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目的和要求(一)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的目的健康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基本必修课程。共 6 个学分。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心理学学习者对于健康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特别是对于心理社会因素在身体健康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更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并根据健康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所揭示的健康与疾病的原因和规律,帮助人们以促进健康的方式去生活,并有效地加入疾病治疗和康复活动中去。(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学科的学习,要求学生能掌握健康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了解其发展简史、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明确健康的生理-心理-社
2、会模式,了解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更加全面、科学的健康观,在促进自身健康以及推进社会的健康保健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是心理学的应用课程,需要以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作为其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与身体健康的促进和疾病预防、干预等结合起来。、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 人类有关健康与疾病的认识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人类有关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发展脉络,知晓健康概念、结构、评价指标和测量工具等方面的新动向及其所预示的 21 世纪医学发展的新趋势。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什么是健康(一)健康的意义(二)健康的内容(三)健康的
3、结构(四)健康的测量第二节 关于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一)早期疾病的超自然/魔法理论(二)希波克拉底的贡献:疾病的物质理论(三)中世纪:医疗实践宗教化(四)文艺复兴至今:医学的生物化(五)疾病研究的新模式:生物心理学研究三、考核知识点(一) 健康的三维概念(二) 健康连续体(三) 健康的测量(四) 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四、考核要求(一) 健康的三维概念1、识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三维概念2、领会:健康三维概念的意义(二) 健康连续体1、识记:健康连续体2、领会:健康连续体的意义3、简单应用:(1)“亚健康”状态的理解;(2)从身残志坚者等例分析健康连续体的不足(三) 健康的测量1、识记
4、:(1)健康测量的标准;(2)生活质量评价2、领会:(1)生活质量评价的意义;(2)ICF 框架的意义3、简单应用:以实例说明健康测量标准变化的意义(四) 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1、识记:(1)疾病的医学研究发展脉络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2)希波克拉底的贡献2、领会:(1)人们对疾病认识的逐步深入;(2)生物医学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与不足;(3)21 世纪医学的新走向第二章 健康心理学概述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从健康心理学自身的基本界定及其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与区别,了解健康心理学的关注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我国健康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健康心理学的基本界定(一)健康心理学的确立(
5、二)健康心理学的目标(三)健康心理学的定义及分析(四)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五)健康心理学的未来第二节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一)从“正常死亡”到“非正常死亡”(二)从“治疗”到“预防”,从“疾病”到“健康”(三)从“生理因素”到“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四)毕生发展的观点第三节 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一)心身医学(二)行为医学(三)临床心理学(四)医学心理学(五)心理卫生第四节 健康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实验法(二)流行病学方法第五节 健康心理学在中国(一)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二)中国健康心理学现状三、考核知识点(一)健康心理学的目标(二)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三)健康心理学
6、的研究视角(四)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五)流行病学方法(六)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四、考核要求(一)健康心理学的目标1、识记:(1)健康心理学的确立;(2)健康心理学的四项目标和任务;(3)健康心理学的根本目的2、领会:健康心理学的目标和重点(二)健康心理学者的主要工作范畴1、领会:(1)健康心理学者在研究;(2)教学和应用三个方面的作用(三)健康心理学的研究视角1、识记:(1)三级预防;(2)病人角色的三属性;(3)BPS 模式2、领会:(1)健康心理学所反映并促进的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几方面视角的转移;(2)研究非正常死亡的意义3、简单应用:(1)结合实际分析 BPS 模式的
7、意义;(2)健康中毕生发展的观点4、综合运用:结合实际分析妨碍预防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预防的可能途径(四)健康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1、领会:健康心理学与心身医学、行为医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卫生等领域的区别与联系(五)流行病学方法1、识记:(1)死亡率;(2)发病率;(3)罹患率;(4)流行率;(5)相对危险2、领会:(1)现况研究;(2)生态学研究;(3)病例对照研究;(4)队列研究;(5)流行病学数学模型(六)中国古代健康心理学思想1、领会:古代哲学家的论述及历代医学思想家的著作中所体现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第三章 健康行为、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健康教育
8、、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健康心理学关注和应用的新领域,掌握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及健康促进、健康管理等实践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技能。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行为与健康(一)相关概念(二)健康行为的意义(三)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第二节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一)基本概念(二)健康促进的策略(三)健康促进的场所(四)健康促进模式(五)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程序 (六)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第三节 健康管理(一)健康管理的概念(二)健康管理的过程及内容(三)健康管理的应用和收益(四)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五)我国健康管理的发展三、考核知识点(一) 健康行为的相关概念(二) 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三)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四
9、) 健康管理四、考核要求(一)健康行为的相关概念1、识记:(1)健康行为;(2)健康习惯;(3)生活方式;(4)危险行为2、领会:健康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意义(二)健康行为的相关理论1、领会:教育呼吁理论、健康信念模式、计划行为理论、原型/意愿理论、社会整合理论、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预防采纳的过程模型等健康行为相关理论的各自视角和观点2、综合运用:根据特定健康行为理论设计健康干预的方案(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1、识记:(1)健康教育;(2)健康促进;(3)健康促进的五个主要策略和活动领域;(4)健康促进规划的组成部分;(5)健康促进规划设计的步骤和要点2、领会:(1)健康教育与一般教育与卫生宣
10、传的区别;(2)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区别;(3)健康促进模式;(4)我国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发展(四)健康管理1、识记:(1)健康管理的概念;(2)健康管理的组成部分;(3)美国健康管理的类型2、领会:健康管理的意义第四章 饮食与健康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到饮食行为和健康的关系,了解什么是健康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认识标准体重的评判标准和测量方法;认识几种常见的饮食行为异常:神经性厌食、贪食症和肥胖,了解它们的诊断和治疗策略。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健康的与不健康的饮食行为(一)营养学的目标(二)合理的饮食建议(三)饮食和疾病第二节 体重标准与测量方法(一)标准体重的计算标准(二)皮褶测量
11、(三)腰臀比第三节 进食障碍(一)神经性厌食症(二)贪食症第四节 肥胖与减肥策略(一)肥胖症(二)肥胖的类型(三)减肥的策略(四)运动与体重三、考核知识点(一)饮食与健康的关系(二)合理的饮食结构(三)标准体重(四)体重测量方法(五)进食障碍(六)肥胖与减肥(七)运动与体重控制四、考核要求(一)饮食与健康的关系1、领会:(1)中国人饮食营养构成的缺陷;(2)饮食行为与健康的关系(二)合理的饮食结构1、识记:食物金字塔2、领会:(1)合理的膳食即是平衡的营养摄取;(2)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相应的疾病(三)标准体重1、识记:(1)中国人的体重指数(BMI);(2)儿童标准体重的简便计算方法2、领会:(
12、1)标准体重的含义;(2)标准体重与个体差异的关系;(3)最佳体型判断标准的变化和影响因素(四)体重测量方法1、识记:(1)皮褶测量;(2)腰臀比2、领会:(1)各种测量方法的特点;(2)适用的诊断内容;(3)腰臀比和健康的关系;(4)男式肥胖;(5)女式肥胖(五)进食障碍1、识记:(1)神经性厌食症的症状和诊断标准;(2)贪食症的症状和诊断标准2、领会:(1)引起神经性厌食症的社会心理因素;(2)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策略;(3)导致贪食症的社会心理因素;(4)贪食症的治疗方法3、简单应用:运用相关理论分析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案例(六)肥胖与减肥1、识记:(1)肥胖症;(2)肥胖的类型;(3)儿
13、童期肥胖;(4)成年人肥胖2、领会:(1)导致肥胖的原因;(2)脂肪细胞的生长规律与肥胖的关系;(3)肥胖可能引起的健康问题;(4)减肥的方法3、简单应用:分析肥胖症的心理社会原因(七)运动与体重控制1、领会:(1)运动对体重控制的作用;(2)影响个人参与运动的各种因素第五章 吸烟行为与健康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认识吸烟的危害、影响吸烟的因素、戒烟的过程及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把握预防、减少及戒除吸烟的可用途径。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人类吸烟的历史(一)从美洲到欧洲(二)烟草消费行为的变迁(三)吸烟行为在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第二节 吸烟危害健康(一)吸烟的危害:来自统计学的报告(二)烟草的毒副作用:生化
14、和病理报告第三节 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吸烟行为的生理因素(二)影响吸烟行为的心理因素第四节 戒烟(一)戒烟的困难(二)戒烟的阶段(三)戒烟的临床干预手段(四)禁烟是全社会的责任三、考核知识点(一)人类吸食烟草的历史(二)中国吸烟人口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三)吸烟行为带来的健康问题(四)烟草的毒副作用(五)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六)戒烟的困难(七)戒烟治疗手段(八)戒烟的社会责任四、考核要求(一)人类吸食烟草的历史1、领会:(1)人类吸烟的历史;(2)烟草种植和吸食在欧洲、中国的传播;(3)禁烟运动在美国的起源;(4)禁烟运动在全世界的发展(二)中国吸烟人口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1、领会:(
15、1)中国吸烟人口分布的相关因素;(2)中国吸烟人口和美国吸烟人口的比较;(3)中国吸烟人口分布的总体变化趋势(三)吸烟行为带来的健康问题1、识记:(1)和吸烟关系密切的身体疾病;(2)吸烟直接导致的健康问题2、领会:吸烟在多方面对身体健康的危害(四)烟草的毒副作用1、识记:烟草燃烧时产生的有毒物质2、领会:烟草燃烧产生的有毒物质对身体的主要危害(五)吸烟行为的影响因素1、识记:(1)影响吸烟行为的生理因素;(2)影响吸烟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2、领会:(1)吸烟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不同的个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一;(2)要抵制或戒除吸烟行为也需要从多角度入手(六)戒烟的困难1、识记:(1
16、)戒烟的五个阶段;(2)影响戒烟的生理因素;(3)导致戒烟失败的社会情景2、领会:(1)导致戒烟困难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2)创设有利于戒烟的社会情景;(3)避免会诱发吸烟的社会情景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说戒烟的困难(七)戒烟治疗手段1、识记:(1)戒烟治疗的手段;(2)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2、领会:(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治疗或辅助治疗吸烟行为的主要方法;(2)对吸烟行为进行心理治疗的主要策略3、综合应用:(1)用行为治疗的方法来指导戒烟;(2)用认知疗法的策略来引对吸烟的态度(八)戒烟的社会责任1、领会:(1)禁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各种社会机构和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努力;(2)
17、社会机构倡导禁烟的各种途径和手段2、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创设有利于禁烟的社会环境第六章 酗酒与健康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酗酒的概念、以及与酗酒有关的几个概念;有害饮酒的诊断标准;酗酒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酗酒的可能原因,认识过度饮酒的不良影响,掌握临床治疗酗酒的态度、方法和影响因素。二、课程内容第一节 酗酒的定义(一)酗酒的定义(二)酗酒的诊断标准(三)酒精中毒的法律标准第二节 酒精的生理作用(一)酒精的神经生化作用(二)酒精的代谢和对免疫的影响第三节 饮酒与健康(一)饮酒和躯体健康(二)饮酒与心理健康(三)妇女饮酒和胎儿的健康第四节 酗酒的病因(一)遗传因素(二)心理因素(三)家庭因素第五
18、节 对酗酒行为的治疗(一)完全戒除饮酒和适量饮酒之争(二)治疗方法三、考核知识点(一)酗酒的概念和标准(二)酒精的神经生化作用(三)饮酒和躯体健康(四)饮酒与心理健康(五)妇女饮酒和胎儿的健康(六)影响酗酒行为的因素(七)对酗酒行为的治疗四、考核要求(一)酗酒的概念和标准1、识记:(1)酗酒的概念;(2)慢性酒精中毒、发作性酒狂、酒依赖、酒滥用、酒精中毒、酒戒断、酒精成瘾等概念;(3)血液中酒精浓度(BAC)2、领会:(1)酗酒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疾病;(2)中国 CCMD-3 对慢性酒精中毒、发作性酒狂和酒精成瘾等的诊断标准;(3)美国 DSM-酒依赖、酒滥用、酒精中毒和酒戒断等的诊断标准;(4
19、)血液中酒精浓度对人行为能力的影响;(5)为什么血液中酒精浓度可以成为法律标准(二)酒精的神经生化作用1、领会:酒精对神经产生作用的部位和过程(三)饮酒和躯体健康1、领会:(1)酒精对内脏器官的损害;(2)酒精对正常的新陈代谢的影响;(3)对免疫系统的损害;(4)酗酒行为和身体疾病发病率、死亡率的相关性;(5)酗酒可能导致的疾病(四)饮酒与心理健康1、领会:(1)有害饮酒都是起源于心理问题或者于心理问题高度相关;(2)酗酒者社会功能受损;(3)酗酒者智力受损。3、简单应用:联系实际说说有害饮酒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五)妇女饮酒和胎儿的健康1、领会:(1)妇女怀孕期间饮酒很可能导致流产;(2)
20、饮酒对新生儿智力的损害;(3)酒精综合症的婴儿(FAS)(六)影响酗酒行为的因素1、领会:(1)男性和女性酗酒的遗传度;(2)基因型与酗酒行为;(3)饮酒和焦虑、抑郁和失眠有相关;(4)酗酒可能与某些遗传性的心理易感性有关;(5)期待效应作在酗酒行为的影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6)来自社会、家庭等领域的因素对酗酒行为的影响2、综合应用:综合分析影响酗酒行为的心理、社会因素(七)对酗酒行为的治疗1、识记:(1)治疗方法;(2)嗜酒者匿名互助协会(AA)2、领会(1):完全戒除饮酒和适量饮酒之争;(2)两种戒酒的基本目标;(3)两种戒酒目标分别适用的人群;(4)药物治疗的特点和局限性;(5)厌恶疗法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和局限3、简单应用:应用心理学方法对酗酒行为进行干预第七章 高风险行为与艾滋病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了解艾滋病的类型、发病机理、症状及其对人的危害;正确认识艾滋病传播的媒介和引起艾滋病传播的高危行为;理解艾滋病作为一种行为的疾病,其传播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掌握艾滋病的干预策略,及艾滋病预防中的主要障碍。二、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