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个要命陋习你有吗近年来,以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目前,我国已确诊的慢性病患者数高达 2.6亿。为遏制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卫生部等 15 部门联合发布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年),明确提出“十二五” 时期是我国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追根溯源,这些慢性病的发生与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密不可分。 缺乏运动多病之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 附属中山医院肝脏外科教授 汤钊猷“缺乏运动,多病之源” 有两层意思:一是缺乏运动和多种疾病有关,二是缺乏运动是多生病的原因。2011 年,参考消息上有一篇文章世卫倡议每周锻炼 150 分钟,健康生活
2、方式可减少1/3 患癌风险。文章说,保持健康的体重、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防止人们患上不必要的癌症;锻炼少是导致全世界21% 25%的乳腺癌和肺癌发病的主要原因,缺乏运动在全球死亡高危因素中排第四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每周应该从事至少 150 分钟适当强度的锻炼。例如,每周有 5 天每天散步 30 分钟,或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我从事癌症研究工作 40 余年,确实感到适当运动有助于癌症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能够减少癌症的复发和转移。在我诊治的肝癌患者中,至少有 7 人在手术后坚持游泳锻炼,未出现癌症转移和复发,存活五六年、七八年,甚至超过 10 年的都有。吞云吐雾害人害己 中国工程院
3、院士、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主任 邱蔚六烟草种类多,无论是烟斗、雪茄、香(纸) 烟、嚼烟(含槟榔) ,还是所谓“无烟烟草 ”的鼻烟等,均被证明有致癌作用,是引发口腔癌、咽癌(主要是口咽与下咽癌)、喉癌等头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及我国的临床流行病学分析指出:吸烟者发生口腔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 1.23.4 倍,咽癌是 14.1 倍,喉癌是 6.120 倍。而咀嚼烟叶或槟榔是导致口腔癌特别是颊黏膜癌和舌癌的最高危因素。相关研究还指出:上述癌症的发生随着嗜烟的起始年龄、持续时间、吸入量,以及是否饮酒有关。嗜烟起始年龄越早、年限越长、吸烟量越大,以及伴有大量饮酒者,发生上述癌症的危险性越大,比例越高
4、。例如:烟龄超过 20 年,每日吸烟20 支者,口腔及咽癌的发生率为非吸烟者的 2.833.13 倍,如伴有大量饮酒,则发生癌症的风险可上升至 5.99.1 倍。有幸的是,研究也同时证明:戒烟可以明显降低上述癌症的发生,且戒烟越早,年份越长,效果越好。与持续吸烟者比较,戒烟10 年后口腔和咽癌的发癌危险度可从原 8.36 倍下降为 1.62 倍;喉癌的危险度也从原来的 4.6 倍下降到 1.2 倍。过度饮酒遍体鳞伤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缪晓辉酒精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伤皮(酒精性红斑) 、伤肌(酒精性肌病) 、伤骨(酒精性骨痛)、伤胃(上消化道出血)、伤胰( 急性坏死性
5、胰腺炎、糖尿病)、伤肝(酒精性肝病)、伤心( 酒精性心肌病、脚气病性心脏病)、伤脑(酒精性脑梗) 、伤胎( 胎儿酒精综合征)。最常见的、与饮酒相关的疾病是酒精性肝病。在我国,酒精性肝病(包括急性酒精中毒、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有人说,适量饮酒对身体有益,其实迄今为止全球研究还没有给出定论。还有人说,适量饮用葡萄酒对心血管有“软化” 作用,这可能有夸大其词之嫌,因为酒精的负面作用与其微量抗氧化(来自葡萄)的正面效应可能相抵。暴饮暴食麻烦多 第四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研室主任 王枫暴饮暴食是指在短时间内吃大量的食物、喝大量的水或饮料等,超过了身体
6、需要和人体的消化能力。暴饮暴食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是多方面的。首先,经常暴饮暴食会增加消化系统负担,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胃痛、胃胀、腹泻或便秘、呕吐等不适症状。其次,长期暴饮暴食会导致肥胖,进而诱发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再次,暴饮暴食后会出现头昏脑涨、精神恍惚。最后,暴饮暴食还会诱发多种疾病,如胃穿孔、胃出血、胆囊炎、胰腺炎、心脏病、酒精性肝病等。由中国营养学会制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六条规定: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要避免暴饮暴食,建议大家做到以下几点:1.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每顿饭都吃,每顿都不要吃太多,要“吃饱” ,但不要 “吃撑”。2.在聚会
7、或过节时,多交流,“少动筷”。3.不要经常吃自助餐或火锅,以免在不知不觉中吃得过多。4.如果情绪不佳,不要拿食物当“撒气筒” ,可以做些其他的事情,如锻炼、逛街、找朋友倾诉等。5.如果某顿饭做多了,不要为了“节约”而强迫自己把所有食物吃完。节约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以健康为代价而节约,则是自虐。吃太咸血管拉警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教授 郭冀珍我国居民普遍存在钠盐摄入量过多(口味重、吃得咸) 的问题,每天的摄盐量平均为 12 克,与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每天摄盐量少于5 克的标准相差甚远。多项研究发现:钠盐摄入与血压水平呈线性正比关系;钠盐摄入少,高血压患病率低,反之亦然。同时,过
8、多的钠盐摄入除了会导致血压升高外,还会直接破坏血管壁,诱发动脉硬化和中风。相关研究发现,即使是没有患高血压的人,若长期大量嗜盐,也容易发生中风。有人担心,吃得太淡(摄盐量过低)会没有力气工作。实际上,每人每天摄盐量只要不少于 3 克,就可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中国人的饮食特点除高钠外,还普遍存在低钾。据调查,我国城乡居民每天摄钾量仅为 1.89 克,远远少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天摄入 4.7 克钾的标准。钠和钾是一对常量元素,分别分布于细胞外和细胞内,互相制约,钾可以缓冲钠盐升高血压的作用,并对脑血管有保护作用。为改变饮食中“高钠低钾” 的现状,大家应在限盐的同时,适当增加钾的摄入量。水果(如香蕉
9、、橙、柿子、番茄、黄瓜、梨等)、深绿色蔬菜(如西蓝花、菠菜、芹菜等)、豆类、菌菇类、鱼虾类,以及土豆中均富含钾元素。另外,还可以选用“高钾低钠盐”(含 65%氯化钠、 25%氯化钾、10%的硫酸镁)来代替精制盐。氯化钾也是一种盐类,低钠盐的咸味与普通精制盐的咸味相差无几。生活无规律健康亮黄灯 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 张金哲所谓规律,就是“定时” 的活动。新生儿的生活规律反映生理活动,也叫“生物本能 ”。成人的生活规律反映社会人际交流活动,也叫“社会习惯 ”。比如,新生儿胃排空时间为 3 小时,饿了就哭,吃饱了就睡,是生物本能。成人每天几点钟起床、何时吃三顿饭、几点睡觉
10、,基本上都是定时的,不用看表,不需提示,到时就饿,到时就困,到时就醒,即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既要符合生理要求,也要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要求。可以说,生活习惯是长期克服应激反应而形成的。实际上,从新生儿的生理规律转变为成人的社会规律并非“情愿” ,而是一个“被迫忍受”的过程。大家不妨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曾有多少次不愿按时吃饭、早晨不愿起床上学、反抗妈妈催促大便?又有多少次因反抗与忍受引起面红耳赤?“面红耳赤” 是“应激反应”的神经血管表现,说明这种“转变” 干扰了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当然,人体的这种“应激反应 ”能很快恢复常态。 成年人改变生活习惯,相当于再次引起“应激反应” ,会令人感到
11、“不适应”或“水土不服”。比如,从美国乘飞机回中国,需要 “倒时差”,就是典型的例子。当生活规律被暂时破坏时,人体会作出相应调节,一般不会引发不可逆的损害。但若这种“破坏” 超出了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就会造成器官功能的不可恢复性损害。比如,偶尔的三餐不规律,不会引发疾病,但若三餐长期不规律,则容易引发胃炎、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偶尔熬夜对健康损害不大,但长期缺乏睡眠,则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不渴不喝水别做饮料控郭冀珍 王枫生活中,许多人没有养成经常饮水的好习惯,总是等到渴了才想到喝水。实际上,“口渴” 意味着人体失水已达体重的 2%。而当人体缺水 2%时,人的精力就会下降 20%。尤其是老年人
12、,由于大脑口渴感受中枢反应较迟钝,对口渴不敏感。若不主动饮水,等感到口渴时,失水程度往往已经超过 2%,很容易因血液黏稠度过高而导致血栓形成。人体内的水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饮水、食物中含的水和营养物质代谢产生的水(如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水和二氧化碳) 。一般地说,健康成年人每天约需 2500 毫升水,天气较热的时候,需水量会多一些。除去食物和代谢产生的水,成年人每天所需的饮水量至少应该在 1200 毫升。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水,有助于清除体内一夜形成的垃圾,湿润干燥的胃肠,及时补充水分;午饭前半小时喝一杯水,有助于胃肠接受食物;睡前喝一杯水,有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发生脑血栓的风险。此三杯水,
13、乃养生保健之必需。对人体而言,白开水是最好的,胜过所有饮料。当然,在某些特殊环境下,适当喝一些饮料也是可以的。比如,乳饮料和纯果汁含有一定的营养素,适当饮用可以作为膳食的补充;部分运动型饮料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运动或者出汗后饮用,可以补充消耗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不过,长期喝饮料,或喜欢用饮料代替水,则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因为饮料在提供水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身体不需要的东西。比如,大多数饮料都含有色素、糖和香精,有些还含有防腐剂等,营养价值低,长期、大量饮用(特别是含糖高的饮料)会造成体内能量过剩。三餐巧分配早餐最重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营养科主任高键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
14、,人们在忙忙碌碌中往往会忽视一日三餐的合理安排,经常是“早餐省一顿、午餐混一顿、晚餐酒肉饱、夜间还加餐”。长此以往,对健康极为不利。 早餐作为一天中的第一餐,直接关系到营养摄入、健康状况。午餐在一日三餐中起着“承上启下” 的作用。草率马虎的午餐会使本来就疲惫不堪的身体更加透支。晚餐过于丰盛,或在睡前吃夜宵,摄入的能量没有被消耗,会转变为脂肪储存起来。久而久之,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便会“不请自来” 。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时间及量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一日三餐应定时定量,遵循“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清淡并要早”的原则。进餐时应细嚼慢咽,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 早餐是一天中
15、最重要也应该是最好的一餐。早餐的英文为“Breakfast”,直译过来就是“打破禁食” ,形象地解释了早餐的含义:打破长达 1214 小时的禁食。人体必须通过早餐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让经过长时间禁食的机体再次恢复活力。良好的早餐对达到营养平衡,充分发挥大脑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胆石症、胃炎、胃溃疡,甚至减肥,都具有重要意义。一顿好的早餐应该有 4 类食物:粮谷类、肉蛋类(肉、鱼、蛋) 、奶类(牛奶、酸奶或豆浆)和蔬果类( 蔬菜和水果) 。如果 4 种食物都有,可看做是营养均衡的早餐;如果有 3 类食物,可算作合格。如果只有 2 类食物或是更少,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出现
16、。 滥用抗生素危机重重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主任药师 陈东生 韩勇一般地说,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主要有以下 4 个方面:1.细菌耐药。病原菌耐药菌株的形成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更为严重的是,耐药菌株产生速度过快,人类研制 1 种新型抗生素大约需要10 年或更长时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时间却不足 2 年,新药的研制速度远远跟不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2.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耳聋及肾功能衰竭。3.过敏反应。很多抗生素(如青霉素等) 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疹、药物热等,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导致死亡。4.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含有一定量的正常有益菌群,有益菌群能平衡、制约某些有害菌群的滋生。由于抗生素不能识别有益和有害菌群,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正常菌群被破坏了,有害菌就会过度繁殖,从而导致“二重感染” 。一般地说,大众滥用抗生素主要体现在选择药物错误、用药方法不当、药物联用不合理等方面,常见误区有:1.抗生素消炎药。许多人认为,只要有炎症,就需要使用抗生素。事实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和部分病原菌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感冒、流感、麻疹、腮腺炎等炎症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