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消费语境中的文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联合英国诺丁汉纯特大学 TCS 研究中心,2007 年 9 月 22 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了“消费社会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钱中文、党圣元、杜书瀛、钱竞、高建平、金惠敏、孟登迎、王东成、金元浦、蒋原伦、黄卓越、张云鹏、余悦、汪民安、Ryan Bishop、John Phillips、Tony See 等 60 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Mike Featherstone、Douglas Kellner 向会议提交了发言稿。与会学者就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人文后果,特别是其对当前文学
2、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如何加强文学理论回应现实问题的能力等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一、如何看待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理论,成为这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许多学者对此保持慎重与警惕。钱中文提出,费瑟斯通有关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的种种观点,本身包含着许多的疑问。中国现实社会形态非常复杂,这是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相互交织、互为渗透与共存的社会,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与生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会存在下去。他认为,我们应坚决拒绝消费文化的入侵。杜书瀛也对消费社会的存在理由表示了怀疑,他认为波德里亚对于时代特点的感受是敏锐的,但有些夸张、有些浪漫气息,中国尚未进入符号消费的时代,生活与艺术也还没有合二为一。T
3、ony See 对消费社会提出了批评,他认为,消费社会2虽然使人们在消费中感到了快乐,但劳力滞后的消费实质上给人们戴上了枷锁,使人处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之中。刘方喜基于消费主义对中国社会的实际影响坦言,他是消费主义的激烈批判者。他认为,消费主义正在日渐成为维持和制造不平等的新模式。 然而,也有一批学者站在一种较为宽容的立场谈了自己对于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理论的理解。金惠敏认为,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以“物符”为标志的消费社会和以“图像”为特征的媒介扩张的一个后果,一个新的文化事实;如果硬要追问“谁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那只能是“全民的”、 “全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应该看到一个“美学社会”的诞
4、生,因而一个“社会美学”的研究是必要的。Mike Featherstone 曾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最主要的提出者,这次会议他进一步提出了“消费伦理”的问题,认为美学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Douglas Kellner 承认波德里亚的“符号”是理解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视角,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社会”理论也并未过时。他希望将两种理论结合起来,以便全面阐释当代社会的文化变化。黄卓越从利奥塔尔的后现代状态说起,认为文学越来越受到消费的影响,学界应该关注这一变化。蒋原伦讲到了媒体文化对于消费的引导问题,他认为自麦克卢汉之后,媒体不仅支配着人的物质需求与方向,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媒体本身
5、即是一种消费。刘悦笛站在全球化的立场,认为文学已经被纳入到巨大的全球市场里面, “图像转向”必然对文学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文学理论的现实处境与未来发展是本次会议的中心议题,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看法。党圣元认为,市场经济的推进,消费社会的转型,3导致文学出现了新的特点、新的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终结、文学与图像、文学边界问题等,都可以纳入到有关消费文化的这场讨论之中。钱中文认为,西方的文化理论,主要是一种后现代理论,它是一种使多样文化相互融合而又使各种学科不断失去自身界限的文化表述,是一种泛文化表述,以泛文化现象的理论建构要求于文学理论,使文学理论经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他指出,文化研究尽
6、管重要,但它代替不了文学理论。杜书瀛也对文学理论不可能被文化研究所取代谈了看法。他认为,文学所创造的“内视世界”和影视所创造的“图像世界”各有优势,不能互相取代。不过,他同时指出,文艺学与美学应该走出以往“学院美学”的狭窄院落,加强美学的“实践”意义和“田野”意义,他倡议建立一种多形态的文艺学。金元浦将“边界作业”看成是当下时代最重要的内容,他认为,美学、文学必须适应“文化政体”运营上的这种转变,成为当下实践的解释学;“文学”的自主性是一种现代性的神话,事实上从来就不存在;“文学”理论将通过“文化研究”而介入现实,获得新生。余悦认为,消费文化在中国自古就有,茶馆文化就是如此,中国有大量的关于茶
7、文化的具有切实审美价值的文学描述,他对今天关于消费的文学描述对丑的追捧表示不解。 汪民安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消费社会中的艺术作了全新的界定和分析。他认为艺术就是一种消费物质财富的方式,尤其是当代艺术,它的功能就是花钱。在消费社会中,一件艺术品的内在性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身份或签名,是一件艺术品花了多少钱。Ryan Bishop 则以溯源的方式具体探讨了波德里亚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适用性。他认为波德4里亚是冷战哲学家,他的理论既是在冷战中形成的,也是关于冷战的。John Phillips 将人的命运与人的终极等哲学问题与文化研究联系起来,他比较了波德里亚的“拟像”与黑格尔的“种子”两个概念的异同,认为它们都能涉及到“抽象”这一话题。 高建平总结说,各种观点都在这次会议上得到了很好的阐发,现代、后现代问题,文学终结、文学理论终结问题,审美与艺术是否会继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做出了判断。他特别强调了钱中文、杜书瀛对于文学理论不会被文化研究所取代的看法,并认为,汪民安也许是以调侃的方式隐藏了自己的观点。但不管怎么说,问题本身有其复杂性的一面,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说清楚的。他认为,这次会议的重要收获就在于,正是这些各不相同甚至相左的观点恰恰反映了当下文学理论的基本事实,而不同观点的继续争论与研讨必将催生新的更有价值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