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 共 22 页烟气过滤器烟气过滤器在测量气体组分时用于去除烟气中的烟尘和水分。其结构如图 3.8 所示。图 3.8 烟气过滤器结构图预过滤器(玻璃砂芯) 接烟气枪后相连的进气管出气管,接转子流量计 过滤器主体湿度检测器TH-880的湿度测量是通过湿度检测器与主机相连接配合完成的。湿度检测器是由含湿量传感器与含湿量采样器组成。湿度检测器和含湿量传感器的结构见图 3.9 和图 3.10。含湿量采样管 储水罐 (放入略少于 1/3 罐高的纯净水))含湿量传感器 传感器信号电缆线图 3.9 湿度检测器 第 2 页 共 22 页图 3.10 含湿量传感器及分解图传感器信号电缆线 湿烟气出口,用
2、软管连接主机气体洗涤器入口吸水性良好的纱布 密封圈 储水罐 (放入略少于 1/3 罐高的纯净水)注意:仪器进行烟尘采样时,将含湿量传感器从仪器上取下,以提高含湿量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第 3 页 共 22 页气体洗涤器和硅胶干燥器气体洗涤器和硅胶干燥器是用于去除烟气中的 SO2和水分的。图 3.7 气体洗涤器和硅胶干燥器更换滤清器烟尘采样时,在硅胶干燥器出口和主机烟气进口(主机面板干燥塔处)直接应加接此部件,其目的是除去来自硅胶干燥器中的粉末,保护烟尘采样泵。连接时候应注意箭头所指方向(箭头方向应与烟气流动方向一致) 。如图 4.2 所示。使用时,若发现其明显变黑,表明其内沉积的烟尘或粉末太多,
3、应及时更换,否则影响使用效果。图 6.2 滤清器结构示意图警告:气体洗涤器中所盛双氧水应位于两红线之间!第 4 页 共 22 页6.1.4 更换硅胶干燥器中的硅胶硅胶干燥器中应为蓝色的硅胶,若有 2/3 以上变为粉红色则应更换,如图 6.3 所示。仪器工作完毕后将密封盖盖严,以防止硅胶受潮变色。图 6.3 变色硅胶的更换示意图3.2.1.5 烟尘采样嘴为了配合不同的烟气流量,TH-880配置了不同直径的采样嘴(分别为4、5、6、7、8、10、12、14) ,各种类型的采样嘴详见图 3.11。图 3.11 烟尘采样嘴3.2.1.6 烟尘采样器 第 5 页 共 22 页图 3.12 烟尘采样器结构
4、图烟尘采样管烟气入口 皮托管检测入口 烟尘采样管 护手套(可前后移动并固定) 烟尘采样器烟气出口 烟温测量电缆接口皮托管检测出口 把手 图 3.13 烟尘采样器出口端部件示意图烟尘采样器烟气出口(用 1015 的硅胶管与主机气体洗涤器的入口相连)烟温测量电缆接口(用烟温变送器与主机上的烟温接口相连)、 烟气压力检测出口 (用 47 的硅胶管与主机“动压、”端口相连)把手 第 6 页 共 22 页图 3.14 烟尘采样探头压差检测(+) ,用于测量烟气动压 烟尘采样器入口压差检测(-) ,用于测量烟气静压 测温热电偶烟尘收集滤筒密封螺帽 烟尘收集滤筒箱第 7 页 共 22 页烟尘采样注意事项检查
5、气体洗涤器中双氧水和硅胶干燥器中硅胶是否有效。A. 气体洗涤器中应为无色、透明、浓度为 3%的双氧水,若变色或浑浊应更换。B. 硅胶干燥器中应为蓝色的硅胶,若有 2/3 以上变为粉红色则应更换。警告: 气体洗涤器中的双氧水应位于其瓶所标两红线之间,超出此范围都是危险的。在已确定被测烟道中烟尘湿度 和需用的采嘴直径 D 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烟尘采SWX样。 烟尘采样的操作方法:1. 在进行烟尘采样测量之前,请按图 4.26 将 4.1.2 节中所述处理好的新滤筒装入烟尘采样器的滤筒箱中;按图 4.27 拧上采样头和烟尘采样嘴。采样头拧紧后,烟尘采样嘴和皮托管上烟气动压气嘴的方向应保持一致,如图
6、4.28 所示。 (注意:采样时,采样嘴与气流方向的偏差不得大于 5o)图 4.26 滤筒的安装方法示意图图 4.27 采样嘴和采样弯头的安装示意图烟尘采样嘴滤筒第 8 页 共 22 页图 4.28 烟尘采样嘴的固定方向示意图警告:只能用镊子将已编号且称重的新滤筒装入采样管的滤筒箱内,而不能用手去拿滤筒,以防沾污滤筒。1配 3%双氧水装入气体干燥器中不能超过加液上限,低于加液下限加双氧水。不工作时将其密封,防止液体流入仪器内。2. 每次完成烟气测试后,需抽空气(35)分钟,以保证下次测量的准确性和保护传感器的使用寿命。3. 含湿量传感器储水罐中的水不宜超过 1/3,防止因湿度过大影响测量结果,
7、使用中严禁倒置,使用完毕后,需将残水倒掉。4. 仪器长时间闲置不用时,应每个月通电开机一次。5. 仪器通电时需使用单相三孔插座;仪器机壳须接地;在静电场所,采样器必须接地。6. 为了用户在工作时能安全使用本机,随机备有带鳄鱼夹的地线两根,使用时分别夹住机壳与烟枪接地位置。另一端必须保证可靠地与大地相连;否则会损坏仪器和使操作者触电。7. 含湿量传感器自锁航空插头在插入或拔起时应注意:插入时应捏住插头尾部,拔起时应捏住自锁扣。8. 严禁将 380V 电源直接接入主机,由此引起的电机或仪器的损坏,我公司不予保修。9. 在采样中, 如果停电或无意关机, 当时的仪器状态可保存, 来电或开机后仪器继续工
8、作。10. 烟道内静电干扰较大时,可先测烟温,然后采用手动输入烟温数值,并在正式采样中动压“+”烟尘采样嘴锁紧螺母 滤筒箱第 9 页 共 22 页从主机上拔除热电偶传感器,以避免高压静电对仪器产生干扰。15. 采样时,持采样器的用户应配套防护手套,以防烫伤,采样孔要用毛巾堵塞采样管以外的空隙,以防外部空气进入烟道影响测量结果。仪器基础理论知识4.1 TH-880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为了顺利完成各项测量工作,用户在测量前应作必要的准备。主要包括现场准备、实验室的准备和开机前的准备。4.1.1 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用户在进入现场进行实际测量之前,应对目标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并收集与测量项目相关的资料和信
9、息,建议做如下工作:1. 现场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周围的地形,烟气扩散情况,有无明显阻挡。2. 现场大气参数:大气压力,平均年温,月温曲线,风向风速(测量时记录) 。3. 被测对象的设备运行情况及设备参数(如锅炉结构类型,型号,额定出力系数,空气过量系数,)燃煤类型及燃烧效率,除尘设备类型及除尘效率,烟囱高度及口径。4. 据前观察,初步确定测点位置、测点数目及测点分布:A. 选择测试开孔位置的理论依据:烟道中烟气速度场和烟尘浓度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一般情况下,速度场是中心处速度快,靠近管壁处的速度慢。而烟尘浓度场,在垂直烟道中,中心处烟尘粒子较小,浓度也较低;靠近管壁处的烟尘粒子较粗,浓度也
10、较高。而在水平管道中,上部烟尘颗粒较细,浓度也低;而下部颗粒较大,浓度也偏高,特别是在烟气流速较低的烟道中更为明显。另外,烟道(从锅炉出口至烟囱入口)在走行中也有拐弯、风机、闸门等变径处,这些地方的气流因受干扰而产生涡流,严重影响速度场和浓度场的分布。因此,采用等速采样重量法测定烟尘浓度时,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有代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试开孔位置选择的正确与否。B. 选择测试开孔的原则: 尽可能将测试开孔位置选在烟囱或地面管道气流平稳的平直管段上,而且应优先选择垂直管道。 测孔位置距弯头、风机、闸门等变径处其下游方向要大于 6 倍直径,在其上游方向要大于 3 倍直径。如果现场条件确实满足
11、不了上述要求,测孔位置距拐弯或变径处的距离,最少不能低于 1.5 倍直径,而且要适当增加断面测点数。 测孔附近要尽量开阔,采样时烟尘采样管送取方便,必要时应设置采样平台,采样平台应有足够的工作面积使工作人员安全、方便地操作。平台面积不应小于 1.5m2,并设有 1.1m 高的护栏和不低于 10cm 的脚部挡板,采样平台的承重应不小于 200kg/ m2,采样孔距平台面约为(1.21.3)m。第 10 页 共 22 页 采样断面的烟气流速一般应大于 5m/s。C. 采样孔结构 测试开孔直径一般为 75mm,外面焊上一个短管,用丝堵拧上,用时打开;或采用带盖板的法兰。 当遇烟道为正压状态时,为了防
12、止高温烟气外喷,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测孔应设置防喷装置(本文中提到的带盖法兰作用与此相同) 。D. 委托单位的准备工作 在选定的管道上按要求开测试点孔,焊上丝堵(或带盖法兰) 。 向司炉人员交待清楚测试目的,并要求与测试人员密切配合,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按要求准备足够的测试用煤,保证测试期间运行负荷稳定,并满足测试工况的要求。 保障现场测试条件和提供安全措施,如接通电源,搭设工作平台等。 提供有关资料,如测试期间耗煤量、运行负荷,鼓(引)风机型号、风量及锅炉、除尘器型号和烟囱高度等。5. 核查测量现场的供电情况及接地线的布设。6. 野外测量时,务必对本机及相关部件采取四防(防雨、防雪、防尘及
13、防日光曝晒)措施。凡此种种,了解得越详细越好,并以文字和表格形式记录下来,作为重要的背景资料和历史资料,既可为实际测量作好充分的准备,又可为日后进行环境状况分析和环境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也可为政府和环保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出建议。用户千万别小看采样前的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把实测结果与现场背景和过往资料联系起来分析,站在宏观角度看,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4.1.2 实验室的准备工作在确定测量项目后,根据被测对象和现场踏勘的实际情况,认真作好实验的准备工作,主要是:1. 检查仪器工作是否正常,采样管、导气管、导压管是否畅通,传导电缆是否完好,各连接件是否可靠,各需用附件是否齐全。2. 对于已经运行过一段时间的仪器,对气路应进行气密性检查。3. 采样管和采样嘴的准备:根据测试管段直径的大小来准备不同长度的采样管;而采样嘴,本公司提供了 414 一套(共 8 只) ,且携带方便,用户在现场可择需而取。4. 皮托管需每年送计量部门检定一次,用户要核查皮托管是否在检定期内。5. 压力、流量传感器应定期校正,其方法详见第 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