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年 9 月修订)中共中央组织部目 录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的通知(2009 年 9 月 4 日中组发200914 号)-1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年 9 月修订)-3第一章 总则-3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4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6第四章 面试-7第五章 附则-10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颁布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答记者问-38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节录)(2005 年 4 月 27 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005
2、年 4 月2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公布 自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42附录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节录) (2002 年 7 月 9 日中发20027 号)-45附录三: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2004 年 4 月 8 日中办发200413 号)-50附录四: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2004 年 4 月 8 日中办发200413 号)-58附录五: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领导干部选拔考试通用题库建设的意见-65附录六: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修订对照稿)-702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印发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
3、纲的通知(2009 年 9 月 4 日中组发2009 14 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 组织部,各副省级城市党委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人民团体组织 人事部门:现将修订后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04 年 4 月颁布的考试大纲,对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引导广大干部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修订的考试大纲,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
4、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总结吸收近年来领导干部选拔考试工作的新经验,进一步规范了考试内容、 测评 要素和方式方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标准和依据。各级组织 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干部教育和干部学习,促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健康发展,中央组织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中心负责统一组织编写学习读本及相关读物。各地区各部门在执行修订后的考试大纲中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告我部。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 年 9 月 4 月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年 9
5、 月修订)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 党政干部公开选拨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 党政机关竞 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 干部队伍实际, 针对党政 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
6、位特点,制定本考 试大纲。3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第三条 党政 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 积累实践经验,提高 领导 能力。第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 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厅局级、 处级机构领导干部, 县级以上地方各 级党委
7、、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 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 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 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 试大纲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第五条 党政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 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必须具备的基
8、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一) 测试方式 为闭卷。(二)试卷满分为 100 分或 150 分。(三)测试时限为 150 分钟或者 180 分钟。(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 20%,中等难度试题约为 60%,较容易试题约占 20%。(五) 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六) 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9、题、写作题、申论题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 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4(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
10、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能力。(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测评要素比例要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测试方式为闭卷。、 试卷满分为 100 分或 150 分。、 测试时限为 150 分钟或 180 分钟。、 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
11、较难试题约占 20%,中等难度试题约为 60%,较容易试题约占 20%。(五) 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 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 专业知识素养。 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二) 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三) 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 专业管理知识解决
12、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第四章 面 试第十二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 职位的匹配程度。第十三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 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13、协调责权利各方面5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 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 议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五) 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 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路、提出新 观 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即使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九)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 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具体测评
14、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第十四条 在面 试环节中,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 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 7 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 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 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 工作。考官小 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 实行回避制度,面 试实施前 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 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
15、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 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 5 至 7 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三)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四)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
16、件、 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 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二)无聊到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三)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
17、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四)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6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认为;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第五章 附 则第十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为本考试大纲附件随文颁布。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于 200
18、4 年 4 月 11 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附件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公共科目笔试内容、 政治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马克思列宁主义1. 哲学(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实践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
19、立统一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4)认识和实践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真理与价值(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7)阶级和国家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社会意识的本质
20、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7(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2. 政治经济学(1)商品与货币、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2)资本与剩余价值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及其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3)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4)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5)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
21、义地租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6)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 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级和基本特征(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 关于国家、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关于民族殖民地和民族解放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构想(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历
22、史过程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联系 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二)毛泽东思想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 群众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3.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4.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社会主 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
23、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5.统一战线8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团结6.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7.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执政党建设面临的心考验8.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9.政策和策略政
24、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10.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论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
25、样发展问题的探索和回答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四)邓小平理论1.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2.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
26、意义3.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正处于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阶级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95.改革开放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 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原则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基本格局6.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 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7.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7、的重大意义8.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9.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0.“一国两制 ”构想与祖国 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和意 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11. 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12.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既要坚持又要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
28、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五)“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 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 历史方位 中国共产党 80 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 三个规律” 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科学内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 的内在 联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理 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 题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 义市
29、场经济的伟大创举 公有制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 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 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 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4.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六)科学发展观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102.科学发展观的评价马克
30、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 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 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 要求 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4.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各项事业中中国特
31、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 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区域 发展总体战略 拓展 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科学执政、民法执政、依法执政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 促进政党关系、民主关系、宗教关系、阶层 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 谐 建设服务型政府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 设 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
32、军的统一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道路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先进性建设 反腐倡廉建设(七)中共党史1.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五四运动与工人阶段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党的一大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战争 反“ 围剿”斗争 红军长征 遵义会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延安整风 中共七大 全国解放战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建立新中国的蓝图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2.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
33、会主义改造3.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中共八大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失 误 “调整、巩固、充 实、提供”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文化大革命 ”及其教训、4.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伟大的历史转折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共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中共十三大与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共十三届四种全会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中共十六大 中共十七大 新时期的推动、成就和标志 改革开 发过的宝贵经验(八)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 说 毛泽东党的学说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2.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