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59650 上传时间:2019-05-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 1 课 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背景 1、议会制度的起源:起源于中世纪,基本形成于 13 世纪(英国议会分为:上议院(贵族院)和下议院(平民院)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 年开始两次内战1649 年查理一世上断头台1653 年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1660 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 年“光荣革命”(革命的曲折性)。二、确立与发展 1、君主立宪制:1689 年权利法案颁布。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权力。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1701 年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王位继承权和任命法官的权力归议会。实际

2、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2、责任制内阁的形成:威廉三世-乔治一世- 沃波尔( 1721)-18 世纪中叶形成并完善,由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对议会负责,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 3、1832 年议会改革:背景: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旧的选举制度不利于工业资产阶级,他们为谋取参政权进行积极斗争。 内容:使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新兴工业城市代表席位大大增加。评价:最大获益者是工商业资产阶级,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争取普选权的斗

3、争还很漫长。4、内阁权力的膨胀(议会中的第三院):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垄断了立法提案权和部分直接立法权;篡夺了财政权;议会的行政监督控制权变得极其微弱了。三、评价1、特点与作用: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主要特点虽保留君主,但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国王“统而不治”,游离于党派纷争之外(国王对外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维系英联邦。2、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第 2 课美国 1787 年宪法一、背景:“邦联制”使刚独立的美国遇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经济问题、债务问题、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问题)面临政治体制危机,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

4、一部完备的宪法,在统治集团内部已经达成共识。二、概况:1787 年在费城制宪会议通过,1788 年 6 月 21 日正式生效。主要内容:确立联邦体制,加强中央(联邦政府)权力,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拥有一些州权;中央政府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三权分立;保留奴隶制三、评价1、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法 2、积极作用:美国建立起总统制、联邦制和共和制为一体的国家,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体现“分权与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调和,为美国的长期

5、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3、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剥夺了妇女、印第安人、黑奴的选举权,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没规定人民群众的权益。第 3 课 民主政治的扩展一、法国1、背景:政局动荡不安,党派林立;第三共和国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和帝制的政权形式反复较量2、1875 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行政权总统、7 年、连任(两院联席议会选出);立法权两院制议会: (众议院普选、参议院 9 年间选); 内阁议会中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3、评价:意义:是工业革命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果;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局限性:“一票共和

6、”,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结果。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背景:德国统一(俾斯麦的三次王朝战争“铁血政策”,结果:1871 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2、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主要内容:规定德国为联邦制的君主国家;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主宰议会;两院制的议会为立法机构;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3、评价:意义: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局限性:保留了普鲁士的君主制、军国主义传统,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资产阶级次之,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三、资产阶级代议制1、概况:19 世纪 70 年代确立,此后日益健全。形式:

7、革命战争或和平改革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特征:选举和议会立法。2、意义: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国家元首的对比(产生程序、任期、权力)1、英国国王:产生程序:世袭。任期:终身制。权力:“统而不治”、“临朝不理政”没有实权 。 2、美国总统:产生程序:选民间接选出。任期 4 年(最多两任) 。权力:行政权,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3、法国总统:产生程序: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 年(

8、可连选连任)。权力:行政权,有权任命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缔结并批准条约,有特赦权,而且在参议院的赞同下有权解散众议院。4、德国皇帝:产生程序:世袭。任期:终身制。权力:巨大,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议会(国会)的对比:1、英国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贵族院和平民院)组成,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等2、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参议员:产生程序: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 2 名。任期:6 年(每 2 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产生程序:选民直接选出 (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9、任期:2 年3、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员:产生程序:由地方参议会代表间接选出。任期:9 年(每 3 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众议员:产生程序:由普选产生。任期:4 年4 德国的议会由联邦议会(上议院 )和帝国议会(下议院) 组成: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帝国议会是立法机构第八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 1 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背景:经济基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危机社会矛盾激化);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思想基础(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欧洲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实践和理论研究二、诞生标志:1848 年 2 月共产党宣言问世

10、内容: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三、意义:使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第 2 课 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一、第一国际成立1、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1857 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使矛盾激化,工人运动掀起高潮,各国工人联系加强;1863 英法工人伦敦集会抗议沙皇政府对波兰人民的迫害(直接促成);马、恩的理论指导2、概况:1864,伦敦圣马丁教堂,“国际工人协会“,临时中央委员会,英国奥哲尔和克里默,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

11、想。进行内部斗争和阶级斗争。意义:真正使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了。二、巴黎公社1、背景:国际: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国内: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巴黎人民的武装2、概况:1871 年 3 月 18 日革命发生,3 月 28 日巴黎公社成立。革命措施:政权建设: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3、评价:性质: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意义: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经验是宝贵的,原则永存,精神不朽。失败是必然的:不论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根本原因);缺乏统一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

12、思主义指导,没有经验借鉴(重要原因)。三、第二国际1、背景:19 世纪 70、80 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马、恩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建立2、概况:1889.7.14,巴黎,决定每年庆祝“五一节“。特点:组织比较松散,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各国党是独立自主的;从建立时起,内部就存在各种派别的斗争。恩格斯逝世后,修正主义泛滥,一战爆发后自行解散。第 3 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一、背景: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 20 世纪初俄国已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发展落后,具有浓重的军事封建色彩,垄断资本软弱,对欧洲资本有极大依赖性;沙皇制度占统治地位,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农民与地主、工人与资本

13、家、沙皇和各民族以及与殖民地人民)2、主观条件: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形成了强大革命力量;1903 年布尔什维克党诞生标志着列宁主义诞生。二、经过1、二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1917 年 3 月彼得格勒工人起义推翻罗曼诺夫王朝。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革命形势的发展: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 vs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矛盾)列宁四月提纲(和平过渡)七月事件(和平夺权已不可能)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3、十月革命:彼得格勒起义:1917 年 11 月起义开始,并占领临时政府据点:冬宫。颁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3、评价: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

14、命意义:国内: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际: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A、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 B、 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C、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解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第九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 1 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背景:1、雅尔塔体制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的国际新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二战结束,美苏合作的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

15、日益加剧。二、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三、形成:1、铁幕演说(序幕)2、美国“冷战”政策(实质:“遏制”共产主义):政治上:1947.3 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经济上:1947.6 马歇尔计划(实质:控制西欧);军事上:1949 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 年) 3、苏联应对:1947.9 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9 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1955 年,在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三、影响1、紧张局势:德国分裂(1949 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

16、共和国);朝鲜半岛分裂(1948 年分裂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大韩民国);古巴导弹危机(1962 年 7 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 10 月,美国军事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越南战争(1961-1975)2、积极作用: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第 2 课 新兴力量的崛起一、欧洲联合1、背景: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二战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

17、切,联合有助于欧洲的稳定与发展。2、过程:(1)经济联合:1951 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促使法德走向和解),1957 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欧洲共同体成立(三个共同体的合并,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间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2)经济一体化促进和带动了政治一体化:法国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1973 年欧共体提出“用一个声音说话”;1975 年共同体立法机构“欧洲议会”成立;80 年代之后防务合作也加快了步伐。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二、迅速崛起的日本1、概况:战后经

18、济恢复,50 年代中期高速发展,60 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80 年代末迎来泡末经济时代,但经济地位仍然举足轻重(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海外纯资产世界第一,主要的贸易出口大国和对外援助大国)。2、原因:社会改革(民主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国民经济非军事化)。美国扶植(削减直至免除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偿;提供资金和物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特需”订货)。制定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把发展经济作为立国的主要方针;发展外向型经济;外交上依赖美国的保护;重视教育;80 年代后加大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力度)3、谋求政治大国三、中国的振

19、兴 1、1978 年前:新中国成立改变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抗美援朝使国际威望空前提高 ;一五计划奠定工业化初步基础 2、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农村经济全面振兴,粮棉产量世界首位;工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重大发展;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科教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发展中国家崛起1、不结盟运动兴起背景:二战后亚非拉的民族独立国家希望在两极格局中保持和平中立,维护自身独立2、概况:正式形成:1961 年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南斯拉夫铁托、印度尼赫鲁、埃及纳赛尔)。特点: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

20、和平;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经济新秩序。3、影响: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面貌,有力冲击了两极格局。第 3 课 走向多极化一、背景:两极格局的瓦解1、背景:戈尔巴乔夫改革走进了死胡同。2、表现:东欧剧变,经互会解体,华约解散,苏联在欧洲构筑的政治、经济、军事体系全线崩溃。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直接原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公布)叶利钦掌权,政权性质根本变化阿拉木图宣言(1991.12.22 签署,苏联完全解体)。两极格局崩溃。二、表现1、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欧洲加快一体化进程,成立欧盟(1991.12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2、俄罗斯:全方位外交、普京措施使之走出低谷,在国际事务中仍是对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的国家。3、东方:不结盟运动兴起,发展中国家联合斗争,第三世界崛起;中国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建筑建材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