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二十年坚守华侨遗愿,传递游子大爱情怀从江阴市临港街道夏港长江村走出的旅美华侨徐新,离世已经 20余年,但他留下的“财富” ,却帮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成长成才。这两天,夏港实验学校德育处老师朱君平和徐新的弟弟徐明度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要负责搜集新一期奖励、资助学生信息 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报国心”成为遗愿 1942 年出生的徐新原名徐兴度,从小就聪明好学,曾就读于夏港中学、南菁高中。作为上世纪 60 年代从中国科技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徐新经历过特殊年代,品尝过生活的苦涩、命运的不公。1985 年,已过不惑之年的徐新毅然决定赴美深造,天赋极好的他于 1990 年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博
2、士学位,后受聘于该校科研所,并多次在美国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 1993 年,命运和徐新开起了玩笑,正准备大显身手的他被确诊患有肝癌。 “那年 10 月份,他回上海治病,把兄妹几个都叫过去,说了打算设立奖学金的事。 ”今年 70 岁的徐明度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旧历历在目,“他去美国一直在做研究,并没有获得很多物质上的奖励,但他一心想着要为国家、为家乡的学子做点什么。 ”徐明度说,徐新在美国购买了人寿保险,另外在 MIT 也买了保险,一旦离世,保险金就是他最丰厚的“遗产” , “设立奖学金是兄长计划了很久的事情,没想到却成为了他的遗愿。 ” 21994 年徐新回美之后,同弟弟徐明度多次通信商量奖
3、学金管理方案、制定细则,直到同年 8 月离世。根据徐新遗愿,其保险金总额的一半 72万元用于发放奖学金,发放对象为海口小学、夏港中学、南菁高中、中国科技大学近代化学系的优秀学员、贫困学生,以及部分优秀教师代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不管离家多远、多久,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烙印在徐新心底。上学的时候,徐新曾受到过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所以一直想要报答母校、报答祖国,对像他一样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但学习十分努力的学生,徐新格外关注。徐明度说:“兄长没有把所有的财产都留给子女,是希望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不依赖别人,靠自己的奋斗自强不息。 ” 20 年坚守承诺:奉献精神代代相传 徐明度刚刚接手打理“
4、徐新奖学金”的时候是 50 岁,20 多年里,他一直在兑现当年对哥哥的承诺, “兄长临终前,我答应过他,一定要把奖学金的事办好。 ”徐明度每年都是严格遵守奖学金管理章程,家中已经有成堆的信件、资料, “奖学金是从 1997 年开始发放,那时候通讯不便,都是用书信和学校联系。 ” 徐新以前经常说, “生命是一个完善自身的过程,也是一个服务社会的过程。完善自身和服务社会总是密不可分的,缺一难以充实无愧无悔的人生。 ”就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徐家人,引导着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2014 年,徐新的侄子刘忠兴江阴中兴光电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将“徐新奖学金”填充到了 100 万元。笔者在夏港实验学校德育处
5、3看到,由刘忠兴公司设计、制作的奖杯很精美,这是全家人对徐新精神的一种延续、传承。 “我现在年纪也大了,所以想把奖学金的发放事宜交给学校管理。 ”徐明度说,希望?学金的发放要一直延续下去,不能间断。 大爱无疆:奖(助)学金受惠六百余人 朱君平从 2008 年开始协助徐明度管理奖(助)学金发放, “经过大家的商议,这两年,对外的几所学校的奖学金发放停止了,夏港中、小学校的奖学金发放仍在继续。 ”据不完全统计,20 多年来, “徐新奖学金”已经帮助、奖励了六百余人。 翻看 1997 年首届“徐新奖学金”的资助名单,中国科技大学化学和材料科学学院共计收到 13500 元奖(助)学金;南菁高中共计收到
6、 12300元奖(助)学金笔者发现,资料中详细记录着受助人的姓名、家庭信息。1976 年出生的邓列征当年正在大三学习,父亲是烈士,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妹妹,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全靠母亲一人。从资料记录上可以看出,成绩优秀的邓列征获得了 1200 元奖学金。这笔费用,在当年,足够承担他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在夏港实验学校上初二的匡吴洁成绩很优秀,她已经连续两次获得“徐新奖学金” , “我听老师讲过徐新爷爷的事迹,我们原先小学的校史馆里也有相关介绍,得到徐爷爷的奖学金让我充满动力,学习更加刻苦。”匡吴洁告诉笔者,她周末的时候也会跟着妈妈一起去敬老院做志愿者,徐新的精神就是志愿奉献、为他人服务, “我们会把徐爷爷的精神好好传递下去,长大以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 4(江阴侨办、江阴临港街道统战科) (责编 董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