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市公司粉 饰 利 润 的常 见 手法中国上市公司的假账丑闻可谓前仆后继,连绵不绝。从操纵利润到伪造销售单 据,从关联交易到大股 东占用资金,从虚 报固定资产 投资到少提折旧,西方资本市场常见的假账手段几乎全部被“移植” ,还产生了不少 “有中国特色” 的假账技巧。 遗憾的是,中国媒体对上市公司假账的报道大部分 还停留在表面层次,很少从技术层面揭穿上市公司造假的具体手段。作为普通投 资者,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识破某些不法企 业的假账阴谋?其 实,只要具备简单的会计知识和投资经验,通 过对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的分析, 许多假账手段都可以被识破,至少可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我 们分析企业
2、的财务报表,既要有各年度的纵向对比,又要有同类公司的横向 对比,只有在 对比中我们才能 发现疑问和漏洞。现在网 络 很发达,上市公司历 年的年度报表、季度 报表很容易就能找到,麻烦的是如何确定“同类 公司”。 “同类公司” 除了必须与我们分析的公司有相同的主 营业务之外,资产规模、股本结构、 历史背景也是越相似越好; 对 比越多, 识破假账的概率就越大。 一、最大的假 账来源:“应收账款”与“ 其他 应收款”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 和“其他应 收款”,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 货 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 项, 这是做假账 最方便快捷的途径。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
3、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 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 权关系,但关系非常 亲密的企业)。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 绝不会产 生 现金流,它只会影响 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 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 应收 账款” ,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
4、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 据, 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 这对于投资者来 说已经太晚了。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 2004 年卖出了 1 万台汽 车,赚取了 1000 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 2005 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 2004 年销售的 1 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 1000 万美 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
5、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 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 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 操纵利润”范畴,是 彻头彻尾的造假。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 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在“ 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 ”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假帐一、虚构收入假帐特征:可能会开具虚假发票,但也有可能是真实的;一般不会缴纳太多税金,可能采购一批物资来增加 进项税,也有可能真的不惜成本 缴纳了相关税金;还会伪造报关单,提供报关单复印件;虚假收入一般是挂应收帐款
6、收不回来;也有收到货款的,但还要伪造银行对帐单(假收)或外汇核销单(真收),并且货款不是从客户企业直接打过来的;也有的是将应收帐款通过债务重组或直接冲抵其他往来款,转为别的资产形式。思路:通 过检查收入真实性程序来入手。程序:(1)检查销售合同,约定销售条件是否满足;(2)检查企业开具的销售发票;(3)检查收款记录,看付款人是否正确;(4)检查外汇核销记录;(5)对银行和应收款进行函证;(2)假设应收款函 证不回来,就看期后有没有收款 记录;(5)检查企业纳税记录;(6)检查海关 进出口记录;(7)检查相关 连的费用入帐情况,包括运输费和报关费,侧面印证;(8)检查应收帐款贷方发生额的内容;假
7、帐二:隐瞒收入假帐特征:一般都是私人企业,也有国有企业;肯定要会做两套以上帐,一定有小金库。从收入上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只有开了发票的才会入帐,收款也看不出来,企业只会对记帐了的应收款才会入帐。要查问题 ,最好就是看存货与成本。最原始的造假方式:把一个公司的经营分成两个实 体核算。入库时只将对外部分成本计进去,发出也就不存在问题了,但 这样存货 很容易在盘点时被发现数量不对。如果要想应付盘点,有两套对策:(1)生产入库时存货数量就少记,发出按照正常数量发,一部分发出不记帐;(2)生产入库时数量按真实入库,发出则记录比实际发出的数额大,另一部分发出就不记帐。前面一种方法会导致存货单价很高,容易被税
8、务局或海关查出;后一种方法只需用 简单 的计价测试就发现问题了,入库单价和出库单价差异太大。 对于工人工资,如果也按两个实体分开来核算,工人数量就和实际不一致;合到一起的 话很容易通过 工资核出产量,不论计件还是计时;而水电费就只能在一起核算,否则很难分摊到与产量成比例关系。思路:通过存货、人工和费用来分析准确性程序:(1)存货的盘点,保证年初和期末数量正确;(2)计价测试 ,保 证单价入帐和结转的准确性;单位生产工时估计和工资率检查;(3)分析单位 产品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核 对合理性。(4)工人数量了解,工资政策了解,工资与产量关系的了解并测算;(5)水电费、运输费等与产量和销量的分析性复核
9、;(4)生产设备运行状况了解;(5)生产成本结转的合理性等。当然,可以执行的程序肯定不止这些,因 为企业的 报表和业务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业务的变动影响报表的变动,而 报表内任意一个科目的 变动都有可能影响其他科目的变动,因此只要抓住因果关系,可以从任意角度入手,证明了这个认定同时往往也证明了一个认定,关键在于抓住关注点,理清思路。 对待假账的稽查,根据实践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通 过面上了解虚假痕迹1.先了解企业的概况。检查之前,要 调阅有关的企 业报表,如:企 业纳税申报表,企业财务报表,发票领 、用、存表和企业减免报表等资料,透过这些报表进行分析、对比,使检查人员对企业各种因
10、果关系的数字、互为联动的因素产生大致的了解,建立数据印象,为后面的检查起引导作用。2.在与企业人员的交谈 中了解生产、经营、核算状况。利用间隙,通过家庭式的询问 ,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财会人员及相关员工闲谈,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销售方式、工资结构及商品、材料的进货渠道,这些情况和财务的差异就是查账的线索。深入生产车间和经营场地,对企业生产工序、经营范围进行大概了解,对查账很有裨益。3.从财会人员设置上,或是账页的装订中,找出蛛丝马迹。有些法定代表人和承包人,为节约费用,在人员设置上不规范,一人承担几种责任,或者企 业主兼任出纳,忽略了制约作用。假账存在随意性,如对商品明细账的设置与科目的增减,只
11、要工作中稍加留意,就可以从中找出破绽。二、着重从 账务上查 真伪1.从资金来源上进行查控。对账务不健全的企业进行检查时可发现,企业的进货 和 库存 资金较大, 资 金来源反而更少,在往来的 “应付账款”中数额也不大,两者对 比,悬殊较大,再看资产负债表也可以发现问题。深究起来,是投资者不想把自有资金或各种借款放在账上反映,而藏在账外经营。2.从数量上进行监控。对销售大宗商品企业,从数量上进行检查,能 发现它有悖规律的真相。如:检查一个摩托车销售公司时发现销售数量和购进数量不对称,对比关系有纰漏。检查人 员用会计恒等式进行逐月 计算,年度累计,通过综合归纳,用事实说明账实 不符,使该企业不得不承
12、认有做假账的企图。3.在结转成本上进行细查。一般产品的入库、 销 售出库的结转,在保管手 续及会计操作上都比较紧凑。但想做假 账的企业,在 结转成本上有任意性。有个校办企业为把利润额套在免征的计税所得额范围内,随便增大销售成本,降低利润额,造成账表不符, 检查人员查实后,依法进行了补税罚款。4.对存货的计价进行核查。商品进入、 发出与库 存,它的 计价在财务上有严格的规定。发出商品的计价要与实际成本一致, 对价格的处理方法,不能随便 变更。存货要按类别和品种设明细账,不能混淆。5.在费用上的识查。有些企业为了少缴企业所得税,在费用上做手脚,如:用工资表虚增人员或随意增大 办公和生产费用。 检查
13、人员需要检查工资表笔迹是否一人代签或几人互签,还要和生产流程对比。6.查看粉饰后的账务。现在社会上的个别福利企业有其名、无其实, 财务建立流于形式。在成本核算上,混乱随意,是明 显的假 账,承包人和管理人员可能是免征税款的既得利益者。 中国上市公司是如何做假账的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 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 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 的操纵难度显然比“ 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 实物销售单据被 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 较容易,而且
14、估价的随意性比 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 其他 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 ,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 额“ 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 2001 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
15、分以“其他应收款” 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 准备金” 与应收账款相 对应的关键词 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 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 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 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
16、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 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 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 偿还 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 对 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 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 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
17、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 而无法偿还的 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 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 2002 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大批公司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 违规企业, 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 资金进行固定 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
18、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 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 审查 ;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
19、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 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 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上市公司承 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 2000 年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 2003 年完工,但是在 2003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
20、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 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 “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 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 说发挥效益了。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 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 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四、难
21、以捉摸的“其他业务利润”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操纵“其他业务利润” 比操纵“ 主营业务利润”更方便,更不容易被察觉。因为在损 益表上,主营业务涉及的记录比其他业务要多的多,主营业务的收入和成本都必 须妥善登记,其他 业务往往只需要简单的登记利润就可以了。对于工业公司来说, 伪造主营业务收入必 须伪造大量货物单据(也就是伪造“应收账款”),这种赤裸裸的造假很容易被 识破; 伪造其他业务利润则比较温和,投资者往往不会注意。 为了消除投资者可能产生的疑问,许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往往玩弄文字游戏,把某些模糊的业务在“ 主营业务 ”和“其他业务”之间颠 来倒去,稍微粗心的投 资者就会受骗。比如某家上市公司
22、在年度报告中把“主营业务”定义为“ 房地产、酒店和旅游度假业 ”,但是在主营业务利润中却只计算房地产的利润,把酒店和旅游度假业都归入其他业务利润,这显然与年度报告的说法是矛盾的。在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混乱局面下,也不能排除某些公司把某项业务利润同时计入“主营业务利润”和 “其他业务利润”的可能。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不可能深入调查某家公司的“其他业务利润”是不是伪造的,但是我 们至少可以分析出一定的可能性 如果一家公司的“ 主营业务利润”与“其他业务利润”严重不成比例,甚至是“ 其他业务利润” 高于“ 主营业务利润”,我 们就有理由怀疑它做了假账。 中国投资者和 证券媒体没有意识到上市公司的“ 其
23、他业务利润” 可能存在造假行为,也并非完全出于疏忽,因为上市公司不好好做自己的主营业务,反而热衷于在“其他业务”上大捞一笔,在中国股市是司空 见惯的现象。许多公司名义上是“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经营或投资(实为投机)活 动,其 实是什么赚钱做什么,完全不把主营业务当一回事。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热度很高,许多上市公司纷纷改头换面做房地 产,开始是把房地产当成短期的“ 其他业务” ,后来有的公司干脆进行产业重组,改为正式的房地 产公司;钢铁、医 药、进出口乃至旅游度假等比较热门的行业都有类似情况发生。追逐利润固然是资本的天性,但是作为资本数额很大、负有社会责任的上市公司,如此目光短浅的追求短期利润,
24、对公司前景根本没有长远战略,无疑会损害股东乃至整个社会的长期利益。这种目光短浅的不良倾向必须得到遏制,但仅仅依靠证监会和投资者的力量恐怕难以有效遏制,必须同时依靠国家计划部门的宏观调控,才有希望刹住这股蔓延已久的歪风。曾经在中国股市名噪一时的“ 戴梦得 ”就是一个例子,它原本是中国股市罕见的珠宝题材股票,但是从 2002 年就开始“ 逐渐转卖毛利率较低的珠宝生产线” ,义无返顾的投入了炒作房地产的大潮。戴梦得(已经改名“中宝股份”)在 2003 年初完成了向房地产公司的转化,主要经营港口地皮;但是转化为房地产公司并不能增加它的业绩,直到今天,中宝股份仍然是一家净资产收益率不尽人意的冷门股票。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