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176823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多元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多元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多元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多元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当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摘要: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于此相联系文化多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潮,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否愿意,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其中,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文化多元主义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将着重研究多元文化主义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影响。关键词:多元文化;多元文化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多元文化主义一、多元文化的含义多元文化主义是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所以要了解文化多元主义,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多元文化。所谓多元,就是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

2、,就是有很好的整合性。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二、多元文化主义的提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讲,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潮萌芽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那时,作为对解决民族问题的“同化论”的反叛,犹太裔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Kallen)提出了“文化多元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如何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解决民族矛盾一直是美国

3、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1782 年,法裔美国学者提出了“熔炉论”思想;他认为人的生长和植物的生长一样都受制于周围环境的影响,美利坚特殊的气候、政治制度、宗教和工作环境会将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移民熔制成具有同样品质和理想的人。 “熔炉论”的核心是追求美国民族在传统方面的一致性,而一致性的基础是盎格鲁撒克逊美国人的传统和历史经历。1915 年,美国学者卡伦开始对“熔炉论”进行批判,他认为,人们可以选择或改变自己的服饰、政治信仰、伴侣、宗教和哲学等,但无法选择和改变自己的祖先,血统和家族关系。他认为真正的美国精神应该是“所有民族间的民主”,而不是某一民族对其他民族的绝对统治。1924 年,他提出了“文化

4、多元论” ,首次使用了“文化多元主义”这个词。三、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等西方国家内部的种族、民族矛盾进入了高涨期。民权运动对传统权威提出了多方位的挑战。民权运动采用的是以种族为基础的“群体斗争”的方式来争取“群体权利” ,这种斗争方式是对强调个人权利的美国传统的一种极具创意性的反叛。民权运动迫使国会通过的一些法律和移民政策,使得黑人、移民和少数民族可以享受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权利,这为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政治基础。多元文化主义虽然萌芽于美国,但真正形成是在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在1971 年推出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 ,标志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正式形成。加拿大是一个由一百多个民族

5、组成的多民族国家,这些民族来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地区。加拿大曾先后是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加拿大在民族问题上坚持的是民族同化政策。所谓民族同化政策,就是指政府采取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使被统治民族或少数民族失去原有的特征,而被吸收、被合并于统治民族和主体民族。这种政策就是要求移民放弃自己祖国的文化与传统,接受英国和法国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面对愈演愈烈的英法两大族裔之间的社会民族矛盾,加拿大政府正式提出了以“多元文化”取代原先的以英法文化为基础的双文化政策。该项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重视。1972 年,加拿大政府内阁增设“多元文化部长”职位,具体制订了展示各种民族文化、

6、研究各民族历史、推进各民族交流等六大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多元文化工作部” ,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正式在全加拿大付诸实施。加拿大推行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迅速在欧美许多国家引起强烈反响,支持者纷纷撰文,称其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最佳途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和思想在诸多国家中受宠,多元文化主义思潮也蔓延和发展起来,并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政策成为不少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依据。三、多元文化主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发展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多元文化主义学说作为治理国家的大政方针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和实施。在理论上,它的倡导者纷纷引经据典,著书立说,阐述其主张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而一些持反对态度的学者却开始对

7、多元文化主义提出质疑,一时之间,在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者和其反对者之间展开了一场学者间的激烈争论。加拿大著名学者凯姆利卡把这场论战称为“多元文化主义战争” 。 这场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争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多元文化主义产生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代,论争的主题主要是围绕着赋予少数民族群体差异的公民权利是否具有正当性而展开。多元文化主义的捍卫者们批判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倾向忽视了少数民族群体的价值和重要性,他们认为一味地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很容易导致文化压迫和专制,所以他们很强调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特性,主张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尊重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价值,强调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也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8、。经过争论,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尊重少数文化价值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少数人的文化权利。第一阶段的争论可以说是以多元文化主义者的胜利而告终,因为现在已经很少人质疑少数权利是违反正义的。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各种批评日趋增多,而且愈来愈尖锐。到了九十年代末,在国际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多元文化主义是新种族主义” “危险的多元文化主义” “为什么多元文化主义是错误的”等等这样一些专题网站,对多元文化主义展开了咄咄逼人的讨伐。四、多元文化主义的特征文化多元主义,顾名思义,是相对于文化一元主义而言的。但是多元文化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并没有统一的派别,内部有激进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保守的多元文化主义、温

9、和的多元文化主义等。因此,对于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也就不存在一个共同的定义。不过,总体上看,多元文化主义在政治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有下列这样几个方面:首先,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主张少数民族和边缘群体的独立价值,主张文化认同和民族个性,要求主流文化或国家对其文化认同给予公共的承认。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人是深受其所生长的特定的文化环境的影响的,在他们独特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这种独特的文化认同对他来讲是生存之本。文化少数民族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认同,所以不应忽视或泯灭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其次,主张少数民族的权利维护,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

10、主张各民族和种族之间的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以及同质化的文化霸权,反对文化帝国主义。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文化之间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不同的文化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及对好生活的不同理解,所以每一种文化都不是完美的,都不能把自己的认同强加于其他文化之上,把任何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也不能用一种同质的文化来代替多元社会中多种文化共存的现实。再次,主张各民族都有权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要求主流社会采取差异原则,赋予文化少数民族以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即使有些国家承认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多数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地位,可是在现实的制度中,文化少数民族往往

11、处于弱势和劣势的地位,所以他们提出了差异的公民权理论,要求根据差异原则和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赋予他们不同的权利和自由。 多元文化主义的一大预设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族、各民族、各群体迥异不同,但本质上大家只是存在差异,无优劣之分,孰优孰劣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元文化主义特别强调少数民族等社会弱势群体的文化平等权利“承认”和“平等”问题提出了种种要求。多 元 文 化 主 义 涉 及 政 治 理 论 、 文 艺 理 论 、女 性 主 义 、 文 化 研 究 、 历 史 研 究 、 宗 教 和 社 会 学 等 学 科 领 域 。二、多元文化主义对教育界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对教

12、育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定义多元文化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研究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此产生了多元文化教育的观点。多元文化教育有多种定义。一般而言,广义的多元文化教育是通过学校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公平;狭义的多元文化教育则是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和特殊学生的教育平等。多元文化教育目的在于改变整体学校的环境,使来自不同种族的不同性别的学生、身心残障学生和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享有均等教育机会。而且这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仅需要学校,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2、多元文化教育在美国的实施

13、现状曾有数次学业成就测验研究表明,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测验分数明显低于欧裔和亚裔美国同学,这与上述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非常一致。现在,非裔美国人、拉美人及白人儿童之间的学业差距正在以缓慢的速度缩小。在 20 世纪 70 年代,这一差距明显缩小。但是从 80 年代初期开始,不同民族的儿童在阅读和数学成绩上的差异基本稳定。同时,他们在 SAT 上的成绩差异也在减小,但速度同样很慢。为什么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成就测验成绩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原因有经济、社会、家庭、文化及学校对他们不公正的对待等。许多非主流群体居住的社区普遍存在着长期失业、无业及工薪微薄的现象,对其

14、家庭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个不利条件是他们所能进入的学校,如市郊、私立学校、教会学校甚至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欠佳、合格教师过少且学生人数过多。通常,少数民族学生之所以表现差是因为他们所受的教育与其文化背景不一致。而学业成绩出众也很可能不被学生所在的群体认可。相关研究发现,在许多非裔美国学生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中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被同伴指责为“模仿白人”。相反,许多亚裔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出色的学业成绩,因此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于是,许多亚裔儿童在学校里表现非常出色。非裔美国人、土著印第安人和墨西哥裔美国人一般喜欢与他人合作,他们在合作条件下比在传统竞争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如果学生

15、的母语和方言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则他们可能会降低对学校的认可度。另外,由于对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抱有低期望,同时也是出于好意,教师或管理者将这些学生不恰当地安置在低能力组中或进行分轨,或让他们接受某种特殊教育。学校的低期望导致了学生的低学业成就。 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及土著印第安学生的低学业成就也许只是暂时的。近几十年来,随着非主流群体逐渐有了稳定的经济保障并跨入中产阶层,其后代的学业成就将有望与其他群体保持相当。而学校这个中产阶层机构具有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的功能,它所要做的就是为贫困儿童多提供成功的机会。学校若要提高非裔美国学生、拉美学生和土著印第安学生的学习成绩,则应实行全面的教育改革或

16、采取一些已被实践证明的有效措施。三、社会建构主义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启示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是当代建构主义的一个分支,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他强调个体学习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可以对个体学习发展起到支持和促进作用。该理论中有四个重要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它和多元文化教育的五个维度:内容整合、知识建构、减少偏见、公平教育、授权式多元文化等,是内在统一的。1.社会学习维果茨基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指出儿童的学习是通过与成人及有能力的同伴的交互作用来进行的,故主张学生间、师生间的合作学习。不同种族、民族、社会阶层的学生之间应该消除偏见,将学

17、习内容进行整合后合作学习。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应该倡导双语教育、公平教育,反对能力分班,使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能充分接触多样文化的合作学习。2.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介于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如学业成就),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儿童对处于最近发展区中的概念学习得最好。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时,他们中可能有这样一个同伴,该同伴能在稍高的认知水平上完成一项特定的任务,且在最近发展区内,则他可以帮助或影响其他同学完成一项他们自己单独不能完成的任务。可见,比起和学生处在不同认知水平线上的教师,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之间互相协助使得学生更容易在最近发展区中构建自己

18、的知识体系,取得较快的进步。此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在学习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3.认知学徒认知学徒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的相互作用,逐渐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这里的专家既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比自己优秀的同伴。让学生当老师的“学生教学”是认知学徒的一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性的学习小组中活动,使较优秀的学生帮助不太优秀的学生完成复杂的任务。例如,来自亚洲的学生对亚洲文化有比较直观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可以向其他非亚洲文化背景的学生讲解亚洲文化并在讲解中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4.中介性学习中介性学习即提供支架的情境性学习。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应该给学生提供复杂的、困难的、现

19、实的任务,然后给予他们充分的帮助以完成这些任务,而不是只教授点滴知识,并期望某一天学生能够完成复杂的任务。情境性学习主要是指现实生活中、真实活动中发生的学习。多元文化教育中应利用学校的多元种族特色,让学生置身于和多种族、族群直接接触的情境。身处白人、拉丁美裔和非裔为主的学校或社区的学生,十分缺乏与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团体直接接触的机会,因此可利用影片、录像带、照片等替代性方式。另外,还可以在多元文化校园中举办民族集会或某个团体的特殊庆祝活动,在学习他族文化的同时还能联络感情,消除成见。综合上述四个基本原理,笔者认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时,在社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间在最近发展区内,扮演认知学徒的

20、角色,进行中介性的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内容整合、知识建构、授权式多元文化,以达到减少偏见、公平教育的教育目标。四、结语多元文化教育越来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多民族文化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实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文化歧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通过文化教育的平等实现政治权利的平等等。总之,多元文化教育倡导多元文化、社会和谐和教育平等,类似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和而不同”的人际观念。为了能实现上述目标,各国也做了很多多元文化的教育实践,其中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较多笔者在分析了美国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状及来自非主流群体家庭的学生在成就测验上的分数远远落后于欧裔和亚裔的美国学生的原因后

21、,认为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中,社会学习、最近发展区、认知学徒和中介性学习等四个基本原理对多元文化教育有很好的启示作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与班克斯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维度相辅相成,对改善多元文化教育,尤其是少数民族及移民的教育问题及多元文化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三、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重视多元文化教育(一)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基础教育基本性质和特点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和全面性的特征,它是培养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使年轻一代人人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而另一方面,正因为基础教育面向全民,社会中诸如族群、阶层、性别、地域等各方面的文化差异和碰撞

22、,在这个阶段就相对表现得更加复杂和突出。因此,基础教育本质上就应该是多元文化教育。(二)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现实的必然要求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法律上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各种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事实上不平等的存在又是不容忽视的。具体来说,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 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在 96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们为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而创造了各有特点的区域文化;我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了大锅饭的计划经济体制,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但也造成了社会成员的贫富差别;我国又是一个

23、曾经有着几千年封建等级制度的国家,性别成见与歧视仍外显或内隐地存在着。因此,应正视各种差异,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树立人们平等的民族意识,促进人们尊重差异、相互理解,形成宽阔的心胸,以永保“中华大家庭”的安定与和谐。(三)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特别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国的小康”不仅指社会方方面面的小康,而且指全体国民人人都享有的小康。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之一。当对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深化到人的心理层面时,人们确认国家、社会、团体通过理性的选择历程达成共识才能称其为民主社会,因为理性选择的条件主要就是多元化

24、,只有在多元化的条件下,才能提供选择的不同途径。学校教育被视为形成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机制,只有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引导学生从多元选项中达成理性的共识。全面建设小康,就是要消除当前存在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较大的状况。只有改革当前的教育,使之成为多元文化教育,才能彻底实现全面小康的理想。(四)重视多元文化教育是回应世界教育改革大潮的必然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且相互依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陆续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

25、、宽容和尊重”、“学会共同生活”等思想。20 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纷纷将重点放在促进多元文化教育上。例如,日本 1947 年制定的、成为二战后日本教育改革根本依据的学校教育法中规定,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求“根据学校内外的社会生活经验,培养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理解以及同心协力、独立自主和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第二条又明确强调:“引导对家乡及国家的现状与传统的正确理解,进而培养国际协调的精神。”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的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日本面向 21 世纪的三项教育目标:有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这三项目标都包含有多元文

26、化教育的思想。英国保守党政府在 1980 和 1981 年相继发表的学校课程的框架和学校课程两份重要文件中要求“灌输对宗教及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对别的种族、宗教和生活方式的认可”,“帮助学生了解他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以及个人、群体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帮助学生珍惜人类的成就和期望”。美国 2000 年教育目标法中也强调“所有学生都要了解关于本国和世界其他地区在多元文化传统方面的知识”,“大幅度提高能掌握和运用多余一种语言的学生的比例”,“所有教师要具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能力”,“每一位成人都识字,并具有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能正当行使公民权利并尽公民义务”。9美国许多大学的师范学

27、院和教育学院(系)都已经开设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许多州甚至要求师范生学习一定数量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才算达到合格标准。8倡导多元化教育还被纳入到学前教育之中。10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建立、在课程理念中强调“大众化”、在课程目标中强调“文化意识”、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思想。但是,整体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意识仍然体现得不明显、不充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新课程培养目标”仍然没有脱离开对全国发展教育分解的传统框架,尚未上升到文化的高度和全球的视野上。今天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自信自强而又尊重差异

28、、能平等交往是其必备的素质。因此,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升多元文化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只有通过多元文化教育,才能使我国几千年的多民族多元一体的优秀文化不断延续,也才能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三 教育如何应对多元文化教育对文化的发展具有反作用。教育既可以促进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又可以促进文化朝着一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文化侵略行为的肆意蔓延和文化保守行为的出现与发展。在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今时代,在很多情况下,教育被有目的地作为文化侵略的工具,对文化侵略发挥着“显性”或“隐性”的促进作用。在提出多元文化的主张时,教育面临

29、着多方面的巨大挑战。那么教育如何应付这种挑战呢?具体而言,如何在教育中实现多元文化的理念呢?如何使教育发挥其对多元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呢?如何使教育消除阻碍多元文化发展的因素呢?这些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本人认为,使教育回应多元文化的挑战,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任何教育改革的进行都需要理论的基础。没有理论的基础,教育改革可能是盲目的,或者是短期行为的,或者其结果与最初的期望是不一致的甚至相反的。回应多元文化的教育改革也是如此。而且,国外不少的研究表明,理论基础的缺乏给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践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由于多元文化教育究竟指什么没有得到清楚地界定,因而

30、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多元文化教育只是与有色种族的学生或人类的多样性相关的,这使多元文化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9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进行:从一般的方面而言,包括目的、性质与意义等;从其与外部社会的关系而言,包括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关系;从学校教育涉及的领域而言,包括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学校文化建设、学业评价、学校管理等;从涉及的文化类型而言,包括有关不同民族、种族、地域、性别文化的教育;从涉及的具体内容而言,包括语言、知识、道德、审美等方面;从教育的阶段而言,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第二,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

31、是指教育中的各种文化要素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或者不应该是单一的。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无论是教师、学生、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活动,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不过,这些因素并不是单一文化形态的,而分别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以“学生”为例,在多元文化的视野中,“学生”不是一个普遍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在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同的基础;在进入学校教育之后,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不同的过程与目的。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的状况对他们实施不同的教育。但是,根据有关研究,学校教育在很多方面不是多元文化的,而只是符合主流民族学生,或不适合非主

32、流民族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学校教育就剥夺了后者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也是导致根据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而言的后者学业失败的原因之一。因此,树立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对于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是教育要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对文化的保存、传承、更新是教育的重要的社会功能。根据多元文化的理念,教育所要保存、传承与更新的文化应该不是某一种文化,而是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多种多样的文化。为此,在教育目的,课程设置、学业评价等方面要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以切实促进多元文化的发展。第三,开设多元文化的学校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否体现多元文化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多元化

33、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地开展。多元文化的课程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这种课程以向学生介绍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为目的。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例如在历史、社会课、语文课等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多元文化的理念,融入有关多种文化的内容。在理科的教学中也可以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在学校课程的改革方面,目前国外有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和运用。例如,美国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专家班克斯( James A.Banks)对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美国多元文化课程改革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认为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理念所采取的方法有贡献途径、附加途径、

34、转换途径与做出决定和采取社会行动的途径。11国内也有学者做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如有学者提出要改革以西方科学知识为核心的学科课程,开发以本土知识学习和研究为主的“地方性课程” 。12但是,有多项研究表明,在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中,课程是缺乏多元文化理念的。例如,从民族文化方面而言,教材中的文化主要反映的是汉族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只给他们讲解有关义和团、文天样的故事;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只给他们讲“北京猿人” 、汉、唐、宋、元、明、清的发展过程。13从性别文化方面来说,教材中的性别文化具有一些普遍的特征:从男女两性的性别形象来看,男性的形象多为独立自主、知识渊

35、博、顽强进取等,女性的形象多为温柔、美丽、无知、软弱等。因此,如何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对课程进行改革是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第四,培训教师具有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素养。教师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是一切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措施的最终落实者。在教育中,如果教师没有能够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那么一切理念与改革都会无从实现,不可能根据预期的目标促成教育的变革。在根据多元的文化理念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国外的有关研究表明,在实施根据多元文化的理念进行的教育改革中,由于教师没有改变教育观念或采取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原因,虽然其他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进行得很好,可是整个教育改革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

36、果,甚至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结果。14因此,一定要加强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在对教师的培训中,首先要明确培养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需要具有哪些方面的素养。本人认为,从知识、态度与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的话,在知识方面,教师应该具有关于学生文化的知识、课程文化的知识、文化对学生学习影响的知识等;在态度方面,教师应该具有文化关照的态度、文化批判的态度、尊重与欣赏异文化的态度等;在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具有文化识别与批判的能力、跨文化交往的能力,文化协调的能力与多元文化的教学能力。其次,在教师培训的课程方面,可以设置有关多元文化的课程以及多元文化教学法等课程。再次,在教师培训的方法方面,使用跨文化体验等教

37、学方法,让教师具有不同文化的切身体验。1.积极改造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体现中华民族基本精神和特质的观念形态及行为模式的统一体。中国 传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它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现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统文化是建构现代文化的基础,在文化建 设中,必 须立足于传统 文化,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来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选择 适合本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模式。对待传统文化,我 们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对其批判和继承。抛除 传统文化中有悖现代理念的因素,保留和继承与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法治相适应的文化因子,

38、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增强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2.对外国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 这是中国主流文化建设的基本态度“文化虽然因为价值取向不同而经常发生冲突,但是文化本身因为有用,有价值,特别是在一种文化的价 值是别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这种价值就会为别种文化所吸收。 ”6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成 为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本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必然加剧,客观上要求我们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积极地参与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与整合,对于各种外域法律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和平等的态度,科学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

39、具有强烈的民族个性,都是特定民族生活方式、交往实践的产物,因此,对外域文化不应简单照搬,而是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对其进行本土化的改造,使之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取向,适合本国的国情和客观需要。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是主流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充分发挥中国主流文化引领作用的关键措施。所以,我们必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中国主流文化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4.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这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智力保障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综合国力竞争,更是趋于白热化。 这种竞争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学技 术的竞争,但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是一个民族 创新能力的竞争。要在 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 这是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得出的基本认识,这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出的经验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