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根亲文化”中图分类号: C922 C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42-02 摘要:固始历史上又称“光州固始” ,地处豫、鄂、皖交界的河南省东南隅,素有“北国之江南”之称。2009 年 10 月 25 日至 27 日成功举办了“唐人故里?闽台祖地首届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 ,值得我们探讨和追溯“光州固始”与闽台地区的历史渊源。本文主要从“光州固始”名字的由来、固始姓氏、历史上的移民三方面来研究和探讨“光州固始”与闽台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光州固始;闽台;根亲文化 三年前, “固始根亲文化”这个名词还没在中华词典里出现;三年后的今天, “固始根亲文化
2、”这个名词,在各种中外媒体里随处可见。从 20 世纪 80 年代,固始寻根就开始进入学者的学术研究中,其研究主体既包括众多的学者,同时还包括许多姓氏后裔,这些研究成果形成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在 20 世纪 80 年代对固始的寻根研究首先进行的是综合研究。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及 90 年代固始寻根研究处于相对薄弱阶段,其研究成果较少。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固始寻根研究进入了又一发展期。 一、 “光州固始”之名的由来及地里文化 2“光州固始”做为连称,起于唐代。固始,为光州的属县,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民国建立。 关于固始之名, 左传曰:子燮灭蓼。 太康地志云
3、: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城县界,故胡城是也。 ”蓼,即廖姓,可见固始县也是廖姓的一个重要源头。 固始之名,起于东汉。 后汉书?郡国志载:固始, “侯国,故寝也。光武中兴更名” 。该书李通传:“建武二年(26 年) ,封固始侯,拜大司农。 ”可见,东汉时不仅有固始县,也有固始侯。在此之前,秦与西汉时固始为寝丘邑。自东汉之后直到唐代,除梁时固始改称蓼县外,均以固始为名。但是早期的固始县,在今固始东北,隋开皇年间正式移至今县。固始隶属光州,时间较晚。由于固始位于三省交界之地,隶属变化极为复杂。秦时属九江郡;西汉时分属于汝南郡、六安国、庐江郡;东汉时分属于汝南、庐江二郡;三国时,域地内分置 6 个
4、县,分属于汝阴、弋阳、安丰、庐江四郡;两晋时,分置 6 县,分属于 4 郡;南北朝时,政区变化频繁,也分属于新蔡郡、安丰郡、弋阳郡、边城郡等。隋朝建立后,固始县属弋阳郡;唐代时,光州与弋阳郡相互替代,而后直到明清没有变化。 固始县,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管辖。总面积 2946 平方公里,人口达 163 万。固始县如下特点:首先人口多。固始县为河南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国人口数量较多的县之一。其次面积大。固始县域总面积甚至超过了河南的某些省辖市面积,如鹤壁、济源等。三是地形多样。固始境内丘陵、平原洼地分别占全境面积的 40% 以上,山地面积占3全境面积的 1/10。此外固始县还位于三省交界。
5、固始东部与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金寨县接壤,南部隔商城与湖北省黄冈麻城市相望,为三省交界之地与接合部。最后是中原水乡。固始地处江淮之间,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湿润,雨量丰沛,四季分明。固始县物产丰富,有“固始鸡,鸭” 、 “固始笨蛋”及茶叶、板栗、腊味等名优特产,境内水渠纵横,鸭鹅成群,稻谷飘香,可以称为“中原江南” ,有“南方人见了亲,北方人见了新”之感觉。 二、 “光州固始”历史上的移民 河南省固始县作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向皖、苏、闽、粤、浙、赣, 尤其是闽台一带移民的集散地, 在中整个原移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在其历史上有三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 一是西晋末的移民潮。
6、如乾隆福州通志卷外纪一引路振九国志云:“ 永嘉二年,中州板荡, 衣冠始人闽者八族, 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 “八族人闽 ” 的传说, 在莆田九牧林氏谱 莆田南湖郑氏谱等谱书中有所反映。在福建府志 建欧县志中, 也有相关的记载。关于八姓在中原的籍贯, 虽然也有客家人林氏所载“聚族于河南光州” , 但总的来说, 这次移民潮, 固始的符号作用并不明显。 二是唐早期的移民。唐高宗总章二年(660 年)在闽、粤之交的区域发生了“撩蛮啸聚” , 时任玉铃卫左郎将的陈政, 受朝廷之命以岭南行军总管的身份率兵入闽平叛。陈政所部一度曾陷人困境之中, 陈政二兄陈敏、陈敷率两军校前来增援。在征战途
7、中陈敏、陈敷病死, 陈政之子4陈元光率军南下与父会合。陈政病逝后, 陈元光代父职任岭南行军总管, 平叛后并任新设的漳州刺史。他与大部分军校落籍闽南, 建设和开发漳州地区, 被誉为“ 开漳圣王” 。这在重纂福建通志 广东通志漳州府志以及陈、杨、郭、何、萧、罗、魏、孙、曹等谱书中, 均有类似的记载, 说明这次移民对于福建的开发尤其是对漳州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唐末的移民潮。唐代末年, 天下大乱,人口迁移的幅度极大。而五代十国中的“闽国” , 应该是在中国历史上得以公认的在今福建建立有一定实力的地方政权之一。闽国的建立者多为中原人, 可以说在这个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的庇护下, 这里不仅保持了数十
8、年的安定和发展, 更是因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原先进文化对东南地区的全面洗礼, 也为后来东南文化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光州固始”移民至闽台之姓氏 因姓氏迁移而发生的族源地、祖先居住地、祖籍纪念地, 郡望、堂号, 祠堂、家庙、墓葬遗迹(含墓志) ,族谱、族规和契约,以姓氏命名的村庄、集市,以及沟、塘、陂、湖、堰、坝、港等水利工程成为姓氏资源的主要内容。虽然姓氏迁移与移民相伴生,移民线路是姓氏迁移的主要方向,但移民融入地方之后必然孕育新的族群或分支,因此,姓氏资源的挖掘和整理,需更多依据族谱从移入地反向追溯。所以,固始移民入闽迁台之姓氏资源,主要从闽台族谱中得到体现。 据今人统计,固始
9、入闽之姓氏有:蔡、曹、陈、程、戴、邓、丁、董、范、方、冯、傅、高、龚、顾、郭、韩、何、和、洪、侯、胡、黄、江、5金、康、柯、赖、雷、李、连、梁、廖、林、柳、刘、卢、吕、邵、沈、施、宋、苏、孙、汤、唐、 、邹等共 86 姓。其中,据开漳世谱(槟城刊印)记载,唐初随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许、马、李、朱、欧、张、沈、林、卢、刘、涂、廖、汤、郑、吴、周、戴、柳、陆、苏、欧阳、傅、司马、杨、詹、仲、萧、胡、赵、蔡、叶、 、魏、韩、王、梁、何、 、汪、洪、章、宋、陈 58 姓,另有妻眷姓氏:司空、种、宁、翟、甘、姚、邵、尹、尤、阴、狐、金 12 姓,共计 70 姓(云霄志书之记载为 84 姓) 。唐末随王审
10、知兄弟入闽者有:王、陈、林、刘、郭、谢、吴、张、黄、周、许、杨、苏、邹、詹、薛、姚、朱、李、郑、庾、戴、蔡、庄、邓、柯、高、施、曾、卢、廖、马、傅、韩、释 50 姓(福建王氏族谱一般记载为“18 姓随扈三王入闽”) 。 据台湾省通志?氏族篇所列台湾之姓氏,多至 724 姓,其中“族大支繁,较为常见之姓” ,如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许、郑、谢、郭、赖、曾、洪、邱(丘) 、周、叶、廖、徐、庄、苏、江、高、彭、朱、詹、胡、简、沈、施、柯、卢、余、翁、潘、游、魏、颜、梁、赵、范、方、孙、钟(种) 、戴、杜、连、巫、汪、纪、董、田、欧(欧阳) 、金、韩、钱、夏、袁、倪、阮、柳、毛、骆、
11、甘等 63 姓之姓源在光州固始。 总之, 历史上从光州固始出发进入闽地的几次中原移民, 不仅规模巨大, 而且影响深远。由于光州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先后成为“漳州”和闽地的统治者, 带领迁入的中原汉人和当地土著居民, 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开发, 推行中原的先进文化, 极大地促进了闽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6的发展。因此, 在中原汉人的南迁, 特别是中原汉人的南迁闽地中, “光州固始”移民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光州固始”是一个与闽台人群有着特殊关系的重要词汇, 不仅具有象征性、根亲性与神圣性, 而且成为豫闽台一脉相连的纽带,这一纽带将永远地将豫闽台连结在一起。 参考文献: 1范晔.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2何乔远. 闽书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 3张新斌. 论固始寻根J. 中州学刊, 2002, (3) 4嘉靖固始县志卷 7, 人物志O . 5赵新社.河洛文化与妈祖J.统一论坛,2006,(1):61- 62 6张新斌.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6(3) 8李乔,许竟成.固始与闽台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姓名:韩杰(1986.5) ,女,山西省长治市,安徽大学09 级历史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