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南国早报一篇好评稿件说说新闻语言与细节今天早报编前会众多老总编委,将 200 元大奖给了一篇篇幅不大,不怎么新闻的稿件由佘鸿雁、秦桂媛、实习生李雨琪共同采写的一位修鞋匠别样学雷锋。不出意外的话,日后月评,这篇报道至少能拿个三等奖。说这篇报道不怎么新闻,是因为它是应景性的,并非我们通常所说的硬新闻。它为何受好评,道理也很简单,把人写活了,读起来过瘾。毋庸置疑,语言是这篇报道的最大亮点。如导语中的“他衣着朴素、相貌寻常,一看就是草根阶层的人物”、第一节中的“” 我老婆知道有记者来,大发雷霆,说我又多事”、“要证实蒋湘生到底是不是热心肠,并不难。沿着地洞口这条街走一圈,大家都知道这个修鞋匠比较好管
2、闲事、爱凑热闹”、“蒋湘生日复一日帮人补鞋、修雨伞、换拉链,全年无休。工作的同时,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寥寥 4 句话,就勾勒出了蒋湘生是个怎样的人。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事实、采访、语言、(政治)环境,是新闻存在的四大要素。事实是 NO1,采访体现技巧与素养,环境左右前三者,语言见高下之分。同样的题材,有的记者稿件余味回长,有的则淡然寡味;同样的活动,有的记者写得活灵活现,有的则索然无味,令人不禁骂娘。很大程度上,就与语言素养有关。商务报道可归策划类,也是应景性,不怎么新闻。它也受新闻的语言法则制约影响。那么,新闻语言法则有哪些?以下是我个人体会一、尽量用短句。短句更有爆发力,更能将酝酿的情感瞬间
3、爆发。如,说相亲交友活动中,一个小伙看上了一小妞。如果这样写:“小伙子说,他觉得这名女士很有眼缘。经过一上午的观察,更喜欢了,很想和她交往。”事情是表达清楚了,但未免娘们了些,不如来得痛快点:“就是她!”新闻不是小说散文,过多的环境、情感铺垫,反而是累赘。建议大家读读新华社记者朱玉代表作任长霞生命的最后 36 小时。新闻是用来“读”的。长句一大败笔就是读起来费劲。如,当天编前会上,蒋总对 一位第一节第二段最后一句:“另外 2005 年他连追 7 条街帮助民警抓获一个抢包歹徒的事迹更是被南宁市多家媒体报道。”颇有微词,当场提出要值班主任邓志勇读出来给大家听听。遗憾的是,邓未来开编前会,让众人少了
4、一顿笑。我们常说写稿后,要检查一两遍。可大家是“看着”检查,而非 “读着”检查,即便文中出现百余字一逗到底的情况(曾经有同事两百多个字一逗到底),也会浑然不知。蒋总这个办法还不错,如大家原稿中,还出现一逗到底的情况,我也不辞辛苦下,打印出来,请他(她)在周会上朗读朗读,给大家听听。二、逻辑清晰。短句的前提是逻辑清晰。逻辑清晰不仅仅体现在短句。简洁、凝练是新闻语言的基本要求。如何算是简洁?很简单,就是稿件中已提及的人与事,不再在下文中再次重复出现。即便需要再次表述,则应用代词来进行代替。如“他的手机在公交车上被抢了。手机被抢这件事让他出离愤怒。”这是不简洁的表达。简洁表达是“他的手机在公交车上被
5、抢了。这让他出离愤怒。”同样的道理,如一篇稿件中称活动现场下雨了,没必要再每一段都说“下雨了”,“躲雨”、“雨伞”等词汇的出现,会让读者明白已“下雨了”。对于一篇稿件来说,逻辑清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结构清晰。读者通过标题、导语、小标可大致知晓事件来龙去脉。中学语文所说的顺叙、倒叙、插叙,是叙述的基本逻辑。为突出某一效果,只要符合事件某一内在逻辑,可任意安排叙述方式。2 时间顺利清晰。曾编辑一活动稿件,活动当天上午开展,第一节便出现 “当天下午”字样,让人猛地一看还以为活动已结束了。而事实上,下面还有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在说当天上午的活动如何精彩。3 多用几个代词。报纸版面很贵,夜班编辑神经绷
6、紧。拜托不要那么神经大条。4 主谓宾泾谓分明。多用短句,能避免主谓宾缺席情况;而长句太多,往往会出现一句话两个主语甚至多个主语的情况。最让人难受的是,长句中谓语缺失,动宾关系混乱,让人不知所云。5 承转启合。大家在读一篇文章时,常常在上下段时,遇到 “卡壳”情况。这就是承转启合没有理顺。如上一段通篇叙述的是某男与某女在相亲现场,打得火热,下一段突然又跳跃至相亲游戏引人入胜。二者有何关联,就需要用一句话来进行转折。如“是什么让两人如此迅速破冰?”等。6 归纳与反归纳检索。曾编辑一篇稿件时,记者如此表述:将由广西著名杂技演员带来的杂技柔术顶技、美女热辣舞乍一看也没什么,但反过来一想,问题就出现了“
7、美女热辣舞”是广西杂技吗?显然不是。可记者写完稿件后,为何没有发觉这个“地雷”?这不是简单的检查与否了,因为检查第一遍往往是检查文中是否有错别字。这也是最简单的检查与自我编辑,第二遍往往则是对文章结构的自我分析;之后,更高级的,则是利用归纳与反归纳这样的逻辑工具,进行逻辑检索。当然,如果你很牛叉,这三道工序可同时进行;如果你还没那么牛叉,就请老老实实一项一项进行检查。三、尽量少用口语。新闻是快餐文化,但这并不等于新闻语言口语化。恰恰相反,一篇稿件中,过多的口语化往往会导致逻辑混乱。这样的法则用在商务报道中尤其应注意。?蚝芗虻涛癖 涝谛问缴稀镅陨嫌 笔瞧 恋摹?如说一单身女士前去相亲。如此表述:
8、“早就这道早报网相亲这个平台了。在家和家人商量了很久,决定和姐妹一块来参加这个相亲活动。”很明显,“这个”、“很久”是口语化色彩很强烈的词语。如使用书面语言,读起来会更顺溜一些:“我早就知道早报网相亲这一平台了。我和家人商量后,最终决定与姐妹一同来参加此次活动。”或者改为“早报网相亲平台很不错”口语与书面语言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口语是发散的,书面语言是内敛的。但同时应注意到,口语是活泼的,书面语言是严谨的。事实上,我们说新闻中的口语,往往也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很少是真正的原生态口语。如一位一文中的“他说:老婆知道有记者来,大发雷霆,说我又多事。”中的“ 大发雷霆”便是书面语言。简洁而生动的书面语言
9、,也会赋予文章以美感。如“工作的同时,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如换成口语“他修鞋的同时,还随时注意观察四周情况,留意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 口语与书面语言相比较,高下立判。四、注意细节事件与事件的逻辑关系是锁链形的,细节则是链接逻辑锁链的环扣。文章某一逻辑关系发生断裂,往往是某一细节缺席了。这个细节也许是时间顺序被认为打乱,也许是指代关系不明确现在,不妨从逻辑关系来谈谈细节是怎么被遗漏的?1 细节的整理性诉求。细节不是单一的,细节通过逻辑锁链构成整体。如 3 月 8 日热帖导航版中,蒋磊同学忘记给图片作者署名、谢静忘了给团购配一个咨询电话。这样的细节遗漏,是习惯性的吗?当然不是,因为不是每一次两名
10、同学都是如此。那么,可以确定的则是:每一件事、每一篇稿、每一个启事,都有其整理性。在提交稿件时,就应当问自己:稿件是否完整了,是一个可以顺畅通行的整体了吗?2 细节的可行性诉求。还以热帖导航版为例。主席提交了美食频道一则热帖,包括美食频道网址、网帖原址、图片路径在内,共 163 字。内容则寥寥数十字,乍一看,我还以为是冷帖。无疑,以热帖标准来衡量,可行性被否定了。一则热帖要勾引读者眼球,字太多则累人,字太少则雷人。我第一个被雷了,只要让这则热帖腹死胎中。3 细节的反冲突性诉求。再以热帖导航版为例。小小同学上传了公益板块版主羊建明获道德模范的网帖,文中顺便提及了好菜农麻广林同学,奈何 3 月 6
11、 日 3 版,早报已对两人事迹有专门简介。这就有点墨迹了。幸好我参加了早报编前会,顺便再看了看早报往期内容。偶滴神啊,感谢伟大的编前会吧。4 细节的完美性诉求。细节第一诉求。再再以热帖导航版为例。导航要求小而精,多则上传热帖,原标题长达 20 来字,长的甚至近 30 个字。有的则无网帖原址,有的则少关键信息介绍。好在娱乐、旅游、相亲、婚嫁够分量,我也不怕羞,一股脑将东西全丢上了版。服务是商务报道的核心价值之一。商务活动做得是否漂亮,从报道本身而言,漂亮与否是重要标准。如何漂亮?细节!细节是被思维跳跃或思维黑洞所遗忘的吗?我认为不是。(邓盛龙 2011 年 3 月 8 日)附文章蒋湘生边摆鞋摊边
12、抓小偷,向记者毛遂自荐“活雷锋”一位修鞋匠别样学雷锋南国早报 2011-03-07 本报记者 佘鸿雁 秦桂媛 实习生 李雨琪 文/图 文章原址:http:/ 本报记者 佘鸿雁 秦桂媛 实习生 李雨琪 文/图蒋湘生来南宁 20 多年了,一直在衡阳路、地洞口路附近摆一个修鞋摊。他衣着朴素、相貌寻常,一看就是草根阶层的人物。但是这样一个“小人物”打进热线电话自荐:“我平时也经常做些好事,不知道是不是你们说的活雷锋?”多管闲事被称“癫仔”见有记者真的来核实,蒋湘生有点后悔了。他说:“我老婆知道有记者来,大发雷霆,说我又多事。”蒋湘生提供给记者的证明材料包括 2005 年南宁市兴宁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
13、会颁发的“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证书;“补鞋匠兼做义务巡逻员”的媒体报道;另外 2005 年他连追 7 条街帮助民警抓获一个抢包歹徒的事迹更是被南宁市多家媒体报道。要证实蒋湘生到底是不是热心肠,并不难。沿着地洞口这条街走一圈,大家都知道这个修鞋匠比较好管闲事、爱凑热闹。离蒋湘生的修鞋摊 10 多米远有家书报亭,店主何女士说,地洞口这里人员混杂,偷电动车、“碰瓷”等情况较多。这蒋师傅还真的挺热心,有一次她就看见他追一辆被偷的单车追出好远。他还经常帮人劝架,调解交通事故,“一有事他就会出现,根本数不过来”。因为多管闲事,蒋湘生说附近有个店老板叫他“癫仔”,说:“正常人谁会去管这么多?又和自己没关系
14、,又没得到什么好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蒋湘生日复一日帮人补鞋、修雨伞、换拉链,全年无休。工作的同时,他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修鞋摊位于一家银行大门的一侧。按理说,门口有个修鞋摊有点有碍观瞻,但银行默许了。因为很多客户的电动车、自行车都停在门口,有热心肠的蒋湘生在,附近的小偷总有所顾忌。见到有记者采访蒋师傅,不少过路的居民都停下搭几句话。他们说,蒋师傅经常在电视台的市民热线类节目“露脸”,反映身边的民生问题或者停水停电等突发事故。邻居要是隔好久没在电视里看到他,会觉得不正常。总结下来,蒋湘生管过的“闲事”主要包括:留意有没有人偷电动车、调解“碰瓷”事故、遇到飞车抢包自己又追不上的,记下车牌号告诉附近
15、派出所;帮老乡追薪或者帮其他忙等。一两个月前,蒋湘生跟儿子学会了上网,他申请了一个 QQ,从此他管的范围就更宽了。管得宽但有策略采访中,记者意外发现蒋湘生还是早报的“铁杆粉丝”。他说,一年 365 天,他买 361天,因为有 4 天春节休刊。他很爱看报,因为觉得报纸“管得宽”;他认识很多的早报记者,因为“经常打报料电话反映身边的情况”。记者:有没有因为管闲事,给自己带来麻烦?蒋:基本上没有。遇到事我也会避免麻烦。有一次,一个大爷被一辆电动车撞了,大腿都流血了,我去把他扶到路边来。我不怕家属误会是我撞的,因为我一没有电动车,二是我去扶的时候,先跟旁边的人打了招呼,证明不是我撞的。记者:你管偷、抢
16、的事,不怕吗?蒋:我是有策略的。要把受害人的东西追回来,同时又要保护好自己。比如有一次,我远远看见有两个年轻人对一辆电动车下手,车锁都已经撬开了,就过去好言好语说,这是我表妹的车。对方其实认识我,知道我一直在这里,就走掉了。不要跟他们正面冲突,实在没办法的也只能放弃。记者:有帮了忙,对方不领情的吗?蒋:只有一次,几年前了。当时看到附近一家店两口子的电动车被人偷了,我赶紧骑上单车追过去,把他们的电动车追了回来,但他们一直没有对我说过一声谢谢。大家做了好久的邻居,一直抬头不见低头见,我觉得不应该。记者:一般人可能会比较谦虚,但你为什么打电话推荐自己呢?蒋:我不是想表扬我自己,我只是想做好事这种行为
17、应该宣扬。看到我做的这些事,大家就都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了。以后做好事的人可以更多点。(热心读者蒋先生 稿酬 60 元)记者手记小人物与安全感我本来是抱着一颗挑剔的心接近蒋湘生。因为之前还没有人打进报社电话说:我平时做了不少好事,是不是你们说的活雷锋?但采访结束离开的时候,我竟因为这样一个素不相识、年近 50 岁的男人,产生了一种安全感。采访蒋湘生是件愉快的事,因为在他身上能发现很多有趣的细节。比如,他的杂牌手机机身上的漆都快掉光了,可是竟然能很方便地上网,而且还是双卡双待!又比如,他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叫“一按我帮你”。他健谈,一件事情还没讲完又跳跃到另一件事上。而且他说话很实在。比如我问他打过多
18、少次电话给 110?他想了下,说一年大概 10 多个。我立即表示这么少的数字与他自称的热心肠不符。他认真地解释:110 不能随便打的,报得不对会影响 110 工作。一些情况我帮不了就根据内容打工商消费维权热线、市长热线什么的。地洞口一带情况复杂,闲杂人员很多。采访结束车开出来,一条窄路上单车、电动车、三轮车很多,即使再小心躲避,只要对方故意,碰瓷很容易发生,以往我碰到这样的情况只能束手无策。但是这天,我感到了一种安全感,因为我知道,这个地段有个修鞋匠总是在留意四周的情况。他一定会坐在修鞋摊那里关注我,如果真发生什么事,他一定会来帮忙的。我们欢迎更多这样热心肠的“小人物”来自荐。这样的人更多些,这个社会才会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