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英语翻译论文.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03029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7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告英语翻译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广告英语翻译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广告英语翻译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广告英语翻译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广告英语翻译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告英语及其翻译初探更新时间 2008-6-1 10:09:27 点击数: 摘 要】广告(Advertisement) ,顾名思义,就是广而告之。而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融合,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争先恐后地在异国占领先机市场,因此,跨国界的广告语也就应运而生和不断深化。本文就现实生活中的 1 些典型的英语广告,并结合英语广告的特点来浅谈 1 下广告英语翻译中存在的 1 些问题,并以实例浅析 1 下英语广告中各种翻译技巧的巧妙运用。【关键词】广告英语;文化;翻译无论“生活是 1 种智慧”,还是“繁华中的典雅”,在如此创意流泄、笔尖轻轻挥动即是财源滚滚的世界,你广而告之我怎能沉默? 卖文势、

2、争眼球,占地势、造声势,群楼纷争,烽烟 4 起,创意泛滥,人们有太多的选择而变得无所适从。好的广告是 1 种有效的区分方式,谁的手法越巧妙,谁就能赢得消费者。5 花 8 门的媒体渠道、半版整版的楼盘广告、华丽耀眼的图案文辞,它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 它又能告诉人们什么?无论怎样,有 1 点是肯定的,那即是:能否运用巧妙的广告词成功的做到吸引消费者和大幅增加利润,从而扩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是判断广告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1、广告英语的特点1 个世纪前,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 1 世曾经感叹地说:“我知道我们至少 1 半的广告预算算是白花了。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 1 半?”这句在广告圈内流行的话,生动地

3、表达了广告主们对于广告效果的茫然和困惑,当然更不用说其海外广告的成效了。21 世纪的今天,随着广告业的成熟,广告英语的特点也逐渐浮出水面,1 切都有章可循了。 广告英语作为 1 种商业语言, 利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适当的修辞手段来为某件事情、某种产品进行宣传, 以期达到广为人知、促销增产的目的。广告英语已逐步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而对于广告英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众所周知的 1 些特点,如用造词(Coinage) 、错拼(Mis - spelling) 借用外来词、使用简单句( Simp le Sentence)即简约性、运用各种修辞外,愚见认为:广告英语的出现是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经济 1

4、 体化的必然产物,因此,为了确保自己的产品广告在异国地域 1 炮打响并继而广为流传,还需特别注意其英语广告翻译的跨文化性、精确性、时尚性、意境美。2、广告英语翻译的要求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 1 般要遵循这样两个原则,即:忠实和通顺。所谓“忠实”1 是指忠实于原文的内容;2 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也就是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所谓“通顺”,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但是广告英语的翻译除了遵循基本的翻译规则外,它还有其独特的翻译技巧及方法。在广告翻译中我们必须注意下列因素。(1)文化因素。1 翻译中注意语言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 1 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反

5、映着 1 个民族的特征,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译者对广告词语的理解不能只限于字面意义,还应了解它的引申意义和丰富的文化蕴涵。若没有考虑到其它因素,如语言、文化、政治、风俗等,译出来的东西会有悖于别国文化,这就需要特别注意。在翻译时,某些广告用语的翻译如果不符合外国文化,这就很可能会在异国语言中引起不良的理解以致引申。例如,上海产“白翎”钢笔其英译为“White Feather”,在英语国家无人问津,其原因在于英语中有句成语“to show the white feather”意思是“临阵逃脱”,而“白色羽毛”象征的是“胆小鬼”。还如现在,爱好

6、旅游的美国人出游越来越多,欧洲和拉美等国的饭店、旅馆、机场、商店纷纷用英语作广告,播通知,写菜单等,以招揽生意,方便顾客。不幸的是,这种殷勤往往造成笑话,令人啼笑皆非。最逗乐的 1 则笑话是巴黎 1 家旅馆里的 1 张英文布告。美国人 1 向是随随便便的。这家旅馆为了不让美国游客穿着便裤进入他的豪华餐厅,则贴出了这样 1 则英文布告:“可以穿运动夹克,但不要穿裤子( but no trousers) ! ”这些“貌似神离”的误译确实让人忍俊不禁。注意文化间灵活可取的转换。当然,说要忠实原产国的文化并非要我们硬搬硬套。在具体的英语广告翻译中,当广告商将其广告引进别国媒介时,有时需适时、适地的进行

7、文化的转换。例如:1 则芬兰专门负责在中国境内招揽人才的广告中这样说道:“The mills of God grind slowly. ”要是按照西方词汇意义来翻译,那结果就是:“上帝的磨碾得慢”。这种翻译固然是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形象,让听者和观众从 1 个侧面了解异域文化,但是此译法的结果却颇让人费解,从而使得读者对于广告本身的理解成为 1 大困惑,而这也势必会影响到其广告应该达到的效应。而另外 1 种翻译结果则是在进行了相应的文化转换后得来的,它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种翻译从汉语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舍弃了原文的呆板形象,让广大中国人看后顿悟广告的精髓和用意。(2)注意翻译的精确性。日

8、前,人民网收到 1 位笔名为“救救孩子”的德国华人的来信,反映近来 1 些中介机构给中国留学生的德国学校宣传材料上时常出现“翻译错误”,将继续教育学校混为高等学校,使不少中国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该学校的德文名称叫“International College Bremerhaven”,在中国的所有宣传材料上都大字黑体写着其中文名称“不莱梅港国际大学”,定位成“1 所私立的国际应用技术大学”,入学资格是“拥有高中文凭,年龄不超过 30 岁者”。而到了德国后,该批学生随着德语水平的不断提高,1 天,他们在和德国当地的朋友聊天时,无意间被该朋友告知他们就读的所谓“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Fachhoch

9、schule 的中国正式译名,1 般中国学生都称之为“高专”。可是,打开这个学校自己的网站,在其英文版的“重要信息”1 栏中,明确地写着,“本国际学校既不是大学也不是高专”。这段话在德文版的“国际学校”1 栏中是这样写的:“本学校不是公立的大学或高专,而是 1 个私立的继续教育机构。”而且,网站里在德文和英文里都用全部大写特别强调了“不是”这两个词。把 1 个“职业学校”翻译成“学院”,似乎只是 1 字之差,但害人太深了! 可是,据有关方面最近了解,许多中国的中介机构并没有接受这种教训,这种“翻译错误”之游戏可以说是愈演愈烈。 NextPage(3)注意翻译的时尚性。广告英语的翻译是 1 项极

10、其细致入微的工作。翻译时,不仅要求留意其文化色彩和精确性,同时亦需“与时俱进”,实现其时尚化。在现代广告翻译工作中,思维僵化、漠视时尚变化,甚至 1成不变,危害极大。“自恋”、“自慰”、缺乏对消费者的认同是广告翻译中的知名弱点。这些广告翻译常常表现为大言不惭,言辞华丽,1 厢情愿。如海南省南山文化旅游区曾用过的广告语“撒温情花雨,添人间欢乐”,英文也对应翻译成3、翻译策略事实证明,经典的广告语总是丰富的内涵、优美、精准和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语句的结合体,而在具体的跨国广告英语翻译中,欲要在实践中翻译出精妙绝伦的广告,最关键的 1 环即是必须熟练掌握广告英语翻译的各个特点,而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

11、点。(1)了解广告受众国的文化传统,在翻译时应注意其禁忌。无论任何国家、民族都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忌讳,对于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风俗,我们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也同时会影响到出口商品的销路问题。例如,英国人不喜欢大象、颇喜欢熊猫;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喜欢玫瑰花,忌用菊花;比利时人最忌蓝色,认为蓝色是不吉利的凶兆;土耳其人绝对禁止用花色物品布置房间和客厅,他们认为花色是凶兆;日本人忌绿色,而印度人却喜爱绿色。各种禁忌无奇不有。为了做好国际广告的翻译工作,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搞好促销就不得不特别留意并做到熟悉有关民族的文化常识。(2)在国际广告翻译中要注重创新,留心精确度。正如意大利谚语“Tradutori

12、, traditori”(翻译是背叛者) 。在具体的英语广告翻译中切忌大众化,无差异性。即要保持其与时俱进的势头,引领业界潮流。因为广告语言本身就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极大的创造性,促销是它的惟 1 目的,而把 1 国的英语广告翻译成另 1 国的广告语言时,由于社会文化、语言、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这种翻译绝非只是 1 种单纯对应的字与字、句与句之间呆板的转换,而是要求我们在具体的翻译中尊重广告英语的本土化特性外,给予其注入目标市场国的新鲜血液。这样就很容易做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进而使其具有流行语潜质。而在翻译创新的同时须谨慎处理信息的真实度,因为好的翻译广告语能够打动消费者,但它首先

13、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多少则在翻译中出现信息精确性的失误的广告英语警示我们,1 定不能对翻译后的信息进行准确性核实,不能掉以轻心。否则损失惨重的不仅仅是收入问题,甚至连精心打造的好声誉也可能毁于 1 旦。 (3)注重异国消费者的直观情感感受。俗语说得好“人都是感情细腻的动物”。无论广告语最终以何种语言形态出现,我们都可以肯定 1 点,那就是优秀的广告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人记忆犹新、回味良久。而这就需要我们在翻译广告英语时适度灵活的运用“煽情”这把利器,充分抓住目标群的情感因素,使其在产生好的感受时,引起对产品的品质联想,促进购买欲望,逐渐形成日后无形的,却是最有力、最节省公司内部宣传费用的、消

14、费者竞相传颂的良性发展,做到“鱼和熊掌兼得”。由此可见,广告作为信息的载体,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广告英语丰富多彩,新鲜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强大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成为日常生活中 1 道亮丽的风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告英语将会增添新的内容,促使其特色更趋于成熟化。了解广告英语并掌握其翻译特色,不仅有利于学好英语,弄清英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是对于日后有效地宣传我国产品,使其打入并占领国际市场具有 1 定的现实意义。无论是成功的广告翻译还是稍有争议的的广告翻译,我们都从中领悟到跨国性广告在当今时代的非凡影响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英语广告也是随着我国与国际市场的逐步融合与交流

15、,1 步步地贴近我们的身边,当然,我们的广告也在不断地打入这些目标性的国际市场。可以说,与这些英语广告相对应的翻译是双方顺利沟通的重要纽带。为了有效避免我们以上提到的,生活中常见的 1 些尴尬性局面,我们必须谨记英语广告翻译工作中的注意事项,对于广告英语的翻译工作认真研究,掌握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这样做就会更有助于我们把握英语发展的脉搏,跟上语言发展的步伐,扩大视野,提高英语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参考文献】1 张培基,喻云根等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2 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3 毛荣贵,廖晟 译谐译趣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4

16、 李巍 广告设计概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5 董立津 Jason Pugh 广告专业英语 中南大学出版对英语翻译的新认识更新时间 2009-3-6 12:22:22 点击数: 摘要: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文章试图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说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实际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文化交流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翻译;语言;文化交流障碍;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

17、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服务。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许多语言学家在谈到语言时都不可避免的论及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为什么语言与文化总是难解难分? 根据辞海的解释,文化“从广义上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 由此可见,文化渗透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语言是在人类形成的过程中同步出现的,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主要条件”;语言使人类表达内心思想,进行日常交际,组织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成为现

18、实。所以,有了语言,就有了社会,同时也就有了文化的记载和传播。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借助于语言承传,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镜像折射。 二、对翻译的界定 提到“翻译”二字,人们首先会想到“译即易,谓易换言语使相解也”,即两种不同语言(通常被翻译的语言称为源语言或译出语,而翻译之后的语言称为目标语言或译入语)之间词汇与词汇或句子与句子相互对应的一种转换,尽管有时可能会出现词序或句序(涉及语篇层面,这里主要讨论句子及句子以下层面上的翻译)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对应的原则的。比如: 例 1:I am reading a novel. 我正在看一本小说。 来看几个词汇方面的例子: 电影 The First

19、Blood 被译为“第一滴血”。事实上,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习语,表示 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据此确切的翻译应为“初战告捷”。 短语 a bridal shower 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 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译并不符合上述定义,该定义并不全面。针对这一点,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

20、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这说明翻译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结合文化背景而进行的一种活动。 对“翻译”的理解,法国解构主义学者德里达、福柯和罗兰巴特曾把翻译的本质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德里达就指出,不同的语言在意义、句法和语音上的差异,构成各种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译就是在同与异的纠结之中正确地表现异。他们认为,翻译实质上是原作文本的再生,是在传达原作内容基础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们真正认识不同语言之间差异和不同语言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说“最近二十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

21、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已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 因此,与其说翻译是对不同语言的易换,不如说是以语言转换为基础,但不单纯是围绕语言符号本身,而是主要围绕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即语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传递与影响。 三、翻译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碍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异,如思维模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时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作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译,在易换语言,传播信息和文化的过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地问题。造成翻译中思

22、想文化交流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维模式的差异、语言的差异、文化差异、翻译方法的使用不当。 (一)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是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有机综合。它主要由知识、观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语言、习惯等八大要素组成。正是这些要素各自的特征与结构,规定着思维方式的性质、类型和特征,产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以中国与讲英语国家为例来具体看看他们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一大特点就是有机整体性,比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间秩序与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互相依存的有机

23、整体;同时中国传统思维由于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维,常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这就是所谓的直觉性思维。西方国家与中国恰恰相反,他们一开始就比较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精神产品,比如中国的各种书法书写体、绘画等,它们本身所蕴含的精髓就已经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程度,更不用说翻译成另一种从未触及过它们的语言了。 “萨莫瓦曾援引过这样的例子:树枝因积雪过多而折断,美国人认为其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东方人则认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认为树枝缺乏支撑积雪重量的刚性;

24、而东方人认为树枝太强,不易弯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积越多,最终树枝被折断,这便是所说的以柔克刚。这一强一弱的观念转换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陷阱”。 (二)语言差异 翻译中的语言差异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语言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方面;译者如果对上述某一或某几方面缺乏认识和精通,翻译中都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败,进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碍。比如,英语 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爱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语言有不同的说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别译成“用我的肝脏爱你”,“用我的胃爱你”,就会让译文读者

25、不知所云,最终影响交际效果。 (三)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影响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碍。语言、文化、翻译三位一体,因此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处处渗透着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里的独特创造,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译者忽视。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交际受情境的制约,而情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翻译必然受译出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的制约。如果译者在进行作品的译介时不能妥当地处理其中所蕴含地文化内容,协调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势必会造成翻译中“文化真空”现象,从而既影响翻译作品的文学效果,又影响译作传递文化的功效

26、。 (四)翻译手段运用不当 翻译手段使用不当和“文化差异”有很大关系。在对待如何处理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上,翻译界一般有两种对立的意见,“即所谓异化与归化。前者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后者则认为译文应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就翻译中涉及的文化转换而言,可分为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这两种原则和方法”。在翻译中如果对“异化”、“归化”选择不当,就会造成文化信息流失。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对我国的四字成语典故“东施效颦”的翻译,简单采用“异化”手段而译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义未译出,还会让译语读者一头雾水:东施是谁,西施又是什么样子?简

27、单采用“归化”手段而译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语所表达的意义是被传递出来了,但源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却被遗失了。 四、相应的解决措施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

28、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

29、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

30、”,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等.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

31、译出版公司,1999. 4、郑海凌.译语的异化与优化J.中国翻译,2001(3). 转贴于 论文网 http:/翻译的标准与实践思考更新时间 2008-6-9 14:13:31 点击数: http:/ 1位,同时要通顺、易懂。关键词:翻译标准;语言环境;文化差异翻译是 1 种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工作。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1 则当然力求其易解,1 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

32、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 1 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题材的内容,而大多数为文学方面的。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之类的翻译,在内容和韵味上往往难以把握。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曾经说过:“1 名之立,旬月踌躇。”鲁迅先生也曾说:“创作时可以回避,翻译却不然,也还得想,1 直弄到头昏眼花,好像在脑子里摸 1 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由此可知,翻译绝不是1 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针对翻译的标准,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 1 是。诸多中外学者和翻译家都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33、远在唐代,把翻译佛经当作终身事业的玄奘法师就创造出了 1 种优于前人的直译兼意译的新译法。玄奘精通汉梵两种语言,又深通佛学,译文严谨。他强调译文“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也就是既要忠实、真切地反映原文的原意,又要通顺易懂。大翻译家严复曾翻译多部社会政治方面的经典著作。他的翻译取材严谨,态度严肃,在当时影响极大。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他在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这 1 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完整的 3 字标准。这 1 标准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翻译的 1 些主要特点与规律,而且文字简练,通俗易懂,1 经提出,即为翻译界所承认和推崇,在相当长的 1 段时期内,为我国的翻译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他

34、之后,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翻译标准,但其中有许多与其“信、达”相似,只是提法有所改变。而对于“雅”的标准,尽管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人们却宁愿赋予它新的涵义,也不愿将“信、达、雅”的提法整个丢弃。爱尔兰学者泰特勒(Alexander F.Tytler) 在他的翻译之原理( 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2lation) 1 文中,提出了翻译的 3 个要素,即:1. 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2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1. 译文应与原文的思想完全相符。2. 译文应与原文的风格及体裁相同。3. 译文应与原作完全 1 样通顺自然。)国外还有 1 些翻译家提出了“3 似”翻译标准,即形似、意似、神似。所谓“形似”,就是强调译文要保持原文的形式美;“意似”,是要保持译文的内容美;“神似”,则要保持原文的神韵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