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 0.6%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 0.2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抗震等级 梁中位置 支座 跨中 一级 0.4 和 80ft/fy 中的较大值 0.3 和 65ft/fy 中的较大值 二级 0.3 和 65ft/fy 中的较大值 0.25 和 55ft/fy 中的较大值 三、四级 0.25 和 55ft/fy 中的较大值 0.2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 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柱类型 抗震等级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2、 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 框架角柱、框支柱 1.2 1,0 0,9 0,8 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 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 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60 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 0.1。 规范上不是有么? 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 取大值 一 级 支座 0.4 ,80ft/fy 跨中 0.3 ,65ft/fy 二 级 支座 0.3 ,65ft/fy 跨中 0.25,55ft/fy 三、四级 支座 0.25,55ft/fy 跨中 0.2 ,45ft/fy 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
3、础是多少啊 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 10mm,间距 100200。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 max (=As/bh0)表示。配筋率配 筋 率 是 钢 筋 混 凝 土 构 件 中 纵 向 受 力 ( 拉 或 压 ) 钢 筋 的 面 积 与 构 件 的 有 效 面 积 之 比 ( 轴 心 受 压 构 件 为 全截 面 的 面 积 ) 。 受 拉 钢 筋 配 筋 率 、 受 压 钢 筋 配 筋 率 分 别 计 算 。计 算 公 式 : =A(
4、 s) /bh( 0) 。 此 处 括 号 内 实 为 角 标 ,, 下 同 。 式 中 : A(s)为 受 拉 或 受 压 区 纵 向 钢 筋的 截 面 面 积 ; b 为 矩 形 截 面 的 宽 度 ; h( 0) 为 截 面 的 有 效 高 度 。 配 筋 率 是 反 映 配 筋 数 量 的 一 个 参 数 。 最 小 配 筋 率 是 指 , 当 梁 的 配 筋 率 很 小 , 梁 拉 区 开 裂 后 , 钢 筋 应 力 趋 近 于 屈 服 强 度 , 这 时 的 配 筋 率 称为 最 小 配 筋 率 ( min) 。 最 小 配 筋 率 是 根 据 构 件 截 面 的 极 限 抗 弯
5、承 载 力 M( u) 与 使 混 凝 土 构 件 受 拉 区 正好 开 裂 的 弯 矩 M( cr) 相 等 的 原 则 确 定 。 配 筋 率 是 影 响 构 件 受 力 特 征 的 一 个 参 数 , 控 制 配 筋 率 可 以 控 制 结 构 构 件 的 破 坏 形 态 , 不 发 生 超 筋 破 坏 和少 筋 破 坏 , 配 筋 率 又 是 反 映 经 济 效 果 的 主 要 指 标 。 控 制 最 小 配 筋 率 是 防 止 构 件 发 生 少 筋 破 坏 , 少 筋 破 坏 是 脆性 破 坏 , 设 计 时 应 当 避 免 。 框架梁配筋率超过多少是超筋了再举个例子,某框架梁,三
6、跨,300x800,梁底受拉钢筋 6 根圆 25,梁上侧靠近柱子的部分 8 根圆 25,是否超筋了,如何调整如果不考虑抗震要求的话,所谓框架梁超筋和梁的配筋率没有直接联系。你给的是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与超筋无关。所谓梁超筋,是指不论如何加大配筋量,都不能够提高粱的承载力,因为梁受压区的混凝土已经压碎了。所以,理论上梁的配筋率是可以无限提高的,只要混凝土的抗压承载力足够就可以了。所以梁超筋的判断是以混凝土的相对受压区高度来判断的。例如,对于采用二级钢的梁来说,当混凝土的相对受压区高度大于 0.55 时,梁即超筋,但不是以配筋率来判断的。一旦超筋,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大梁的断面尺寸。当考虑抗震时,为了延
7、性要求,梁超筋除了要按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控制,还要限制梁端上部的配筋率,也就是你给的公式,要求配筋率小于 2.5%。配筋率应以全截面计算,就是你给的第一个式子计算。按你的数据,梁的配筋率是没有超筋的,才 1.6%。 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配箍率是对箍筋而言,分箍筋面积配筋率和箍筋体积配筋率。一般情况下,面积配筋率是对受弯构件而言,体积配箍率是对受压构件而言。. 箍筋的面积配筋率面积配筋率(sv):配置在同一截面(bs,b 为矩形截面构件宽度,s 为箍筋间距)内箍筋各肢的全部截面面积与该截面面积的的比率。其中,箍筋面积 Asv单肢箍筋的截面面积 Asv1肢数 n。计算公式为:sv Asv
8、(bs)=(nAsv1) (bs)。最小配筋率:梁:sv,min0.24ftfyv ;弯剪扭构件:sv,min0.28ftfyv。. 箍筋的体积配筋率体积配箍率(v):箍筋体积与相应的混凝土构件体积的比率。计算公式为:方格网式配筋:v(n1As1l1n2As2l2)(Acors);螺旋式配筋:v(4Ass1) (dcors)。式中,l1 和 l2 为混凝土核心面积内的长度,即需减去保护层厚度;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筋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柱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为:v,minvfc fyv;v 为最小配箍特征值,fc 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yv 为箍筋及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9、其中, fc16.7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均有此规定) ,fyv360N/mm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无此规定,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有此规定) 。相关规范条文:A. 面积配箍率 (s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 10.2.10 条、第 10.2.12 条、第 11.3.9 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 6.3.4 条、第 6.3.5 条。B. 体积配箍率 (v):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第 7.8.3 条、
10、第 11.4.17 条、第 11.4.18 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 第 6.3.12 条;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 186-2002) 第 6.4.7 条。配箍率配箍率分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概念: 两者均对箍筋而言,所以也叫体积配箍率和面积配箍率 () 面积配箍率 (sv):是在垂直箍筋的截面 bs(b 为构件宽,s 为箍筋间距)中,箍筋面积所占的比率(钢箍面积为肢数 乘每根钢筋的面积) 。 计算公式:sv Asv bs=nAsv1/bs () 体积配箍率(v):指箍筋体积(箍筋总长乘单肢面积)与相应的砼体积的比率。复合箍筋应扣除重叠
11、部分的体积。 作用: () 面积配箍率 (sv):体现抗剪要求,框架梁沿梁全长的面积配筋率有规定。 svsvmin () 体积配箍率(v):体现柱端加密区箍筋对砼的约束作用。vvminvfcf yv (v 为最小配箍特征值)3. 配箍率与配筋率的区别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 ,其中, 为配筋率; As 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 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 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min。是根
12、据 Mu=Mcy 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 规定的数值。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 9.5.1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6 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和 45ft/fy 中较大值 注: 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
13、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 级、RRB400 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 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60 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 0.1; 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 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 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按抗震 7 度
14、区规则结构设计 , 普通住宅建筑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 1、多层砌体住宅: 钢筋 30KG/m2 砼 0.30.33m3/m2 2、多层框架 钢筋 3842KG/m2 砼 0.330.35m3/m2 3、小高层 1112 层 钢筋 5052KG/m2 砼 0.35m3/m2 4、高层 1718 层 钢筋 5460KG/m2 砼 0.36m3/m2 5、高层 30 层 H=94 米 钢筋 6575KG/m2 砼 0.420.47m3/m2 6、高层酒店式公寓 28 层 H=90 米 钢筋 6570KG/m2 砼 0.380.42m3/m2 7、别墅混凝土用量和用钢量介于多层砌体住宅和高层 1112
15、 层之间 剪力墙分布钢筋和边缘构件内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的限制规定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阴影区内纵向钢筋的最大配筋率,因为尚没有充分的研究成果,在相关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可参考混凝土高规关于框架柱的规定,以保证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性能。当纵向钢筋直径较大、配筋率较高时,约束篐筋的配置应与之相配套。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一般按构造要求配置,配筋率不会太大。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最大配筋率虽然无明确规定,但根据混凝土高规的受剪截面限制条件和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可以推算出水平分布钢筋 SH A 的最大值,因此其最大配筋率实际上是有限制的。另外, 混凝土高规对剪力墙分布钢筋的最大直径也做了限制。关
16、于梁、柱配筋率的问题很多人在计算配筋率的时候,分辨不清什么时候采用全截面,什么时候采用有效截面来计算。对于梁的计算,有计算梁的最小配筋率和梁的一般配筋率。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全截面高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 9.5.1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 规定的数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 9.5.1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全部纵向钢筋 0.6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 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
17、分率,当采用 HRB400 级、RRB400 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 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 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 0.1;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 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 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而第 9.5 条是关于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的问题的。 所以
18、 9.5.1 条注 3 中,所说的配筋率是指的最小配筋率。梁的一般配筋率:取有效高度。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8.2.3 条:-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取 =As/(bh0);对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取 =(Ap+As)/(bh0)。当计算梁的配筋率的时候,验算是否达到最小配筋率,请用 bh 来做乘数,验算最大配筋率的时候,分子请用 bh0,这样偏安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 6.3.3 条: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且计入受压钢筋的梁端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 0.25,二、三级不
19、应大于 0.35。柱的配筋率:取全截面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10.3.1 条: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5%。柱的最大配筋率为 5%在高规和抗规里,都明确指出,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大于 2.5%”。通俗说就是梁上部支座处钢筋要小于 2.5%。但梁底跨中的最大配筋率,规范里并未明确说明。避免混凝土先于钢筋屈服就压坏,规定最大受压区高度。为了保证结构延性,规定最大配筋率。我估算过,一般1.61.8配筋率就基本上是单筋的最后的塑性铰形成条件。最小配筋率最 小 配 筋 率 是 指 , 当 梁 的 配 筋 率 很 小 , 梁 拉 区 开 裂 后 , 钢
20、 筋 应 力 趋 近 于 屈 服 强 度 , 这 时 的 配 筋 率 称为 最 小 配 筋 率 min。 是 根 据 Mu=Mcy 时 确 定 最 小 配 筋 率 。 控 制 最 小 配 筋 率 是 防 止 构 件 发 生 少 筋 破 坏 , 少筋 破 坏 是 脆 性 破 坏 , 设 计 时 应 当 避 免 。钢 筋 混 凝 土 结 构 构 件 中 纵 向 受 力 钢 筋 的 配 筋 百 分 率 不 应 小 于 规 定 的 数 值 。 钢 筋 混 凝 土 结 构 构 件 中 纵 向 受 力 钢 筋 的 最 小 配 筋 百 分 率 (%): 受 力 类 型 最 小 配 筋 百 分 率 受 压 构
21、 件 全 部 纵 向 钢 筋 0.6 一 侧 纵 向 钢 筋 0.2 受 弯 构 件 、 偏 心 受 拉 、 轴 心 受 拉 构 件 一 侧 的 受 拉 钢 筋 0.2 和 45ft/fy 中 较 大 值 1 受 压 构 件 全 部 纵 向 钢 筋 最 小 配 筋 百 分 率 , 当 采 用 HRB400 级 、 RRB400 级 钢 筋 时 , 应 按 表 中 规 定 减小 0.1; 当 混 凝 土 强 度 等 级 为 C60 及 以 上 时 , 应 按 表 中 规 定 增 大 0.1; 2 偏 心 受 拉 构 件 中 的 受 压 钢 筋 , 应 按 受 压 构 件 一 侧 纵 向 钢 筋
22、考 虑 ; 3 受 压 构 件 的 全 部 纵 向 钢 筋 和 一 侧 纵 向 钢 筋 的 配 筋 率 以 及 轴 心 受 拉 构 件 和 小 偏 心 受 拉 构 件 一 侧 受 拉 钢 筋的 配 筋 率 应 按 构 件 的 全 截 面 面 积 计 算 ; 受 弯 构 件 、 大 偏 心 受 拉 构 件 一 侧 受 拉 钢 筋 的 配 筋 率 应 按 全 截 面 面 积 扣除 受 压 翼 缘 面 积 (bf-b)hf 后 的 截 面 面 积 计 算 ; 4 当 钢 筋 沿 构 件 截 面 周 边 布 置 时 , “一 侧 纵 向 钢 筋 “系 指 沿 受 力 方 向 两 个 对 边 中 的 一
23、 边 布 置 的 纵 向 钢 筋 。规 范 只 规 定 了 受 力 钢 筋 最 小 配 筋 率 , 所 以 构 造 钢 筋 不 要 满 足 最 小 配 筋 率 , 只 需 满 足 构 造 要 求 。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其中, 为配筋率;As 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 为截面的有效高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 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min。是根据 Mu=Mcy 时确定最小配筋率。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
24、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柱子一般是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为了避免少筋破坏,所以要规定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 规定的数值。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 9.5.1 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 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6 一侧纵向钢筋 0.2 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和 45ft/fy 中较大值 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
25、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 级、RRB400 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 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60 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 0.1;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架立筋主要用于梁内,是为了固定箍筋,与受力筋、箍筋构
26、成钢筋骨架,并能承受收缩和温度变化产生的内应力。没有最小配筋率,但要满足构造要求,即直径不能太细。 架力筋只按构造配筋,不存在最小配筋率最大或最小配筋率均是对受力钢筋而言,架立筋属构造钢筋,不在配筋率计算范围。但有时在支座处,如连续梁或固接梁支座处,架立筋也可作为受力筋,这时就要考虑按配筋率计算了。 规范只规定了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第 9.5 节) ,所以构造钢筋不要满足最小配筋率,只需满足构造要求。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 ,其中, 为配筋率;As 为受拉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 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 0 为截面的有效高
27、度。配筋率是反映配筋数量的一个参数。 最小配筋率是指,当梁的配筋率 很小,梁拉区开裂后,钢筋应力趋近于屈服强度,这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小配筋率 min。是根据 Mu=Mcy 时确定最小配筋率。 配筋率是影响构件受力特征的一个参数,控制配筋率可以控制结构构件的破坏形态,不发生超筋破坏和少筋破坏,配筋率又是反映经济效果的主要指标。控制最小配筋率是防止构件发生少筋破坏,少筋破坏是脆性破坏,设计时应当避免。GB50007-2002 中规定:第 8.5.15 条 桩基承台的构造,除满足抗冲切、抗剪切、抗弯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承台的宽度不应小于 500mm。边桩中心至承台边缘的距离
28、不宜小于桩的直径或边长,且桩的外边缘至承台边缘的距离不小于 150mm。对于条形承台梁,桩的外边缘至承台梁边缘的距离不小于 75mm. 2.承台的最小厚度距离不小于 300mm. 3.承台的配筋,对于矩形承台其钢筋应按双向均匀通长布置(图 8.5.1a),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0mm,间距不宜大于 200mm,对于三桩承台,钢筋应按三向板带均匀布置,且最里面的三根钢筋围成的三角形应在柱截面范围内(图 8.5.15b)。承台梁的主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现行 GB50010 关于最小配筋率的规定,主筋直径不宜小于 12mm,架立筋不宜小于 10mm,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图 8.5.15c)
29、(见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944.2.3 承台的钢筋配置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4.2.3.1 承台梁的纵向主筋直径不宜小于 12,架立筋直径不宜小于 10,箍筋直径不宜小于 6;4.2.3.2 柱下独立桩基承台的受力钢筋应通长配置,矩形承台板配筋宜按双向均匀布置,钢筋直径不宜小于 10,间距应满足 100-200mm。对于三桩承台,应按三向板带均匀配置,最里面三根钢筋相交围成的三角形应位于柱截面范围以内(图 4.2.3)。4.2.3.3 筏形承台板的分布构造钢筋,可采用 10-12,间距 150-200mm。当仅考虑局部弯曲作用按倒楼盖法计算内力时,考虑到整体弯矩
30、的影响,纵横两方向的支座钢筋尚应有 1/2-1/3 且配筋率不小于 0.15%,贯通全跨配置;跨中钢筋应按计算配筋率全部连通。4.2.3.4 箱形承台顶、底板的配筋,应综合考虑承受整体弯曲钢筋的配置部位,以充分发挥各截面钢筋的作用。当仅按局部弯曲作用计算内力时,考虑到整体弯曲的影响,钢筋配置量除符合局部弯曲计算要求外,纵横两方向支座钢筋尚应有 1/2-1/3 且配筋率分别不小于 0.15%,0.10% 贯通全跨配置,跨中钢筋应按实际配筋率全部连通。GB500109.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第 9.5.1 条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百分率不应小于表 9.5.1 规定的数值。
31、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表 9.5.1受力类型 最小配筋百分率受压构件 全部纵向钢筋 0.6一侧纵向钢筋 0.2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 0.2 和 45ft/fy 中的较大值注:1 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 HRB400 级、RRB400 级钢筋时,应按表中规定减小 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 C60 及以上时,应按表中规定增大 0.1;2 偏心受拉构件中的受压钢筋,应按受压构件一侧纵向钢筋考虑;3 受压构件的全部纵向钢筋和一侧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以及轴心受拉构件和小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构件的全截面面积计算;
32、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b“ 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4 当钢筋沿构件截面周边布置时,“一侧纵向钢筋“ 系指沿受力方向两个对边中的一边布置的纵向钢筋。第 9.5.2 条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 0.15%。第 9.5.3 条 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中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MuMcr (9.5.3)式中Mu-构件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设计值,按本规范公式(7.2.1-1)、(7.2.2-2)或公式(7.2.5)计算,但应取等号,并将 M 以 Mu 代替;Mcr-构件的正截面开裂
33、弯矩值,按本规范公式(8.2.3-6) 计算。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取值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 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 和 45ft/fy 作用的较大值”。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 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
34、于 0.15%。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 8.2.2-3 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 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 100mm。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 0.15%则各有各的说法。二、关于配筋率若按最小配筋率 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 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 条规定
35、: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 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 8.2.2 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 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 min=0.15%的要求。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 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 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
36、的增加。 关于剪力墙一、墙的分类墙是在两个方向上(宽和高)尺寸较大,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尺寸较小的构件,当荷载主要作用在垂直于墙的平面内(例如地下室外墙、挡土墙)时,其受力类似板,是受弯构件。当墙体墙的平面内,既承受很大水平剪力,同时又承受竖向荷载,还承受水平荷载时,和柱子一样,是压、弯、剪构件剪力墙。但其截面特性、受力特点及配筋方式都和柱子有很大区别。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为 58,且墙肢两侧均与弱连梁相连(连梁的跨高比大于 5)或一端与弱连梁相连、一端为自由端时,称为短肢剪力墙。 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另一种说法:当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虽然为58,但墙肢两侧均与较强的连梁(连梁净跨与连梁截面
37、高度之比,跨高比 Lb/hb 2.5)或墙长较短但与翼墙相连时(翼墙长度不小于翼墙厚度的 5 倍)可不做为短肢剪力墙。墙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8 时,称为一般剪力墙。当剪力墙的高宽比 H/hw2 时,称为矮墙,此处 H 为剪力墙的总高度,hw 为剪力墙的总宽度。当构件截面长边与短边之比大于 4.0 时,宜按墙的要求进行截面设计;矩形截面独立墙肢的截面高度 hw 与截面厚度之比 hw/bw 不大于 3.0 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截面设计方法分别取用柱和墙的规定,二是构造措施分别遵照柱和墙的规定。二、剪力墙截面尺寸的确定注:表中符合 h 为层高或无支长度两者较小值,无支长
38、度是指剪力墙长度方向平面外横向支撑之间的长度。当墙体厚度不能满足上表要求时,可按高规附录 D 验算墙肢稳定,以满足要求。注意:框架剪力墙结构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落地剪力墙中的单片剪力墙(非筒形) 、外墙单片剪力墙、短肢剪力墙单片墙及外墙转交窗处的剪力墙肢不应以稳定验算来确定墙肢厚度,应按上表确定。三、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根据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等不同情况分别计算1、 一般情况下,当地下室顶板可以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一层顶板向上算起,取结构底部两层和剪力墙总高度的八分之一(剪力墙高度超过 150m 时取 1/10)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
39、 15m。2、 当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 1/3 时,应是以地下一层底板(不是地下一层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此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一层底板向上算起,取结构底部两层和剪力墙总高度的八分之一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 15m。3、 当由于地下室顶板大部分板面标高降低、开大洞、或车库(墙体少)等原因,不能满足地下一层顶板作为结构嵌固部位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从地下一层顶板向上算起,取结构底部两层和剪力墙总高度的八分之一两者中的大值且不大于 15m。4、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 1/8 两者的较大值。四、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