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论美国文化分析40928066 索朗加措 内容提要:美国文化是基于美国社会而存在的一种文化形式,它是美国社会多方面因素综合的结果。比如宗教方面:基督教新教伦理宣扬博爱、平等;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制度繁荣发达,如日中天;历史方面:美国是一个很年轻的民族,诞生才二百多年。美国文化对美国的影响表现在它的国家的任何角落,下至百姓生活点滴上至政府国事处理都渗透着这种文化风格特征。美国文化对美国的发展和稳定都在根源起促进作用,基于这种吸引力,它正通过发达的对外贸易以一种扩张之势向全球辐射蔓延,同化开来,一发而不可收!正文一、具体特点:1、种族主义。在美国的历史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救世主精神”和“ 自命不
2、凡的使命感 ”。这是种族优越感的产物。这与大多数美国人信仰基督教有关,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有着“天定命运”,要教化全世界。美国人从他们的欧洲近亲的先辈那里继承了深厚的种族观念,视其他种族(尤其有色人种)为低劣民族。自我中心的种族观念成为“无法抗拒的遗产代代相传”。在美国的种族主义者看来,美国人是上帝所选中的人民,有权获得特殊的权利和义务。在过去,他们出征世界的时候是“在为上帝而战”。今天,他们强调的是要担负领导并帮助保卫世界各自由国家的责任。这就是他们的“天定命运”。综观美国的历史,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美国国民中,“优越感”、“ 救世主精神”、“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一直是他们“明显的
3、精神支柱”。这也是“ 美国例外论” 的思想根源。2、个人主义。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主义,它强调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这是美国文化的显著标志。个人主义不同于利已主义,其内涵蕴含着民主自由思想。美国民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对个人自主的追求。在美国,个人主义更是成为一种道德标准、社会的主要信条和国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美国人而言,个人主义就是最生命攸关的身份认同。很多探讨中美文化差异的文章都指出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使我们产生困惑。生活在中国社会中,我们会发现,许多人个人主义思想也很严重,缺乏团结
4、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我们来到美国,却发现很多的美国人很关心社会和集体。有人做过这种观察,一群美国人开大会,会前不同观点会展开很激烈的争论,但一旦会议主题决定了,大家就会安安静静地一起开大会;但一群中国人在一起,却往往是上面开大会,下面开小会,各自为政。关于这个文化与现实的差异问题,我们从社会学中找到了答案。一个社会中,不仅有统治阶层所推行的正统的主文化,也有在民间流行的亚文化。亚文化往往是对于主文化的一种逆反,一种对立和统一。由于中国文化过分宣扬国家和集体,轻视个人,所以民间社会的亚文化又使个人利益得到补充,得到平衡。美国过分地宣扬个人主义,人们不满足于彼此隔阂,彼此冷漠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互相
5、关心,热心公益事业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上来。个人主义思想,在美国是得到公开承认,而在中国却被加以批判,但不管你怎么否定,它却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就像中国古代宣扬禁欲主义,但不管你怎样宣扬,男女相悦却是怎么也不能从人们心底抹去。3、自由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美国社会中的一对孪生兄弟。他们标榜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和追求财富的自由。美国的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人权法案都确认了这种自由观念。4、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孕育了功利主义。在美国社会,讲究实用,追求功效和利益已成普遍的伦理观念。美国人有一种观念,即他们必须维护的不是什么原则,而是利益,没有任何朋友,只有利益。利益才是他们真正崇拜的至高无上的上
6、帝。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也有明显的表现。他们的“功”在于谋求支配世界,他们的利在于满足自身的利益需要。5、美国基督教主文化 美国是一个以基督教为主流文化的国家,大部分美国人信教,相信上帝。按基督教义,无论什么人,都是上帝的儿子,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而家庭,只是替上帝抚养孩子的场所,因此,即使是父母,也不能随意打骂自己的孩子,否则,将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基督教讲究博爱,在人与人之间关系中,也体现了这一价值观。6、丛林法则 西方文明是遵循丛林法则的强者的文明,所以美国人最看不起最讨厌的是 looser(绝对不予以同情)。Looser 当然是失败者的意思,但更有精神失败者的意思。满
7、肚子愁肠哀怨;说起话来抱怨牢骚不断;一面对自己哭穷,一面对强者摇尾乞怜贴金拍马屁的都是looser。 7、美国文化的经济性 而美国是一商品经济极为发达的国家,文化具有浓厚的经济性,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文化占有很高的地位。而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麦当劳快餐等等发达的商业文化更是受世人瞩目。美国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带有浓厚的经济色彩,亲兄弟明算账。 8、注重实干美国人注重实干,不尚空谈。早年的拓荒精神一直延续下来,生活就是求生存求发展,适应和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合人类生活。美国人相信有所作为的观点,富于实验精神。立国制宪时,他们便将专利权写进了宪法,鼓励发明创造。看看今日人类文
8、明中所普遍享受的东西,很大一部分由美国人所发明。他们的教育反对死记硬背,重实践和创新精神,受教育者具有更多使教育适合自己要求的灵活性。二、社会生活方面礼让文化美国是个竞争激烈的国家,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此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电影和新闻中的美国经常与暴力事件联系在一起,让人感到这是个不安全的国家。然而到了最能代表美国人典型生存状态的中小城市,人对人的友好仿佛如世外桃源一般。我用礼让这个词表达双重的意思:礼貌和避让。美国人的礼貌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 方面:在小区里见面,不管认识与否,必打招呼(早晨好,下午好,晚上好等) ,打电话和见面时总是甜蜜地寒暄(他们习惯于甜言蜜语 ),在公共活动中相遇
9、至少要点头致意,与他人说话时要尽可能专注地注视对方,等等。而且这种礼貌一般都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仅仅通过微笑来示意是不行的。很多中国人会不习惯于与陌生人打招呼,总是以微笑代替寒暄,很快就发现美国人对我们的微笑没有反应,只好开口说话,然后才会逐渐适应这种时时需要以语言向他人致意的生活方式。与礼貌对应的是美国人相互礼让的日常生活习惯。在超市里人们总是自觉地不挡住别 人的路,如果有人要从你身边走过的话,他几乎必定要说“Excuse me”(对不起) 。不说任何话而硬从他人身边走过会被视为极不文明的举动。礼让文化最多地体现在路上:行人与机动车互不相让在发展中国家(自然包括咱中国) 是普遍现象,但在美国
10、这样的情况很少的。美国人开车时总是左右张望,到了路口都要停下来,确定没有行人和其它车辆后才缓缓驶过。要是恰好有行人走过路口,司机都会耐心等待,等行人走过后,才继续前行。行人有时也有让汽车先走的意思,但开车的人几乎百分之百地挥手示意行人先走。在一些文明程度高的小城市,通常开车的人会在离行人十几米远甚至二十几米远处就停车了。汽车让行人是美国的规矩,据说是写在交通法规中的,违反者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美国的开车人不仅避让行人,而且要相互避让。两辆车相遇时,司机通常要相互挥手,示意对方先走。这种路上的礼让文明令不少来访的中国人惊叹不已。中国虽然有儒家的礼让文化,但这礼让必须服从等级秩序,所以,总是等级低的
11、人礼让等级高的人。开轿车的人在中国不是属于有权阶层,就是先富起来者,避让行人对于他们来说是不符合登记秩序的。有的地方还制定了所谓“撞死了白撞” 的法律,以为此乃现代化的标志。这些规则的制定者可能没有想到在最为现代化的美国,礼让第一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法则,也是公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所以,我觉得追求现代化的中国人应该认真地学习美国的礼让文化。礼让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是对他人权利的承认,也是自己已经成长为个体的标志 它意味着你已经有对他人负责的能力。个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是礼让文化的基础 ,也是美国人现代意识的核心。它造就的是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得到尊重的公共文化。这种礼让精神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人
12、所不具有的,所以,在足够深的层次上理解美国的礼让文化对中国的现代化必有裨益。助人文化比如问路,请看下面这位中国博士描述自己在美国的经历:我所见到的绝大多数美国人不但非常有礼貌,而且十分乐于助人。到美国第二天,我去超市购物,但不知道超市的确切地址,正在附近寻觅时,一位美国小伙子走了过来,很有礼貌地问:“ 你好像在寻找什么?”我问:“超市在哪里?”小伙子满脸笑容地指点到:“就在那儿!”从他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为自己能帮助一个异乡人而感到非常高兴。我在美国曾有几次迷路的经历,在问路的过程中更真切地体验到了美国的助人文化。 当我向一个女公交汽车司机问路时,她甚至停下了本职工作,专注地为我查地图,用几分钟
13、的时间为我找应该走的道路。我下车走向正确方向的过程中,她在车上不断挥手向我指点方向,直到确信我走对了路,才开车离去。美国大多数城市的大街上都行人稀少,有时候整条道路上都没有行人,问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只要遇到了其他人,他们必然认真地为你指路,其热情和真诚常常令人感动。美国的助人文化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助人者通常不会妨碍被帮助者的自由,并且尽 可能地不涉及金钱。我的房东莎丽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人很善良,她见我没有汽车,几次带我外出办事。每次她决定让我搭车时,总会礼貌地问:“王博士,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空?如果有空,可以搭我的车出去,反正我要去办事。”实际上到了目的地后,我发现她并没有自己的事要做
14、,她这样说是为了让我这个被帮助者没有心理负担。她让我搭她的车,本是为了我的方便,但她却认为帮人做事也要征得对方的同意。这正是美国精神的体现,助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的自由。美国的助人文化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所提倡的是一个独立个体对另一个独立个体的帮助,助人者的自由和被帮助者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都必须获得尊重。这与东方群体主义的助人文化有根本的不同。感恩文化在许多中国人的想象中存在着一个声色犬马的美国,不少人甚至是带着对艳遇和狂欢 的期待到美国的,但是到了美国以后他们会失望地发现美国人大多十分严肃和保守。嬉皮士、崩克、垮掉分子已经集体退向历史深处,代替他们的是中规中矩的当代美国人。这与
15、基督教文化在美国的主流地位有因果关系。美国人大多数都是基督徒,对于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情怀支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基督教强调人的幸福源于神的恩典,所以,人应该对神和神所创造的世界怀有感恩之 心。这种思想对美国人的影响是决定性的。美国人的集体活动无论规模大小,基本都有短暂的感恩仪式。主持者是牧师、召集人、与会者中最有声望的人。感恩辞有一定的模式,但具体内容由主持人现场创造,参会者则与主持人一起朗诵或默念感恩辞。大体内容是感谢神赐予我们丰饶的食物、相遇的机缘、幸福的生活,愿神的恩典永远与我们同在。我在美国参加的大部分活动都有一种感恩的氛围,美国人对此是非常认真和虔诚的。美国式的个人主义并不像我们
16、想象的那样造就出原子般孤独的个人,因为对神、世界、他人的感恩意识使美国人的个人主义中蕴涵着一种以神为中心的集体主义。每个人都是感恩者和感恩的对象,是与神圣存在和他人联结着的个体,所以,感恩文化实际上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和现世目的的群体文化。感恩文化体现在美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神的感恩意味着对他人的感恩,因为在他 人身上体现着神的爱。“Thank you”(谢谢您) 是美国人最常说的话之一,而被感谢者总要以“You are welcome”(意思比“ 不用谢” 多,包含着对感谢者的肯定 )。甚至许多夫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说“Thank you”和“You are welcome”,这在中国人看来
17、既没必要(夫妻间何必如此客气),又过于程式化(干吗总用一种方式表达谢意),但由此可以看出感恩文化在美国是多么深入人心。在美国,你对他人的感恩之情是必须说出来的,这是一种诉诸语言的感恩文化(大概是因为上帝是通过话语创造世界的,西方人总是努力把一切都变成话语) ,不将自己的感恩之情化为语言会显得很没有礼貌,在公共场所中更是如此。顾客在美国不会被当作上帝( 将人比作上帝是对神的不敬) ,但却会实实在在地是感恩的对象。你购买了商家的货品,既为商家带来了利润,也为政府纳了税 (在美国买东西均要上税) ,自然是感恩的对象,所以,商店的雇员一定会说“感谢你”和“ 祝你今天一切好” 之类的感恩之语( 中国的商
18、家也开始引入感恩文化)。美国的感恩文化将基督教思想与现代社会对个人的尊重结合起来。它将神圣存在、他 人、自我在日常生活中联结为整体,乃是终极关怀和世俗关怀的统一。向钱看。美国社会的向钱看,要比任何其他社会更加彻底。“The bottom line is money。” 是美国人的口头禅,译成中文就是“万事皆空,唯钱是问” 的意思。钱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概念,美国人早在童稚之年就已接受为理所当然。夏天的时候五六岁的小孩在家门口摆个摊子卖自制冷饮的现象平常稀松得如家常便饭。稍长之后,女孩替邻居看孩子,男童替邻居剪草,或者无论男女在家里洗碗、扫地、照看弟妹等等,都不是义务劳动,而是有报酬的生意。高中学
19、生课余十之八九在快餐店、电影院、超级市场等打临工,正式加入劳工市场。这些孩子之所以如此积极于挣钱,并非家境困难,而是出于挣钱的强烈欲望。欲望从何而来?来自社会的习俗。左邻右舍的小孩都如此,为何我独不然?这就是社会习俗的作用。这种习俗也影响到做父母的态度。美国父母不论贫富,无不怂恿子女挣钱,也无不以子女肯于挣钱、善于挣钱而自豪。这样的社会习俗和家教无疑也是彻底向钱看的反映。美国之所以如此这般富,得天独厚于人希地广、资源丰富,似乎也无可否认。但窃以为美国人的彻底向钱看,才是美国之所以富甲天下的根本原因。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此之谓也。美国文化特征之二,向前看。第一,事无巨细,一概提前计划。私人
20、生活琐屑如一年一度的休假,重大如一生两三回的结婚,无不早早定下日期。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不待报名者中学毕业就已发榜,大型企业雇佣人员凭对一年甚至两三年后的经济预测而进行。下至公司的生意经,上自政府的国策,也都是在制订伊始便计划如何收拾败局。在于美国人用钱一律预支。买房子借钱,买汽车借钱,买家具借钱,甚至采购日常用品也是动用信用卡先买后付。在美国的中国人也大都用信用卡,但往往只图方便,并不真正借贷。美国人却反是,大都是有多少信用卡在手,一律用到最高借贷额,每月仅付利息而不付本金。极端个人主义。中国人的社会大致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在美国则下至个人无疑。子女长成到能够立的年龄,即与父母分居。父母年老之后一
21、般不能指望依靠子女照顾。与子女同居者大都须向子女缴纳房租水电,如同外人。夫妻反目,大都不会因考虑到年幼子女的利益而不分手。虽在卿卿我我、恩爱无比之际,也大都财产分户,泾渭分明。呼朋唤友聚餐,大都各付己账,锱铢必较。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均强调充份表现和充份发挥个人的特性。美国人也谈集体合作,公司雇人的时候甚至特别注意应聘者是否能与人合得来。但集体的地位毕竟是次要的,政府和舆论均绝不提倡为家庭、为集体甚至为国家牺牲自我的利益。部队对士兵的教育不是为国捐躯,死而后已,而是不作无谓的牺牲,保全性命第一。个人主义致使社会和家庭结构松散。比如,在美国一个人遭谋杀或死于意外,多日不被人发现的例子屡见不鲜
22、,因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极其普遍,同亲友断然失去联系者多于过江之鲫。这不能不说是缺点。但个人主义因不讲情面之故,也迫使社会关系完全以法律和合同为维系。这一点却可视为法治,特别是商业法治的基础,不能不说有其长处社会关系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更正式,等级更分明。中国人似乎非常习惯于等级分明的结构,他们往往根据自己位置和惯例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 美国人则更侧重于非正式和平等关系。美国人通常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在一起最自在;他们不太重视社会等级。比如见到上司直呼其名友谊 与美国人相比,中国人更可能拥有少数终生至交,他们彼此之间交情深厚,愿意相互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美国人可能有许多朋友和熟人,这
23、些朋友和熟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换,彼此之间承诺的义务有限。 在中国人之间,与他人的关系通常意味着彼此之间的义务;与此相反,美国人倾向于回避相互依赖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长期义务的局面。 中国人侧重于关系取向。保持和谐的关系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相比之下,美国人侧重于任务取向,完成工作通常比关系更重要。 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美国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教育我深深为中国的学生们抱不平:从小就被期待着一定要上大学,得成才,于是整天被圈在教室里拴在书本上埋在作业中,没有了儿童少年青年应该有的天真活泼浪漫,没有了自己个人选择。在这点上相比,美国的学生们要生活得自在来劲的多。美国的家长们一般很尊重孩子们的个人选择,青年们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选择上不上大学,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住在什么地方,与什么人结婚,生不生孩子等等参考文献:徐新编著西方文化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叶胜年著西方文化史鉴 上海外国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