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阆 中 为 什 么 能 成 为 风 水 古 城地 势 :阆 中 风 水 文 化 独 具 特 色 。 阆 中 地 处 四 川 盆 地 北 缘 , 嘉 陵 江的 中 游 , 其 由 大 巴 山 脉 、 剑 门 山 脉 与 嘉 陵 江 水 系 交 汇 聚 结 形 成 严密 缰 绕 合 护 的 形 胜 之 地 。 “三 面 江 光 抱 城 廓 , 四 围 山 势 锁 烟 霞 。 ”其山 川 形 势 独 特 , 山 水 城 融 为 一 体 。 其 城 市 选 址 是 按 照 中 国 古 代 风水 学 的 理 论 为 指 导 选 择 的 , 非 常 符 合 “地 理 四 科 ”即 “龙 ”、 “砂 ”、
2、“穴 ”、 “水 ”的 意 象 。 阆 中 所 处 的 龙 脉 属 于 秦 岭 山 脉 的 分 支 , 阆 中 城就 建 在 小 蟠 龙 山 脚 下 平 坦 的 扇 型 冲 积 滩 上 , 仿 佛 真 龙 从 昆 仑 山 上奔 涌 而 来 , 紧 紧 衔 着 一 颗 璀 璨 的 明 珠 。 阆 中 有 大 小 凤 凰 山 两 座 。站 在 位 置 恰 当 的 地 方 , 就 可 见 大 凤 凰 山 山 头 似 鸟 首 , 山 湾 似 雀 颈, 整 个 山 似 凤 凰 腾 飞 。 古 城 四 周 的 锦 屏 山 、 蟠 龙 山 、 梁 山 、 玉 台山 形 成 了 “玄 武 垂 头 、 朱 雀
3、翔 舞 、 青 龙 蜿 蜒 、 白 虎 驯 伏 ”的 至 善 至美 的 风 水 格 局 。 人 才 辈 出 , 皆 因 风 水 奇 佳 ? 在 阆 中 当 地 , 传 说 华胥 就 是 在 阆 中 生 下 了 人 皇 伏 羲 , 而 伏 羲 根 据 阆 中 奇 特 的 地 貌 而 创制 了 先 天 八 卦 。 因 而 阆 中 被 称 做 “华 胥 故 里 ”, 至 今 还 保 留 着 “妈皇 山 ”、 “皇 娘 垭 ”等 地 名 。 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阆中以风水奇特见长。其地理得天独厚,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建城也以“天心十道”布局,山、水、城融为一体,被国内外专家誉为 当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4、“风水古城”。因而,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奉皇命测步王气来到阆中,留下了“ 锯龙脉、破风水” 的传说。他们为这片奇特的山川、 神秘的风水所吸引,先后定居阆中从事天象、风水研究,两人死后都葬于现阆中天宫乡,并留下天宫院、淳风墓、天罡墓、观星台等遗迹。此处,四围之山秀峰层 集,林木葱郁,有九条生动活泼的山脉环拱托捧,呈“九龙捧圣” 之势,乃是奇绝的风水宝地水 源 :阆中市境内主要河流有嘉陵江,从北向南流经石子乡、保宁镇等13 个乡镇,过境全长 59.45公里,还有白溪、东河、构溪、西河等4条嘉陵江支流贯穿境内,分别于江南镇、文成镇、河溪镇、南部县定水镇流入嘉陵江。如果河流能像手一样抱住住处则吉
5、。所谓藏风纳水。能留得住气。气 候 : 阆中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7C。极端最高气温39C,最低气温-4.6C。常年无霜期290 天,年均日照1379.8小时,年均降水量1033.9毫米建 筑 :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城市建设应权衡四周山水而择定城市中心,以此中心确定纵横轴线,纵轴线应前向案山,后对来龙。阆中古城的城市格局是严格按照此要求来建造的。纵轴线是北大街和双栅子街,北大街正对蟠龙山的
6、龙脉,清代的道台衙门就建在北大街尽头偏右的学道街;双栅子街正对酷似宝案或笔架的锦屏山。横轴线是西大街和东大街。在纵横轴线交叉的地点叫做“天心十道”,古时建有中天楼,现在的阆中市政府决定恢复中天楼,以此标志古城的中心。古城其余街道均以中天楼所处的位置为核心,分东西、南北展开。东西向和南北向均是九条街,九纵九横构成八十一个小方块。风水学中还把城市中的房屋、街道比作乡村中的山和水,一排房屋就是一条山,一条街道就是一道水,山关系人的兴旺,水代表财富的运势。由于衙门在北,那么南北走向的街道容易将财富流走,因此,阆中许多南北走向的街道都不直通江边,而是直抵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的街心,然后在旁边开一条南北走向
7、的小巷通往江边;或者是北宽南窄,有的还在南端建楼镇财。名胜古迹:阆中古城几何中心位于“中天楼”之处,中国古代“崇方”、“尚中”,所以城中心的确定和安排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地图上看,“中天楼”位于城中东西南北主干道的交会处,正应风水“天心十道”之喻,乃阆中城正穴。城内街巷,以此为核心四向展开,分别与“案山”朝对并据为底景,所谓“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以“中天楼”为中心还分布着保宁府署、川北道署、文庙、武庙等衙署机构和宗教文化建筑,符合风水“京都以朝殿为正穴,州郡以公厅为正穴”之说。 阆中城外,东北山势高峻,主山蟠龙之顶,筑有“观星台”;西南地势低平,立“火神庙”;东南舟楫往来,商
8、贸繁荣,立“财神楼”。这些又有什么意义呢?原来,与风水九宫八卦相关。周易说卦指出,东北为艮卦,象征山,为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古代风水家以此为观测天象之最佳方位,故筑此观星台,使阆中天象观测日盛,成为古代著名的民间天文研究中心。正南离卦属火,故近此方位修“火神庙”以祭火;东南“巽”卦,主财,立“财神楼”祈财祈福,这是风水上最常见的做法。 城东南一片繁华,寺庙、祠堂、会馆、镇江楼(正对江南气口南津关之华光楼),一应俱全。风水书宅谱问答指要上讲,城市“南门、东门,生方,宜高昂轩朗”,正应此番景象。可见,古代风水讲究的“府州县城,内立衙署、仓库、文昌阁、奎星楼、城隍庙、关帝庙诸祠;外建社稷坛、里记、
9、历坛于北,风、云、雷、雨、山川坛、旗纛庙于南”,古城阆中的城市布局多因于此。风水的选择,不仅抚慰了人们的心理,而且在景观上进一步构成了“西津晚渡”、“石匮凌云”等古阆胜景。历史相关记载据古今图书集成记载:“唐贞观中有望气者上言太宗,观测天文,西南千里之外有王气。太宗令袁天罡测步王气,由长安到四川,行至阆中,果见灵山嵯峨,佳气葱郁,其脉在蟠龙山山系之小蟠龙山鞍部。袁天罡在此处凿断石脉,水流如血,阆中人呼其地为锯山垭。”此“锯山垭”现今尚在,曾有守城者在此设关,又名“锯山关”。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位奉圣旨来凿断阆中龙脉的鼻祖级术数风水大师,于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再次来到阆中,并在蟠龙山
10、筑台观天象,后沿隆山驿古道入阆中西南的天宫乡,因见其地理格局朗阔,风水绝胜,有如仙家灵地,遂定居于此,后葬于观稼山。袁之挚友,唐朝的另一位风水学大师李淳风也于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循剑阁金牛古道入阆中,追寻挚友袁天罡察得的“风水宝地”,后亦定居于阆中天宫乡,死后葬于五里台,与观稼山袁天罡之墓遥遥相望,在中国风水学的历史上传为千古奇事。 袁、李二人作为一代风水学宗师,对唐代以后阆中古城的风水格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唐以后的阆中古城完全按照袁、李二人所形成的完整成熟的风水理论进行设计,基本上已具备了今天的格局,使之与自然山川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 唐武德及贞观年间,高祖李渊的公子鲁王李灵夔和腾
11、王李元婴先后被分封阆州,二王“仿长安”,并以袁天罡和李淳风的风水理论为指导,造宫苑,建五城十二楼,誉之“阆苑”。 阆中城共开四门,北门偏西,南门偏东,东、南、北皆加筑了瓮城,惟西门缺。从地形上看,应该是西墙距河较近,空间局促所致。查资料记载果真如此:汉时阆中城址在城西北,后嘉陵江河床变迁,逐渐向东岸侵蚀,到了唐朝,城址只得东移南迁。考察一幅清代道光元年的阆中治城图可知:为改善西门无瓮城的状况,建城者据风水原理作了弥补。这种弥补在图中得到完整的反映,我们可以看到西门外有阆风亭、览胜山房、石匮阁、王爷庙、镇水旧铁犀、新鱼翅等地物。其风水意象契合阳宅会心集所言:“城门者,关系一方制民,不可不辩,总要以迎山接水为主。”又言:“如有月城者,则以外门收之;无月城者,则于城外,建一亭或做一阁,以收之。”月城就是瓮城。西门外未建瓮城,便修筑以上亭、庙、阁、房等,从而克服了西门迎山接水之难,人为地取得了风水吉象。阆中县志提到:“古人营建执法,前朝后市,左宗庙,右社稷。都城然,郡国何独不然。阆之为治,蟠龙(山)障其后,锦屏(山)列其前。锦屏(山)适当江水停蓄处,城之正南亦适当江水弯环处”山此可知,阆中城坐北朝南,前朝后市,左祖右社,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城市布局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