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鉴赏诗歌形象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 (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
2、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 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江雪 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试简要的分析“蓑笠翁”的形象。(1)寒冷、寂静(或:冷峭) (2)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渔翁不怕天冷雪大,忘掉一切
3、,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渔翁形象,实际上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小儿垂钓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 ,天真可爱; “蓬头” 、 “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 、 “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4、。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
5、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
6、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 ,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
7、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绝句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台城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
8、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 “台城柳” “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
9、心。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 、 “此景”中“此人”的“此情”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
10、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 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 、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
11、 、 “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 “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
12、,还寝梦佳期。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意境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运用拟人的手法来
13、表述事物的特点。(一)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展示形象的意义。(二)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鉴赏文学形象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1. 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 、 “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 ,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 ,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