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英法聯軍之役,1856-1860,1830,1911,1840,1850,1860,1870,1880,1890,英法聯軍,鴉片戰爭,1900,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的源起:,1. 廣州入城問題,南京條約規定五口通商,准許英人自由貿易及出入廣州城。上海、福州、寧波等地先後開放,但廣州人民自組團練,堅拒英人入城,屢經商談,亦未能解決。,2. 修約問題,英國以望廈條約及黃埔條約皆有12年修約的規定,於是引用最惠國待遇,要求與清廷修訂南京條約,但清廷拒絕,中英關係惡化。,關鍵人物:葉名琛,1850年以後任兩廣總督一職。,驕傲、自大、鄙視洋人。,有所謂六不政策: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為英人所痛恨,廣
2、州城陷被俘,被帶至印度,最後客死異鄉。,葉名琛被俘後的畫像,戰爭的導火線(英國方面):,亞羅船事件:清水師懷疑在香港註冊的英船亞羅號走私,登船逮捕船員十二人,並扯毀英旗,英領事巴夏禮向兩廣總督葉名琛抗議,葉名琛放還水手,但拒絕道歉。巴夏禮炮轟總督衙門,激發廣州人民焚燒英、法商館,巴夏禮即要求英國派兵東來。,戰爭的導火線(法國方面):,廣西西林縣,發生法國教士馬賴神父被殺,葉名琛拒絕賠償,適值法皇拿破崙三世欲擴張在東亞的勢力,於是聯結英國侵華。,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自立傀儡政府,再驅軍北上。,聯軍到達天津大沽口,對清廷談判態度不滿,於是攻陷大沽炮台。,咸豐皇帝迫不得已,
3、派桂良、花沙納全權議和,簽定天津條約,天津條約,中國、英國、法國互派使節於對方首都開牛莊、登州、台灣、潮州、瓊州、鎮江、九江、漢口、南京為商埠英、法兩國商船得在中國內河航行英、法兩國傳教士可自由在中國內地傳教、旅行、居住、買地建屋英、法兩國領事享有民事裁判權關稅由中英法三國議定,以後每十年重訂一次賠英軍費400萬兩,法200萬兩鴉片以洋藥名義正式入口,清廷被迫簽訂天津條約,朝野憤慨,有意報復。,第一次英法聯軍進攻時,大沽防御工事盡毀,清僧格林沁奉命修武備。,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1859-1860),戰事起因換約問題,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1859-1860),戰事起因換約問題,英、法兩國大使把有
4、國王簽名的天津條約帶回北京,是為換約。,清廷以大沽口已佈防為理由,要求英法大使改由北塘登陸,英使堅持要由大沽口進入,於是炮轟大沽炮台。,清將曾格林沁指揮清軍擊退敵人,擊沉英艦4艘,英法於是召來增援,戰事再起。,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的經過:,1860年,英法大軍共20000人來華,攻陷大沽炮台,再陷天津,直迫北京。,咸豐皇帝為避兵禍,以狩獵為藉口,逃到熱河,留下恭親王奕訢在京與英人談判。,聯軍不肯停戰,攻陷北京,四處搶掠,更攻入圓明園,劫掠後縱火焚燒。,最後聯軍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戰事才告平息。,北京條約,天津條約繼續生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准許外國人自由在中國旅行、居住、買地建屋。增軍費各800萬兩割
5、讓九龍半島予英國,恭親王奕訢,原在圓明園中的噴水池裝飾,英大使額爾金在北京城坐轎示威,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經濟:關稅協定稅率之偏低,鴉片之正式輸入,與洋貨的不斷輸入,使清代經濟面臨崩潰,國計民生日困。,國防:外國船艦可駛入長江與各通商口岸,外商亦可自由進出各地,使清國防盡失。,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3.司法:領事裁判權擴及民、刑事件,使清之司法制度受到嚴重破壞。,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4.社會:外人在各地傳教,引致華洋糾紛增多,教案經常發生,鴉片不斷輸入,社會動盪加劇。,英法聯軍之役的影響,推動改革:首都淪陷,大臣目睹洋人船堅炮利,明白不改革不足以禦外侮,故積極推動改革,促成洋務運動。,英法聯軍之
6、役的影響, 俄國以調停有功,迫清廷承認璦琿條約,又強迫清廷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不費一兵一卒而得到東北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璦琿條約(1858),1858年,俄國乘英法聯軍攻陷天津,出兵東北,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內容如下:,俄國得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烏蘇里江以東的土地劃為中俄共管;黑龍江只准中俄兩國船隻航行。,因割地太多,清廷不承認這條約。,中俄北京條約(1860),1860年,當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後,俄國假意斡旋,趁機爭取利益。俄使向恭親王等威脅說,如不與俄國簽約,兵端不難再興,清廷無奈,只有與俄國簽訂北京條約:,清廷承認璦琿條約有效;把烏蘇里江以東中俄共管的40萬平方公里割予俄國;重新劃定中俄在新疆的疆界,得到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新疆開商埠,俄國商人可自由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