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冷门”不该“冷”.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69832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这个“冷门”不该“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这个“冷门”不该“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这个“冷门”不该“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这个“冷门”不该“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这个“冷门”不该“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这个“冷门”不该“冷”教育振兴是一个国家振兴的重要标志。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之关键就在人才,而人才之根本就在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教育新闻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教育新闻的功能在于,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解读新的教育政策,宣传教育领域的典型事件、人物、学校,剖析特殊的教育现象,及时为广大教师、学生、家长传递服务类信息等。有鉴于此,报道教育新闻需要把握好三方面关系服务性、可读性和引导性。教育新闻是直接关乎民生,覆盖人群广,与千家万户相连,中考、高考、就业等许多问题广受百姓关注,需要大量的服务类信息。而既然教育新闻直接面向群众,就应该做得深入浅出,

2、贴近实际,让人们喜闻乐见。同时,需要传媒将主流价值观渗透于教育新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教育新闻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遗憾的是,目前有的记者和传媒在选择报道对象时,片面地考虑吸引“眼球” 、一味迎合某些颇有偏差的社会心态,对教育格局的协调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素质教育的促进等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重要问题的报道,却置于脑后,自觉不自觉地削弱了传媒的报道权、话语权。因此,当前研究如何在教育新闻中把握好服务性、可读性和引导性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 2一、教育新闻有过于“逐热”的倾向 近年来,无论是党报还是都市类报纸,都不惜版面,给教育新闻提供了充裕的空间。除了新闻版面外,许多报纸还开辟了“教育家园

3、地” 、“大学” 、 “升学周刊” 、 “教育周刊”等专刊,加强对教育新闻的报道力度。 如以类别分,教育可分为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因此,新闻报道的天地十分广阔。但是,不少教育记者在选择报道内容时,往往按照自己设置的“社会热点”进行报道,而且这些“社会热点”如同“四季歌” ,一成不变。 例如,每年高考时节,相关报道铺天盖地,从考生心理辅导到高考订车,再到提醒考生不要迟到、带齐考试用品等,事无巨细,一一道来,将考试氛围搅得“火药味”十足。事实上,上海高考录取率这几年已达到 80以上,高考录取途径也呈多元化格局,对许多考生来说高考并非“定终身” ,但

4、一些传媒被传统的思维定势所左右,偏好“炒作”高考报道。 又如,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的报道,往往喜欢盯着一些名牌重点中学报道,津津乐道于哪个学生得了竞赛大奖,哪个学生在美国 SAT 考试中得了满分,哪个学生被国外名校录取等等。而对于其他非重点中学的改革思路和发展状况,却很少关注。同样,在高等教育报道中,名校的“声音”在媒体上此起彼伏,但是一般院校即便在某方面办学很有特色,也很少在媒体上“露面” 。 3各类教育新闻中,职业教育新闻尤其“冷门” 。一些媒体和教育记者认为,职业教育在教育领域处于“弱势”地位。许多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高中,而不是读职校;希望孩子念本科,而不是读高职;认为只有坐在四季如

5、春的办公室里,当个白领或公务员,才算是人才,而整天泡在一线车间,太苦太累没出息。既然老百姓不推崇职业教育,那么不少传媒也就将职业教育“边缘化”了。教育部门召开职业教育方面的会议,发布相关政策和文件,往往只是应付式地报道一下,教育记者自己“沉”入职业学校,捕捉职业教育领域的新鲜素材,则积极性不高。不少记者认为,与其去挖掘“冷”新闻,还不如去报道那些原本就有“热度”的教育新闻,容易形成“卖点” 。于是, “冷门”越来越冷, “热门”越来越热,教育新闻强化了两者间的落差。 社会大众关注的“热”与“冷”客观存在,社会心态也不是可以轻易转变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类别中的“

6、冷”与“热”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从职业教育看,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2005 年 10 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其立意在于“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所以在教育新闻中,职业教育新闻不该“边缘化” 。大众传媒需要在反映社会热点和引导社会舆论方面掌握好平衡点,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职业教育新闻不该缺位与边缘化 无论从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还是从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来4看,职业教育都不应属于“冷门” 。 任何社会,人才都是呈“金字塔”结构,在“金字塔”的中下部是庞大而坚固的底座,那是由技能型人才构成的。随

7、着我国职业教育结构和形态发生变化,一部分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也可以“升”至“金字塔”的上部,与研究型人才“平分秋色” 。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是“老大难”问题。为此,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投入 140亿元发展职业教育。2008 年 4 月 3 日发表的国务院 2008 年工作要点,在“

8、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专门有一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出要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等。不少职业教育界人士喜称:“职业教育的春天来了!” 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完全应该把报道职业教育新闻放在相当突出的位置上,并积极引领社会舆论。要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力度,将“冷门”变得渐渐“热”起来,提升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在有关职业教育方面的新政策颁布后,可以深入解读,让职教界人士以及学生和家长,对新政策更加了解。也可以报道职教领域的典型学校、个人、事件等,或提供经验、或深入思考,引导职业教育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越5走越顺畅,

9、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职业教育、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迫切需求,而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又面临不少难题,这实际上都是新闻报道的题目。 不得不正视,目前传媒对职业教育的报道,与其重要地位相比,并不相称。笔者选取了 2007 年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 3 家报纸,试做一些比较与分析。 从报道类型来看:这 3 家报纸在职业教育新闻中,反映政府工作的报道较多。例如, “今年上海将组建两大职教集团” 、 “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松江部分农业户籍学生读中职校学费将减半” 、 “3.2 亿资助中职生沪籍非沪籍生均享受” 、 “政府补贴培训高技能人才” 、 “中职教育将扩招逾50 万人” 、 “

10、教育部出台办法确保中职学生实习安全健康” 、 “本市添14 个职教实训中心” 、 “上海定单培养高技能人才”等。这些报道将党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制定相关优惠政策、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等方面信息及时传递给读者,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除政策类新闻外,也有反映职教领域学校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的新闻。如,解放日报报道的“南湖职校新鲜事班级改建成模拟公司” ,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记永康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华康清” ;新民晚报报道的“一条线看服务一厘米见真功职业技能大比武让中职学生对职业前途充满自信”等,就是记者深入基层学校捕捉来的鲜活素材。但是从数量来看,此类报道还是太少,一年中也就这么零星几篇。而职

11、教领域的深度报道、思考性报道就更加难觅。 从报道比重来看:虽然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同属“高中阶段6教育” ,而且两者每年招生数量相当,但是教育记者明显对后者更为关注,对重点中学和重点中学的优秀学生更加“青睐” 。记者喜欢报道重点高中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这些学校的尖子学生得了哪些大奖,有哪些国外名校到这些高中去“抢”生源等等。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数量占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但记者明显对重点大学、本科院校更为关注。一年中,3 家报纸对复旦、上海交大的报道各有六七十条,对其他本科院校的报道数量也不少,对高职院校的报道却极少。 另外,职业教育报道中有一个倾向需要注意,即有的报纸将职业教育定位

12、在“弱势”阶层,习惯于劝慰学生和家长“考不上高中,进了职校不要气馁” 、 “落架凤凰也能成才” 。尽管从客观来说,职业教育受传统思维影响,社会声望还不高,但是教育新闻若不能把握好报道的基调、口吻、语言和方式,反而将强化这种“弱势” ,使得矛盾更加凸现,这就与报道的初衷相悖,适得其反。 三、让职业教育新闻更具引导性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记者应如何作为,提升职业教育新闻的引领水平? 从根本上说,职业教育新闻要着眼于潜移默化地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确立正确的人才、择业、就业观念。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新变革,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势在必行。

13、因此,做好职业教育的新闻报道,绝非权宜之计,而需要持之以恒,并不断探究高明的报道方式,提高有7效的引导艺术。 如今不仅只有职教界人士在呼吁社会重视职业教育,而且许多著名专家学者也在多个场合为职业教育鼓与呼。如杨福家院士在多次演讲中提及, “我认识一个美国高中毕业生,凭成绩可以进哈佛,但他却选择进了一所烹饪学院。所学院的录取率和哈佛一样低,学费比哈佛贵,据说世界上很多烹饪大师出自那个学校,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 、 “如果有一天,我们有一半以上的优秀高中生不想考北大、清华了,我国的经济就会发展得更好” 。这样的“声音”出现在大众传媒上,会产生很大的震动。在报道职业教育新闻时,要巧妙地选取报道内容

14、和角度,营造这样的舆论氛围: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智能特点,由此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高一级学校,即普通高中或者中专、职校、技校;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也有多途径升学的“通道” ,有广阔的就业和发展前景,也能以成功者的姿态进入社会。 具体来说,职业教育新闻怎样才能“出彩”?这里提出几条建议: 其一,有关职教的工作性报道,不要满足于报道数据,枯燥的做法,要对相关政策和做法进行深入解读,使之更加贴近老百姓。例如,去年上海推出“每年 3.2 亿资助中职生”的优惠政策。许多传媒的报道仅仅说 3.2 亿元分设几等奖,每一层次资助多少金额等。如果深入采访一些中职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反映政府的资助到底给他们带来些什么,

15、以及这一政策推出后,对于吸引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起到怎样的作用。这样报道效果将更好。传媒对于高考政策的解读,例如今年市里推出的高考平行志愿填报政策,总是不遗余力。同样,对职业教育的新政策,也应8该热情、主动地进行报道。 其二,典型类报道,包括学校典型、个人典型等,应该加大报道力度。可以选择办学特色鲜明,毕业生就业率高的职业技术类学校进行报道,总结经验,提炼办学思想和理念,对全社会具有借鉴意义。例如,解放日报的“南湖职校新鲜事班级改建成模拟公司”一文,报道了该校教学中的”亮点“,即给学生创造新的实训环境,将班级改建成模拟公司,学生上专业课时如同“上班” ,提早接触并熟悉业务。题材新颖,采写深入,取

16、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至于个人典型,可以报道职业技术院校中有“光彩”的教师和学生,也可报道一些优秀职校毕业生的成长故事。把他们定位在一个“成功者”的位置,给读者以启示。 其三,观察思考类的问题性、分析性的深度报道要加强。眼下此类报道非常缺乏。记者应选取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采访,宏观与微观结合,写出有深度、对行业发展有影响的稿件。例如,有关教育机构开展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中职生自我评价乐观,约 72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示“很有信心”和“有信心”,绝大部分中职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有 80.7的教师认为中职学校中“差生多” 。这一反差就很值得深思,可以折射出教育者本身在人才观方面的缺陷。但是,一些传媒仅仅报道了这些数据,而没有展开深入分析,浅尝辄止,令人遗憾。 总之,大众传媒只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教育新闻,精心策划报道选题和角度,才能使之更具引导性,也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教育事业、社会进步的功能。 9(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解放日报科教卫部记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