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景迈山古茶林“申遗”保护发展的思考摘要:通过实地参与景迈山古茶林申遗的相关工作,在古茶林开展了野外调查收集数据和材料,初步调查了解景迈山相关情况,论述了景迈山的主要资源景观和特点,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从可持续发展和周边村组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保护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为景迈山申遗和进一步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迈山;古茶林;“申遗” ;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5605 1 引言 景迈山古茶林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分布于景迈、芒景和芒云 3 个行政村范围内。主要居住着傣族和布朗族两个
2、世居民族,景迈山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茶树演化过程中最后被人类驯化利用的重要见证,是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景观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茶树野生驯化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和宝贵财富,是澜沧乃至整个普洱市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旅游的重要展示窗口。 2 景迈山及周边社区概况 2.1 景迈山概况 景迈山古茶林现有 2.8 万亩古茶林,有古茶树 320 余万株,可供连片采摘面积 16100 余亩;古茶林集中分布在海拔 12501550 m 之间的山2地上、村寨周边、次生林之中。年降雨量 1800 mm,年平均气温 19.4 ,无霜期 345 d。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景迈
3、山古茶林于 2010 年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总面积 17704.50 hm2。其中,核心区面积为 7167.89 hm2,包含 10 个村寨;缓冲区面积为10536.61 hm2,包含 5 个村寨。 景迈山古茶林,是以森林生物多样性为依托,以具有 1300 余年历史的山地人工栽培型古茶林为主体,以乔、灌、草立体结构的林下种植技术为核心,以丰富的茶文化和民俗文化为特色,见证茶文化发展历史,彰显和谐人地关系的杰出的山地混农林景观。2003 年 8 月,中国科学院“澜沧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保护与开发利用”景迈茶山项目研究提出:景迈千年万亩古茶林集生物宝库、文化宝库、金山银库、生态和人文旅游宝库及
4、艺术宝库于一身,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和生产应用价值,将可以成为世界茶叶的发祥地,是重要的自然和人文遗产,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林,是世界茶文化的根和源,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2012 年 9 月,以景迈山为代表的云南普洱古茶林与茶文化系统被批准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试点;2012 年 11 月,景迈山古茶林入选第三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是目前中国第一个以一座茶山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申报类型为文化景观,申报名称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 ,其中物质遗产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古茶林和传统村落。2013 年 5
5、 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获得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入场券” 。 32.2 景迈山周边及惠民镇基本概况 根据林业调查数据,惠民镇辖区总面积 38826.0 hm2,其中林地面积30602.7 hm2,其中:国有林地 3725.6 hm2,集体林地 21518.9 hm2,个人林地 11595.9 hm2,其它林地 1985.6 hm2,非林地面积 8223.3 hm2,森林覆盖率为 75.6%。 林木绿化率 76.3%。景迈山古茶林分布主要涉及景迈、芒景两个村委会,古茶林生长区域目前已基本纳入林业部门生态公益林管理,公益林面积 3790.4 hm2,其中国
6、家级公益林 903.2 hm2,省级公益林 2887.2 hm2。 3 景迈山主要资源景观和特点 景迈山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人文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古老的茶树与参天大树交错丛生,大山与村落、古茶与房舍、森林与茶人融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既有保存最完好、年代最久远、面积最大的人工栽培型古茶古茶林、天然林等天然景观,也有翁基、糯干等保存完好的布朗族傣族古寨,更有帕哎冷、芒洪八角塔等历史遗迹,还有糯岗水库等水域风光,山间云海、夕阳等自然天象景观。景迈山自然风光中最主要的景观和特点如下。 3.1 古茶林 景迈山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气候、土壤、植物即有水平带分布,又有显著的垂直带变化,古茶林分布于景迈村和芒
7、景村村寨周围高山上,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古茶树大部分生长在原始丛林之中,?c 数百种野生植物共存。地表植物未被除去,其茶叶具有品种优良、发芽早、叶质柔软厚实、显露白毫等特点,古茶树的形态特征主要是栽培型,平均4树高 3.4915.006 m,平均树幅 3.12 m2.61 m4.41 m4.14 m,树型 79%乔木、16%小乔木、5%灌木,树龄多在 3001000 年之间。茶树间距约 35 m,每亩约 120220 株,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只进行适当采摘和修剪,不施肥、不打农药、不除草、不翻地,蕨类、地衣、多种热带雨林草本植物共生,生态环境优越,由于地表植物丰富,茶园生态良好,尽管树龄很
8、大,但茶树未见衰老迹象。 景迈山古茶林是旱地梯田茶文化农业景观的一个杰出代表,它的历史发展见证了古茶林的演变过程,是中国茶文化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整体景观融入了天然森林、古茶林景观与现代台地茶景观,传统民居与自然山林和谐共存景观。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各族人民和谐相处,世代与茶山共同繁衍,展现了各族人民基于茶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与社会凝聚力。繁衍多年的古茶林、各种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与当地的传统人文生态,是该区域内以茶业为基础的文明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和演进的特殊见证,它体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茶文化成果,突显了人类生存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典范,达到了自然和谐与天人和谐、民族和谐的完美境界
9、。 景迈茶是茶迷口中的圣品,晒青绿茶芽叶粗壮,多数叶脉 916 对之间,果胶质丰富,口感甜润,微苦微涩,苦涩感在口腔内停留时间很短,大约几秒钟,随之回甘强劲。景迈茶,在云南各大名茶中形象为“大家闺秀” ,兰香四溢,沁心润肺,茶气滋味持久隽永,如“大家闺秀”般正宗、正道、深孚众望。其茶叶品质优良,茶体肥嫩柔软,白毫丰满,茶香浓郁享誉中外。由于与森林混生,具有强烈的山野气韵,而且还具5有特别的、浓郁的、持久的花香。生长在万木丛林中的古茶,靠自然肥力生长,无任何污染,品质优良,所产茶叶用古茶树发出的鲜嫩(芽)叶为原料,经特殊工艺精制而成。常喝景迈茶能美容、健身、消食、减肥、促进新陈代谢、抗衰老、增强
10、人体免疫力。衍生于古茶树上的“螃蟹脚” (茶茸) ,品种珍稀,绝无仅有,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清胆利尿,降低血压之功效。 3.2 与古茶林共生的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群落 景迈山位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澜沧江流域,处于喜马拉雅-横断山地区南部延伸区域,植被类型主要有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且保存较好,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复杂,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古老茶树与苍天大树纵横交错,古茶树满身缠绕着湿润的苔藓和各种寄生植物,古茶与原始的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寄生植物、昆虫、鸟、土壤、雾、云、风等自然要素相融,成为景迈山原始生态空间的一部分。古茶在与所处的原始森林生态空间里的植物相伴相生相融
11、中产生灵气,据调查,目前在景迈山发现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 15 种,其中涉危种 5 个,易危种 7 个,稀有种 3 个,含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11 种。分布有锯叶竹节树、红椿、毛叶樟、毛叶榄、野拐枣、滇南红厚壳、黑黄檀、假山龙眼、山白兰、思茅豆腐柴、滇马蹄果、勐海姜、大果青冈、大叶木兰、山红树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木荷、栎类、西南桦等阔叶树是景迈山分布优势树种,同时蕴藏着长尾单室茱萸、径直刺桐、野樱桃、白花羊蹄甲、神黄豆、云南红豆、中华白沙椤、金毛狗、苏铁蕨等观赏植物。 6茶林及周边生活有大灵猫、小灵猫、赤麂、斑林狸、白鹇等野生动物,区域内拥有众多的热带地区鸟类,也是东南亚地区热带鸟类沿河谷低海拔地
12、区向北扩散的重要通道,在景迈山众多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中,保留的的古老濒危和特有的茶树和野生动物类群,且有浓厚的神密色彩,大多保持着原生状态,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是开展茶文化主题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宝贵资源财富,是科普、科考、教学等专业旅游的最佳去处。 3.3 古寨和历史遗迹 3.3.1 古寨 以古茶山保护作为生产生活的核心,以傣族和布朗族为代表的景迈芒景人民制定了完善的土地利用和茶园保护政策,这种茶园保护与土地利用相结合的利用方式对景迈芒景的村镇规划有重大影响,至今依然存在。以芒景村翁基和景?村糯干为代表的布朗和傣族古寨,保存着本民族最原汁原味的民居建筑。山寨民居为干栏式木楼,楼近似方形,
13、以数十根木柱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平瓦覆盖,木板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 A 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古寨建筑融入了少数民族的信仰体系与传统习俗,体现了浓郁的地方传统与茶文化特色;融合了布朗族、傣族等民族传统的信仰与装饰元素。这些民居建筑形式来源于当地居民与茶山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筑材料大都选用当地木材与瓦片,与整个茶山完美结合,反映了景迈山长期存在和持久的传统。 3.3.2 历史遗迹 7景迈古茶林和古村落周围,遍布历史珍贵遗迹,芒景村的茶魂台、七公主泉、芒景神蜂树、翁基古柏、芒洪八角塔等;景迈村的芒更萨迪井(七树) 、金水塘、勐本金塔
14、、千手观音树、茶马古道、佛泉、糯心湖,近年来,经过对景迈山历史价值的科学考察,当地加大了对文化遗迹的保护。 3.4 原生态茶祖文化、多元民族文化 3.4.1 原生态茶祖文化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孕育了地区独特的文化氛围,以布朗族为代表的当地人民以茶为信仰,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风俗,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以及口传知识等文化传统,将茶文化融入民族信仰与日常文化生活中,将茶抽象成符号融入建筑设计与民族服饰文化当中,并形成了坚韧、乐观的民族性格。景迈山各族文化相互发展并相互影响,呈现了茶文化的共享与繁荣。布朗族有茶源之祖训:金银财宝、牛马牲畜终有尽,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15、据考证澜沧江流域是茶的起源地,而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利用野生古茶和最早栽培、训化古茶树的民族。据布朗族言志和有关傣文史料记载,帕岩冷是有史料可查的最早的景迈山茶人,是布朗族的茶祖。古茶林的驯化与栽培最早可追溯到佛历 713 年(公元 180 年) ,迄今已有 1832 年历史。早在傣历 600 年(公元 1139 年)前,景迈大平掌就出现了茶叶交易市场“嘎轰” 。明代以来,这里的茶叶已是孟连土司,乃至皇室贡品了,沿着茶马古道,茶叶远销东南亚、南亚等诸国。 3.4.2 多元民族文化 8景迈山上犹如花儿般散落着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众多民族,每个民族都各具特色,长期以来,以傣族和布朗族为主
16、体,各民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生产生活方式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4 月份是民族节日最为集中的时间,有傣族泼水节、也有布朗族山康节,同时也是游客最为集中的时间,布朗族会举办盛大的敬茶神活动,每个寨子都会出节目,盛装出席;还会放焰火。同时也是春茶上市的时间,茶商也会很多。山上到处歌舞升平,月朗星稀的晚上,各个寨子里都举办原汁原味的晚会,篝火燃起,轻歌曼舞,原汁原味;荡气回肠,热情洋溢,载歌载舞,树影婆娑,茶园在默默地吐着幽香,整个景迈山显现出无比宁静和安详。 3.5 自然天象奇观 3.5.1 景迈山云海 景迈山云海是中国茶山中特有的自然奇观,每逢冬季早晨或雨后,河谷雾气在山峰间的怀抱里凝
17、聚,形成无际的云海,在温度和风的作用下,云海如潮汐般涌动。挺拔的山峦,时而翠绿氤氲,时而绿树薄纱,神秘浪漫;时而被白浪裹挟,时隐时现的山巅,远看,如一幅绝佳水墨山水。 3.5.2 日出、夕阳、星空 日出日落是景迈山经常可观赏的自然景观,每逢破晓,天空大地蒙蒙胧胧,如同笼罩一层银灰色的轻纱,天际、山峦、树梢渐渐显现红色朝霞,随之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将天空染得通红,此刻,寂静的村寨也醒了过来,人们开始了晨炊,红光、飞鸟、村舍、袅袅炊烟,构成了9一幅美丽的图画,整个世界充满了生机。每逢日落,空中的云被即将西下的夕阳,染成各种色彩:深红、浅红、桔黄、淡黄,蔚蓝的天空被夕阳装点的富丽堂皇,随着太阳渐渐西
18、下,天空的颜色越变越深:淡紫、深紫、深蓝,五彩缤纷、光彩夺目,色彩斑斓、赤朱丹彤、光芒四射、美妙绝伦、蔚为壮观。天气晴朗时,在景迈山的夜晚,仰望苍穹,可见繁星点点,灿烂银河,繁星皓月如无数颗闪闪发光的钻石缀满天空,巡视苍茫宇宙,也可席地躺在草坪上,听周围林涛阵阵,昆虫低鸣,观如墨天空,星光点点,忘却了尘世间烦恼,思绪也随着星光的闪烁,飘进了茫茫的宇宙。 4 景迈山开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1 存在过度采摘茶叶和破坏林地情况,毁坏天然林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近几年茶价一路上扬,在利益的趋动下,部分茶农为了眼前利益,对茶树施行过度采摘,当年发出多少就摘多少,一片新叶都不留,此法损伤了茶树的自然生长
19、。另有部分茶农为了扩大茶叶面积,未经批准擅自在古茶林周边砍伐天然林林种植茶叶,同时随着游客和人为活动的增加,部分人群私自在古茶林中采摘植物,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4.2 擅自建房、乱装修,破坏历史风貌 由于景迈山目前尚未出台详细的村落保护规划,用地政策未完善明确,部分村民为了改变居住条件,在古寨内无序地“拆旧建新” ,拆除原有古寨建筑,建设钢筋混凝土新房,并擅自扩大建设面积,或对原有建筑加高加宽,造成部分古寨原有格局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 4.3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薄弱 10目前景迈山生态保护和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方面都比较薄弱,就目前来说道路及停车场
20、建设、村组环境绿化、环境保护、环卫设施、给排水设施、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旅游公共厕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路标路牌、旅游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都有待完善,同时宣传促销不到位,景区(景点)知名度低,尚未形成良好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低,周边接待服务行业人员多数未经培训,服务质量有所欠缺,还处于“一流景观,三流服务”状态,管理能力和市场经营能力有待提高。 4.4 茶叶加工质量标准不统一,茶产业发展缺乏品牌 目前景迈山茶农的茶叶加工主要是按照历史传统茶叶制作工艺,很多茶叶加工基本是在茶农自家完成,或者是由小作坊制作的,茶叶成品
21、质量标准不统一 。小作坊制作出来的茶叶虽然很多传承了最原始制作茶叶的工艺,但作坊生产条件有限,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生产的数量,都满足不了茶叶品质提高扩大销售的需求,生产量小、手工工艺成本高导致市面上出现的景迈山古茶都是景迈茶、普洱茶等冠名多,除了澜沧古茶和柏联普洱茶两个品牌外,大部分茶农生产茶叶以出售毛茶和加工原料为主,缺少高知名度品牌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低、环节多、成本高等问题,品牌数量少,名牌不凸显,形不成名牌效应和规模效益。 4.5 社区参与程度低,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在景迈山保护发展建设、旅游项目选定、规划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中,存在多以政府和项目专家意见为主,工作中还缺少当地村组干部和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