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认识过程1.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B.合理组织活动;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有意后注意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2.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运用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分两类:A.反映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外部感觉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B.反映身体位置、动作和内脏器官状态及变化的内部
2、感觉如动觉、静觉和机体觉。5.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分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觉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6.7.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分为空间知觉(包括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等) ,时间知
3、觉(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 ,运动知觉(分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8.知觉的基本特性:知觉的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功能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同一
4、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因素: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人们当时的任务、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特点、有无坚定的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已熟练、同时进行几种活动都熟练、几种不同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人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效不同感觉相互影响:对某一感受
5、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刺激则降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已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9.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品质:A.目的性: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品质 B.客观性: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C.精细
6、性: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 D.敏锐性:指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10观察力的培养: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C.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D.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提提报告、日记或作文。E.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11.直接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 、物像直观(观察
7、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如图片、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 、言语直观(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12.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分类 A.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B.根据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C.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D.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外显记忆(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和内隐记
8、忆(指在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3.记忆品质:A.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B.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保持特征)C.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D. 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1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识记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分类:A.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B.依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B.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C.活动任务的性质 D.材料的数量
9、和性质 E.识记的方法。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遗忘是指识记过和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艾宾浩斯提出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 50%记忆效果最好) 、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遗忘原因:A.消退说 B.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C.压抑(动机)说 D.提取失败说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
10、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根据回忆是否有预定目的、任务,分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人识的心理过程。15.瞬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编码:图像记忆(主要,保持 1S)和声像记忆(保持 1S-4S)短时记忆: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特点:
11、时间很短、容量有限(一般 59 个项目,平均值为 7) 、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编码:听觉编码(主)和视觉编码;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分机械复述与精细复述)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分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编码:意义编码(分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主) )16.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A.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B.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C.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D.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E.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F.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17.表象是事物
12、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表象产生的主要感觉通道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等。根据表象创造程度不同分: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1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从有无目的性的角度分有意想象(随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和空想;从内容是否新颖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功能:预见、补充和替代功能。加工方式:黏合、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品质:主动性(目的性、意识性的程度而言) 、丰富性(丰富程度而言) 、生动性(活泼鲜明程度而言) 、现实性(与现实相符合的程度而言) 、新颖
13、性(所构成的形象新异程度而言) 、深刻性(所构成的形象揭示事物的主要特征的程度而言)19.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必须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再造想象提供的词语及实物标志要准确、鲜明、生动、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20.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产生条件:强烈的创造愿望、丰富的表象储备、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 、积极的思维活动、灵感的作用。21.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14、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22.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分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23.语音知觉也叫言语知觉,指人们对语音的识别过程,其效果用语言清晰度与可懂度进行度量。书面言语的感知主要包括:单词再认和阅读(用阅读速度及阅读正确性做指标) 。言语理解三级水平:词汇理解或识别、句子的理解、课文或话语的理解。24.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性、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注重思维能力的训
15、练、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25.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类型: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分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分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分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26.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基本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判断、推理。概念形成一般经历抽象化、类化和辨别三个阶段。27.创造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和验证期。28.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言语外部言语内部言语:隐蔽性和简略性口头言语书面言语:随意性、展开性和计划性对话言语:情境性、反应性和简略性独白言语:展开性、有准备、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