐述成套的论见以解答全方位的问题。论见是指围绕论题所阐述的作者的见解
7、,是作者对问题做出的答案。阐明文的论见总是一系列的,这一系列的见解构成了阐明文的主体。例如纪念白求恩7是阐明文,它的论题是:关于“纪念白求恩”的问题。白求恩有什么值得纪念、如何纪念他呢?显然,这是个全方位的问题,所以围绕这个论题所阐述的论见是成套的,共有四个方面:(1)白求恩不远万里来中国的不寻常经历,表现了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一个方面),表明他实践了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要互相支持的列宁主义路线,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实践这一条路线。(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另一方面),“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的人,“
8、喜欢自吹”的人,“对同志不是满腔热忱”的人,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3)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共产主义精神的又一方面)对于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的人是一个极好的教训。(4)人们纪念白求恩说明他的精神感人之深,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精神意义重大。这四个方面的论见构成了文章的主体。这篇文章没有中心论点(新的教学参考书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课文说明”中未使用“中心论点”这个概念,而是说:“全文的中心是: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8这个“中心”指的是
9、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的论见也不是论证中心论点的论据,而是围绕论题所阐述的见解。第三,议论方法不同。证明文以论证为主。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真实性的过程,其思维形式是验证性的,它把思维的方向和目的指向并归宿于已知的中心判断的证实,它的所有的论据都是针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是使用和借助推理形式进行的。证明文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使用归纳推理的形式)、引证法(一般使用演绎推理的形式)、类比法(借助类比推理的形式)、反证法、归谬法、排他法(均为间接论证)等。例如谈骨气一文所列举的三个事例中的三个人物,尽管时代不同,层次不同,具体事迹不一样,但都同样表现了“有骨气”的精神,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集中
10、论证了一个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方法上,采用了例证法,也就是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法。当然,所谓以论证为主,是指从整体和主导方面看,证明文是用充分的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的,并不是说,它的各个部分都不能用阐述的方法。例如谈骨气是一篇证明文,从全篇来看,它以论证为主,通过三个事例,运用例证法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但其中的第二、三、四自然段也运用了阐述的方法,以解释“骨气”的含义,指出有骨气是我们民族的传统,分析今天学习祖先的有骨气的动人事迹的意义。阐明文以阐述为主。阐述是述说分析,讲清事理。它的思维方式是放射式的,它将思维的方向和目的指向并归宿于对论题的一系列解答,指向并归宿于新知的创造。阐
11、述论题的方法有分面阐述、分层阐述、分条阐述、对比阐述、关涉阐述、因果阐述、源流阐述等几种。例如江泽民的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6(P3-11)是一篇阐明文。此文的标题即为论题。论题明显地包括两个部分,相应地,文章的内容也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至 21 自然段)讲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第二部分(第 22 自然段至结尾)讲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文章在整体上采用了分面阐述的方法,即分业绩和经验两个方面去阐述论题。在阐述论题的业绩方面时,即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阐述(阐述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的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的情况)和分
12、条阐述(列举我国八十年来取得的光辉业绩)的方法。在阐述论题的经验方面时,即在文章的第二部分,也主要运用分条阐述的方法,即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三条,分别进行阐述。这三条基本经验就是三个“必须始终”。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特别是第二部分进行总结,将三个“必须始终”归结为一个“必须始终”,即“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代表”的思想。当然所谓以阐述为主,也是指从整体和主导方面看,阐明文是围绕论题阐述作者论见的,并不是说它的每个部分都不能用论证法。例如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第一部分在阐述
13、奋斗业绩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发展和人民斗争深入的必然结果”、“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等观点。对这些局部的观点,也进行了论证,如对第一、第二、第四个观点,都采用例证法,即根据所阐述的事实,用逻辑学的归纳法进行证明。但整篇文章还是用阐述方法解说论题。以上三点集中到一点就是,一篇文章如果是为了论证一个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它就是证明文;否则,它就是阐明
14、文。新的分类方法引进了一个新的概念“阐明文”,也为议论文理论的肌体增添了新鲜血液“阐明文”理论。“阐明文”理论的提出,对议论文的读写实践和读写教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议论文理论的核心,是所谓“三要素”理论,即认为一篇议论文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构成。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凡议论文都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实质上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是从属于中心论点的。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每篇议论文都有论据不是事实论据,就是理论论据。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每篇议论文都有一个论证过程,局部的论证是证明分论点的过程,
15、全文的论证是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论点、论据、论证其实只是证明文的构成要素,“三要素”理论实际上只适用于证明文。用这一理论去解释证明文当然顺当,但遇到非证明文时,它就解释不通了。初中语文第五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一文的“课文说明”中说:“若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我们就遇到一个难题。”9遇到什么难题了呢?难题就是:这篇文章没有中心论点,当然也没有证明中心论点的论据。原来,这篇文章是阐明文,“三要素”理论不完全适用于阐明文。而阐明文无论在整个议论文世界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议论文中都占绝大多数。据 1985 年的统计,当时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古今议论
16、文共 73 篇,其中属阐明文的有 49 篇,占全部议论文的 68%。1(P18)在现行课本中,这个比例恐怕有增无减。如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社 2000 年 3 月第 2 版,2001 年 4 月第 2 次印刷)共有古今议论文 8 篇,只有一篇过秦论可以说是证明文(文末所归结的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中心论点,所叙述的秦王朝兴亡过程和秦始皇的暴虐无道的史实可看作论据,全文集中论证一个观点),其余 7 篇都是阐明文。占如此大比例的阐明文,如果统统看成证明文,一律按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论去解释,要么解释不通,要么曲解这些文章的内容、结构和写法。例如荀子的劝学,课本4(P77)
17、和教师教学用书5(P155)都说此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分论点是: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我们知道,按“三要素”理论中的“中心论点”说,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如果说,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作用来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还姑且说得通的话,那么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来证明“学不可以已”就根本说不通。问你为什么“学不可以已”,你大谈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岂不是转移了话题吗?岂不是观点和材料不统一吗?如此解释,岂不是方枘圆凿,对不上号!新的分类解决了用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论去分析阐明文方枘圆凿,解释不通,甚至曲解阐明文内容、结构和写法的问题。从上文的论述中
18、可以看出,其实阐明文另有构成要素,那就是论题、论见和阐述,有人称之为阐明文的“三要素”。10对议论文中的阐明文,根据阐明文的特点进行解释,即弄清楚文章的论题是什么,作者提出了哪些见解,是如何进行阐述的,这样就能纠正原来的曲解而作出新的正确的解释。例如上面提到的劝学一文并非证明文,而是阐明文,它没有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不过是引起有关学习的意义等论述的引语而已。所谓三个分论点,是作者围绕“劝学”这个论题运用分面阐述的方法所阐述的三方面的见解:在学习的意义方面,荀子认为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在学习的作用方面,荀子认为能够弥补不足;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方面,荀子主张逐步积累,
19、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在阐述见解的过程中,荀子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也不能看成是论据。以往有的教学参考书说这篇文章以“生动通俗的比喻为论据”,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说文中有的比喻起“进一步论证”的作用5(P154)(起“论证”作用的比喻当然就是论据),那都是错误的。比喻不能作为论据起到论证的作用,叶圣陶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就指出来了。他在作文论中说:“在这里有一事应得说及,就是议论不很适用譬喻(即比喻)来做依据依据是从本质上供给我们以意思的,我们有了这个意思,应用归纳或演绎的方法,便得到判断至若譬喻,不过与判断的某一部分的情状略相类似而已,彼此的本质是没有关涉的;明白一点说,无论应用归纳法或
20、演绎法,决不能从譬喻里得到判断。”11劝学中的比喻既然不是论证论点的论据,那么是什么呢?正确的解释是:这些比喻中的被比事物(本体)就是作者的见解本身。比喻是作者用来阐述见解的方法,通过一连串的比喻,作者把自己的见解表述得形象生动,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作为阐明文的劝学,应该这样来理解。又如拿来主义4(P8-10)是一篇阐明文,全文围绕“拿来主义”这个论题,阐述了关于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一套非常正确、非常深刻、非常完整的创造性见解。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说此文“前四段批判送去主义,揭示了它的来源、表现、实质和危害。第5 至第 10 段论证拿来主义”。5(P9)其实批判“送去主义”也是为了阐述“拿来主义”
21、,揭示“送去主义”的来源、表现、实质和危害是为了阐述“拿来主义”所针对的社会背景和提倡“拿来主义”的目的。作为一个词,“拿来主义”也不是一个论点,更不是什么中心论点,全文也没有对它进行“论证”,而只是对它进行阐述。全文采用分面阐述的方法,阐述了关于拿来主义的五个方面的见解:(1)拿来主义所针对的社会背景:一是清朝政府排斥文化交流的“闭关主义”,二是国民党政府媚外求荣的“送去主义”。(2)“送去主义”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其结果将损害自己民族的文化建设,“拿来主义”乃是挽救“送去主义”的危害的良策。(3)“送来”与“拿来”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强迫我们接受,包含着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后者是以主人翁
22、态度“自己来拿”。(4)对外来文化要实行“占有,挑选”的方针和做法。(5)实行“拿来主义”的人要有勇猛、无私的先决条件,“拿来主义”对于培养新人、创造新文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全面阐述了“拿来主义”所针对的社会背景、提倡“拿来主义”的目的、“拿来主义”的性质、“拿来主义”的做法、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和意义。在阐述具体见解时,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尤其是运用比喻手法,把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方针和做法阐述得十分清楚。对拿来主义一文,如此理解才是比较正确的。将议论文分为证明文与阐明文两类,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意义也是重大的。与现代议论文“三要素”理论只适用于证明文的阅读一样,这个理论也只适用于证明
23、文的写作,根据论点、论据、论证的理论写出来的议论文只是证明文。在证明文的写作中,写作者面对的往往是一个现成的论点:或者题目本身就是论点,或者命题已暗含某一论点,作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列举足够的论据去证明这个论点。其思维是验证性的向心式思维,整个写作过程完全将思维指向并归宿于已知判断的证实。这样写议论文是有局限性的,在教学中,只教会学生写证明文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不利于养成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在许多情况下都不能根据题目简单地先确定一个论点然后着力去证明,即写成证明文,而是要分析命题,提出多方面的见解并讲清自己的
24、见解,即要写成阐明文。且看高中语文第三册写作练习参考文题12第一单元:1.中学生打工利弊谈;2.作业完不成加倍惩罚有没有好处;3.中学生出国留学利大还是弊大;4.谈男女生的交往;5.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第二单元:1.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2.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第三单元:1.说平凡;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之我见;3.评新型的师生关系。这些都是阐明文的题目。如果写成证明文,只要根据“这是这样的”或“这不是那样的”的确立论点的模式确立一个论点然后加以证明就可以了。譬如说,确立这样的论点:作业完不成加倍惩罚大有好处、中学生出国留学利大于弊、人类不会自己毁灭地球、中学生不该看武侠小说,然后罗列
25、论据加以证明。根据“三要素”理论,也可以写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观点与材料统一的文章来。但这样的文章是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这些题目都是论题,应对论题进行分析,提出全面的见解,并将自己的见解阐述清楚,而不能简单确定一个论点列举若干论据了事。如“中学生打工利弊谈”,题目要求谈清中学生打工的利是什么,弊是什么,利大还是弊大,如何摆正学习与打工的关系,如何扬利避弊等等;又如“评新型的师生关系”,题目要求阐述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什么情况下形成的,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什么意义,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自己要做些什么等等。也就是说,要写成阐明文。写作阐明文,作者的思维应该是放射式的思维,要将思
26、维的方向和目的指向并归宿于对论题的一系列解答,指向并归宿于新知的创造。因而,写作阐明文,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社会和人生的种种问题,养成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大有好处的。而要让学生学会写阐明文,教师首先要懂得并让学生懂得议论文有证明文和阐明文之分,要确立“阐明文”的概念,了解阐明文的基本规律。可见,议论文的新分类及由此而提出的“阐明文”理论,对于议论文写作实践和写作教学,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参考文献:1余绍秋.论阐明文的读写教学J.语文学习,1985,(10).17.2刘植品.应当确立“阐明文”的概念J.语文学习,1991,(3):2-3.3人民教育
27、出版社中学语文室.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必修)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4-23.4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7-20.5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0.33.6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五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15.7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二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34.8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9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教师教学用书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10翟鹏举.议论文理论的重大突破J.语文,1988,(1):4.11叶圣陶.作文论A.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75.1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三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27-147.(责任编辑 王玉燕)作者简介:邓麟(1939-),男,广东梅县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