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128545 上传时间:2019-05-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21 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要求学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长城;知道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应星天工开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等重要著作。2.通过对科技成就中反映明朝资本主义萌芽这一时代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3.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如何看待长城这一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辩证地、多角度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4.通过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的古建筑(建造时间、用途、风格等),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和初步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播放音像资料(故宫、长城),让学生感受到巍峨雄壮的宫殿和气势恢宏的长城建筑所产生的震撼人

2、心的情感体验,从而感知历史。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长城的作用,使学生懂得如何辩证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3.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设计图表,归纳我国三大科学巨著,让学生学会用列表的方法归纳知识,便于知识的掌握。4.知识的拓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地方古建筑,掌握简单的探究历史的方法,学会协作学习。5.组织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有兴趣且学有余力的同学在历史学习和研究能力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6.重视教学过程的全程评价,遵循激励性评价原则,评价标准多元化,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如搜集资料多、信息价值高、回答问题语言表达好、声音洪亮、有独到见

3、解、回答较全面、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笔记好、参与讨论热烈、活动有创意、本课中学习有进步,尤其对积极思维能主动提出问题的给予嘉奖)都作为加分的理由(而不追求单一的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设计一张从无锡到北京累计 100 分的“长跑竞赛”表,对学生的每次学习活动参与,挖掘其优点给以加分(如上述),看谁先“到达”北京,以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的杰作,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2.三位科学家刻苦钻研、勤奋好学、不甘平庸、敢于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科学巨匠和巨著。难点:文

4、化成就如何反映时代特色。教法学法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开展教学。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讨论学习法相结合。3.探究性学习方法。教学资源1.音像资料:a.中华文明之光(其中的长城)b.中国七大古都c.首都北京d.故宫博物院e.明清时期的文化2.多媒体设备3.图片秦长城明长城明朝北京城课前准备1.将音像资料进行删选。2.将秦长城明长城用扫描仪输入电脑(或从 CSC 备课系统中获取)。3.制作多媒体课件。4.对所教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分析,以利于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时把握好难度。5.给学生推荐选学课文故宫博物院及一些有关故宫的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6.鼓励学生上网搜查有关信息。看课后

5、自由阅读卡。7.请学生在平时的读报活动中关注收集历史信息,潜移默化中培养历史素养。教学设计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上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法)音像资料:故宫建筑群介绍。(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出现故宫建筑群及解说)师:设问刚才看到的故宫,它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结合同学们课前的了解,你能否谈谈它的建筑风格(特点)?你看后有什么感想?师: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出示明朝的北京城图。(指图)北京城由宫城、皇城、京城三个部分构成(介绍北京城: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故宫建筑群以及天坛等著名建筑是古代建筑的杰作)。看音像资料。生答:(1)明成祖时

6、修建的。(2)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过的地方。(3)故宫建筑风格: 造型雄伟。 布局严整。 以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两边建筑左右对称,是古代传统的城市建筑的杰作,突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 内外装饰精美豪华介绍自由阅读卡“琉璃瓦和汉白玉”小常识。 让游览过故宫的同学作介绍。课前读语文课故宫博物院,通过看故宫的影视资料,增加了对故宫建筑的情感体验。由于预先给同学阅读故宫博物院与资料,一般能答出故宫建筑的特点(可以各抒己见,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或启发或补充或小结)。老师要明确故宫(又叫紫禁城)是北京城最中间的一部分,以防止学生误以为故宫就是北京城。师:除故宫以外,明朝长城也是世界奇迹。用多媒体技术将

7、秦长城明长城出现在同一屏上,上面用不同颜色分别标出秦长城与明长城的大致位置、走向。学生看教师出示的秦、明长城。回答:秦、明两朝长城地理位置不同。由于多媒体技术将秦、明长城制作在一张图上,学生很容易看出位置不同,明长城更长一些等不同点。请比较一下,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何不同?师:放长城音像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巍峨起伏、绵延万里的长城,同学们看后有何感想?分组讨论,历朝修长城的目的、作用,我们如何来评价历代修长城这件事?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以上问题。师:(在学生讨论并充分发表意见后)所以长城被称作建筑史上的奇迹。有位外国友人说:“建造长城的民族,是没有任何困难不能克服的民族。”所以长城是中华民族坚强

8、不屈的象征。为抵御北方蒙古族南下,从十四世纪(明太祖初年)至十六世纪中期(明亡前夕),花了将近 200 年的时间,陆续修建长城。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反映了明朝社会什么时代特点?(请学生从明清几个时代特点如君主制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闭关自守等来考虑。)明长城更长一些。生:看音像资料。讨论回答。长城雄伟、壮观,像一条巨龙。它是古代人民为中国乃至世界创造的建筑上的奇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工程浩大,难度极高,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修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明代用修长城的办法来抵抗北方蒙古族的进袭不可取,如果用这些钱物来发展科技、增强国力和改进军用技术,也许效

9、果更好。生:让到过长城的学生来介绍。学生讨论回答:反映明闭关自守的特点。教师充分引导,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己见,从长城的气势、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得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充分显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让学生讨论如何看长城,目的是启发思维,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看问题。老师要启发学生,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视角。从老师给出的答案中选择一个降低了问题难度,学生回答中可能会有错,老师要鼓励他,说出道理,切勿简单地说他错,打击积极性。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取代这一措施?师:建筑本身能反映一个民族的科技水平和思想文化内涵,刚才我们从北京城学生自己设计表中各项内容。学生自学。同学上黑

10、板,填表上内学生自由发言,答案是开放性的。(1)老师先设计一张空白表和同学一起商量:我们往往把一些相关知识用列及长城两大建筑看到了明清文化成就,下面,请同学们再看看明清文化其他方面的杰出成就。学生看书时,老师画空白表(作者)(著作)(朝代)(评价)注:( )中内容暂时不出现。师:我们往往将学的知识列表归类,那么,表中要有哪些要素呢。请学生先自学这部分内容。请一同学上黑板填表。师:让同学推荐三个代表上来介绍三部巨著。师:在学生介绍完后设计问题:这些科技成果哪些能反映明朝的时代特点?(也可以从书上去找答案)待学生回答后,师总结:由于明朝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宋应星天工

11、开物就反映了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因为明中期以后,手工工场的生产规模扩大了,生产技术也有很大提高,这对宋应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容。三位同学上来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三部著作(略)其他同学可作补充说明。生:充分讨论这一问题。(如天工开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特点。)表方式来归类,那么,这表中需要反映哪些要素呢,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学会归纳知识的方法。(2)表格设计好后,再看书,使学生明白看书的重点(有目的地学习)。(3)请一同学上墨板填表,避免会说不会写。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组织学生讨论。老师充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使错了也要找理由予以表扬,以鼓励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为他写书提供了基础)例如,他

12、的书中介绍了很多当时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生产技术。请看课本上第 115页的一幅天工开物插图,这就是当时领先世界的一项生产技术,你们知道是什么吗?(让学生猜)师:这是我们明代矿工在井下采煤时已能排除瓦斯这种气体的技术,这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师:另外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还有体现宋应星的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让学生看书上史料,并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意思。书上有两位同学对宋应星的这一观点持完全不同的看法,你们认为呢?师:和宋应星同时代的徐光启(学生对他的著作已作过介绍,这里老师可适当作些补充),他是中国古代对于西方的科学技术接触较早较多的一位科学家,他已觉察到了欧洲的水利技术等比中国先进,能关

13、注别人的长处,虚心接纳外国的科技成果,这在闭关自守的明清时代是难能可贵的,他和利玛窦合作翻译几何原本,这是欧洲数学传入中国的第一次。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明朝三位科技巨匠以及他们的著作,那么,在三位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学生仔细观察书上插图讨论,可作猜测。老师提醒同学注意:是采煤时煤矿中用的。竹筒是空心的。生:看书上天工开物史料,“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首先看书下注释,了解这段史料的含义。对两种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可畅所欲言。生:在教师鼓励下,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明朝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而科技上却出现了总结性的三部巨著?从网上他们会了解当

14、时欧洲处在文艺复兴时期,中国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与西欧相比,是否有共同的东西?天工开物等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明朝的考试制度对中国科技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一般能从书上的介绍中找到答案(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不畏艰险、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学生对这两种观点的赞同与否,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举一些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必须遵从自然规律的道理。学渊于思,思起于疑,小疑是小进,大疑则大进,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问,而不要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要确立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其次,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在一节课上他能提出一个问题要比他“接受”到几个知识点重要得多,这是他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学生挖掘的也许不止这些,只要有道理,都应予以肯定。课堂总结师:请同学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师:布置探究活动,寻找家乡的古建筑。生: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完成课内作业。生:谈自己在这一课学习中的感想、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或困惑,还有什么需要表达的,师生平等、相互探讨。给学生们自由拓展的空间。考虑到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要作适当辅导:帮助学生根据住址分若干小组,调查最近的古建筑。调查内容、方法介绍。提醒学生重视口述史,采访知情老人,也可请你们的亲友帮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