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听听那冷雨青云实验中学 陈芳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教学重点: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教学难点:1、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教学课时:2 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经典古诗中体会意象的主观色彩)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2、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归纳:这是喜雨、好雨,心暖则雨暖。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归纳:这是苦雨、寒雨,心苦而雨寒。二、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 年迁居台湾,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
3、2 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 年至 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 年至今,任高雄2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期间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作品:诗歌:乡愁 诗歌:等你在雨中 散文:望乡的牧神 、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 听听那冷雨三、写作背景余光中于 1949 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 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 1974 年
4、,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 25 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四、文本解析1、把握文章脉络 雨季思乡(2) 嗅雨 (3) 观雨(4) 听雨(5-11) 回到现实(12) 2、文章结构: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现实历史现实3、 、 “听听那冷雨”中的“那”指的是哪些地方?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那 大陆 台湾岛 触觉 冷雨潮湿视觉 淋淋漓漓 淅
5、淅沥沥 点点滴滴 滂滂沱沱听觉 清脆可听 单调可听的音乐嗅觉 清清爽爽新新 有一点薄荷的香味3淡淡土腥气4、这篇文章从头至尾,作者选择了“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齐读第十二段)雨的凄凉(景冷)冷情的凄凉(情冷)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深厚悠长的文化之脉。5、这个听雨者的形象是怎样的?余光中曾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这篇散文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即是一个身不能归故土却时时刻刻心系故土的游子的形象,冷雨勾起了作者的中国意识,勾起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他把一切的思念,一切的怀念,都融进了冷雨,写进了文字。6、分析写作特色(1)大量叠词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散文的节奏和韵律,而且描写感觉十分细腻,引起读者感官刺激,使人如闻如见,如履其境。(2)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别致恰当地烘托出思乡情绪。(3)句式长短变化多端,文言口语和欧化语法参酌互用,伸缩自如而紧凑连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