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同文化教案一、导入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 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
2、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 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三、解题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3、)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等) 胡同与文化的关系: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冯骥才文化眼光四、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圈点每段要点 (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第 5 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2、概
4、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方正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胡同文化。 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让学生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满足、袖手、忍安的文化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
5、的落后、保守、冷漠。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五、研读课文1、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
6、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2、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3、作者是如何从“胡同
7、“里发现“文化“意蕴的?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 15 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
8、“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4、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恋略带伤感的情感。5、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6、那么,以“忍” ,为精义
9、,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 齐读“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 ”思考如下问题:(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
10、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六、小结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然而作家也深深的意识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已成历史的必然。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胡同文化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北京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两句皮篁,三餐佳馔,四季衣裳”的调侃中,过着平稳而讲究,宠辱不惊,乐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没了胡同,就没有了北京,没了京味儿,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经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七、布置作业1、做读书卡片分类:读书卡片 编号: 分类:读书卡片 编号:标题: 作者: 出处: 标题: 作者:内容: 作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