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下面是介绍王羲之书法的一段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 30 字。(3 分)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改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二、阅读与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
2、(12)题。 ( 23 分)项脊轩志归有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3、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
4、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顾视无可置者 顾:环顾B乳二世 乳:喂养C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奏效,指获取功名D吾妻来归 归:回家8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 分)A娘以指叩门扉曰B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 此 以 朝C以手阖门D能 以 足 音 辨 人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归有光“多可悲”的一组是(3 分)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
5、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一段先写轩的狭小、破陋和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和舒适,点到了居于其中的“喜” 。B第二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C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
6、边琐事,读来亲切感人。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文中叙写家族诸父分家后,庭院不再是一个整体,设置了许多小门隔墙,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家中杂乱一片,叙事中流露出家族分裂之悲。B写老妪对母亲的回忆,可以推知母亲爱己强于爱姊,丧母之悲切、念母之情深都通过写老妪很好地表现了出来。C写祖母到轩中看我,并且拿出祖辈做官上朝时手执的象笏板,旨在激励我刻苦读书、求取功名、光宗耀祖,对祖母的追思,表达未践志之悲。D文中写与妻共读、共话之喜,是为了衬托亡妻之悲。文末写妻所植枇杷树亭亭如盖,是睹物思人,通过写景间接抒发对亡妻的强烈的怀念之情。12 翻译成现代汉语。 (8
7、分)(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4) 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213 题。 (7 分)采桑子扁舟去作江南客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注】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鼓浪矶时。13这首词前两句“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14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8、 (4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5 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但以刘日薄西山, ,人命危浅, 。 (李密陈情表 )(2) ,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 。 (司马迁报任安书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逍遥游(4)沉默呵,沉默呵!_,就在沉默中灭亡。(5)惨象,_ ;流言,_。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_,禾黍秋风听马嘶。(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四)阅读下面的曲子,完成 1617 题。(7 分)长亭送别【端正好】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
9、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6这支曲子描写了一个怎样的情景? (3 分)17“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中有两个字用得极有分量, 指出来并简析(4 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 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有不足之处。缯是丝织物,丝织物滑润,荔枝壳却是粗糙的。用果树学的术语来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决状裂片,好象龟甲,特称龟裂片。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这叫做片峰。裂片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生在树头,从远处当然看不清它壳面的构造,只有红色映入眼帘,因而把它比做“绛囊” 、 “红星” 、 “珊瑚珠”
10、 ,都很逼真。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 , “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荔枝的成熟期,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期,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荔枝也有淡红色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挂绿”等。又有黄荔,淡黄色而略带淡红。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 ,完全正确。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层膜发育而成的,应称做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于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
11、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 1到 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延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场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
12、枝。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自从蔡襄的荔枝谱 (1059)成书以后,福建荔枝也为所重视。广西和云南也产荔枝,却有少有人说起。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以记福建所产的为多,尚存八种;记载广东所产的仅存一种。清初陈鼎一谱,则对川、粤、闽三省所产都有记载。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内容包括荔枝的产地、生态、功用、加工、运销以及有关荔枝的史事,并记载了荔枝的三十二个品种。其中“陈紫“ 一种现在在仍然广为栽培。 “宋公荔枝”现名“宋家香” ,有老树一株,尚生长在莆田宋氏祠堂里,依然每年开花结实。
13、这株千年古树更足珍惜。荔枝是亚热带果树,性喜温暖,成都、福州是它生长的北限。汉武帝曾筑扶荔宫,把荔枝移植到长安,没有栽活,迁怒于养护的人,竟然对他们施以极刑。宋微宗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 。微宗写诗吹嘘说:“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 ”实际上不过当年成熟一次而已。明代文征明有新荔篇诗,说常熟顾氏种活了几株, “仙人本是海山姿,从此江乡亦萌蘖” 。但究竟活了多少年,并无下文。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产。因地制宜,努力发展本地区的特产,是切合实际的做法。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
14、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但日啖三百颗,究竟能有几人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应该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18.作者在文段中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 分)19.作者在第四段中引用杜牧诗的作用是什么?(4 分)20. 最后一自然段引用苏轼的诗的主要目的是( ) 。 (3 分)A表达苏轼对水果丰富、荔枝鲜美的岭南的留恋。B说明荔枝是特别鲜美的水果,吃了以后连官场失意的苦恼都置之度外。C借苏轼的诗指出罗浮山下、岭南地区从古以来就是盛产荔枝的地方,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D借苏轼的诗来反衬目前的荔枝生产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
15、要,进一步说明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答案6. 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二、 (一)7 D(归:旧时指女子出嫁)8 .B(A、C、D 三项中的“以”均为介词:拿、用、把、凭;B 项中的“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9(3 分)D(所写并非 “多可悲”的内容)10(3 分)C(第三段没有写 “多可喜”的内容)11. B(“母亲爱己强于爱姊”于原文无据)12. (1)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用围墙环绕着庭院,用来挡住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影反照过来,室内才明亮起来。 (大意对 1 分, “垣墙”1 分)(2)项脊轩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大意
16、对 1 分(3)我的孩子,很久没有看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呆在这里,太像个女孩子呢?(译出“竟日”“大类”1 分,译对大意 1 分)(4)我们家的人读书好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取得功名,恐怕是可以期待的吧! (译出“儿之成”“待”1 分,译对大意 1 分)(二)13 (3 分)运用了比喻手法, (1 分)词人以“旅雁” 、 “孤云”自比, (1 分)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心境。 (1 分)14 (4 分)全词抒发了作者由于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被迫辞乡去国、漂泊江南,面对萧瑟的秋景, (2 分)而产生的离愁别绪和痛惜国破家亡之感。 (2 分)(三)略(四)16(3 分)飘云的蓝天,萎
17、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这些深秋的景物通过意象的组合在凄清萧瑟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渲染出寥廓凄凉、令人黯然神伤的凄凉气氛。(意象和景物分析 2 分,情感和氛围分析 1 分)17(4 分)“染”“醉”两字用得极有分量。两字均用拟人手法,前者不仅把所见景物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人宛然如见离人的涟涟别泪;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写出了离人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情态。(指出“染”“醉”1 分,答出拟人手法 1 分,两个字的分析各 1 分)(五)18.打比方; 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19.说明荔枝不耐贮藏,那时的荔枝只是极少数人的奢侈品;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20.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