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3、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5、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6、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7、生态幅:每 一 种 生
2、 物 对 每 一 种 生 态 因 子 都 有 一 个 耐 受 范 围 , 即 有 一 个 生 态上 的 最 低 点 和 最 高 点 。 在 最 低 点 和 最 高 点 ( 或 称 耐 受 性 的 上 限 和 下 限 ) 之 间的 范 围 , 称 为 生 态 幅 。8、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9、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10、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11、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
3、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12、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13、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14、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15、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16、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17、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18、群落交错区:又称 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地带。19、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20、生活型:不同种
4、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21、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22、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的网状结构。23、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24、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25、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26、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7、全球变化是指全球环境的变化,包括气候、生态系统、
5、海洋、水资源、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力等的变化。简答及论述: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2)研究范围的扩展。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4)生态
6、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2、种群年龄结构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3、S 型曲线的特点及各阶段的特征?“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 K 值,即平衡密度。 (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逻辑斯谛曲线可划分为 5 个时期:(1) 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 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 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时,密度增长最快。(4) 减速期:个体数超过 K/2 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 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 K 值而饱和。4、全球碳循环的基本过程?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碳循环包括的主要过程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
7、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4)人类活动产生的碳排放。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意义1)碳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最重要元素,因此,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成了系统能量流动的核心问题。2)人类活动通过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从而造成对碳循环的重要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5、论述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全球主要生态问题包括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人口问题。纷繁复杂的环境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为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如农药、化肥、重金属、二氧化硫等造成的污染;另一类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
8、的破坏,如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地面沉降等。资源问题是指自然资源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以及人类过度开发利用导致的自然资源枯竭,包括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人口问题包括人口数量问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的快速增长,加快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加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世界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农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与人口的快速增长有关;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延缓经济增长速度,因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国家必须加大社会福利、救济保障、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投入,以保护老年人的利益。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对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提高全人类保护环境和资
9、源的意识,减轻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与利用程度,实现持续发展;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发展科学技术,用科技力量解决全球生态问题。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 (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部分湿润地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 (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7、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1)全球变化: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
10、,就是当今科学界,全国政府及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3)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景观生态学:起源于中欧,是 80 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新兴研究热点。8.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
11、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更新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更新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9、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类大致可以划分为:A:背景灭绝这是指随着生态系统的自身演化,某些物种最终被其他物种所代替,从进化论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其速度通常很慢。B:大量灭绝由于火山、地震、飓风、流星等偶然的一些自然
12、活动会造成大规模物种的减少乃至消失,其中有些是局部的,有的可以影响到全球。C:人为灭绝尤其到近现代,人类活动是生物多样性剧减的主要原因:1、 过度利用、过度采伐、滥捕滥猎;这些人为活动是导致一些特定物种灭绝的直接原因。众所周知的如渡渡鸟、毛象、塔斯马尼亚狼、恐鸟等都是由于人类的捕猎而灭绝。而今许多鲸类由于过度捕捞也正濒临消失,与此同时的非捕捞对象如海豚,则由于偶然闯入捕捞网造成大量的死亡而濒危。 2、 生境损失和片段化;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境损失是当前生物多样性剧减的主要原因。而很多生物是在生境尚未完全破坏以前就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了.3、环境污染;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的物种灭绝尤其在局部地域越来越
13、严重。如一些水体污染导致的鱼虾绝迹、大气污染导致的一些植物无法生存等。它们其实也都是人为的改变的原有物种的生境条件而进行作用的。对于一些因环境污染导致的局部物种灭绝可以通过人为调控加以恢复。4、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合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之为生态入侵。生态入侵对原有的物种生存往往都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如 1859 年当欧洲的穴兔由英国引入澳大利亚西南部后,由于环境适应没有天敌,结果以 112.6 年/千米的速度由南往北扩散,16 年后澳大利亚东岸发现穴兔。大量穴兔的存在与当地牛羊竞争牧场,成为一大危害。人们采用了多种方法
14、,耗资巨大,直到后面引入了黏液病毒才将危害加以控制。5、农业、林业和牧业品种单一化;这是在近现代农、林、牧生产中,往往由于集约化的大面积单种生产,从而人为的产生了少量的优势种,使得很多其他的种由于缺乏竞争力最终遭到淘汰。1. 简述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区别: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生存的各种因素。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它强调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看待,避免人为的将环境氛围互不相关的两个部分。生
15、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及气候资源数量和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成为生境。联系:环境作用于生境。当温度变化时,会导致生物死亡或停止繁殖。随着季节的变化会导致动物迁徙脱毛、脱羽,动植物休眠等。生境有反作用于环境。如在草原上过度放牧或导致草场退化,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和理化性质。两者相辅相成。2. 环境的类型。按主体划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按性质划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案范围大小划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16、。3.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5、简述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4. 简述谢尔福德耐性定律。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存在。5. 简述光的生态作用。不同光之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及形态建成等影响是不同的。各地日照是说的不等。对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的影响也不同。地表的光照强度也随时间和空间变化。6. 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温度与生物生长:任何一种生物,其生命活动中每一生里
17、生化过程都有酶系统的参与,而每一种酶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一旦超过生物的耐受能力,酶活性将受到制约。9. 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高温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 : 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促使蛋白质凝固,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个方面: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树干和根有后的木栓层。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
18、糖的含量,增加蒸腾作用。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破坏酶的活性,是蛋白质凝固变性。造成缺氧。排泄功能失调。神经系统麻痹。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行为三方面: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形态方面如骆驼的后体毛等。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10. 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群落发生演替。1. 新植物繁殖体迁入并定居; 2.群落内部环境发生变化; 3.原来的种内和种间关系改变; 4.外界环境条件变化; 5.人类的活动。11. 什么是生物群落?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生物群落: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或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外貌结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具有特定功能的集合体
19、。群落的基本特征:(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边界特征;(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12. 什么是顶极,简述演替的三种学说?生态系统中生 物 群 落 经过一系列演替,达到跟环境条件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顶 极 。单元顶极论: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会朝着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演替顶极演替,即气候顶极。除气候顶极外,还有亚顶极、偏途顶极、前顶极、超顶极。多元顶极学说: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终点,只要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以看作顶极群落。顶极-格局学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极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格局,构成一个顶极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13. 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