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文字狱的实物佐证柱史丁公祠石刻揭秘房文斋一在拙作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密码破解一文中,破解密码的大量依据,来自柱史丁公祠的碑刻以及丁耀亢全集 。 “柱史丁公祠”坐落在山东省五莲县九仙山之阳丁家楼子村,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 ,祠主人是明代万历进士丁惟宁(15041576) 。两年后,他的儿子进士丁耀斗,又在祠堂迤前十米处,建起了一座高约三丈的牌坊仰止坊。题款是:丁惟宁题,丁耀斗述。丁耀斗出于孝心,为父亲建祠堂,乃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在建祠两年后,还要再建一座牌坊呢?参观的人,大都认为“仰止坊”是在颂扬九仙山的奇峰异岫,几乎没有人看出其中蕴藏的深意。试想,巍然奇秀的九仙山,与丁家何干?何
2、必在祠堂完成之后,再斥巨资、聘巧匠,修建一座工程十分艰巨的牌坊?显然,他是在颂扬父亲所著的的奇书金瓶梅 ,像古文观止一样,有“高山仰止”之势。不然,下面的问题没法解释:牌坊的楹联“一咏一觞畅百年之逸兴,无伐无剪绵千载之遐思。 ”仅仅赏山畅怀,哪来的“百年逸兴”?只有几十年心血凝成的奇书传世,才能够“畅百年之逸兴” 。牌坊背面的“山高水长”也不仅仅是歌吟山水,是暗寓奇书是奇峰,是激流,定会像高山长水一样千秋激扬。丁惟宁为“仰止坊”亲笔题字,同样暗寓着内心的得意之情。他在山中即事三首诗中, (分别由茂苑沙舜凤,东吴陆士仁,云间乔拱宿书写。镶嵌在石祠西山墙右侧)讴歌了山居怡人的绝佳风光之后,含蓄地写
3、到自己的创作态度,及对晚辈的期望。最后,径直声称自己是一只“云头白鹤”:1, “儿童啻可绍先业,玄白何须拟解嘲?信步闲吟聊寄兴,拙夫翻笑苦推敲。 ”“绍先业”是期望他的子弟,继承先辈的事业。这里的“先业” ,不是功业,更不是家业,而是他的著书事业。同时告诫儿子,对别人的黑白颠倒、误解攻讦,看成无耻谰言就是了。我写书看似“信步闲吟” ,其实是有感而发,拙夫们笑我“苦推敲” ,由他们笑去!2, “凤翔高骞侍从班,羽仪方仰忽投闲。削成丘壑疑天外,领就烟霞出世间。永誉自了高月旦,神游从此托仙山。独发千里瞻依在,遥见云头鹤往还。 ”这是说,当初我前呼后拥,地位优越。官运正隆,忽然被罢职归田。不料因祸得福
4、,我胸中正有非同寻常的丘壑,笔下有着超越世俗的烟霞文字需要倾吐。不管他人如何品评褒贬,我要回到仙山过精神生活。我采撷(揽结)的素材,来自人世百态,经得起推敲和评骘,不怕别人污蔑攻讦。我的作品,构思奇特,文采斑斓,独领风骚, “丘壑天外” , “烟霞出世” ,非世间凡夫俗子可以比肩!因为我是自辽阳千里驾云而来的“云头鹤” 。这里,充满了自信与骄傲。而且念念不忘完成父亲丁纯的遗愿(瞻依在) 。丁惟宁的父亲丁纯,字质夫,号海滨,嘉靖壬午进士,官钜鹿训导,长垣教谕。据考证, 金瓶梅就是他开笔撰写的,只是中途而辍,是儿子丁惟宁完成初稿,孙子丁耀亢又作了补充订正后,去苏洲镌版印刷的。丁惟宁和父亲丁纯一样,
5、历经战乱与文字狱的洗劫,诗文存世很少。丁纯尽管参加过“东武九老会” ,诗人们频频聚会,诗酒唱和,他竟然没有留下一首诗,一篇文章。不然,我们还能发现更多的解密资料。感谢石祠里坚硬的花岗岩碑刻,保留下丁维宁的三首山中即事诗。其中有句云:“揽结恣幽讨,深归造物功。 ”山中即事之二。 “削成丘壑疑天外,领就烟霞出世间。 ”(同上诗之三,位置同上)奇书作者对于自己的作品的得意之情,可谓溢于言表。但仔细分析发现,仰止坊的楹联,不只是颂扬,还暗寓着另一层深意得意之外,隐藏着深切的忧虑与警怵。牌坊楹联的下联:“勿伐勿剪绵千载之遐思。 ”这是什么意思?是寓意封山护林吗?显然不是。乱砍山上的名树古木去大炼钢铁,乱
6、鑿奇峰怪石去修水库的“德行” ,古人恐怕还没有。显然,这是用曲笔讨伐钳士子之口、销毁禁书的文字狱!当初,他的奇书刚写了半部,手抄本在朋友中甫及流传,即荣获“秽书”之名,立即遭到朝廷封禁,县衙查抄。不是事前得到消息将书稿藏起,并用别的书稿巧妙掩饰,书稿和写书人都难逃灭顶之灾。因此安全地保护书稿,成了丁惟宁的一块大心病。他将“勿伐勿剪”亲笔写出勒石,昭示人间,是对统治者的劝谕,也是对后人的警示。此外,恐怕没有别的解释。丁维宁的担心并非多余。饱学多才、性格粗疏的丁耀亢,竟然忘记了父训。他着意为金瓶梅正名的续金瓶梅 ,刚刚杀青,立即交付枣梨。结果,不但立即遭到查禁,书版被全部被焚毁!而且透露出重要信息
7、,使文字狱的制造者发现, “淫书” 金瓶梅 ,乃是自己父亲的作品。父亲早已作古,统治者鞭长莫及。自己则镣铐加身,进了京城刑部大牢。多亏几位身居高位的朋友协力营救,一条性命才没有断送在汹汹诏狱里。丁维宁防患于未然,花费巨资,不寻常地树牌坊,并在上面留下不寻常文字。仍然没有逃过残暴凶狠、无孔不入的文字狱。不仅奇书处处遭到封杀,藏有手抄本的人,同样是凛然惕励,视为秘笈,不肯轻易示人。从许多探讨金瓶梅作者的文章中,多次遇到这样的描述:某人偷偷阅读手抄本,朋友讯问是哪里来的?不是三缄其口,就是顾左右而言他。以致一些收藏手抄本的人,被误认为就是作者。这无异给探索奇书作者的“真身” ,增加了弥漫的疑云。二对
8、于高山仰止般的“第一奇书” ,手抄本刚刚问世便遭到取缔甚至查抄。祠堂的碑文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丁公祠北墙西侧有一块石碑,左半边完好,右半边文字却被全部磨掉了。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讶的奇怪现象!庄严的祠堂,怎么会将好端端镶嵌上的碑刻磨掉,而不加修饰呢?十多年前,笔者曾遍询当地老人及文友,得到的答复一律是无奈地摇头。显然,这不是文革的遗迹,破四旧用的是铁锤和斧头,哪个有耐心用磨石仔细研磨?后来得知,破四旧时,村里一位王姓老人为了保护石祠和牌坊不被汹汹而来的小将砸毁,连夜在上面贴满了“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 、 “林副主席永远健康”之类彩色标语,祠内的碑刻也用黄泥漫上。谁敢在领袖的名字上动刀斧?小将
9、们傻了眼,满兴而来,败兴而归。两大宝贵遗址方才奇迹般地完整保存下来,现在成了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毫无疑问,被磨去的碑文,上面刻有犯忌或亵渎文字。可是,碑文是什么时候磨去的?被磨去的文字究竟是什么内容呢?笔者被这些疑问长期困惑。石祠内光线幽暗。今年春末,索性带上手电筒、放大镜、倍数极高的数码相机,在“视力特好”的几位朋友的陪伴下,一次次察看,揣摩,终于发现了一些端倪:从石碑面积和刻文大小判断,磨掉的应该是两首诗。仔细辨认,磨掉的文字尾部,隐约辨出:“如水玉树 XX 秀可餐海上后学乔师稷”等字。就像暗夜看到了光明,兴奋之情难以言表。经过仔细寻找,在西山墙左侧靠近墙角的地方,找到了一首乔师稷的诗:旧
10、掌乌台绣斧寒,高风于今画图看。扶将鸠杖闲骢马,披得羊裘挂豸冠。华表不归丁令鹤,东武空说九仙峦。已知世德清如水,玉树森森秀可餐。海上后学乔师稷拜书这首诗,与磨去的诗,署名是一人,笔迹完全相同,说明是同一幅手迹的重刻。可是,同一首诗,为什么要刻两遍,并镶嵌在咫尺之间呢?写字会有笔误,刻碑可是先将写好的手迹摹上再刻,绝不会出现半点差错。退一万步讲,就是刻错了,也会另刻一块,重新镶嵌上。在祠堂十分显眼的迎门位置,让半块光秃秃的石板,长期面对络绎不绝的参拜者,不仅是自煞风景,怕也有冒渎先人之嫌。书香门第、挂过“进士第”金匾的丁家,绝不会作出如此愚蠢的事。那么,原因到底在哪里呢?最终,祠堂内碑刻的不同时间
11、,帮助我找到了破解这一密码的钥匙。前面提到,丁公祠建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 , 柱史丁公石祠记却是写于万历四十年。这说明,建祠之初,壁上并没有碑文。直到万历四十年,即四年之后,北墙两侧才有了两块石碑。丁耀亢去苏州为奇书制版印刷时,同时请南方的朋友,给父亲写了一些诗文。并将刻碑高手吴尚端带回九仙山,补刻了一批石碑,镶嵌到石祠的东西北三面墙上。 “姑苏吴尚端”的大名,至今多处清晰地留在他的刻碑尾部。这首被抹掉的诗,就是他在姑苏时请朋友乔师糭写的。后来,查抄“淫书”的妖风,再次劈头打来,估计是在丁耀亢完成续金瓶梅的时候。续书出了事,当政者自然按图索骥,追索到了“正书” 。那时,大明朝成了大清朝,
12、丁惟宁早已作古,但文字狱依然网罟弥张,肆虐异常。丁耀亢听到风声,便悄悄将最容易招祸的诗文磨去。但没等他的“灭迹”工程彻底结束,便镣铐加身,锒铛入狱。直到风声过去,回到家乡,方才将搜集到手而没有镌刻的碑文,一并刻成六块碑,补嵌到祠壁上。为了表示愤慨,索性对已经磨损、光秃秃的半片石碑不加修补。留石存证,让后人不忘文字狱的淫威。丁耀亢留下的大量诗文,可以佐证上面的推断:1, “新著异书藏二酉,一时玄白不须删。 ”赠查伊璜 全集128页,下同。2, “卧腹老松将起梦,渡辽古鹤未辞笼。 ”赠宗侄丁声其139 页。3, “著书招谤真堪笑,归去还拟作解嘲。 ”至孟邑得赦诏家信447页。4, “招谤承恩开诏狱
13、,焚书奉禁遍神州。 ”戒吟二首515 页。5, “焚书逸兴尽,解网圣恩优。 ”夜宿道院483 页。6, “我著瓶梅君咏桧,古今分谤愧先生。 ”谒苏文忠公有感525 页。7, “秋风千里驱车难,避地畏人潜姓字。解网方知狱吏尊,焚书始信文章贱” 。丁未中秋月540 页。8,风定潮平因渡岸,书焚火灭不成魔。七十老人自寿568 页。9,难中旧本甘焚尽,赦后新诗苦日多。自嘲589 页。10,焚诗能见否?伯仲喜多才。祭傅司空578 页。11,珠海光潜因瘗砚, 瓶梅香尽久焚书。梦龚芝麓先生同游603 页。12,焚书不入石渠秘,异域犹怜海岱才。焚书无存者寄诗志感616 页。13,名画墨帖尽污裂,诗版经难皆爨余
14、。作七赋聊以自警622 页。上面所引诗的第一句,就泄露了许多秘密。我们新著的“异书” ,本来连删削都用不着,可是还得藏到“二酉”的山洞里(“大酉山小酉山在湖南,这是打比方) 。写罢“异书” ,就得“避地畏人潜姓字”埋名隐性逃亡。不然,就难以“辞笼”等着坐大牢吧。著书要“招谤” ,出了书要“焚书” 、 “焚诗”,连书版也“皆爨余”统统被大火烧光。 “焚书逸兴尽” ,父亲所憧憬的“畅逸兴” ,也被秦火焚尽了。这些话,不但充分证明,丁家祖孙所写的“异书”就是被明清两代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的金瓶梅 ,也透露出丁耀亢对文字狱的切肤之痛。至于“承恩开诏狱” , “结网圣恩优”等谀词,同杀头前高呼“吾皇圣明”
15、 ,落地人头称赞“好快刀”一样,不过是政治高压下的假表态而已。被磨去的诗中的这两句:“华表不归丁令鹤,东武空说九仙峦。 ”点明了丁惟宁是金瓶梅中“三降尘寰” ,续书中“三代化鹤”的丁令威。让如此犯忌的文字,留在石祠的醒目处,不是等于自投罗网吗?至于,另一首被磨去的诗是什么?估计是王化贞的送丁先生藏主山中:“仙人乘鹤五云中,华表归来息此宫。烟横野岫闲清昼,花落空庭任晚风。犹有姓名传太史,可能杖履对青峰。千秋俎逗人如在,不与平泉金品同。“(镶嵌在西山墙南端)诗的意思是:祠主人从华表庄乘鹤而来,看似在青山绿水间,空庭晚风,扶杖逍遥自在,他可不像无所事事、悠游平泉庄的晚唐人李德裕。丁先生是有为而隐。他
16、的名字足可传青史,人们会千秋万代祭奠他。为什么可传青史?因为他创作了惊世骇俗的第一奇书。请看,这首诗同样有“华表归来” “仙人乘鹤”的字样,与磨去的那首非常接近,简直像同题作文。既然泄露的秘密同样多,自然难逃同样的厄运。至于现存祠内的另外几首比较露骨的诗文,则是后来与磨掉的这两首诗一起补刻上去的。细读被磨掉的碑文,不仅雄辩地证明,丁氏祖孙三代是金瓶梅无可争议的作者,而且,将统治者制造文字狱暴虐与专横暴露无遗!如果看到上面的资料,依然有人持异议不肯认同,恐怕不是因为易帜改口有失尊严,就是当地已经斥巨资开发了“金瓶梅文化园” , “金瓶梅公园”之类“遗址” ,引来游客如蚁,收入可观。殊不知,像文学
17、人物西门庆不会有“故居”一样, 金瓶梅是文学作品,哪来的“遗址” 、 “公园”?搞开发和文化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绝对不应只顾银子和面子,不惜抛弃科学的态度,忘了对历史负责,对祖宗尊重。惜乎,除了贻笑大方,绝没有别的“收获” 。另外,充满金瓶梅全书的鲁东南方言,同样证明,作者非鲁东人莫属,与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大名士”无干。至于书中掺杂着少量的江南方言,并不奇怪,丁惟宁曾为官楚地多年,丁耀亢滞留吴地数载,书中有少量“吴楚蛮语, ”属情理中事,也不排除是遭到书商“加工润色”的结果。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丁惟宁既然预料到,他的奇书会遭到查禁,为什么不在镌版之前将书稿的所谓淫秽文字,清理干净呢
18、?笔者一直认为,那些绘声绘色的床笫描写,不是出自丁惟宁的手笔,而是唯利是图的书商,利诱无聊文人的“创作” 。理由有三:第一, 金瓶梅上卷中,淫秽文字,简直随处可见,描写纤毫毕现。而下卷,却洁净得出乎意料。本应略加铺陈的地方,也一笔带过。一个作家的作品,前后风格如此不一致,显然是不近清理的。第二,如将书中的淫秽文字删去,上下文仍然十分连贯。足证,大量色情文字,是别人后来加上去的。第三,据研究者考证,金书的手抄本,就有董其昌、王世贞、王稚登、邱志充等十二人从诸城得到过。丁惟宁刚刚完成了上卷书稿,有人不仅借去“拜读” ,而且偷偷做了抄录。那位给奇书添加色彩的奇人,分明也是只看到了前半部,于是在上面施粉加黛,尽力“导演” ,后半部方才得以幸免。就是这样,已经让传世杰构至今蒙坫,使作者百代蒙羞。阅读警世奇书也成了少数人的特权。简直是罪莫大焉!这个观点,原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陈昌本先生为拙著长篇小说仰止坊作序时,作了雄辩地阐述。如果有人不同意奇书曾被窜改,只要将万历本和崇祯本加一对照便可看出,包括回目在内,两者多有差异。内容被人动过手脚,不更是难以避免的事吗?2010,5,13 再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