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重读“公车进香”好新闻精彩,有价值的旧闻同样值得再读。 最近, 新民晚报副总编辑孙洪康人间传真出版,这是他从事新闻工作 18 年来各种题材新闻作品的精选本,计 100 篇。打开新书,先看目录, “公车进香” ,净土不净!一组旧闻,立即吸引了我。 1990 年大年初一(1 月 27 日)清晨,孙洪康采访马年烧头香的盛况,在玉佛寺意外发现一景。他写道:“今晨零时许,记者赶到这片本该十分静寂的佛土净地时,只听得那里引擎轰鸣,喇叭喧嚣,一辆辆载着香客的轿车、面包车鱼贯而来如今的烧香人气派不小!可后来,记者却从牌照上发现其中将近半数都是公车!”孙洪康还将其中 5 辆车的牌照号码抄录于后发表。 这篇新闻
2、见报后,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著名杂文家拾风 2 月 1 日在解放日报发表了言论议一议“公车进香” ,称赞此文是“一声除旧迎新的爆竹 ,使人精神一振” 。尔后,此事也引起了市领导的重视。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朱?F 基对此事作了重要批示:“要查”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叶公琦指示:希望新闻单位督促有关部门将此事查出结果,跟踪报道。市监察局领导遂责成监察一处“特事特办” 。一查,果然查出了问题,根据孙洪康现场记录的公车牌号,很快查出年初一凌晨前往玉佛寺进香的公车共有 19 辆。现场还有一部分非市属单位的进香公车待另行调查。 2时隔十年多,这则旧闻读来,仍觉得是一篇具有浓郁“晚报味”的社会新闻,
3、是一篇文字精短、扶正祛邪的短新闻,也是一篇典型的“我找他” 、可读性甚强的好新闻。一篇不到 300 字的新闻,触及了反腐败这样一个重大主题;记者的独具慧眼,帮助市长发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以权谋私的问题。谁说新闻只有一天的生命?谁说短新闻难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这篇消息获 1990 年全国晚报短新闻大赛一等奖、上海市 1990年度好新闻三等奖,是当之无愧的。可惜在今天的报纸上,这样的好新闻太少了。 当一名优秀的记者应是全天候的,不能只当 8 小时的记者。洪康先生在后来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学生介绍“我怎样跑新闻”时说:“当记者是个苦差使,但虽苦犹乐,还乐此不疲。这就是一个新闻记者的事业心。有了事业心,
4、才会有一股去钻新闻、跑新闻、抢新闻的劲头,才会有一种听到暴雨声在家里坐不住,听到警报声在夜里睡不稳的毛病 。”这则引起轰动效应的“公车进香”新闻的发现,虽有其偶然性,但又是偶然中有必然。是年三十夜,当子夜将近,四周爆竹声骤起,孙洪康在家里坐不住了,骑了自行车,察看环线内违禁燃放鞭炮的情景。车经安远路,见玉佛寺前人山人海,他就驻足观看,发现了公车进香的情景。这使他一下子涌起了采写新闻的冲动。他连忙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不露声色地记录络绎驶来的进香公车牌号,终于抓到了一条“大鱼” 。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大大发扬。 重读“公车进香”这则旧闻的价值,还在于我们进一步感悟到,记者要善于从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中发
5、现重要新闻。同样一件事,有人一3眼就看出了它的新闻价值,有人看来看去仍看不出什么名堂。其中缘由之一,就在于记者有没有一种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这种新闻的敏感性是记者的经验、智慧、才能和勇气的综合结晶,也是一个记者水平高低的体现。孙洪康先生采写“公车进香”时,已当了 8 年记者。8 年,对一位记者来说,是该成熟了。建议我们的青年记者都能读一读这则新闻和其他 4 篇附件,也不妨以此作一把标尺,衡量一下自己:我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新闻? 听说,洪康先生的人间传真第一版 2500 册一经问世便一销而空。在图书市场很不景气的今天,一本旧闻的集子能销得这样好,实在难得。由此也可见,只要是好酒,就不怕没人买。纵然是旧闻,也还有生命力。如“公车进香”这则新闻本身的警示作用,在今天,仍没有过时,因为类似的腐败现象在今天并没有绝迹。这也许是孙洪康先生当年采写这则短新闻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