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性的反思:个人价值的迷失关于台阶的解读重庆市北碚区进修学院 陈家尧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台阶是一篇意蕴十分丰富的小说,作品通过描述父亲为了改变自己的地位,奋斗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平凡与伟大。小说的深层意蕴在于结尾的发人深思:当新屋落成后,父亲反倒显得不自在。他的身体累垮了,人也衰老了, “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 “失去了生机” 。这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它为读者留下了深入思考的空间,为作品提供了多元解读的“空框” 。一、关于台阶的几种解读观点关于台阶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概括起来,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生产力低下说、谦卑说、文化说、相互尊重说。“生
2、产力低下说”和“谦卑说”以教师教学用书为代表,其认为:小说中父亲创业之艰难,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落后,小说展示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对于父亲在台阶造成后反倒“有些不自在” ,则解释为“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 ”。“文化批判说”以朱月君的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 1为代表,认为人们对于台阶高就象征地位高的思想已根深蒂固,从三级台阶提高到九级,也因为“九”为奇数之最,代表着至尊,代表权势。这是一种封建的、狭隘的文化心理。类似的观点还有王侠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读李森祥台阶 ,认为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
3、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相互尊重说”是杨先武在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文中所提出的,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他们现在仍然是弱势群体,依旧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这种状况在有些地方还十分严重,决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为农民走向致富创造条件,并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和人与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良好氛围,才能切实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这便是我们真正要筑的一道“台阶”。 2 以上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觉得还是有一些缺陷。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去渲染农村生活的凄苦,对于三级台阶的老屋,无论是对于对三块青石板的描绘,还是“我”对于青石板的生
4、活记忆趴、啃、蹦、跳,以及父亲“坐在台阶上很舒服”的描写,都不是着眼于“苦” ,展示的却是一种“美”和“趣” 。就是在新屋的建造过程中,作者虽然也突出了父亲艰辛的一面,但用意似乎更在于展示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是为了表现父亲对于实现人生目标的执著,是为塑造父亲的形象而存在的。至于文化说,其依据主要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地高”这一句,但是全文对此文化的批判我们却找不到依据,全文从父亲修建新屋的过程和建好新屋后的不适,都看不到这种文化的批判。父亲在建造起了九级台阶的新屋之后,照理说应该是地位提高了呀,但父亲为什么反而不适应了呢?文化说显然无法回答这一问题。至于相互尊重说
5、,更是显得有些缺乏依据。没修新屋前没有任何乡人不尊重父亲;在修好高台阶的新屋后,也没人比先前更加尊重他。因此,我个人觉得这几种解读,似乎都有着遗憾。细读小说,里面蕴含着更为丰富的内涵,那就是人性的反思,找寻个人价值。那么,小说是如何来揭示这一意旨的呢?二、人性反思:找寻个人价值21伟大的父亲、尴尬的父亲我们要把握小说的主旨,首先要把握文中父亲的形象,要走进父亲的内心世界。文中的父亲的形象可用四个字来概括:伟大、尴尬。父亲的伟大,从他修屋的过程表现得极为充分。为了能垒起象征受人尊重的九级台阶的新屋,长年累月,捡砖拾瓦,砍柴攒钱,在零碎的角票几次填满瓦罐,在磨破的草鞋超过台阶之后,新房子终于破土动
6、工。在修建新屋的过程,父亲起早贪黑,搬砖、筹划材料、踏黄泥一个人顶起了多个人的活。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父亲的要强、勤劳、坚忍与毅力无不让人动容、让人敬佩。他展示了中国农民“艰苦硬干”的精神,这一点是小说所展现的价值之一。有人认为父亲为了造新屋而付出了身体的代价是不值得的,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一个人能为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不懈奋斗,并最终达成目标,在任何时代这都是有价值的。基于此,父亲是伟大的。但小说最可贵的是不仅停留于此,他还更为深刻地展现出父亲在新屋落成后的“不适”与“所失” ,也就是展现出的尴尬的父亲形象。父亲在新屋落成之际,照理应该挺直腰板,扬眉吐气,但父亲却“两手没处放似的,
7、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烟枪不能磕台阶了,有人打招呼也答错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显得十分的尴尬。这种尴尬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造成的。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呢?2.父亲的尴尬:个人价值的迷失关于“价值”的本质,学术界存在着多种观点,学者李德顺认为:“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 ”根据这一定义,父亲在对自身价值的确认之中,是以“高台阶的新屋和他人的评价”作为客体的。 “他人的评价”在小说中表现为乡邻的目光和赞许。高台阶的新屋与他人的评价,虽为两者,实为一体,对高台阶的新屋的渴望最终也是为了获得他人关于“自
8、己有地位”的评价。对“高台阶”的依赖,在“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低”两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他人”的依赖,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当新屋落成放鞭炮时,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 ;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错了。父亲为什么会回答错呢?“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读这一句,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父亲”那期盼的目光、急切的心情。极有可能而实际上也应该是肯定的,他为等这一天,为等这一刻,已经不知在心底演练过多少遍,甚至应对的话都已经想好了。正如缪建琴在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 3中所说,这个场景应该是这样的:“哎呀,你家的台阶真高啊!”“父亲”满面含笑
9、道:“不高,不高。 ”传统的“父亲”不可能用肯定回答,他认为像他这样地位的人在这个时候应该表现一下谦虚和客套。有了这个对话的场景后, “父亲”应该是越发喜欢坐在台阶上,喜欢找人聊。担水回来的场景也应该是这样:“人老了,不中用了。看样子,我造好高台阶,真该休息了。 ”他应该是自豪地把这个家庭重担交付给下一代,因为他有了成就感,已不枉人生一场。 但是演练过了许多遍的场景没有出现,而只是一个平常的“晌午饭吃过了吗?”难怪父亲会回答错了。缺少了他人“你家台阶真高”这一地位确认,父亲即使在修建了高台阶的新屋之后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父亲的尴尬正是将个人的价值寄托于“高台阶”这一外物和他人评价之下,而失去
10、了自己内心的独立的判断。价值是一种内心的判断,将个人的价值与地位的判断完全寄托于“外物与他人” ,注定是要落空的。父亲的尴尬正是在于内心之中缺乏对个人价值的正确判断,也就是个人价值的迷失。3.追问:父亲的价值与地位何在?3也许有人会说父亲是没有地位的,确凿的证据就是文中有一句“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这一句是乡邻的评价(也没人说父亲没地位) ,也是父亲的内心感受。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眼光来看看父亲的价值,并进而判断其地位,可能会更合理与科学。在小说的开头部分,用了整整四段文字来写三块青石台阶。从三块青石板的来历来看,它是父亲一口气背到家的,且
11、为此石匠还没收石料钱,对于这样一个非同一般的强壮有力的父亲,让石匠折服,也让我们折服。那三块青石板的台阶“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此外, “我”对于台阶的美好记忆,以及对于父亲的“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的脚板的描绘,都是“我”对于父亲价值和地位的充分肯定。在修建新屋的过程中,更是充分体现了父亲的价值。笔者在前面已用了“伟大”一词来阐释,这里不再赘述。也就是说,父亲在家人的眼光中是有价值的,也是有地位的。在乡邻的眼光,作为父亲这样一个勤劳厚道,力大出奇的人来说,虽然没有人说他有位,但也不能说他是没有地位的。 “ 人 在 世 界 之 中 , 一 方 面 是 需 求 自 己 的 生
12、存 发 展 完 善 之 需 要 , 另 一 方 面 是 对 自 己 所 处的 状 态 感 知 是 否 满 意 的 过 程 。 ”4正是因为父亲对自己所处的状态错误的认知,所以才没有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在高台阶的新屋落成后父亲仍然失落,仍然找不到自己的价值。4.反思:期待个人价值的回归对于父亲而言,客观来看是有价值与地位的。但主观上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因此就必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了。如何避免这种尴尬呢?在个人价值与地位的判断上,那就是掉转视线,将外视的目光,转而回视自我,将原本寄托于“外物与他人”的价值追寻路径,转而更加关注于自己的存在状态,确认自己存
13、在的价值,确认自己的地位,才是价值的回归之路。也许有人认为:地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没有物质作保障,地位就无从提高。但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有的人经济上去了,却仍掩饰不了骨子里的自卑;有人一生贫穷,但能做到不卑不亢,这就是对自我价值与地位的一种确认。人啊,谁都渴望尊严与地位,但人的尊严与地位不能建立在物质之上,也不能完全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之上,否则我们将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不因贫穷落魄而自卑,不因富贵腾达而自傲,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善待自己,也善待他人,不卑不亢,永远保持一份平静与从容,这才是人生应有的姿态。这篇小说的价值也正是在于此。小说的结尾:父亲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人怎么了?”是父亲对人生的一种追问与反思,也是作者的一种追问与反思。 “父亲老了”这里的“老”字我更愿意理解为“父亲的这种价值观老了” ,不能适应社会,也不能适应时代了,而不仅仅是指身体老了。这篇小说以其含蓄性和深刻性超越了时代,因而具有了永恒的价值。参考文献:1.朱月君.父亲为何“若有所失”读李森祥台阶J.语文教学通讯,2006(4)2.杨先武.可敬而又可悲的父亲台阶意蕴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7(8)3.缪建琴.解读台阶的一把钥匙J. 语文教学通讯,2008(3)4.中国传统哲学人的价值内涵和现实表现及其地位 J.中 国 国 学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