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道家文化与古代文论,渔樵问答,(一)说“道”,说文:“道,所行道也。毛传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谓之行。道之引伸为道理一达谓之道。”诗.小雅.大车: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道,本义是“道路”,引伸为“道理”,即由前者的“起点与终点”、“边界与轨迹”、“行道之方”,分别引伸为后者的“本源与终极”、“规律与规则”、“方法与技艺”。老子五千言,讲的就是文化的、哲学的道理;而道家就是以先秦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派。道家最初被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始称“道家”,列为“九流”之一。,教材P106,论六家之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
2、撮名法之要,与时迁徙,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儒家相反)。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任自然也)。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故能为万物主。”,(二)道家三义,1,先秦道家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主张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庄子发展原始道家的思想,更强调“道”的从无生有、变化莫测的性质,认为万物都是相对的,提出“齐物”论,倡导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2,魏晋玄学,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以无(自然)为本,以有
3、(名教)为用,名教出于自然;竹林玄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元康玄学,名教即自然。这是一次逻辑演进的层次,展现的是对儒家名教的由怀疑到否定到肯定。玄学理论价值:思辩,清谈,审美,个性,钟情。魏晋玄学被称为“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其思辩成就为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所继承。,3,隋唐道教,其渊源为古代鬼魂崇拜、庄子神仙说和秦汉黄老道。其精典是道德经和太平经,其基本信仰是“道”(宇宙本体,也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其终极目标是得道成仙。创立于东汉。唐开国前,道教看好李渊,李世民登基后,下旨排序“道、儒、佛”。儒教压抑人性和自由,佛教断绝一切尘念,道教则能同时补二者之不足。首先,崇尚性命兼修的思想
4、方法构成对儒学的补充;其次,道教与道家又有区别,因为道教并不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可使人各取所需。,(三)道家文化与古代文论,1,虚静其心。 无论是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还是庄子的“心斋”、“坐忘”,都是主张摆脱声色名利乃至礼教人伦的种种束缚而在精神世界作逍遥之游。道家文化的“虚静论”对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不仅直接表现在创作心理和鉴赏心理领域,而且以不同于儒家的方式和旨趣,塑造着一种超功利的艺术人格。,2,法天贵真,庄子渔父篇认为“强哭”、“强怒”或“强亲”者则失却自然,故庄子主张“法天贵真”;是自然之道,这里的“自然”主要还不是指“自然外物”,而是指“本来如此,自然而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5、顺其自然”。显然,这与儒家事功教化、内修外推的有为之道是大相径庭的。就文学创作而言,情感的抒发应是自然的,文学的语言形式和艺术风格也应是自然的,若行云流水,若春鸟秋蝉。,道家文化的自然真美,影响于中国文学及文论,内聚为古代文论的精神命脉和美学魅力。从刘勰以“自然之道”作文学本体之论,到司空图依“自然之境”品貌诗歌风格,再到苏东坡用“自然之物”比兴审美意境,直至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喟叹“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自然真美几成古代文论艺术精神之全部。,3,言外之意,老庄道家认为言语是不可能传道的,道的精髓在言语之外,故主张“得意而忘言”,“行不言之教”。如果说儒家文化从“载道论”走向了攫取话语权的经学中心主义,那么道家文化则从“得意忘言”走向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总之,道家文艺思想是反对儒家的教化论而追求虚静淡泊的人格境界,并注重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意和文学风格的自然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