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3184519 上传时间:2019-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的成因与佐证中图分类号: 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032-02 摘要:由于地理位置与环境的特殊,在南越国时期的岭南地区已有成熟的造船技术作为强有力的保障,这给岭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融入外域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属南越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物和史料的记载提供佐证,岭南地区文化在南越国时期的发展是带着明显的海洋文化的气息。 关键词: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海洋文化;成因 由于地理位置与环境的特殊,岭南地区发展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在南越国统治下的岭南地区将与水打交道的范围远远拓展,发展到与外域的交流,使得地区文化带

2、着明显的海洋文化色彩。而这种文化轨迹的发展是有强大的造船技术保障,还有出土的外域风情的文物作为佐证。一、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的地理位置 岭南一词较早见于史记 ,据称:“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 ”1在当今学术界对岭南地区区域的界定有着不同的见解,但大多数都认为岭南地区囊括现在的广东省、海南省以及广西大部分地区。 岭南位于中国的最南部,地处我国南疆边睡,北枕南岭,南临南海,2西连云贵,东接福建。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一说揭阳岭) 、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 “五岭之首曰大庾岭,在南雄府北六十里,与江西分险。绵亘而西为骑田岭、都庞岭,与湖广分险。 ”2“杜佑亦曰:塞上岭一也,骑田岭二也,都

3、庞岭三也,萌渚岭四也,越城岭五也。周去非则曰:五岭之说,旧以为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涂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入南雄二也,自湖广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州入广西之贺县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今大庾岭实为北面之巨镇云。 ”3五岭是广东最主要的山脉,横亘在粤北和湖南、江西两省之间以及广西的东北部。位于粤、湘交界的石坑崆山,海拔1902 米,为广东的最高峰。长期以来,南岭山脉成为一道天然屏障,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使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远不及中原地区,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 。自唐朝宰相张九龄在大庾岭开凿了梅关古道以后,岭南地区才得到逐步地开发。 而南越国当时

4、南越国的疆域包括了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地区(今广东、广西两省区的陆地面积为 41 万平方公里) ,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一小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南越国的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包括今天广西北部的三江、龙胜、兴安、恭城、贺州,广东北部的连山、阳山、乐昌、南雄、连平、和平、蕉岭一线,大部分地区与长沙国交界;东部边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与闽越交界;南部边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及大岭一线以北的地区;西部边界到达今广西百色、德保、巴马、东兰、河池、环江一带,与夜郎、毋敛、句町等国交界4。事实上,南越国的疆域比岭南地区所指涉的范3围还要广。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岭南地区与中

5、原地区无法发生更深入的经济文化交流,转而寻求海外发展。当时的南越人民, “越地幽昧而多水险,其人皆习水斗”5, “陆事少而水事众”6,表明当时南越人民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之下,与水为伴,并且能够很好地适应环境。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着岭南越人与水斗的生活方式。 二、成熟的造船技术的支持 由于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南越人民“陆事少而水事众” ,亦有“越人善作舟”的记载。由此可知,在当时的岭南地区,已有相当成熟的造船技术。 “越人善作舟,故有铁船纸人。盖下海风涛多险,其船厚重,多以铁力木为之。船底从一木以为梁,而舱?横数木以为担,有梁担则骨干坚强,食水可深,风涛不能掀簸,任载重 大,故曰铁船。船既厚重,则惟风

6、涛所运。人力不费,小船一人一桨,大船两三人一橹,扬蓬而行。虽孱弱亦可利涉,故曰纸人。蓬者船之司命,其巨舰蓬。每当逆风挂之,一横一直而驰。 ”7从上述记载中可得知,越人所掌握的造船技术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所造船只可与海上风涛相抗衡。 天工开物亦云:“四海之内,南资舟而北资车”8。岭南地区同样是以舟为其主要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主要交通载体工具。 在岭南地区的考古发现亦证实在当时已经具备这样的造船技术。1975 年在中山四路发现秦代造船工场遗址,经发掘发现一号造船台,2005年又试掘发现二、三号船台。三个造船台结构基本一致,船台与滑道下水相结合,皆由枕木、滑板、木墩三部分组成。一号船台中宽 1.

7、8 米,4已露出来的长度 29 米,经推算,当时可建造宽五至八米,长二、三十米,载重量约五百斛至六百斛(即合 25 吨至 30 吨)的木船。造船工场的时代大约在秦统一岭南之际到汉初文景之间,即赵佗割据称帝后废弃9。另外,随着铁制工具的传入,造船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在造船台遗址出土发现 31 件铁制造船工具。这一造船台遗址的发现,说明早在南越国初期,岭南地区已能造出具有远航实力的船只,并且开始了造船台造船的时代。而这种技术在中原地区是远不能及的。 在同属于岭南地区范围内的广西也出土同样具有典型意义的实物模型。在广西西林铜鼓墓出土铜鼓的胴部饰有船纹 6 只,船首尾饰鸟首,船身大而长,配备有桨、橹

8、,首尾翘起,每船 9 至 11 人不等。船上人物活动大同小异,多数人头戴羽冠。以 9 人船为例,船头跨座 1 人,手执尖形器,后坐 3 人划桨,以上 4 人皆头戴羽冠,裸体;划桨者后立 2 羽人,身穿带前后幅的服装,双手执一长柄而舞,后立一带靠背的小平台,上坐一盛装人,双手合于脸前。平台下置一带足容器。船尾为一执桨执橹人,头上无羽冠,裸体。船前后有鱼、长鸟。11 人船与 9 人略同,仅在船首多一手执尖形器而坐的羽人及船尾一盛装而舞的羽人。其时代在西汉早期。10同样,在南越王墓出土了一个船纹青铜提筒,腹中刻有四只首尾高翘的海船。船的前后有大海龟、海鱼和海鸟等图像11。广州农林下路发现的南越国时期

9、的椁墓中,有一个彩绘的木船模型,有关专家认为是一艘楼船12,广州汉墓还出土了十四艘木船、陶船模型13。这些文物,生动地说明这些文献资料记载的情形:“习于水斗,便于行船”14,“番禺始为舟”15。以上所采纳的一些考古发现,实属于南5越国时期文化遗存。正是由于这些考古发现,使我们可以更清楚认识到在当时的南越国已经掌握了这么成熟的造船技术,并且为其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加之,近些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海南西沙群岛的甘泉岛上发现有与南越王墓出土的相类同的南越陶器16,证明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的船只已经到达过东南亚一带进行贸易交流。 三、与外域的交流 在岭南地区频繁出土的南越国时期文物和结合当

10、时的史料记载,已经充分说明了岭南地区在南越国时期和外域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一)考古出土的文化遗存 处于具有优势的地理位置,和成熟造船技术的支持,在南越国时期岭南地区早已与外域进行经济文化往来。在陆上丝绸之路还没有开通之时,越人早就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外域文化交流。 在 1983 年广州的象岗山发掘南越王墓,此墓主为当时的南越国第二代南越王赵昧(在位时间从公元前 137 年至公元前 122 年) 。在当时从墓中发掘出土的文物中的列瓣纹银盒,盖与身饰以蒜子形互间排列的纹带,捶铸而成,子口合盖,在腹盖相合处各饰一条很窄的穗状鎏金纹带。从造型到纹饰都与汉代及以前的传统的金属器皿风格迥异

11、,而与伊朗波斯帝国时期(公元前 550 年公元前 330 年)的器物类似17,在中原地区从造型到纹饰相似的金属器皿中罕有相同。从时间上看,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 138 年,但此次并未打通通往中亚的线路;第二次出使是在公元前 119 年,此次建立与西域各少数民族的联系,并开辟陆上6丝绸之路。而当时的南越国从时间上和交通上都要早于中原与外域产生联系。这件岭南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舶来品正好说明了当时岭南地区与外域之间的关系。 在南越王墓中还出土发现大量的象牙及象牙制品,象牙算寿、象牙饰物、象牙六博子、残象牙雕器、原支象牙等大批象牙器,其中以原支大象牙 5 支最令人关注。在南越王墓西耳室出土,

12、成堆叠放,象牙每支长度在 120 厘米以上,牙体粗壮,已呈片状风化,经鉴别认为与纤细型的亚洲象牙有明显的区别,为非洲象牙18。还有,一些陶熏炉、铜熏炉也在王墓中出土。铜熏炉的主要作用是燃点香料,达到一种熏香提神,防虫害的作用,属于贵族上层所使用的奢侈品。香料的来源一般是南亚和东南亚的香料群岛,而海上丝绸之路是早于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在岭南地区有香料的流通就不足奇怪,也是表明与外域进行贸易往来的证据之一。 在广州地区发现的墓葬中出土陪葬品陶犀牛角,说明当时已有犀牛角从海路传入南越国。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中记载南越王赵佗向汉文帝称臣归附时进献贡品中就“犀角十” , “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

13、千,犀角十,紫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19,推断应由海路传入而进献给汉文帝的。 那末,岭南地区与外域的交流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早于中原跟外域的交流,从上述的考古出土的文物和史料记载中可得到佐证。 (二)对外贸易 岭南地区与外域的贸易等各方面的交流可以说是一种区域性、为民7间自发的一种行为。 汉书?地理志记载, “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 ”20岭南地区不仅是与国内进行广泛的贸易,同时与外域也进行贸易,才成就当时的“都会” 。 在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这种本土与外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上升到为一种官方的正式交流活动,在

14、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21当

15、时官方史书关于出海商贸的记载。这种海外贸易是官办的,由黄门(少府属下的官署)掌管。出海口徐闻等地皆为岭南之地,交易诸国今属东南亚和南亚,最远至印度东海岸(黄支国)和斯里兰卡(已程不国) 。在官办对外贸易出现之前的相当长时期,必有民间对外贸易的大量存在,政府才会去重视这方面的贸易活动。换句话说,早在汉武帝之前的南越国时期,甚至南越国之前的古越族时期,民间的即岭南越族的海外贸易就已经开始了,与外域的交流存在了一段相当长的时,这条后来8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即由南中国海通往东南亚和南亚诸国的海上对外贸易通道,无疑是岭南越人开辟22。那末,岭南地区与外域的交流早存在已久。 四、 结论 岭南地区

16、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天然的五岭作为阻隔,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甚少。五岭以内是水系河流众多,造就岭南地区人民“习水斗”的生活习惯。到南越国时期,有成熟的造船技术的强有力的保障,这给岭南文化的早期形成过程融入外域文化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属南越国时期的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物和史料的记载提供佐证,可以看出,岭南地区文化在南越国时期的发展是带着明显的海洋文化的气息。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卷一二九,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 年,第 3269 页 23清.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广东卷一.四川敷文阁藏本,清嘉庆十六年 130 卷本.第 5-6 页 4http:/ 56715清.屈

17、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八?舟语,中华书局,1985 年,第 476-477 页 8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第九卷?舟车,广东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 231 页 99上海交通大学“造船史话”组:秦汉时期的船舶.文物1997 年第 4 期 10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广西西林普驮铜鼓墓葬 , 文物1978 年第 9 期 11西汉南越王墓(上) ,文物出版社,1990 年,第 50 页 12161718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 285-287 页 13广州文管会:广州汉墓 ,文物出版社,1981 年,第 475 页 14汉.班固:汉书?严助传卷六十四上,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 年,第 2778 页 19汉.班固: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卷九十五,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 年,第 3852 页 2021汉.班固: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十八,中华书局点校本,1987 年,第 1670-1671 页 22彭年:中国古代海洋文化的先驱从南越国遗迹看南越文化及其历史地位 , 辑自南越国史迹研讨会论文选集 ,文物出版社,2005 年,第 211 页 作者简介:肖亮恩(1985-) ,男,广东汕头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岭南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