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丁 凯 黄卫平 亦 言 从 2008 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遭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率只有 3.8%,而此前这一指标多年来都保持在 16%以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长期保持在 20%上下,2008 年却是3.1% ;2008 年末,上千万农民工被迫回到家乡,面临严峻的失业问题。当时温家宝总理讲,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心则心满,心满经济就满。温总理还讲,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宝贵。现在 2009 年过去了,信心真的变成了黄金,真的变成了货币。 一、 “V”型胜利来之不易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方法,把握宏观经济主
2、要看四大指标:第一是经济增长率,第二是失业率,第三是物价上涨率,第四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抓住这四大指标,就等于把握住了宏观经济的总体状况。从这四大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到底是个什么状态呢? 1.看经济增长率 2009 年,中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为 335353 亿人民币,比 2008 年增长 8.7%。据联合国经济机构估计,世界生产总值在 2009年下降了 2.2%左右。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看,美国、欧洲、日本经济 2009 年都是负增长。在全球经济总体处于负增长的态势之下,中国经济能够实现正增长,而且增长率达到了 8.7%,这是一个来之不易、非常了不起的成就。2009 年 3 月
3、“两会”召开期间,温总理提出,我国 2009 年经济发展目标是力争保持 8%左右的增长。很多人都比较担心,怕完不成这个指标。20 09 年初,在经济学家当中有过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是 20 09 年中国经济将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势。当时有几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20 09 年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是一个上上下下不断波动的“W”型的过程;另一种意见认为,20 09 年中国经济走势将是英文字母“L”型,一竖下来就横了,掉下去就上不来了,在底部长时间徘徊。还有一种意见认为,2009 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出“V ”型的走势。实践证明第三种意见是正确的。 实现“V”型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
4、经济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对这场危机做出了科学的判断,把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定位为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中央果断地出台了战胜这场困难的一揽子方针政策。当时温总理多次讲过这么四句话,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目标要准,作风要实” 。2008 年上半年,我们主要的工作还是“双防”:防过热,防通胀,下半年就果断地出台了战胜这场困难的一揽子方针。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力度的刺激经济,确定 4 万亿投资,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扩大民生投入的措施等。核心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现在美国有不少经济
5、学家批评美国政府,说如果美国政府在 20 08 年 9 月份的时候就果断采取措施,不至于后来出现那么大的问题和损失,也不至于导致世界经济出现这么大的灾难。 第二点,就是我们的体制优势。西方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预测总是不准,关键在哪儿,就是他们不懂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些西方经济学家逐步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挑战传统经济学理论。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不相融的,但是我们成功了。西方一些人不理解我们体制上的问题,总是批评我们,我们的体制有没有不足?当然有,所以我们要不断地深化改革,但还要看到我们的体制优势,我们的体制特别能战胜困难。拿四川大地震和这次海地地震来比较,四川地震
6、,我们以举国之力帮助四川,但在海地,联合国和各个国家的救援物资一到飞机场就被一抢而空。这次国际金融危机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面对这样的困难,中国体制的巨大优势,这一点是国外经济学家意料不到的。 中国在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经济下行,实现了整个经济的企稳回升。现在有人批评我们,说你为了保增长,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投入那么多的货币,发了那么多的信贷,推高了通货膨胀的预期,这种指责是片面的。经济学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任何经济活动都有成本,都有代价。经济学的本质是选择科学,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和收益。实际上,所有的经济思维,所有的经济决策都是要找到这个均衡点,经济活动不可能没有代价,保增长也一样,得有代
7、价。为什么要保增长呢?这事关中国的国情问题。没有一定的增长速度,就业保不住,民生保不住,社会稳定就保不住。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是大局,为了维护这个大局就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像人有病要吃药一样,任何药都有副作用,不能因为药有副作用就不吃药了,只不过随着病情好转,用药剂量可以减少。 2.看失业和就业 失业和就业是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的指标。中国是全世界就业压力最大的国家,大到什么程度呢?联合国人口统计上有一个概念,16 岁到 65 岁的人叫劳动年龄人口。我们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大约有 9 亿多。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 7 个,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这 7 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数加在
8、一起,也只有 6 亿。在西方国家,年增长率只要达到2%-3%,就业就不会出现大问题。因为每年退休下来的人和新就业的人数基本上是相符的。如果说它们就业有问题,主要是外来移民难以找到工作。中国的就业问题和西方国家不一样。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农村人口只有 5%,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被释放出来了,而且在西方发达国家,城乡的社会保障是一样的,农村人干吗还要进城呢?而中国不一样,还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农民的收入比城里人少,城乡之间的社会福 利待遇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农村户口的人,不管经济情况怎么样,总想进城。所以,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再说一下年轻人的就业压力,20 09 年全国大学毕
9、业生人数达到 611 万,2010 年比 20 09 年增加 20 万,达到 63 0 万。大学每年招生都在 60 0 万以上,但是高考升学率不到 50%,这意味着每年有 600 多万高中生成为大学生,同时还有 60 0 多万高中生没考上大学。这两类人加在一起就是 120 0 万,他们需要工作,一年的就业需求相当于欧洲一个国家的人口,如捷克,全国人口 1020 万。 所以,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小平同志当年谈到中国国情的时候,讲得最多的是六个字:人口多,底子薄。改革开放 30 年后, “底子薄”有了根本改观,但“人口多”这个事实一点没变,任何决策都应当建立在这个国情基础之上。西
10、方搞工业化,用机器代替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可我们都追求机器代替劳动力,就业怎么办?比如说,公共汽车实行无人售票,表面上省了人力,实际上降低了就业。一辆公共汽车无人售票,两个就业岗位没了,100 万辆公共汽车,200 万个就业岗位没了。当然,我们搞工业化,确实应该加大科技投入,依靠科技创新,但也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 2008 年底,成千上万的农民工被迫回到家乡。前段时间,有关部门调查了全国 15000 家企业,49%的企业反映用工又难了,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据广东省调查的结果,96%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又回去了。这说明我们遏制了经济下行,保持整个经济平稳回升,关注民生,实施积极的就
11、业政策,解决了全世界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3.看物价涨落 2009 年初,经济学家对中国 2009 年的物价走势也是争论不休,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是通货紧缩,价格要持续往下掉。依据是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连续 5 年处于通货紧缩的阴影当中,物价持续往下掉。2002 年的时候,CPI是0.8%。还有一种意见,说是要通货膨胀。因为我们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一年投入 1500 亿元。这一次,我们两年投入 4 万亿元,肯定要导致通货膨胀。现在,2009 年过去了,CPI 全国平均数是0.7%,中国既没有出现通货紧缩,也没有出现通货膨
12、胀,这也是来之不易的。 现在,大家高度关注物价走势,社会上的通胀预期很强。坦率地讲,2010 年确实面临价格上涨的压力,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风险有以下三个: 一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在经济全球化情况下,国际市场上大宗基础性商品,如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棉花等,要是出现价格暴涨的话,很快就传导到国内。而我们对于这一类基础性商品的依赖程度很高,石油是 52%,大豆是 70%,铁矿石是 62%。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尽管复苏曲折缓慢,但总体开始复苏了,意味着需求扩大,必然要拉动、拉高这些基础性商品的价格。从 2009 年开始,各主要国家都投入大量货币来支持经济,这些票子花出去以后到哪儿去了呢?不
13、少用于国际大宗商品投机活动,这在短期内可以炒高价格。所以,这一类商品如果涨价,一个是由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导致需求上涨,拉动价格,一个就是投机行为所致。 二是个别商品的问题有可能引发全局性问题。回顾 2006 年,我们总体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猪肉出了问题,结果后来就发展成全局的问题,致使整个价格上涨。今年也有这个可能。为什么 2009 年 11 月和 12 月两个月物价上涨比较快呢?主要是蔬菜的价格上涨了 20%-30%,特别是大蒜,这里面有天气因素,也有投机因素。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中国和美国的 CPI 构成。美国的 CPI 里面食品饮料占 15%,住房的权重是 42.1%,中国的 CPI 权重中食
14、品占 34%,住房占 13%。而这 34%里面,肉类占了1/3,这就是为什么只要猪肉供给一变化,价格指数就体现得极为明显。美国的指标主要是住房,住房的价格一打住,物价上升的势头就打住了,两个国家的社会消费结构不一样。 三是货币和信贷的投放。2009 年中国信贷投放 9.6 万亿元,M2 的增速是 27%,按照 经济学原理,M2 的增速应该是 GDP 加 CPI,我国 GDP 是 8.7%,CPI 是0.7% ,两者相加是 8%,但 M2 是 27%,我们的信贷投放力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也会推高通胀预期。过去,传统经济学不承认心理因素对经济的影响,2002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给了两位从心理学角
15、度研究经济学的专家。心理预期很重要,因为它能够影响到人们的行为。比如说,大家都预期2010 年中国要出现通货膨胀,这种心理导致一部分人把预期变为行动,去抢购。全国几亿个家庭,如果每个家庭多买一桶油,价格肯定会被拉起来。价格上来了,原本没想买的人就后悔了,再去抢购。在短时间内,物价就真的上去了。 事情还得看另一面。导致通货膨胀的风险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是同时存在的,既有保持通货膨胀的风险,也有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抑制通货膨胀的因素也有三个: 第一,农业稳定,粮食增收。大家知道,2009 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0616 亿斤。如果把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中国的粮食生产情况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国
16、家的粮食产量基本上是以 5 年为一个周期。2009 年,粮食总产量达到 10616 亿斤,实现了连续 6 年丰产,打破了这个周期。农业的稳定、粮食的丰收,保持粮价的稳定,为今年物价基本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今年我们已经两次上调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就是宏观政策为灵活调整放出的一个信号。 第二就是产能过剩。价格说到根本,还是取决于供和需的关系,当供给大于需求的时候,价格涨不上来。卖东西的做梦都想涨价,买东西的天天盼降价,究竟是涨是降,由市场说了算。家电下乡,农民有电视、洗衣机了,幸福指数提高了,但更重要的是救活了这些家电企业。家电产品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会下降。 第三是总需求不足也会抑制价格上
17、涨。总结一下中国的通货膨胀,会看出其中的特点,就是三个问题碰到了一起。第一是经济过热,第二是货币和信贷的过量投放,第三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出了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碰到一起,通货膨胀是躲不过去的。2009 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管理好通胀预期,就是不让这三个问题碰到一起。从吃饭的角度看,即使是低收入家庭,也应该放心,粮价没问题。粮价是什么状态 呢?经济学上叫做价格弹性小。什么叫价格弹性?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和它的需求量的变动有一个函数关系。价格变动导致需求量变动越大的叫弹性大,反过来是弹性小。有的商品一降价马上需求量就上去,一涨价需求量就下去了。粮
18、食价格就没有弹性,粮食一斤卖一百块钱该吃还得吃。价格可能会有波动,但政府肯定会保持基本生活资料价格的稳定。在房市、股市和车市当中,老百姓最满意的是车市,汽车的价格不断往下降,新车不断推出,性价比不断提高。1978 年,汽车全国产量14.9 万辆,20 09 年是 1379 万辆,居世界第一位。你要买汽车,别管它通胀不通胀,汽车价格涨不上去,供给需求在这儿。 现在什么商品价格涨得快?排第一位的肯定是房子。在北京、上海买房子,已经没有看房的环节了,都是抢房。买房子这种经济行为在经济学和统计学上都算投资,不算消费,全世界都是这样。什么叫消费,经过商品和货币交换,商品的价格不存在了。举一个例子,我们到
19、饭店吃一桌酒席,经过消费以后,这桌酒席的使用价值哪儿去了,都到大家胃里了,它的价值不存在了。但是买房子,几十年使用价值都存在,更重要的是,价值不但存在,而且还要发生变化。所以,有一大批人骂房价高,还有一些人挺高兴,我 100 万元买的房,现在 200 万了。现实中,房价确实很难降下来。房价的价格弹性大,现在三万元一平方米,太贵了,你可能买个小点的;如果说是一万元一平方米,你可能就会买大一点的。只要价格一下来,需求就上去,又会冲高价格。 理论上,住房价格上涨幅度应当跟房屋租金的上涨幅度一致。可现在北京的住房价格涨了 30%-50%,有的甚至翻了一番,但是房屋租金却上不去,什么原因呢?有不少人买房
20、子的目的是为了投资和投机,我们采取措施目的就是要遏制投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有关部门加大了调控房地产价格的力度:一是个人住房转让税免征时限由 2 年恢复到 5 年,二是加强土地收支管理,土地首付提高到 50%,三是银监会重申要严格“二套房政策” ,四是各地陆续公布了 2010 年房地产供给计划,如北京市明确提出 2010 年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用地将超过总供地的 50%。 说到农产品的价格,站在农民的立场来看,应该调整。假设我们全国粮食总量增产 100 亿斤,全国农民人均增收能达到多少钱呢?两分钱。但是假设全国粮食总量不变,每四斤粮食上涨一分钱,农民人均能增收 10 块钱。可以得出结论,农
21、产品和农民增收的关系上,价格的变动大于总量的变动,农民的增收主要靠价格上涨。据调查,我国城镇每月人均直接消费粮食(不包含肉、禽、蛋)6.5 公斤,一斤粮食涨一毛钱,对我们多数人没有根本性影响,只对低收入群体有影响,可以采取补贴的方式解决。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这一毛钱就是了不得的事情。概括地说,2010 年我们确实面临通胀的风险,确实有物价上涨的压力,但是大家一定要看到,导致通胀的风险和抑制通胀的因素是同时存在的。而且,我们有能力使全年的物价处在温和可控的状态,这一点一定要坚信。 4.看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对外贸易,顺差大了,会导致流通性过剩。2006 年,我国贸易顺差 1775 亿美元,当时中
22、央提出来减顺差,促平衡,结果过了一年,顺差不但没减下来,反而上升到 2922 亿美元。20 0 9 年,中国国际收支依然保持“双顺差” ,国际储备资产持续增长。经常项目顺差为 2841 亿美元,较上年下降 35%,占 GDP 比重由 2008 年的 9.9%下降到2009 年的 5.8%。尽管顺差依然很大,但国际收支状况是趋于改善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国际储备资产的增加额比上年减少。20 09 年储备资产增加了 3932 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增加额比上年下降了 18%。二是 2009 年经常项目顺差的绝对额是下降的,其占 GDP 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20 09 年我国 G D P 同比增长
23、 8.7%,其中投资、消费分别拉动 G D P 增长 8 个和 4.6个百分点,出口却把 GDP 拉低了 3.9 个百分点。这也显示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多的是从外需拉动转变为内外需同时拉动。事实上,20 09 年,由于外部冲击,中国贸易顺差明显减少,但是,中国依赖外需、通过出口吸收过剩产能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顺差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体现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第一,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效益稳定提高,竞争能力不断增强,这成为国际收支实现双 顺差的基本面;第二,三次产业发展不平衡和消费投资出口发展不平衡,是国际收支顺差扩大的内在原因;第三,国际收支顺差与中国经济融入经
24、济全球化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密切相关,相当多的出口产品是两头在外;第四,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如能源、劳动力资源的价格仍然偏低,利率汇率改革仍在进行,有待深化,非市场化的鼓励、限制政策等都扩大了顺差;第五,居民的投资渠道仍然较少,大量的顺差不能通过“藏汇于民”的有效投资流出来平衡;第六,面临较大的国际经济波动风险,平衡国际收支的措施需统筹兼顾,协调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现在,西方一些国家压人民币升值,实际上,不论汇率水平怎样,以增加值创汇这一加工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其总是构成顺差,要求加工贸易实现平衡等于是说要中国国内工资和土地等要素收入为零。从中国的开放结构上,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中国
25、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收益上的差别。中国出口能力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外商在华投资,外资将中国纳入全球生产的体系之中。这正是经济全球化深化国际分工的结果:发达国家提供技术、品牌、设计和销售等高端生产要素,而中国提供加工型简单劳动力和土地环境资源等低端要素。外国资本流入、 “中国制造”流出成为基本格局。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贸易顺差是必然的。所以,人民币升值只会改变美国的进口来源,却不会改变美国传统产业向外转移的根本趋势。在经济正常发展时,美国需要把传统产业向中国转移,自己靠资本技术获利,也靠高端产业创造新就业;而当危机来临时,却又要中国减少生产与出口,把就业机会归还给美国。一国的产业结构不可能作这样的短期
26、调整。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发展战略的阶段性表现。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和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 年我国出口 12016 亿美元,位列全球第一位,但是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产品为主。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出口应逐步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在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同时,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前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未来 5 年内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可以在美国国内创造 200 万个工作岗位。美国能否实现这个目标是一回事,但外部需求恢复艰难,出口形势依然严峻,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发达经济体国内
27、需求继续疲软,势必抑制全球贸易量的增长。另一方面,针对中国的贸易争端增多,我国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者。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 2009 年 11 月底,有 19 个国家对我国产品发起 103 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 116 亿美元。受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2010 年我国外贸形势不容乐观,实现较快回升困难很大。但我们也要看到,奥巴马 提出的出口新目标,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从机遇方面看,美方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从挑战方面看,人民币汇率压力有可能增加。做到国际收支平衡,企业要“走出去” 。 主营钢管、钢板的江苏其元集团有限公司在遭受美国“反倾销、反补
28、贴”调查后,采取应对贸易摩擦新思路:到“调查发起国”办厂,在美国休斯敦投资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企业自 2009 年 2 月投产以来,一举从“源头”上摆脱了“双反”制裁之苦,并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让很多人意外的是,休斯敦公司综合运营成本比国内还低。在美国办厂,成本高于国内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厂房租金高。7000 平方米的面积,年租金 40 万美元。单位面积年租金较国内高出一倍,但因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的土地、厂房租金相对已经较低。二是用工成本高。公司现有 35 名职工,国内派去的技术、管理人员有 6 人。其余一线工人均从当地劳动市场招募,以美籍华人、黑人居多,每小时薪酬 12 美元。比国内高一
29、倍。低于国内的有:水电等支出,国内工业用电每度六七毛钱,美国当地只要 7 美分;税负,税种比国内大大减少,税率也低很多,这块差额可以弥补用工支出的差额;其他成本也大为降低,比 如当地的行政审批、办证等相当便捷。而且“逃脱”了国内那种靠“价格战”竞争的环境,利润率大大提高。比如,作为原料的热轧带钢,在国内和美国的成本均为 600 美元吨,但是制成的矩形钢管在国内只能卖到 650 美元-700 美元吨,而在美国则为 800 美元吨。综合计算,休斯敦公司的利润在 10%以上,远高于国内 3%-5%的水平。所以,自 2009 年 2 月份投产以来,其元休斯敦公司的月产销量已从 800 吨上升到目前的
30、2000 吨,今年以来的销售额已达 1500 万美元,实现利润 1000 多万元人民币。其元的案例说明,坏事能变好事, “双反”调查在某种程度上是帮了企业的忙,这种方式有些“以毒攻毒”的味道,但无意间收到了奇效。 所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进出口结构;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减少对外资的依赖等。用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看中国经济,应该说,我们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当然,这次“V”型反弹有两个支点:一是内需主导,二是政策推动,真正来自市场力量的推动还相对薄弱,就是中央
31、讲的“内生动力不足” 。对目前的世界经济形势,经济学家提炼了 3 个词语来形容:危机后时代、经济复苏时代、后危机时代。更多的人用后危机时代来描述当前经济形势。 “后危机时代”仍存在危机,这是共识。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加快” 2009 年中国经济呈现出“V” 字型的走势,下去又立即上来,大家一定想,这多好啊!但是经济形势转好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于经济转型。让经济下去直接上来也不是很难,国家不断加大投资,一定可以上来。上来以后是不是经济就转型了呢?比如说,产业就升级了,经济增长质量就提高了,自主创新就增加了?那就不一定了。繁荣往往掩盖了矛盾,前几年,我们老说要经济转型,为什么经济转型不那么成
32、功呢?就因为当时的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大家都觉得日子很好过。既然日子很好过,为什么要转型?过一段再说吧!所以换一个角度来讲,经济如果恢复得太快,不一定好,为什么?因为把我们主要的任务经济转型反而给耽误了。从深层次看,最能体现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是发展方式是否合理,经济结构是否协调,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合理的发展方式和协调的经济结构是决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最根本的因素。 8.7%的增长率固然可喜,但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 为什么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冲击如此之大呢?从表面上
33、看,由于外部需求收缩造成了出口大幅回落,关联影响到出口的工业部门,再影响到上游的原料和能源部门。但深层的原因是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问题不断加剧。金融危机前,中国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就是内部的失衡。为此,股市和房市的调整 2007 年下半年已经开始。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冲击使这种矛盾外向化了。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从发展方式来看,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偏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物质资源的大量投入,加剧了土地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创新激励机制还不完善,科技研发投入偏低,我国的研
34、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刚超过 1.5%,欧美国家一般为 2.5%-3%。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管理粗放、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产业结构上,突出表现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都存在这类问题,有的新兴行业出现了一哄而上的苗头。对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今后一个时期,是推进中国经济战略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因为既要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又要为中国经济更长期的增长开辟新的空间,这就是第二次转型。第二次转型的使命,是要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和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增加在全球产业链上高附加值环节的比重,为中国经济更长期的发展创造条件,
35、为中国成为经济强国创造条件。当然,转型离不开体制的进一步改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这里有三点要强调: 1.要明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是什么 这就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三个转变”: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讲了“五个必然要求” 。他说,加快经济发展
36、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期待过上更好生活的必然要求。并提出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八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攻坚战” ,也是“持久战”
37、,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 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强调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二,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第三,加快完善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体系,大力推进财税改革、分配改革和价格改革,健全财税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政策、土地政策、贸易政策和技术标准,并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四,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不仅要看发展速度,更要看结构调整、创新水平、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和谐稳定、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 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
38、方式,最重要的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已经进入到只有调整经济结构才能促进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1.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如全面复苏缓慢而复杂,原有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孕育着新的突破,国际环境存在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既形成巨大压力和倒逼机制,又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所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深层次问题的根本举措,也是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迫切需要。那么,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做什么?简要说,就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既有利于培育新的
39、增长点,增加有效供给,又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防止重复建设。这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管理好通胀预期,可以起到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是多年来我们反复强调和着力推动的。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上升期,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企业兼并重组缺乏外部压力和内在动力,企业更多考虑的是增加产能、扩大生产规模,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难度很大。 目前经济环境趋紧、市场需求萎缩,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经济生活造成很多困难,但市场约束增强形成的倒逼机制,也有利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和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自主创新。
40、 一般来说,经济结构有大结构、中结构、小结构之分,也就是宏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之分。 调整宏观经济结构,就是要调整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比例关系,逐步形成以扩大内需为主、外需为辅,消费、投资、净出口之间相对平衡、协同拉动的格局。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正确处理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加快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下决心淘汰部分过剩产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低污染的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有些产品,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却仍在发展。有些地方存在经济繁荣时不愿调,经济困难时又不敢调的心理。 2.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
41、略方针,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首要任务 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径和方向是什么呢?要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来调整需求结构。就是以政府的力量,以财政的力量,来确保社会公平。只有一次分配、二次分配,乃至于三次分配(慈善分配)能够很好地配合起来,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和谐才能实现。 中国的储蓄率已经将近 51%,这在世界大规模经济体里面是很难找到的,储蓄率上升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得在总分配里面的份额相对来说减少。所以“十二五”时期要调整,让储蓄率趋于下降。长期以来,国民消费增加额小于储蓄增加额,必然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储蓄越多,投资越多;投资越多,面向未来的产能就越多;当产能在不断
42、快速增加时,如果消费赶不上生产,必然会增加净出口;净出口增加外汇储备也会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又导致人民币超量发行。最后,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必然大大增加,并远远超过经济的增长速度。有专家研究,历史上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都经历了储蓄率及投资率先升后降、消费率先降后升的过程。多数国家在人均 GNP3000 美元左右时出现拐点,但亚洲国家一般要在 4000 美元之后才会出现拐点,特别是东亚国家储蓄率及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转换拐点来得更晚一些。东亚文化的消费观念决定了这些国家的消费结构转换滞后。我们促进消费时,要考虑这些因素。 当前,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正常的生产消费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美欧发达国家在
43、“去杠杆化”作用下,开始改变高负债的消费方式,增加储蓄减少消费。中国等亚洲经济体不可能填补美国消费萎缩造成的“真空” 。20 08 年,美国个人消费超过 l0 万亿美元,而整个亚洲的个人消费不足 5 万亿美元。另据估算,美国储蓄率提高 4%将使全球的消费需求每年减少 40 0 0 亿美元,而中国等消费增长难以弥补这一缺口。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越南、洪都拉斯等开始利用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生产更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纷纷向美欧发达国家出口,大有替代中国在美欧的既有市场份额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需求增长大幅度下降,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我国由高 储蓄支撑起来的高投资、高产
44、能、高出口循环链条将被打断。此时,如果国内消费增长还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部分,我国的产能过剩矛盾必将进一步加剧,由生产过剩积累起来的危机将会越来越严重,甚至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学认为,要素分配是一次分配,是保效率的。财富分配是二次分配,是保公平的。如果觉得收入分配不公平的话,往往是政府职能缺失。如果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一次分配必然倾斜于资本,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另外,经济结构层次低,高层次人才就业岗位就少,从而导致中等收入者偏少,形成了低收入者和过高收入者两头大的哑铃型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又会影响投资与消费结构以及内外需结构:居民收入水平低,必然伴生消费能力不足,导致投资与消费失
45、衡;国内消费不足,就要靠国际市场来消化大量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导致内外需失衡;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缺乏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营销能力,就会被整合到别人的产业链中去,进而强化经济结构硬、重、散、弱的局面。现在,大家都在说要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能力,必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面临“宏观”和“微观”两类结构性问题: 从宏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偏低,企业所占比重偏大。居民所占比重越小,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相应越小;企业占比较大,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比例相对就大。这正是我国消费率持续降低、投资率持续升
46、高的重要症结所在。 从微观角度看,表现为居民内部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按五等分分组的城镇高收入户收入相当于低收入户的倍数,从2000 年的 3.6 倍扩大到 2008 年的 5.7 倍。在农村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消费结构两极分化,低收入者的消费意愿强、消费倾向高但缺乏购买能力,高收入者购买能力强但消费倾向低,居民购买能力与消费意愿出现错位。 因此,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不仅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扩大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的必然要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
47、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同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多策并举促进消费扩大。 一方面,逐步提高“两个比重” ,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使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使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企业收入增长,甚至还应略高于经济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既要充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又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完善企业
48、管理层薪酬制度,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加强对高收入的税收调节。 3.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中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是二元结构。这个“二元”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社会经济结构的“二元” ,一个是地区发展的“二元” 。现实的中国,地区差异在加大,城乡差异在加大,贫富差异也在加大。缩小差距、城乡统筹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劳动力流动是一个国家有活力,走向繁荣的基本条件。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曾提出“刘易斯拐点” (即劳动力由过剩走转向短缺的转折点) ,劳动力必须从传统部门进入现代化部门,是经济从不发达到发达的关键。为什么大家说世界上有活力的
49、国家是美国和中国,原因很简单:移民。美国是跨国移民,中国是国内移民。中国为什么有现在的发展?答案是两亿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入了工业和服务业。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无一例外都是劳动力的净流入地。今天,中国哪一座楼不是农民工盖的,哪一块煤不是农民工挖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其经济学含义正在于此。 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 2.4 亿人,其中在城市就业的约 1.4 亿人。这 1.4 亿人在城里要吃要住,有病得看,小孩子要念书,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但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农民进城打工干活可以,在城市落户安家却不可以。因此,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保民生” ,其实主要指的是农转非条件下进城农民工家庭的民生要保证,这是当前最基础的。不但让农民进城干活,也要让他们在城里安家,基本生活有保障。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和难点仍然在农村。虽然已有 1.4 亿农民进城,但绝大多数农民还在农村,而且出来的也只是青壮年劳动力。当前,城镇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漂亮了,可有些农村呢,却陷入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掏空、家里仅剩“老弱病残”的尴尬境地。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