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整理.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07022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132.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昭通市事业单位综合管理类考试资料一、综合大纲第一部分 公共行政 一公共行政的概述:公共行政的涵义,公共行政的主体,公共行政的客体,行政机关的职能。1、公共行政的涵义公共行政,就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及其行政人员依据国家法律和运用国家法定的权力,为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政府预期目标,对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政府内部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的管理活动。2、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3、客体: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政府内部事务4、行政机关职能政府职能的涵义和地位政府职能又称为行政职能,是指行政机关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基本职责和功能,它明确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向。主要

2、涉及政府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既包含政府的行政职责,也包含政府的行政功能,是行政职责和行政功能的辩证统一。行政职能是国家基本职能的一部分。政府职能的发展前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当代资本主义时期政府职能体系政治职能。即国家在政治事务中所负有的职责。政治职能是公共行政的一项基本职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职能包括了军事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职能等内容。经济职能。即行政组织在经济事务管理与服务中所负有的职责。 (1)为弥补“市场失灵”而担负的职能:保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提供公共物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避免市场的过度波动;(2)为弥补“市场不

3、能”而担负的职能:加强法制建设、管理经济行政事务、公共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3)为弥补市场体制不健全而担负的职能:培育市场主体、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规则。文化职能。文化职能指行政组织在文化事务管理中负有的职责。社会职能。社会职能是行政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方面所负有的职责。具体包括社会福利职能、社会救助职能、社会保障职能、社会优抚职能。政府职能转变职能重心的转变:从重政治统治职能、轻社会管理职能,重阶级斗争、轻经济建设,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

4、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职能关系的转变: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1988 年以前,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是在计划经济框架之内的局部调整,如在计划管理体制方面缩小了政府下达的指令性计划范围,扩大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在财政体制方面通过“利改税” 、 “分级包干”等改革措施,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做到了政府与农业经营的分开。显然,这些改革还未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1988 年以后尤其是 1992 年以来,政府职能转变立足于全面突破计划经济的樊篱,中心内容是“政企分开” ,即政府职能与工

5、商企业经营职能分开,政府管理从微观转向宏观;由直接指挥企业生产经营转向间接管理;由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管理所属企业转向间接管理;由对社会的管治为主转向既实施管治又监督服务;由政府办社会转向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198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到 2003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逐渐加大,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政府职能框架初步建立起来。二行政组织和行政体制:行政组织的涵义,行政组织的类型,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行政组织体制,行政机构改革。1、行政组织的涵义和特征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

6、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具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执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言之,行政组织是指国家为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而依法建立的政府组织实体及其活动过程。行政组织具有以下特征:政治性、社会性、服务性、执行性、法制性、权威性、系统性、动态性。2行政组织类型:(1)领导机构: (2)执行机构:亦称职能机构。 (3)监督机构:如监察机构、审计机构等(4)咨询机构:也称为智囊机构或参谋机构。 (5)信息机构(6)辅助机

7、构(7)派出机构: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地区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如省人民政府下设的地区行政公署、县人了政府下设的区公所等。3、行政组织设置的原则:职能目标原则整体效能原则分权管理原则依法设置原则精简原则责权一致原则34、行政组织体制行政组织体制就是国家根据实际的需要,通过法定程序将行政组织所拥有的行政权责归属于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各种行政关系制度化的表现形式。行政组织体制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行政组织整体效能的关键环节。行政组织体制具体包括以下类型:首长制和委员会制、层级制和职能制、集权制和分权制制、完整制和分离制。根据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各部门所受的指挥与控制关系的差异,组织体制可以

8、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完整制完整制又称一元统属制,是指行政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部门完全受同一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行政组织体制。完整制使下级行政机构或单位能指挥统一,权责明确,各部门便于合作,但权力过分集中在下级或下属,易于导致权力中心的扩张,易于形成地方或单位的本位主义,不利于中央政府及其业务主管部门对全国的宏观控制,不利于统政策的落实。 分离制分离制又称多元制领导的行政组织体制,是指同一层级各个部门隶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领导的行政组织体制。我国许多行政组织就是分离制的行政组织体制,即“双重领导”或“双重负责”制。分离制既有利于上级政策的贯彻落实,也有利于下级行政

9、组织因地制宜地实施管理但易导致多头指挥、政出多门、政令冲突,让下级无所适从。(行政组织的理论)(1)古典(传统)行政组织理论古典行政组织理论产生于 19 世纪木 20 世纪初,这也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起步阶段。这时期的主要学派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法约尔为代表的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和以韦伯为代表的官僚组织理论。(2)新古典行政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新古典组织理论是以古典组织理论为基础的,一方面注重组织效率,另一方面着重研究人以及人的行为对组织及效率的影响。因此,又可称为行为科学组织理论。20 世纪 30 年代,西方社会兴起了行为科学。管理学家们也纷纷采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

10、方法对人类行为做客观、科学的研究。梅奥、巴纳德、西蒙便是典型代表。(3)现代行政组织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方组织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引进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的成果。主要有系统与权变组织理论、行政生态组织理论和学习型组织理论5、行政机构改革(一) 改革开放口前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进行了三次较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1958 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中央向地方大幅度放权,从 1956 年的以条条管理为主向以块块管理为主转变。国务院工作部门由81 个减为 68 个。其中管理经济的部门由 50 个减为 36 个。减人达 40。4第二次

11、,1960 年。当时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是中央收权。国务院增设经济管理部门至 53 个。到 1965 年,国务院工作部门达 79 个,恢复到 1956 年的水平。第三次,1970 年。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坚决反对“条条专政”的口号影响下,中央再次大规模向地方放权。国务院把绝大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下放结地方管理,工作部门减至 32 个,其中还有 10 个部门实行军管。在国务院 32 个部门中经济管理部门只有 13 个。人员由“文化大革命”前的 5万减少为 1 万,减下的人大部分到“五七”干校劳动。到 1975 年,国务院机构又恢复到 52 个。至 1981

12、年,国务院机构达 100 个,其中国务院组织部门有53 个。改革开放以前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都是围绕权力的下放和上收进行的,未触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所以形成“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二) 改革开放以后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又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第一次,1982 年。总结建国以来十几年机构改革的经验。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中心内容有四项:一是旨次提出机构改革与丝济改革相结合;二是调整领导班子,实现领导班子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 ;减少副职,中央部委、省政府副职设 24 人。三是减人,中央由 5 万人减到

13、 4 万人,省减人13,县减人 20。四是裁并机构,国务院机构由 100 个减到 61 个。到 1986年,国务院机构又增至 72 个(其中国务院组织部门 45 个),还增设了一批非常设机构、政企不分的公司、政事不分的事业单位,构成了臃肿之势。第二次,1988 年。进行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要求国家机构按照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邓小平1986 年发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讲话,党的十三大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政革的中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下放权力,调整机构,精减人

14、员 20,并搞好推行公务员制度,开办行政学院、培养行政人才等配套改革。经过调整,国务院工作部门由 72 个减为 68 个。其中部委由 45 个减为 4I 个,直属机构由 22 个减为 19 个,办事机构由 4 个增至 7 个。这次机构改革,从精简的数量看不算大,但本着加强综合管理和宏观管理、减少直接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原则,着重对专业经济部门和综合部门中的专业机构进行了调整,为建立一个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新的公共行政体系打下了基础。但原定于 1989 年开始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由于治理整顿而暂缓进行。第三次,1993 年。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背景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直接原

15、因是政企不分,关系不顺、机构臃肿、效率低下。所以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国务院工作部门由 68 个减为 59 个,其中组成部门由 41 个减为 40 个,减人 20,绝大部分省、市(地)、县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大规模的政府机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是: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必须适府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转变政府职5能,实行政企分开;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厅地进行;必须服务经济,促进改革,保持稳定;必须广泛盲传、教育、发动行政干部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三次改革的主要不足是:改革的重点放

16、在精简机构上,体制上没有作大的改革;机构、编制缺乏硬约束,改革没有权成机构统一指挥;理论研究不够,论证不充分。(三) 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党的十五大报告做出了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的决定。报告指出,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直接阻碍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急待解决,必须通盘考虑,组织专门力量,抓紧制定方案,积极推进。九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做出了部署。计划用 3 年左右时间,对中央和地方机构进行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革。1、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性我国政府机构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经多次改革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机构设置与社会

17、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1政企不分;2手段单一;3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2、新一轮政府机构政革的目标和原则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公共行政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共行政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体制。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1)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这次机构改革必须将政府职能转变的重点放在割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投资联系的纽带上,使企业通过市场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政府投资仅限于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公益性和服务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方面

18、。(2)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结构,实行精兵简政。政府机构要精简,要逐步实现“小政府、大社会” 。在此前提下,加强宏观调控、社会服务、执法监管部门,尽量压缩和减少以产品为基础设立的专业经济部门。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将政府的一部分权力交出去,实现“小政府、大服务” 。(3)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权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了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常常把一种权力分到两个或多个部门行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向企业、向市场、向社会下放丁权力,大大减少了审批事务和微观管理事务。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重新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要把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合并成综合部门,克

19、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4)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一是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二是依法管理社会,实现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三行政领导:行政领导的涵义,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权和职责,行政领导和管理理论,行政领导体制,行政领导的方式,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技能、艺术,行政领导集体的结构。1、行政领导的涵义静态的行政领导是指在各级行政机关中,具有组织、管理、决策、指挥职能的行政人员。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级政府的领导人员,另一类是各级政府机关各部门的领导人员。6动态的行政领导是指行政领导活动,它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

20、力,为实现一定行政目标所进行的组织、管理、决策、指挥等的社会活动。2、行政领导者的职位职位是行政组织的基本单位和行政领导的工作岗位,它是行政领导者获得权、责的依据。行政领导职位是上级组织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分配给每一个行政领导者的职务和位置。行政领导职位有三个要素:职务、工作范围和工作量、职权。行政领导职位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都要遵循最低数量原则。其二,行政领导职位具有相对稳定性,不随行政领导人员的变动间变动。其三,行政领导职位可以是专任的,也可以是兼任的;可以是常设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其四,行政领导职位具有一定的标准,包括领导职位的名称、工作内存、责任程度和任职条件等等。其

21、五,行政领导的职位要进行分类,这样有利于分类管理,有利于因事设职、因职探人、因职定酬、专才专用、同工同酬;同时,分类要做到内容客观、标准统一,有利于依法管理。3、行政领导者的职权和职责(一) 行政领导者的职权行政领导职权是与其职位相应的种法定的权力,而不是个人的特权。行政领导职权有着明确的限制范围。行政领导职权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对本组织、本部门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对直接下级人员的任免权和奖惩权;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权;本组织、本部门各种活动的指挥权和协调权;对上级机关的建议权和提案权;对下级机关和人员的授权;对外工作的代表权;其他法定的权力。行政领导的职权必须与行政领导的职位和职责

22、相称。既不能有职权无职责,也不能有职责无职权;既不能职权大职责小,也不能职权小职责大;既不能职位高职权小,也不能职位低职权大。(二) 行政领导者的职责行政领导职责是指该职位必须做什么,是指担任该职位的领导者对其工作的承诺程度。行政领导的职责既要与行政领导职位相称,又要与行政领导的职权相一致。行政领导职责包括如下内容:1政治责任。行政领导者必须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2法律责任。行政领导者必须依法行政,必须在国家法律、法令、法规和条例允许的范围内工作。 3工作责任。行政领导者必须为所在部门或团体提供正确的发展方向,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协调好下级关系和内外关

23、系,合理地配置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行政领导和管理理论5、行政领导体制所谓行政领导体制,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中,以领导权限划分为基础所设置的机构和各种领导制度的体系。行政领导体制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领导的组织原则:目的性原则、统一原则、适应性原则、高效率原则、动态性原则。7(2)行政领导结构:垂直领导结构、双重领导结、业务指导结构。 (3)领导权限和责任的划分6、行政领导的方式(1)按行政领导的指挥模式,通常将行政领导的方式分为强制方式、说服方式、激励方式、示范方式;(2)根据领导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领导方式分为以事为中心的领导

24、方式、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3)根据行政领导权力的控制和运用程度分类,有集权式、分权式和均权式行政领导方式7、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结构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指履行行政领导职责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以及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要素的总和。行政领导者的素质结构包括政治素质、知识素质(文化素质) 、能力素质、业务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 四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涵义和功能,公共政策的类型,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政策执行的合法性与政府形象,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的终结。1、公共政策的涵义: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

25、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2、特征和功能 公共政策的特征:政治性、阶级性、权威性、普遍性、目标取向、稳定性与变动性、预见性。公共政策的功能: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3、公共政策的类型按公共政策的层次可以将政策划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按政策作用的范围可将政策划分为中央政策和地方政策、全局性政策和局部性政策等;按政策的内容可将政策划分为政治政策、经济政策、科教政策、文化政策、交通运输政策等;按政策作用的时间长短,可将政策划分为长期政策、中期政策、短期政策。4、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公共政策的主体,就是在特定政策环境中,能够把政策要求和政策支持综合、加工、改造、转换

26、为政策产品的系统。有直接主体和间接主体之分,直接主体为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领袖人物,间接主体为在野党、利益集团、选民。公共政策的客体,即公共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或者说,公共政策主体就哪些问题制定政策。公共政策客体可从“事”和“人”的角度来考察。5、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公共政策的抉择和合法化。6、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方案被采纳之后,把政策内容转变为现实的过程,也就是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87、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评估,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通过考察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的效率、效能、效益及价值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

27、断政策结果实现政策目标的程度。8、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中止哪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五行政执行与依法行政:行政执行的涵义,行政执行的原则,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与政府行政能力,依法行政与政府合法性,行政沟通的涵义,行政沟通的类型、障碍与模式,行政协调的涵义,行政协调的类型,行政协调的方式,行政控制的涵义,行政控制的方式,行政监督的涵义,行政监督体系。1、行政执行的涵义行政执行,就是在行政管理活动过程中,行政机关及其行政人员贯彻实施行政决策,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全部活动和过程。对行政执行这一概念有不同

28、的认识和理解,有的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管理包括决策、执行、协调等都是一系列行政执行活动,行政机关的职责就是执行政策。有的从狭义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执行仅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执行行为,不包括决策、协调、监督等其他方面。2、行政执行的原则严格遵照决策开拓创新注重效益持之以恒坚决有力民主集中制3、行政沟通的涵义行政沟通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人员在内部以及内外之间,凭借一定的媒介,交流传递思想观点情感信息,以达到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一种管理活动。简言之即行政系统内、外信息的交流和传递。4、行政沟通的类型与模式行政沟通可按各种标准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按沟通工具可分为语言构通、非语言沟通;按沟通渠道产生方式

29、可分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按沟通主体规模可分为人际沟通、群体沟通、组织沟通与国际沟通;按沟通客体可分为思想沟通、情报沟通、心理沟通或经济信息构通、政治信息沟通、思想文化信息沟通等等。最常见的行政沟通类型是按行政组织结构和信息流向划分,主要有:纵向行政沟通、横向行政沟通、双向行政沟通、单向行政沟通。5、行政协调的涵义行政协调是指行政机关及其人员运用各种方法调整行政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各阶段之间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其外部环9境、管理对象之间关系,以便和谐合作地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行政协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协调,是特定的政府行为。 6、行政协调的类型7、行政协调的方式:律令式协

30、调方式、说服式协调方式、建议式协调方式、紧急协调方式(也称突发性协调方式) 、冷处理协调方式。8、行政控制的概念9、行政控制的方式10、行政监督的涵义行政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外监督主体对行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所进行的监察或督察。11、行政系统的外部和内部监督体系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体系:权力机关监督、执政党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一般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 六行政方法与技术:行政方法的涵义,行政方法的类型,行政技术的涵义,行政技术的类型。1.行政方法的涵义行政方法即行政管理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行政目标,从公

31、共组织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管理思想和原则指导下所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办法、技巧的总和。行政方法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手段。主要有行政指令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工作手段。 (2)行政程序。它不只是一种办事的手续,也是一种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程序。 (3)技术方法。行政方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组织的效率问题。它主要表现在:简化办事的手续,减少办事时间;减少行政成本;各个步骤或环节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技术方法;采取任何一种新的方法都要以人为本。行政方法的特点:科学性、技术性、系统性、创新性、民主性。行政方法的作用:(1)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保证。

32、 (2)科学的行政方法是政府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开展行政工作的关键。 (3)科学的行政方法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 (4)科学的行政方法是建设高效廉洁政府,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需要。 (5)科学的行政方法可以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可以加强政府的合法性。2.行政方法的类型行政管理活动的广泛性与复杂性决定了行政方法内容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方法作各种归类。1广义的行政方法和狭义的行政方法从涵盖面广泛与否的角度,可以将行政方法划分为广义的行政方法和狭义的行政方法。广义的行政方法泛指行政管理活动中采用的一切措施和手段,它包括传统的行政方法、行政程序、行政技术等。狭义的

33、行政方法是指传统的非技术性的行政方法。2政治性的行政方法和自然性的行政方法从行政方法的政治和自然属性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政治性的行政方法(如法律手段)和自然性的行政方法(如数学方法等) 。政治性方法反映了行政10管理的社会属性(即人与人的关系)的方面。自然方法反映了管理的自然属性(即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方面。3以学科为基础的各种方法从行政方法的学科来源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社会学行政方法、心理学行政方法、法学行政方法、经济学行政方法、政治学行政方法、数学行政方法、技术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等。4一般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法从行政方法作用的层次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和具体的、特定的操

34、作性方法。一般的、普遍的方法是所有方法的共同基础和指导原则,是一种深层的方法(如系统科学方法) 。具体方法是运用其原则的具体操作。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并且具有全局性(其原则适用于全部行政管理) 、综合 性(它是对许多具体方法共性原则的抽象) 、指导性(对具体方法及其适用具有指导意义)和革命性(它的产生和内容构成对传统基础理论的革命)等特点。具体方法是一种操作技巧,它以一般方法为基础,但它自身的发展同时又揭示更深刻层次上的共性,推动一般方法的更新。5各种程序性的行政方法从行政功能的角度看,行政方法包括决策方法、计划方法、组织方法、指挥和领导方法、协调方法、监督方法、评估方法等,可

35、总括为程序性行政方法。6传统行政方法和现代行政方法从时代性特征的角度,行政方法分为传统的行政方法和现代的行政方法。传统的行政方法是前工业社会日常使用并在后工业社会中得以继承的方法,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等。而现代的行政方法是以后工业社会中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据而形成的技术性含量很高并以应付现代社会复杂多变为特点的方 法,如网络规划、系统方法等。1) 、传统行政方法(1)行政基本方法。包括行法律政策方法、行政指令方法和经济方法。(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在处理某一具体公共事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系列的时间顺序和前后相连的工作步骤或环节。行政程序的特点:稳定性、完整性、简便性

36、、合法性。行政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手续性程序和决定性程序;从横向上可分为行政计划准备、决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监督、考核奖惩等。优化行政程序的方法很多,当前主要应该是简化行政程序。简化行政程序的基本方法就是简化行政工作。也可采用“六何追问法”来简化行政程序。(3)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依法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行政计划应该有时间期限。讲究成本效益,规定达成目标的方式、途经和手段,落实到具体的组织并确立责任。3.行政技术的涵义行政技术是偏重于技术的行政管理方法,这与行政基本方法偏重于人是不同的。行政技术较之行政基本方法更为具体,它主要是指行政方法当中运用自然科学与工程科学方面的技术,并逐步实现量化的那部分。现代行政管理方法的技术化趋势与日剧增,现代行政技术种类也日益增多。七人事行政:人事行政的涵义,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人事行政的过程,西方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