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04263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前教育学阶段基本特点(1) 对教育的认识有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但这种概括和总结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2) 对教育的论述已经不少,但这些论述还散见在哲学、伦理学等著作中,还没有形成教育学的话语体系。学记: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培根在 1623 年撰写了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书,把教育学的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来。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撰写了大教学论 (又译为大教授学 、 大教育学 ) 。这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可以堪称为“学”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这部名著的宗旨是为了“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

2、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赫尔巴特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被看作是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被公认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及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学多样化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 德国梅伊曼和拉伊把实验心理学的观察、实验、统计方法引入教学研究,使教育学进一步科学化。评价:实验教育学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像教育目的这样的涉及价值判断的选择问题是实验法无法解决的

3、。 (2)实用主义教育学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代表作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个人经验的不断增长;第二,学校即社会;第三,从做中学。 现代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评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学校教育,使得学校教育有了新的活力,也使得整个教育理论和实践发生了变革。 但由于杜威的教育理论过分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加之他的后学者的曲解和绝对化,曾导致学校教育中知识质量的

4、下降,其理论因此而受到批评。第一章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观点:1 教育的神话起源论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跟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评价;在人类之初,人类对自然与自身的认识有限,知识总体水平比较低,因而这种教育起源的观点是缺乏科学根据的。2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 ;沛西能(英):生物的本能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评价:教育的生物起源论是当时流行的庸俗进化论和生物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教育起源问题上的反映,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动物界类似教育行为之间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话起源说,其开

5、创性值得肯定。但是,它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行为之间的差别。 这种观点把模仿作为教育的途径之一,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把全部教育都归于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在教育之外,这就走向极端了。3 教育的心理起源论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恩格斯: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教育产生的基础。评价:这种观点认识到了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它克服了教育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在教育社会属性上的认识缺陷,承认“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

6、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的观点,看到了社会性是教育起源的关键问题。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杜威:教育是促进儿童通过主动活动去经验一切并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所以,教育自然是在生活中提出的。评价;教育的生活起源论看到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认识到了教育源于生活,要求教育2与生活融合,强调教育的情景性、经验性、真切性,重视教育实践的作用,赋予了教育以生活的活力。但是,就教育本身的历史起源而言,教育的起源跟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教育生活起源论却未将二者加以区分,当然也无法正确回答教育的起源问题。 古代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出现了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并存; 第二,学校教育为统治阶

7、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第三,以伦理道德、宗教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比较封闭。第四,教育方法比较呆板、机械,主要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强迫性的道德灌输;允许教育中的体罚手段。第五,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获得了逐步的科学教育认识。 近代社会的教育基本特征:第一,国家加强对教育的干预,公立教育崛起。第二,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第三,教育与宗教分离。现代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不断扩大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第三,学习对象涉及科学、人文众多学科,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

8、治教,教育具有法制性。第五,提倡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倡按科学规律办教育,教育具有科学性。现代教育本质的纷争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生产力说”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既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完全归之于上层建筑,它同时具有双重属性。 “多重属性说”认为,不能单单从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方面考察教育。 “社会实

9、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 “特殊范畴说”是通过揭示教育内在的矛盾特征来说明教育的本质,认为教育是独特而非一般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 教育的特征;教育的根本的特征在“育人” ,其“育人”的支撑点是教育者的主观要求与受教者的客观水平的矛盾、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教育属性:第一,教育的永恒性:第二,教育的生产性:第三,教育的历史性;第四,教育的继承性;第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六,教育的长期性;第七,教育的民族性现代教育的功能:从作用对象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从作用呈现的形式看;教育功能分为显形功能和隐性功能。从作用呈现的方向

10、看;教育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教育功能的体现:政治功能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功能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文化功能传递和发展文化;发展个性的功能使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一,教育的基本功能影响人的发展。第二,教育的扩展功能影响社会发展。 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这一关系的意义;教育价值的重要体现在于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人类之所以从事教育活动,就在于人类认识到教育能够满足人类在物质与精神发展方面的需要。 教育价值的划分;教育的内外价值论(布鲁巴克强调教育对人文修养的作用,杜威则认为教育价值就是教育对现实社会和人的生活所带来的益处, ) ;教育的

11、知识价值论(斯宾塞、巴格莱、怀特海等人从教育所包含事物知识的价值来划分,强调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借助于知识的传授来实现的。 )教育的文化价值论(教育学家施普朗)第二章教育目的的特点:宏观性,预期性,强制性,时代性,教育目的的功能:第一,激励功能;第二,指导功能;第三,评价功能以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倾向为标准的分类 1.个体本位论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个体本位论以裴斯泰洛齐、康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的个体本位论.以马斯洛、萨特等人为3代表的当代人本主义的个体本位论。2 社会本位论以涂尔干、孔德为代表的主张社会化的社会本位论。以凯兴斯泰纳为代表的国家主义的社会本位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辨析第一,教育价

12、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 ,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更新观念;确立

13、正确的人才观;建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建立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素质的新教学观;确立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学生观。构建素质教育体系,要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想;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使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化;要有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和教育家气魄的校长队伍;改革课程体系和教材教法,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每一项活动之中;第三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一)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三)人的发展的差异性(四)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五)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14、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四)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施以关键期的教育。 (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要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心理技能方面有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某方面的补偿性 发展达到一般正常人的水平。几种主要的人的发展观,单因素论,内发论,高尔顿,霍尔,孟子;外铄论,荀子,洛克,华生 ;二因素论,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三因素论:遗传、环境、教育遗传与人的发展(一)遗传影响人的发展,首先,生理结构与机能是由其父母的遗传物质(DNA)决定的。其次,

15、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是一种基因的本能遗传现象。最后,遗传成熟机制制约着个体发展的顺序、速率,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一方面,如上所述,遗传影响着人的发展;另一方面,遗传的影响仅仅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环境与人的发展环境是指人生活于其中、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一)环境影响人的发展 1.自然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人的出生地的自然条件、所处的地理位置等,人的人类学特征多为自然环境所规定的 2.社会环境与人的发展,包括各种社会因素及其构成的复杂关系,以及其变迁带来的教育影响与对人发展的影响等。3.家庭环境与人的发展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

16、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血缘性、亲子性、陶冶性等多种特点;家庭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是重大的。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环境影响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个体接触到它时才可能受其影响。三是人对环境影响具有选择性,即个体对环境影响存在适应与对抗等多种选择。因此,环境不决定人的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含义 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使个体从自然人逐步变成社会人。个

17、体社会化的内容, 遵守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掌握生活与生产知识。 外延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和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的载体,主要可分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教育受制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已有水平, 第一,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心理需要是不同的,而且能够满足心理需要的心理水平也是不同的,第二,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4阶段受心理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制约。 第三,教育不仅要受一般儿童年龄阶段的特点所制约,还要受个体特殊的心理特点所制约学校教育的特点1 有较强的目的性 2 有较强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计划性。 (2)组织(3)协调性。 (4)全面性 3 较

18、强的选择 4 有较强的专门性。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1 学校教育,教育目的的协调性影响着教育的效果;教育物质条件影响着教育的速度和规模;教育活动影响着教育影响的深度;教师素质影响着教育的水平;教育管理水平影响着教育的功能。2 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的氛围等也影响着学校教育主导性的发挥。3社会状况,不存在脱离社会的教育,任何教育都是在一定社会的条件和背景中进行的。这些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等 4受教育者自身的主观能动第四章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自然环境、人和物质资料生方式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

19、的影响和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的质量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手段及其组织形式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的内容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 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2.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 3.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 2. 科学技术革命影响教育模式和教

20、学手段的变革 3.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者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结构现代教育的社会功能:1 经济功能 2 政治功 3 能文化功能 4 科技功能 5 人口功能现代教育的经济功能 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2. 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1.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2.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3. 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4. 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现代教育的文化功能 1.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2. 现代教育

21、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3. 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现代教育的科技功能 1.现代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 2.现代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3.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2.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4.教育有利于人口的迁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二、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三、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教师的作用:教师是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

22、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专业人员。 现代教师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 一是作为一般社会成员的权利(公民权:生存权,言论权) ; 二是作为特殊社会成员的权利(教育自由权教育教学权 ,科学研究权 ,学生管理权 ,获取报酬待遇权 ,进修培训权 ) 。教师应当履行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管曾国家的教育方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关心、爱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等。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 再创性和重组性 示范性和多样性 迟效性和长期性 情感性和理智性 个体性和群体性现代教师角色定

23、位 1.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研究者 2.由独白者转变为对话者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发展的主体 4.由学生学习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 1. 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基础环节 2. 加强教师培训是客观要5求 3.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保障机制国外有两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模式:一是英国的表现管理。 二是美国的教学档案袋评价。传统学生观及其反思外塑论与内发论1. 外塑论下的学生观主要观点突出教师的作用,强调

24、教师的权威,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视作完全消极被动接受外来影响的客体。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评价一方面, “外塑论”学生观对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 “外塑论”学生观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的2. 内发论下的学生观儿童中心论的主要观点 A.卢梭的教育思想 B.杜威的教育思想现代学生的基本特性 1 学生是主体性的人主体性特征,自主性,能动性, 创造性 2 学生是发展性的人 3 学生是完整性的人 4 学生是个性化的人现代师生关系的特点 民主平等性 互利互惠性 合作对话性 现代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育关系 2.心理关系

25、3.伦理关系现代师生关系的重建 转变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方式爱护尊重学生 教师要善于倾听第五章现代课程特点:1 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2 科学与人文相结合课程文化观 3 回归生活课程生态观 4 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 5 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 6 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现代课程理论:1 知识课程中心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斯宾塞、赫尔巴特 2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罗杰斯、3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康茨、拉格、布拉梅尔德、课程的类型按知识的组织方式来分: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 3、综合课程按课程的管理来分: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 3、校本课程现代课程结构含义: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

26、织形式,课程结构的特点:目的性、稳定性、层次性、整体性、课程设计理论:1 目标模式,泰勒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 2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布鲁纳课程标准含义: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材料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目标含义:是指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某一时间内产生性质不同,和程度不同的变化结果。现代课程实施的取向 1 忠实取向 2 相互调取取向 3 创生取向影响现代课程实施的因素 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 课程决策者和实施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3教师教学观念与专业发展水平 4

27、课堂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 5 外部因素的支持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 1 总体目标 2 具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创新A 课程目标的创新 1 价值取向的创新 2 表诉方式的创新 3 集体内容创新 B 课程结构的创新1 新课程均衡性 2 新课程的综合性 3 新课程的选择性 C 课程标准的创新 1 指导思想的创新2 表诉方式的创新 3 价值取向的创新 D 教学方式的创新 1 重视探究教学 2 提倡合作学习 3关注体验性教学 4 走向自主创新学习 E 课程评价的创新 1 发展性的学生评价体系的结构 2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 3 发展性的学校评价体系 F 课程政策的创新第七章教学的本质:教学是教师“教”和

28、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当代主要教学流派(一)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1理智发展的教学目标教育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布鲁纳认为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号运演技能。 ”2动机一结构一序列一强化原则 3发现法 1)关于教学目标: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 。罗杰斯的

29、非指导性教学 1.特殊认识说 2.发展说 3.多重本质说 4.交往本质说,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 3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4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5 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现代教学原则体系1 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2 因材施教原则 3 启发诱导原则 4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 直观性原则 6 巩固性原则 7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教学模式概述: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6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结构:1主题 2 理论依据 3教学目标 4操作程序

30、 5实现条件 6教学评价教学模式的特点:1整体性 2针对性 3操作性 4稳定性 5灵活性 掌握学习教学模式:1.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 4.实现条件 5.教学评价暗示教学模式范例教学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1、个别教学阶段 2、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3、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阶段。个别教学阶段: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特征,教师只同个别学生发生联系;学生年龄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进度缺乏计划性与系统性;教学活动和教学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总的来说,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办学规模小、速度慢、效率低,但却能较好地适应个别差异。优点:扩大了

31、教育对象,加快了教学进度,提高了教学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保证了教学的计划性、组织性,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缺点:学生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时间、内容、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容纳更多的内容、方法;多种教学组织并存(1)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特所创,特点是完全废除了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形式,采取实验室制 2)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在 1918 年创设的特点:打破学科界线,取消了教科书和课堂教 3)文纳特卡制(4)特朗普制 又称“灵活的课程表” 5)分组教学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 2 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

32、成绩的检查与评定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功能教学评价体现着“指挥棒”作用.2.诊断功能 3. 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 4.调控功能 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学评价的类型:(一)按评价功能分类 1、诊断性评价 2、形成性评价 3、总结性评价(二)按评价的参照系分类 1相对评价 2绝对评价(三)按评价的分析方法分类 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1.在评价主体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评 。2.评价内容上,更加重视全方位的评价。3.在评价类型上,更加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4.在评价方法上,注重科学性。 名词解释教育: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

33、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基于生物实体与社会实体的矛盾,通过“育人”这种活动方式而展开的,教育正是首先通过此矛盾的解决,培养自然性与社会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然后再作用于社会的。教学:教学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互动活动。教学原则:教育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教学风格

34、: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化较稳定的教学行为教育制度:是对组成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进行调节,保证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规范系统和机构体系。教育制度的规范系统包括教育传统、伦理道德及意识形态等内在于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制定成文的对教育行为进行明确规范约束的政策法规。教育制度的机构体系包括正规教育制度、非正规教育制度和教育管理制度。 : 学生成长:是指个体在学生生涯阶段中身心上的持续的规律的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成长受到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影响。社会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学生新的需要与学生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学生不断向前发

35、展的根本动力。学生成长规律: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这些困惑大致来自如下五个方面: 元文化的选择困惑; “成人感”的产生; 对传统价值的怀疑; 交流障碍所导致的痛苦;考试文化带来的沉重压力。 教育目的: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形式体现出来的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包含着两方面:一是为谁培养人;一是培养什么样的7人。学校德育:是一种狭义的德育,是指学校道德,是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适合德育对

36、象道德生长的价值环境,促进其道德规范在认知、情感、信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理解与建构,从而完善其品德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规范社会道德的进步,维护学校生活秩序,使学校教学顺利开展。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质量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功能,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以个体素质和全民素质的提高为基础的人的现代化,即在发展个性的基础上,促进人的现代化,以增强个人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改造社会

37、的创造能力。性质:它是现代教育;它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特别关注个别差异;它充分发展每个人的潜能特点:以人为本 ,突出主体精神 ,面向全体, 关注终身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全民性, 整体性, 主体性, 合作性, 活动性课程即学问和学科,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本质含义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教师素质:指教师稳定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师资训练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身心特征与职业修养。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身份并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

38、。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用以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它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编定各科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的基本依据,是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准则。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的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的孔德和涂尔干等。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它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各自

39、独立的教育所组成。现代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有哪些作用?1,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他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其中对劳动能力的影响作用最大。2 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4 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处理好哪些问题?1 课程改革必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2 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3 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4 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5 课程向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方向发展 6

40、 课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7 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的关系: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要求。 “五育”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区别,不能相互代替 “五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构成完整的整体 在现实教育活动中,应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防止重此轻彼的现象。 (因为各育之间相互渗透。各育内容虽然有各自的独特性,但这些内容之间不可能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一种包含关系。德育对学生的思想灵魂、个体行为倾向、身心活动产生影响,是各育的思想基础。智育是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是其他各育的知识与智力基础,各育中都包含着智

41、育的成分。体育是各育的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会影响学生对各育内容的美感体验。劳动技术教育可以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和提高。五育中的各育都包含对学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还包含着对人的认知等的要求,因此各育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互相促进,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学与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而言,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以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工作除教学外,还有其他工作,如德育工作,后勤工作等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

42、教育与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8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必然产物。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 ,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1 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2 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3 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教育不仅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而且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在一定历史时期,教育跟社会发展并不是完全同行的。在社会发展的繁荣时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可能跟社会发展同步前进,也可能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脚步。同样在社会发展的的低潮时期,由于人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规

43、律,又能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规律预见教育发展的方向,即使在原有社会制度仍然残存的情况下也能预见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有时候具有超越发展社会的一面,有时候又有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一面,由此表现出来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有不相适应的一面,即教育跟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1、教育目的不具有(B)A 导向功能 B 激励功能 C 调控功能 D 评价功能2、教育评价的核心是(B)A 价值判断 B 价值引领 C 客观描述 D 增值探索3、下列教学方法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A)A 讲授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 研究法4、教学活动的本质是(D)A 课堂活动 B 实践活动 C 交往活动 D 认识活动5、被称为现代

44、“教育学之父”的教育家是(B)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杜威 D 赞可夫6、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是(B)A 教学活动 B 沟通 C 教劳结合 D 协调7、我国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 个别教学 B 复式教学 C 班级授课 D 分组教学9、 “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C)A 大众性 B 公平性 C 终身性 D 未来性10、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C)A 经济收入 B 良好的公共关系 C 学校绩效 D 政治影响1、广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2、教育目的规定了把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质量规格标准)3、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

45、家庭,学校,同辈群体)4、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社会环境、学校文化、个人经历、自我更新)5、教学是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6、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7、教师的素养包括(思想品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结构)8、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说是两大功能(教育功能、管理功能)9、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专业情操)10、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思维起点,也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核心依据。 (课程性质)简答题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1)学生的心理能力因素(2)学生的心理动力因素(3)学生的适应性因素(4)学生的创造性因素学生的本质(1)学生是发展中心的人(2)学生

46、是一个完整的人(3)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育的社会功能?答:(1)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2)教育的经济功能(3)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注意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组织得好(5)积极性高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措施(1)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3)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4)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五、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20 分)教材就是全部的教学答:这种说法错误。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并不是单一指教材内容。学生就得完全听从

47、老师的不应有什么个性的答:这种说法错误。学生在某些方面是得听从老师,但是,学生还应具有独特性的人,生成性的人,具有自主性的人,整体性的人所以这种说法错了。教育和教学是完全不同的答:这种说法错误。教学与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两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9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是教师上好一堂课唯一标准?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学内容正确;教育方法恰当;教学结构紧凑;教学组织合理。

48、这些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也是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案例分析问题:请用相关的德育教育原则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批判。 答:这位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 3 名“坏学生” ,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论述谈谈现代教学评价改革发展的趋势答:现代教学评价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弘扬学生人格的主动精神,更注重质的分析,把评价范围扩展到与学生发生紧密相

49、连的徳、智、体等诸多方面,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与此同时,现代教学评价的主题也由教师操作逐渐转移到让学生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以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同时,也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在评价类型上,传统教学评价比较重视总结性评价,而现代教学评价多重视形成性评价,力求在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及时调节教学行为方式。由此也是教学评价的功能发生重大的转折,具体表现在从过去着重评优劣,分等级,排名次的鉴定功能和选拔功能向侧重导向、改进、调节和激励的教育功能转变,为客观教育学目标服务。在教学评价的技术上、方法上力求科学化。现代教学评价把各种定量的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的基础,同时,注重定性评价,多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