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醫疾病鑑別診斷2(32 個病症)3 中醫痞滿鑑別診斷: 3.1 痞滿與胃痛:兩者病位同在胃脘部,且常相兼出現。然胃痛以疼痛為主,胃痞以滿悶不適為患,可累及胸膈;胃痛病勢多急,胃脘部可有壓痛,而胃痞起病較緩,壓之無痛感,兩者差別顯著;此患者無明顯胃脘部疼痛,故屬痞滿。 3.2 痞滿與結胸:兩者病位皆在脘部,然結胸以心下至小腹硬滿而同,拒按為特徵;痞滿則在心下胃脘,以滿而不痛,手可按壓,觸之無形為特點。該患者胃脘、腹部柔然,壓之不3.3 痛,不屬結胸。 3.4 痞滿與鼓脹:二者均有脹滿感,鼓脹以腹部外形脹大如鼓為特徵,胃痞則自覺滿悶,外無脹大之形;鼓脹病位在大腹,或有形或無形,胃痞病在胃脘,均
2、為無形;鼓脹按之腹皮急,胃痞按之柔軟。 3.5 痞滿與胸痺心痛:胃痞常伴有胸膈滿悶,胸痺偶有脘腹不舒,但二者有病在心胸和病在胃脘之不同,可予區別。胸痺心痛屬胸陽痹阻,心脈瘀阻,心脈失養為患,以胸痛,胸悶,短氣為主症,伴有心悸、脈結代等症狀;胃痞系脾胃功能失調,升降失司,胃氣壅塞所致,以胃脘痞塞滿悶不舒為主症,多伴飲食減少,得食則脹,噯氣則舒等症狀。4 脅痛鑑別診斷: 4.1 脅痛與懸飲:懸飲可表現為脅肋疼痛、但表現為飲留脅下、胸肋脹痛、持續不已伴咳嗽、咳痰、呼吸疼痛時加重、常喜向病側睡臥,側肋間飽滿,叩呈濁音,或見發熱,一般不難鑑別。 4.2 脅痛與胸痛:胸痛以胸部脹痛為主,可涉及脅肋部,常伴
3、有胸悶不舒,心悸短氣,咳嗽喘息,痰多等心肺病證候;脅痛部位在一側或兩側脅肋部脹痛或竄痛為主,常伴口苦、目眩等肝膽病症狀。 4.3 脅痛與胃脘痛:胃脘痛部位在上腹中部胃脘處,兼有噁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症狀;而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口苦等肝膽病症狀。5 黃疸的鑑別診斷: 5.1 黃疸與萎黃:黃疸的發病與感受外邪,飲食勞倦或病後有關,其病機為濕滯脾胃、肝膽疏泄,膽汁外溢;其主症為目黃、身黃、小便黃。萎黃之病因與飢飽勞倦、病後失血有關,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肌膚失養。其特徵是雙目不黃,常伴有眩暈、氣短、心悸等症。 5.2 陽黃與陰黃的鑑別診斷:臨證應根據黃疸的色澤,並結合症
4、狀、病史予以鑑別。陽黃以皮膚黃色鮮明、發病急、病程短、伴身熱口乾苦、舌苔黃膩、脈弦數。急黃為陽黃之重症,病情急驟,疸色如金,兼見神昏、發斑、出血等危象。陰黃面色晦暗、病程長、病勢緩、伴納少、乏力、舌淡、脈遲或細緩。6 積聚的鑑別診斷: 6.1 積聚與痞滿:痞滿是指腹部痞塞不通,滿悶不舒,係自覺症,而無塊狀捫及。積聚是指腹內有結塊,或痛或脹,不僅是自覺症狀,而且有結塊捫及。 6.2 癥積與瘕聚:癥積是指腹內結塊有形可徵,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屬血分,多為臟病,形成時間較長,病情一般較重。瘕聚腹內結塊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氣分,多為臟病,病史短病,病情一般較輕。6.3 積聚與鼓脹:鼓脹以肚腹脹大
5、、鼓之如鼓為特徵。其與積聚相同的是腹內均有積塊,但鼓脹的積塊多位於脅肋部,且鼓脹除腹內積塊外,更有水液停聚,肚腹脹大。而積證腹內無水液停聚,肚腹一般不脹大,腹內積塊的部位亦不局限於脅肋部。 7 鼓脹的鑑別診斷: 7.1 鼓脹與水腫:水腫病位多在肌膚,主要為肺、脾、腎功能失調,水濕泛溢肌膚。其症狀是先出現眼瞼、頭面或下肢浮腫,漸次出現四肢及全身浮腫,病情嚴重時才出現腹部脹大,腹壁無青筋暴露。鼓脹病位在腹部,主要是肝、脾、腎受損,氣血水互結於腹中。其症狀為腹部脹大,甚則腹大如鼓。初期腹部脹大而按之柔軟,逐漸堅硬,以至臍心突,四肢消瘦,皮色蒼黃;病情較重時可出現下肢浮腫,甚至全身浮腫,腹壁多有青筋暴
6、露。 7.2 氣鼓、水鼓、血鼓的鑑別:腹部膨脹,噯氣或失氣則舒,腹部按之空空然,叩之如鼓,是為“氣鼓” ,多屬肝鬱氣滯;腹部脹滿膨大,或狀如矽腹,按之如囊裹水,常伴下肢浮腫,是為“水臌”多屬陽氣不振,水濕內停;脘腹堅滿,青筋顯露,腹內積快痛如針刺,面頸部赤絲血婁,是為“血鼓” ,多屬肝脾血瘀水停。臨床上氣、血、水三者常三者為患,但各有側重,掌握上述特點,有助於辨證。 7.3 鼓脹與積證:積證是腹內結塊。鼓脹以腹脹大為主症,而積證是以腹中結塊或脹或痛為主症,二者有別。 7.4 鼓脹與痞滿:痞滿是腹中自覺有脹滿感,或雖有脹滿而無脹急之象。鼓脹可兼有脹滿,且有脹急之狀,病程長且腹內有有形之物。 8
7、頭痛的鑑別診斷: 8.1 頭痛與眩暈:頭痛與眩暈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出現,二者對比,頭痛之病因有內傷與內傷兩個方面,眩暈則以內傷為主。臨床表現,頭痛以疼痛為主,實證較多,眩暈則以昏眩為主,虛證較多。 8.2 一般頭痛與真頭痛:真頭痛為頭痛的一種特殊重症,多表現為突發性劇烈頭痛,持續不解,陣發性加重,伴嘔吐、抽搐,症重與一般頭痛區別。 8.3 頭痛與類中風:類中風多見於 45 歲以上,眩暈反復發作,頭痛突然加重時,常兼半身肢體活動不靈,或舌謇語澀。9 眩暈的鑑別診斷: 9.1 眩暈與中風:中風以突然昏撲、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語;或不經昏僕,僅以渦斜不遂為特徵。中風昏僕與眩暈之甚者
8、相似,眩暈之甚者亦可撲倒,但無半身不遂、不省人事、口舌歪斜之症,也有部分中風的病人,以眩暈、頭痛為其先兆表現,故臨證當注意中風與眩暈的區別與聯繫。 9.2 眩暈與厥證:厥證以突然昏僕,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厥冷為特徵,發作後可在短時間內甦醒。嚴重者可一厥不醒而死亡。眩暈嚴重者也可有欲僕或暈旋撲倒的表現,但眩暈病人一般無昏迷不省人事的表現。9.3 眩暈與癇病:癇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聲,移時甦醒,醒後一如常人為特徵。癇病昏僕與眩暈甚者之仆倒相似,而其發前多有眩暈、乏力、胸悶等先兆,發作日久常有神疲乏力、眩暈時作等表現,故應與眩暈鑑別,其鑑別要點為癇病
9、昏僕必有昏迷不省人事,且伴口吐涎沫,兩目上視,抽搐,豬羊叫聲等症狀。 10 中風的鑑別診斷: 10.1 中風與口僻:口僻是以口眼歪斜,常伴耳後疼痛,口角流涎,言語不清,而無半身不遂的表現,多因正氣不足,風邪入脈絡,氣血痹阻所致,不同的年齡都有發生。中風病口舌歪斜者多伴有肢體癱瘓或偏身麻木,病由氣血逆亂,血隨氣逆,上擾腦竅而致腦髓神機受損,且以中老年人為多。 10.2 中風與痙病:痙病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發生時也可伴昏厥。中風患者多在起病時昏暈而後可出現抽搐。痙病抽搐時間長,中風抽搐時間短,痙病無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的症狀。 10.3 中風與痿病:痿病以肢體癱瘓,活動無力等類似中風
10、的表現。中風後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復,但痿病一般起病較緩,以雙下肢癱瘓或四肢癱瘓,或肌肉萎縮,而中風的肢體癱瘓多起病急,且以偏癱不遂為主。10.4 中風與西醫的急性腦血管病相近,可做腦脊液、眼底檢查,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檢查無明顯異常,局限性腦梗,患者腦脊液壓力不高,常在正常範圍內,蛋白質含量高。 10.5 中風與厥證:厥證神昏常伴有四肢逆冷,一般移時甦醒,醒後無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等症。而中風以突然昏僕、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為特徵。 10.6 中風與癇病:癇病與中風中臟腑均有卒然昏僕的見症。而癇病為發作性疾病,昏迷時四肢抽搐,口吐涎沫,雙目上視,或作異常叫聲,醒後一如常人,且
11、肢體活動多正常,發病以青少年居多。11 癭病的鑑別診斷: 11.1 癭病與瘰癧:可在頸部出現腫塊,二者的具體位置與腫塊的性質不同,癭病的腫塊在頸部的 正前方,腫塊一般較大。瘰癧的病變部位頸項的兩側或下頜,腫塊一般較小,每個約黃豆大小個數多少不等。 11.2 癭病與消渴:消渴以多飲、多食、多尿為主,三消的症狀可同時出現,癭病中的陰虛火旺證雖有多食易飲,但無多飲多尿,伴有心悸易怒。 11.3 癭囊與癭瘤:癭囊頸前腫塊較大,兩側對稱,腫塊光滑,柔軟,主要病機為痰淤氣阻。若日久兼瘀血內阻可局部出現結節。癭瘤表現頸前腫塊偏於一側,或一側較大,病情嚴重,腫塊迅速擴大。 12 瘧疾的鑑別診斷: 12.1 瘧
12、疾與風溫發熱鑑別,邪在衛分時,可見寒戰發熱,多伴咳嗽氣短,胸痛等肺系疾病,瘧疾則以寒熱往來,汗出熱退,休做有時為特徵。在發病季節,風溫多見於冬季,瘧疾多發於夏秋季。 12.2 瘧疾與淋證發熱:淋證初起,於濕熱相搏,常見於寒熱發熱,且兼小便頻急,滴瀝刺痛,腰部酸脹等症狀。 12.3 寒瘧與溫瘧:虐發寒重熱輕,但寒不熱者,為偏於寒盛,屬於寒瘧。熱重寒輕,但熱不寒者,為偏於熱,為溫瘧。如高熱不退,頭痛,驚厥、抽搐,昏迷等症狀。 13 十一、心痛的鑑別診斷: 13.1 厥心痛:疼痛時間較短,芳香溫通藥物可以緩解。通過心電圖及心肌酶譜的變化,可以協助鑑別。 13.2 心痛與胃痛:心痛之不典型者可以表現為
13、胃脘部的劇痛,胃痛多伴有噯氣、呃逆、嘔吐、泛酸、腹脹等胃系症狀。 13.3 心痛與脅痛:脅痛疼痛部位以右脅部為主,可有肋緣下壓痛,可合併厭油、黃疸、發熱等,常因情志不舒而誘發。膽囊造影、胃鏡、肝功能、澱粉酶檢查等有助於鑑別。 14 十二、咳嗽的鑑別診斷: 14.1 咳嗽與喘證:喘證可以兼有咳嗽,但主要以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特徵。 14.2 咳嗽與肺脹:肺脹常伴有咳嗽症狀,但肺脹有久患咳、哮、喘等病證的病史,除咳嗽症狀外,還有胸部膨滿,喘逆上氣,煩躁心慌,甚至顏面紫暗,肢體浮腫等症,病情纏綿,經久難愈。 14.3 咳嗽與肺癰:肺癰以咳嗽、胸痛、發熱、咳吐大量腥臭膿血痰為特
14、徵,病機為熱壅血瘀,蘊毒化膿而成。 14.4 咳嗽與肺癆:咳嗽是肺癆的主要症狀之一,其特點是乾咳,或痰中帶血,或咳血痰,但尚有低熱、盜汗、身體消瘦等主要症狀,具有傳染性,X 線胸部檢查有助鑑別診斷。 15 十三、痺病的鑑別診斷: 15.1 痺病與痿病:痿病以肌肉軟弱無力或萎縮為特徵,並無疼痛,因肌肉軟弱無力而行動艱難,甚至癱軟於床榻;痺病以肢體肌肉關節疼痛、酸楚、麻木為特徵,因疼痛或關節變形而行動艱難,因行動艱難肌肉少用而漸瘦,但不至癱瘓。鑑別主要看其有無疼痛。 15.2 痺病與痙病:痙病以四肢抽搐,項背強直,甚至角弓反張為主症。 16 十四、胃痛的鑑別診斷 16.1 胃痛與胃痞:與胃痛的病位
15、皆在心下,但胃痞以滿為患,胸膈滿悶,觸之無形,按之不痛為特徵;胃痛以疼痛為主,可有壓痛。 16.2 胃痛與心痛:心痛多發生於老年,其痛在胸膺部或左前胸,其位置相對較高,疼痛性質多為刺痛、絞痛,有時劇痛,且痛引肩背及手少陰循行部位,痛勢較急,飲食方面一般只與飲酒飽食關係密切,常伴有心悸,短氣,汗出,脈結代等心髒病症狀;胃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其位置相對較低,疼痛性質多為脹痛、隱痛,痛勢一般不劇,其痛與飲食關係密切,常伴有吞酸,噯氣,噁心嘔吐等胃腸病症狀。 16.3 胃痛與腹痛:腹痛的部位是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為主,常伴腹脹、腹瀉、矢氣、大便乾結或便秘等症。胃痛在上腹胃脘部,常伴脘悶,噯氣,泛酸等
16、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之症; 16.4 胃痛與脅痛:脅痛部位在上腹兩側脅肋部,常伴噁心,口苦等肝膽病症狀,而胃痛部位在中上腹胃脘部,兼有噁心噯氣,吞酸嘈雜等胃失和降的症狀。17 十五、心悸的鑑別診斷 17.1 心悸與胸痺心痛:除見心慌不安,脈結或代外,必以心痛為主症,多呈心前區或胸骨後刺痛惡、悶痛,常因勞累、感寒、飽餐或情緒波動而誘發,多呈短暫發作。但甚者心痛劇烈不止,唇甲紫紺或手足青冷至節,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直至暈厥,病情危篤。胸痺心痛常可與心悸合併出現。 17.2 心悸與奔豚:奔豚發作之時,亦覺心胸躁動不安。 難經五十六難曰“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稱之為腎積。金匱要略
17、奔豚氣病脈證治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故本病與心悸鑑別診斷要點為:心悸為心中劇烈跳動,發自於心;奔豚乃上下衝逆,發自少腹。本患者可排除此病。 17.3 心悸與卑惵:證治要訣怔忡描述卑惵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愛處暗室,或倚門後,見人則驚避,似失志狀” 。卑惵病因為“心血不足” ,雖有心慌,一般無促、結、代、疾、遲等脈像出現,是以神誌異常為主的疾病,與心悸不難鑑別。本患者神誌清楚,故可排除此病18 十六、癡呆的鑑別診斷: 18.1 癡呆與鬱病:鬱病是以情志抑鬱,情緒不寧,悲傷欲哭,或胸脅脹痛、易怒、煩躁或咽中如有異物不適為特徵的疾病,主要因情志不
18、舒,氣機鬱滯所致,多見於中青年女性,也可見於老年人,尤其是中風過後常並發鬱病。鬱病無智能變化,而癡呆是以呆傻愚笨為主要特徵的疾病,常伴有生活能力下降或人格障礙。症狀典型者不難鑑別。但部分鬱病患者常因不願與外界溝通而被誤認為癡呆,取得病人信賴並與之溝通後,兩者亦能鑑別。 18.2 癡呆與癲病:癲病是以沉默寡言、情感淡漠、語無倫次、靜而多抑為特徵的疾病,俗稱“文痴” ,它可因氣、血、痰邪或三者互結為患,以成人多見。而癡呆則屬智能活動障礙,是以神清呆滯,愚笨遲鈍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腦功能障礙性疾病。另一方面,癡呆的部分症狀可自製,治療後有不同程度的恢復。重癡呆患者與癲病在臨床症候上有許多相似之處,臨床難
19、以區分。CT、MRI 檢查有助於鑑別。 18.3 癡呆與健忘:健忘是指記憶力差,遇事善忘的一種病證,但神識如常,明曉事理,善忘而告知可曉。而癡呆則是以神情呆滯,或神誌恍惚,告知不曉為主要表現,其不知前事或問事不知等表現,與健忘之“善忘前事”有根本區別。癡呆根本不曉前事,而健忘則曉其事卻易忘。健忘可以是癡呆的早期臨床表現,這時可不予鑑別。由於外傷、藥物所致健忘,一般經治療後可以恢復。CT、MRI 檢查有助於兩者的鑑別。19 十七、厥證的鑑別診斷: 19.1 厥證與癇病:常有先天因素,或有頭部外傷史,以青少年為多見。癇之重者亦為突然昏僕,不知人事,發作時間短暫,發作時常伴有嚎叫,抽搐,口吐涎沫,兩
20、目上視,小便失禁等。常反復發作,每次症狀均相類似,甦醒緩解後如常人。此外,還可作腦電圖檢查以資鑑別。 19.2 厥證與中風:病以中老年人為多見。素有肝陽亢盛病史,中臟腑者,突然昏僕,並伴有口舌斜、癱瘓失語等症,神昏時間較長,甦醒後有癱瘓、失語等後遺症。 19.3 厥證與昏迷:為多種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出現的危重證候。一般來說發生較為緩慢,常有原發病存在,有昏迷前的臨床過程,先輕後重,由煩躁、嗜睡、譫語漸次發展,一旦昏迷後,持續時間較長,恢復較難,甦醒後原發病仍然存在。 19.4 厥證與眩暈:眩暈以頭暈目眩,視物旋轉不定,甚則不能站立,耳鳴為特徵,但無神誌異常的表現。 20 十八、癇病鑑別診斷:
21、 20.1 癇病與中風病:本病重證與中風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的主症,但本病無半身不遂、口眼斜等後遺症;而中風病亦無本病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病作怪叫等症,臨床上不難區別。20.2 癇病與厥證:厥證除見突然仆倒,昏不知人主症外,還有面色蒼白,四肢厥冷,而無癇病口吐涎沫,兩目上視,四肢抽搐,或病作怪叫。 20.3 癇病與痙病:該病除四肢抽搐與癇病相似外,其他症均不相同,且多無自然恢復者。 21 十九、胸痺的鑑別診斷 21.1 胸痺與懸飲:懸飲、胸痺均有胸痛,但胸痺為當胸悶痛,並可向作肩或左肩內側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飽餐、情緒激動、勞累而突然發作,歷時短暫,休息或用藥後得以緩解。懸飲
22、為胸脅脹痛,持續不解,多伴有咳唾,轉側、呼吸時疼痛加重,肋間飽滿,並伴有咳嗽,咯痰等肺系症候。 21.2 胸痺與胃脘痛: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當心而痛之稱,以其部位相近。胸痺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極易混淆。但胸痺以悶痛為主,為時極短,雖與飲食有關,但休息、服藥常可緩解。胃脘痛與飲食有關,以脹痛為主,局部有壓痛,持續時間較長,常伴有泛酸、嘈雜、噯氣、呃逆等胃部症狀。 21.3 胸痺與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痺的進一步發展,症見心痛劇烈,甚則持續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節,脈微或結代等危重症候。 22 二十、水腫鑑別診斷: 22.1 水腫與鼓脹:二病均可見肢體水腫,腹部膨隆。鼓脹的主症是單腹脹大,面色蒼黃,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不腫,反見瘦削,後期或可伴見輕度肢體浮腫。而水腫則頭面或下肢先腫,繼及全身,面色晄白,腹壁亦無青筋暴露。鼓脹是由於肝、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滯、血瘀、水濕聚於腹中。水腫乃肺、脾、腎三臟氣化失調,而導致水液氾濫肌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