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68745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社会性别理论在传媒实践中的困惑社会性别,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也是一个定义宽泛的术语。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反对男权文化的鲜明立场,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为目的。目前,传媒与性别的相关研究中,利用社会性别视角进行分析已经非常普遍,比如学者对媒体上大量出现的对男女两性刻板的描述以及对性别歧视文化传统的强化等等的批判,业已形成了相关研究的中心话题,但在传媒实践层面,除了在女性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家庭暴力、女童入学等个案上实现突破外,就全局而言,如何体现社会性别视角,却有很多烦恼和困惑。 首先是社会性别理论在社会观念上不被认同。比如央视半边天节目,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电视节目,它的节目执行

2、制片人兼主持人张越就曾说,节目“常常不被人理解,人们认为我们半边天的立场常常是非常奇怪的” 。 “我们努力地寻找平衡点,寻找我们可以表达的和我们可以接受的双方之间的平衡点”,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两年想得最多,做得最艰苦的工作。由于长期习惯于从男权中心文化角度认识事物,女性立场非主流化、被边缘化,使很多人难以静下心来尝试接受这样一种新的视角。特别危险的是,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对性别关系与性别角色的消费形式更为隐蔽、更为普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媒体在追求收视率、发行量、广告收入过程中,都纷纷推出脂粉气重、前卫感强、消费色彩浓烈、性魅力商品化的媒介产品来迎合所谓市场需求、大众口味。而像2半边天这样秉

3、持严肃、深入分析立场的女性媒体却在担忧可能在某一天被停播。 其次,许多专业新闻人也缺乏明晰的社会性别观念,出现新闻操作简单化的倾向。比如湖南有一张今日女报,采编人员这样说,女性视角是报社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但究竟什么样的新闻才是女性视角,报社高层到目前为止也给不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有的认为只要被采访对象是个女的,只要报道的主人公是个女的,标题里面做了一个女字,就是女性视角。再比如,山东都市女报总编辑赵林云提出了女性新闻的概念,表示该报要从女性视角出发,以满足女性群体的新闻阅读需要为归宿,以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关注的事物为新闻采集的原则。其实,深究一下,到底有没有“女性新闻”女性新闻和男性新闻有没有本

4、质的区别这些问题恐怕都还有疑问,需要更科学更严谨的论证。 需要指出的是,理念上的模糊,造成许多媒体将女性视角简单化为“女字新闻” 。比如,在报道爱心人士热心捐助失学儿童的新闻时,只选择失学女童来报道,制作标题为“爱心人士接力救助失学女童” 。不但以偏概全,而且有违新闻客观性。再如,许多女性媒体对女性成功者的访谈,特别偏重于她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她的家庭生活、母亲、妻子、女儿的角色。这种报道客观上将女性形象局限在私领域中,助长了社会偏见。而这样的做法恰恰是性别视角立场下所要批判的。 女性媒体固然要表现妇女形象,但单纯的表现不一定能产生积极的、促进妇女发展的效果,反而可能强化了性别陈规定型,反而

5、会束缚妇女的发展。因此,作为面向女性受众的对象性传媒,仅仅就女性而谈女性,往往3只是限制了女性的视野,只能适得其反,局限了女性作为社会属性的人的发展、成长,也局限了社会对女性的了解。我们认为,就所谓女性新闻的定位来讲,哪些是女性喜欢的,哪些是女性不喜欢的,还缺乏明晰的判断标准,倒不如“向妇女宣传社会,向社会宣传妇女”的提法,能够树立宽泛的女性视角,更现实,更有意义。 产生这些困惑的原因大抵在于国内的传播与性别问题研究,一般还停留在只是表明自己所运用的是社会性别理论,而对存在争议的社会性别概念本身以及它在传播领域的适用情况则鲜少涉及。因此,对于这样一个还不为更多人认知的新事物来讲,呈现出认知模糊

6、的状态在所难免。此外,作为从西方引进的一个概念,一个定义宽泛的术语,其概念内涵界定不清也是导致缺乏可操作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性别理论当然不错,但即使是一种好的理论学说也有一个在什么范围内使用和如何使用的问题。社会学家潘锦棠在我看“社会性别理论”及其流行中批评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弱点,在于它轻视两性自然差异,否认男女自然差异在性别角色塑造中的重要性;在于它并没有告诉大家塑造社会性别的文化为什么如此塑造性别,究竟在什么地方塑造得不合理,在多大程度上不合理。因此,社会性别理论不是万能的,使用得当如入无人之境,反之则牛头不对马嘴。特别是对传媒人而言,它更主要的是一种方法论一种新的学术理论支撑和一种新的

7、观察视角,帮助他们透过现象,发现有关妇女问题背后被遮蔽了的、隐性的东西。而不应该像女性主义者那样,作为一种绝对坚持的政治立场。20 世纪 90 年代,女性主义学者曾经达成过这样一个共识,对社会性别的考察必须置于具体的阶级、种族、民4族、国家、文化和历史中。由此,传媒人采用社会性别理论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应该是温和的、客观的,注意平衡、多样性、全方位的呈现,而不是非此即彼、吹毛求疵。 比如,男女同龄退休的话题这两年不断在“两会”上被提起,也受到很多媒体和受众的关注。如果在报道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突出强调男女同龄退休体现性别平等、选择同龄退休是女性的权利等观念,相信对于推动女性发展进步将起到比较好的

8、效果。然而,我们也有些报道对性别意识刻意强调,比如对“大学生艺术节上的女生插花比赛”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方法提出批评,就显得有点小题大作,吹毛求疵了。这样的话题与大众关注的热点脱节,甚至可能因过度批判带来受众的逆反情绪,反而对社会性别理论不理解,造成反感。 总之,当下提高媒体自身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形势为如何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把握好妇女宣传的舆论导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不是多宣传妇女,反映妇女问题就一定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如果处理不好,也可能强化性别的陈规定式。对于社会性别这一理论在我国传播领域的适用上,要合理利用,有所扬弃。要以承认两性生理差异为前提,要以个体差异为依据。也就是说,传媒内容中既不应刻意传播、放大性别刻板印象,但也不要走向男女一律的极端。最终真正有生机有力度地剖析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观念。 (作者单位:中国妇女报社) 5注释: 卜卫:媒介与性别第 76 页,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张越:以性别视角话“半边”时空,引自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李琦:传媒与性别女性媒介的传播社会学阐释第 344 页,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赵林云:性别化的视角看到一片新天地,引自国际视野中的媒介与女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江宇:社会性别论:传播与性别研究的基础理论,新闻与传播研究第 11 卷第 2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