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新闻事业史王韬新闻理念:1、在办报上主张以政论为灵魂。2、办报以立言为目的,利用报纸纵论中外形势,指陈时弊,褒贬得失,提出建议,使人耳目一新。3、针对时局的“论说” ,宣传其变法自强的政治主张。4、政论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富有情感,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5、认为报纸的功能和作用是一个“通”字。因此他建议设立翻译外报的专门机构。6、言论出版自由。王韬在中国最早提出了言论自由的要求,呼吁朝廷放宽言禁7、报纸的编辑人员须慎重选择。报纸编辑人员应该是知识广博的“通才” ,应该品德高贵,持论公平。2. 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
2、新的报章文体,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 “实务文体”是一种新型的报章文体。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 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 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 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 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 (能想、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1 中国新闻现代化的开创者:提出“为国为己”的办报思想,新闻要客观真实。2
3、新闻通讯文体的创始人:通讯特点是报道人民所关心的重大政治新闻。3 出版第一步通讯文集远生遗著。黄远生的通讯写作有哪些特色?答:它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在新闻业务上,他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而著称于世,被誉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1. 题材务求重大。2. 针砭时弊,不畏权贵。3. 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4. 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斯诺最早进陕北采访的外国记者斯诺延安之行及影响1936 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 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 。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的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征程。他热诚支持
4、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长期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情况,增进西方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7.斯诺的延安陕北采访:斯诺是最早向外部世界传播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外国记者。1936 年,斯诺冲破国民党的重重封锁,到陕北苏区访问考察了近四个月。他写出轰动全球的西行漫记和大量报道文章,实地拍摄了照片、纪录影片,公正、客观地向世界人民介绍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战略、方针和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使国际上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和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力量。斯诺于 1928 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
5、933 年 4 月到1935 年 6 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 新闻系讲师。1936 年 6 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写下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对世界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梁启超青年时期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秉承“康梁”。他是白日维新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失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他是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新闻思想家。他主编参与的报刊前后有十多种,撰写编辑 30 余篇出版学论文,形成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编辑出版
6、思想。梁启超的新闻思想答:首先提出“党报”概念。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所谓通,包括通上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上下就是“宣德达情” ,使“君恩的一下逮” 、 “民隐得以上达” ;通中外就是要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提出了报纸的“两大天职”说: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提出了办报的四条基本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提出了健全舆论的主张。舆论是一种天地间最大的“社会制裁之礼”,报馆则是体现舆论最有力的机关。报刊要造成健全舆论必须是具备“五本” ,即持论者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要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要有不畏强暴的精
7、神;要出自公心,不能怀挟党派思想和以个人的好恶来判断是非;要导之以真理,不能拔之以感情,故作偏执之论。提出了报刊宣传的两种方法及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浸润即使读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渐接受论者的观点。煽动即使读者猛省。于右任于右任的办报经历:中国百年报业史,最具诗人气质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当推于右任先生,他的办报经历也具有鲜明的诗化色彩。从神州日报到民呼日报,从民吁日报到民立报,于右任所创办的四份大型日报,起承转合,血脉贯通,充分表现了于右任先生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和苍凉诗心。1) 神州日报奠定基调;2) 民呼日报续写新章;3) 民吁日报又开境界;4) 民立报收束见奇。于右任先生的“竖三民”民呼
8、时报 、 民吁时报 、 民立报 。范长江是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和新闻事业家,1933 年为北平的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的益世报撰稿,后来成为大公报旅行记者撰稿人,先后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上海解放日报社社长、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职,主要著作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新闻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闻思想记者要有高尚的人格,即新闻道德;记者要有新闻敏感,到第一线去采访新闻,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记者要交际面广,有社会活动家的本领;记者要深入学习个方面的知识,成为“杂”家;记者要有很高的党性;记者要有多变的思维。范长江的西北采访20 世纪 30 年代, 范长江在担任 大公报特约通讯员
9、和记者时赴西北进行新闻采访活动,以其不畏艰险的精神、独特的观察视角和优秀的采访成果, 开创了中国新闻采访的新视野和旅行通讯的新文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新闻思想和记者人格魅力。对当今新闻从业人员和高校新闻学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业务素质、采访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范长江 25 岁时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成都出发,经川西、陇东、祁连山、河西走廊、贺兰山、到内蒙古他走遍大半个中国,经历了长达2000 余公里的跋涉。这段劳途不亚于两万五千里长征,不但如此,他还采写了大量通讯报道,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西北部人民的苦难生活。1936 年 12 月西安
10、事变爆发,他不顾个人安危直奔事变中心,对周恩来进行采访。抗日战争爆发后,范长江又“冒着敌人的炮火”深入战地采访,写下了大量战地通讯报道。周恩来在给他的信中说:“听到你报道的前线上英勇的战讯,并带着光荣的伤痕归来,不仅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感念。 ”每想到此就不免令人心潮澎湃!1935 年 5 月 1 日起,范长江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南下,经烟台、青岛到上海,再沿长江西行,赴重庆、成都,沿作这写施行通信, 范长江5 月 10 日起在该报发表。7 月 14 日,又从成都出发,开始西北之行,至 1936年 6 月结束。 1936 年 8 月,他将这次施行所写的通讯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出版。这些通
11、讯揭露了日本侵略帝国主义的危机。国民党统治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更为可贵的是,该书首次客观而真实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邹韬奋1922 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 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 年 11 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 年 6 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 报,1937 年 8 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 年 7 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办报思想和办报经过:参与创办的第一份报刊生活周刊于 1925 年 10 月 11 日在上海创刊,自第 2 卷起由邹韬奋主持,至 1933 年 12 月 16 日被迫停刊。大众生活周刊
12、,1935 年 11 月 16 日在上海创刊每期销量达 20 万份。至 1936 年 2 月 29日出满 16 期后被迫停刊。生活日报1936 年 6 月 7 日在香港创刊,至 7月 31 日决定前往上海出版,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有关当局不予登记而最终未能出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1936 年 6 月 7 日生活日报创刊时,同时出版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从 1936 年 8 月 23 日起,生活日报星期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在上海继续发行。11 月 22 日,“七君子事件”发生,邹韬奋被捕。生活星期刊于 12 月 13 日改由金仲华担任主编及发行人,想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社会局更换登记未能成功,于第一卷第 2
13、8 期出版后停刊。邹韬奋办报精神:1.终站在国家解放、民族独立的立场上为民众说话。 2.始终为读者着想,永远把读者看作上帝。3.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编辑精神。4.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人格魅力。成舍我报刊大王,也是个人力量从新闻教育事业最长,影响重大的新闻教育家。20 年代中期创立成氏报系事业。1924 年 4 月 26 日创办世界晚报 ,1925 年 2 月10 日创办 世界日报 ,同年 10 月 1 日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抗战前夕世界日报成为北平第一大报。1933 年,在北平创建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旧中国民间三大报系:成氏报系、南京新民报系、新记大公报系。报纸立场公正不阿,言论公正,消息灵
14、通正确,不畏强权暴力遭遇挫折无数,他创办世界晚报、立报、民生报等张季鸾(18881942)张季鸾,名炽章。中国新闻家,政论家。1905 年官费留学日本。张季鸾在主持大公报笔政后,先声夺人,提出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办报方针。蔡和森向导第一任主编,五四运动后赴法勤工俭学,1921 年底回国加入中共并在党中央从事理论宣传工作,1922 年在中共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负责筹办出版向导 。担任主编 2 年 8 个月,不顾体弱多病,认真撰稿邵飘萍邵飘萍,1886 年 10 月 11 日出生于浙江东阳。13 岁考中秀才,16 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 年任汉民日报主编,
15、袁世凯称帝后,为时事新报、 申报、时报撰稿,抨击袁的罪恶阴谋,以后又在两年里写了250 多篇、20 多万字的文章,揭露批判军阀政府。1916 年 7 月,在北京创办了“北京新 闻编译社”,1918 年 10 月在北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开始独立办报生涯。后又与蔡元培一起,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举办讲习会,第一期学 习的就有毛泽东、罗章龙等。1920 年后,致力于新闻教育事业并赞颂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 年在北京厂甸春节会调查与研究序言中,提 出:“欲改造现实之社会,宜先明现实社会中事物之真象”等进步主张。1925 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
16、共产主义运动作了 大量的报道。 1 1926 年 4 月 26 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政府杀害。1949 年 4 月毛泽东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陈独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1918 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民主斗士,科学启蒙者,主编新青年,后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论述新青年的出版经过及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影响。答:新青年的出版经过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独秀于 1915 年 9 月 15 日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自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以科学,民主和新文学为宣传内容,并把
17、“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世纪逐渐结合起来,影响也日益扩大。第二阶段:1917 年初, 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到北京,并由个人主办发展为拥有一批进步教授,学者参与编撰的同人刊物。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形成了新文化运动宣传的统一战线。1918 年起,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开始向社会主义刊物转变。第三阶段:1920 年初, 新青年随陈独秀迁回已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上海。陈独秀在筹建共产党过程中, 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也成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后来以无产阶级角度进行的报道和宣传为其后期转变为社
18、会主义刊物打下了基础。 新青年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指引着这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我觉得明明是两个阶段,波波非要说三个!)1、三个阶段1915 年1918 年是急进的民主主义刊物。1918 年1921 年是社会主义刊物。从 1921 年1926 年是党中央理论机关刊物。2、宣传内容:提倡民主反对封建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影响: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新文化运动主要的宣传阵地,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前期对民主,科学与新文学的宣传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
19、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新青年出版经过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影响?经过:1915 年 9 月 15 日自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在第二卷改为现名。创办人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该报把“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宗旨和现实的社会政治、青年的思想结合起来,李大钊和鲁迅都是其中的猛将。作用影响: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开展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并旗帜鲜明的反对封建主义,批判孔孟之道,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好似春雷惊动,惊醒了一代青年。广大读者纷纷致信新青年杂志,赞扬新青年在“公理消沉,邪说横行之时” ,能够“独排众议,力挽狂澜”
20、 ,认为新青年是“明灯黑室” , “空谷足音” ,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新民丛报梁启超于 1902 年 2 月在横滨创办 保皇派报刊认为 只有通过教育手段来提高国民素质,造就“新民”1903 年前 顺应时代潮流 鼓吹革命 发行量繁盛 1903 年后 与共和告别 威信下降 后在与民报的笔战中惨败 1907 年 8 月 停刊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之一1874 年 2 月 4 日王韬创刊于香港。它以“强中以攘外,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首创并建设报刊政论文体(中国第一种报章文体)开启我国国人自办报刊重政论的传统。申报1872 年 4 月 30 日, 申
21、报在上海创刊。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创办。目的是盈利,故十分重视报纸质量。第一家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外报。1889 年,其性质已由外国人独资转为外资控股、中外合资的报纸。重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重现场。国内报纸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提高新闻时效性不断拓宽新闻的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求趣、求奇1876 年后开始使用新闻图片,还注意加强报纸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开辟文艺,培养读者。移风易俗,传播新知。廉价销售, 申报的成功,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一是重视报纸言论,二是重视新闻的真实性,三是重视发表到副刊性文字,开创副刊的先河。重视重大报道,社会新闻报道和新闻时效性及多元
22、化的经营。解放日报1941 年 5 月 16 日在延安创刊试述解放日报改版前后党报理论的突破。1942 年 4 月 1 日, 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进党报的通知 ,同时发表了改版社论致读者 。按社论论述的党报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及组织性原则检查了该报创刊 10个月来存在的问题。版面开始焕然一新: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才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解放日报改版后,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密切联系群众和工作实际,积极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随着整风运动的深入,延安解放日报又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方
23、针,强调党报必须有全党来办。中共中央决定解放日报兼为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以加强其与陕甘宁边区的联系。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总要文件、社论和理论文章,具体而言:1)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探讨新闻的本质与特点,重申了党报的性质、特征和任务。2) 确立了“全党办报”的思想。3) 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4) 坚持“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原则,反对“技术第一、政治第二”的观点。5) 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马列主义文风。6) 发扬党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新华日报新华日报的出版经过及其对敌斗争经验。中国共产党
24、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经过:1938 年 1 月 11 日, 新华日报在汉口创刊,同年 10 月 25 日在武汉出至第 287 号停刊。自 1938 年 10 月 26 日起在重庆出版,直至 1947 年 2月 28 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重庆时期,该报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始终坚持抗日明祖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万股势力。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 9 年 1 个月又 18 天。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经验:1. 有坚强的领导,有一支团结战斗的革命队伍,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无产阶级革命的党性原
25、则,是新华日报的主要特色。2. 把合法斗争和非法斗争和非法斗争结合起来,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取得反检斗争胜利。3. 在发行上,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雇请报差、自办发行。4. 用“拒检” “暴检”的办法全力突破国民党的新闻检查,突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直接地广泛地向国统区人民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5在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6.向广大人民群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7.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斗争;8.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9.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10.坚持”有理
26、,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向导周报: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 年上海创刊。1927 年停刊,共 出 201 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 “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27、。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 “打倒帝国主义” 、 “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 “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 向导 “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 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 10 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 “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 ,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 “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以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群众斗争为主要任务,还对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作了重要宣传。报章文体是指出现在
28、报刊上的,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是王韬发明的,这种文体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事还加 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具有影响力,因此又称“时务文体”,后因在新民丛报上运用更为娴熟,又称“新民文体”。实务文体一种新型的报章问题。维新运动前,报刊上流行的仍是一种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相结合的混合文体。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利用报刊极力倡导变法,议论时政,一种新文体应运而生。由于这类政论文章多以“实务”为内容,且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所载文章为代表,故称“实务文体”。特征是:1)纵笔所至,略无检束 2)半文半白,时杂以俚语、俗语、外国语法 3)条理清晰,笔锋常带感情冷血体陈景韩是我国清末民初的名报人,颇负盛名的小说家和翻译家,曾先后担任上海时报和申报的主笔,首创“ 时评 ”专栏并颇具影响力。他的时评 ,以犀利冷峻的笔触,一针见血直指当时社会之丑恶、政府之腐败和国民之痼疾,被称为“冷血体”,推动了时、申两报进入了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通讯文体强调新闻真实性基础上成功运用文学手法进行新闻的报道。文学与新闻融合自然。题材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