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3215200 上传时间:2019-05-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科学证据认识论初探 张南宁 ( 摘要:科学证据的认识论是科学证据运用中的重要然又被理论界忽略了的问题。本文从科学证据认识论的理论背景出发,探 讨了科学证据认识论 的逻辑框架。根据科学 证据在真相发现中的功能,可以从内在方法和外在方法两个方面来审视 科学证据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在的认识论由科学证据本身的属性所决定, 旨在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认识科学证据的有效性,从可再生性、因果关系、不确定性和错误率来认识科学证据的可靠性;外在的认识论是由在真相发现过程中科学证据自身以外的因素决定,包括科学 专家的可信性以及认识主体对科学证据的信念与确证。因此,文章认为基于科学证据的真相发现是对认识主体

2、的合理信念进行确证的过程。关键词:科学证据、内在认识论 、外在 认识论伴随着人类社会惊人的科学技术进步,新的事实确认方式已经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挑战传统的事实认定法:大到汶川地震遇难人员的身份识别、三鹿奶粉事件的调查等社会问题,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笔迹鉴定,无不涉及科学证据。科学证据把很多用人类自身方法不能知悉的事实真相呈现在我们面前。但是,科学证据在带给我们真相过程中,随之也带来了许多的困惑和争议。这些困惑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科学证据?科学证据认识论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如果说“对科学证据进行的任何研究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多学科研究” , 1那么,科学证据的认识论研究就是科学、

3、哲学(主要是科学哲学和认识论哲学)以及社会科学(如法律)等多学科的跨学科研究。本文从科学证据认识论的理论渊源出发,根据科学证据生成的特征提出了科学证据认识论的逻辑框架,并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对科学证据认识论进行了系统构建,旨在为评价科学证据提供一个认识论上的分析框架。一、科学证据的认识论渊源科学被定义为使用证据构建自然现象可试验的解释和预测,以及通过这一过程产生知识。 2科学活动源于观察,但只有对世界的观察并不能导致科学知识。科学知识的形成是通过对科学事实的发现而不是构造来实现的。 “认识论”一词来源于希腊语 pistm 和logos, 前者的意思是“科学” ,后者表示对某事物的理论和批判研究

4、。 3这说明认识论生来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事实调查模式下的证据管理研究” (项目批准号:70873134) ,教育部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证据科学的理论体系与应用研究”(项目批准号:06JZD0011)的阶段性成果。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流动站、证据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政法大学)。作者在伦敦学院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of London)作访问学者期间曾与 William Twining 教授、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的 Phillip Dawid 教授以及牛津大学 (Oxford University)的 Dirdre Dw

5、yer 博士,就科学证据认识论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本文的许多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与他们的交流;韦恩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的 Erica Beecher-Monas 教授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的Edward J. Imwinkelried 教授阅读了文章的初稿,并提出了许多修改建议,在此一并特并表示感谢。1 Erica Beecher-monas, Evaluating Scientific Evide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Intellectua

6、l Due Proc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2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Institute of Medicine (NASIM), Science, Evolution, and Creationism, (2008) 10.2就与科学有着某种联系,甚至有人认为“认识上的理论旨在揭露科学中的规范假定” 。 1因此,科学证据的第一个认识论渊源就是科学认识论。在戈德曼(Goldman)看来,认识论的第一个任务是描述或表达我们的习惯的特征。而且这种任务是一种“科学”的任务,至少是一种应该被相关的科

7、学研究所报告的任务。认识论的第二个任务是对更充分、更完整和更系统的认知规范的阐述,以某种方式超越我们幼稚的认知技能。因此,他认为认识论必须把科学性和规范性结合起来,并总结出科学认识论有两个分支:描述性的(descriptive)和规范性的(normative)。描述性的科学认识论旨在描述我们日常的认知评价,规范性科学认识论继续认知判断的实践,或者阐述这种判断的系统原理。 2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就是关于科学认识论的研究,并且围绕着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两大主题而发展演化。科比(Corb)对戈德曼的科学认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所谓新版的规范性科学认识论。规范性科学认识论的一个假设是认识活动是受规则控制的(r

8、ule-governed) 。其基本特征有:第一,规范性科学认识论必须延续我们习惯的认知实践;第二,规范性科学认识论不仅能够而且必须是规范性的;第三,规范性科学认识论以一套方式科学地形成,即,一是科学认识论必须考虑这种局限:我们在神经和功能层面的知识基于故意层面上为真的东西;二是把科学认识论视为这样一门学科:依靠一些意图科学(intentional sciences) 、从个体和社会两种观点关注认知实践,以及倾向于强调规范价值及我们认知能力和实践的改革建议。 3 科学证据认识论的第二个渊源是证据主义认识论。认识论的证据主义旨在强调证据在知识中的地位,把知识明确解释为一种信念与证据之间的关系,主

9、张信念的确证是由认识者有关该信念的证据的性质决定的,即“知识要求证据” , S 对P 要有知识,则S 对P 之信便需要有足够好的证据来支持。 4证据主义认识论为科学活动提供了整体上的形式化解释,从证明机制的角度来认识科学证据。在过去三十年中在认识论问题上的自然化转向为我们理解科学证据提供了另外一条富有成效的路径。自然化认识论是自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认识论研究的一种新的进路,其产生的缘由是解决传统基础主义认识论在回答科学的本质问题时遇到的困难,其核心意图是密切自然科学与认识论之间的关系,进而弥补科学与哲学之间的鸿沟。对于自然化或自然主义认识论,人们很难给出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这是因为“自然主义

10、与其说是一个体系或一种学说,倒不如说它是一种态度和方式: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方法和方案” 。 5自然化认识论的大部分观点都可追溯到奎因的自然化的认识论一文。奎因通过批判经典逻辑实证主义的两个教条(还原论的教条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区分的教条)把科学学引向了自然主义新路径,对认识论进行科学化和经验化改造。奎因在该文中指出:“认识论,或类似认识论的东西,只是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因而是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一种自然现象,也就是研究一种自然的人类主题。这一人类主题把特定的受经验支配的输入例如特定辐射模式的频率分布与满足时间和主题陈述的输出作为对三维世界及其历史的描述。我们提倡对这种川流不息的输入和

11、输出的关系的研究,这正是我们提倡认识论研究的原因 ”。 6我们在此并不讨论自然化认识论的各种纲领,但无论是从奎因的论述还是其后继者或批判者的争论中,我们应该注意到自然化认识论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认识3 A. Virieux-Reymond, Introduction lpistmologi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France, (1972) 7-8.1 Michael A. Bishop and J. D. Trout, Epistemology and Psychology of Human Judg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12、005) 8.2 Alvin I. Goldman, Epistemic Folkways and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Philosophical Issues, Science and Knowledge, 3 (1993) 272-273.3 Josep E. Corb, In Defense of a Normative Scientific Epistemology, Philosophical Issues, 3 (1993) 304-305.4 Earl Conee & Richard Feldman, Evidentialism: Essay in

13、Epistem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296.5 Randall John Herman, “Empirical Pluralism and Unifications of Nature”, in John Ryder (ed.), American Philosophic Natur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Prometheus Books, (1994) 121-140.6 W.V. Quine, Epistemology Naturalized, in Ontological R

14、elativity and Other Essays, 6th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82-83.3论不应当从自然科学外部,而应当从自然科学的内部,即利用自然科学的发现,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说明科学认识的合理性。我们认为,自然化认识论关于认识论不应该从自然科学外部,而应该从自然科学内部,利用自然科学的发现,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说明科学认识的合理性的观点,为科学证据的理解评估提供了认识论上的路径,尤其是为科学证据认识论的内在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然而,由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无法脱离社会环境,因此在自然化认识论之后,关注认识主体之间协作与

15、互动的社会认识论就应运而生。这就催生出了科学证据认识论的第四个渊源。有学者认为社会认识论仅仅是自然化认识论的一个分支,它不仅关注个体认知者,还关注灌输信念的社会过程和实践。自然化的个人认识论主要取决于关于人的感知器官的经验科学,而自然化的社会认识论必须考虑对信念灌输的社会机制加以审视的经验科学。 1我国有学者认为社会认识论是相对自然化认识论而言的,是对认识论的社会学研究。 2这种看法有待商榷。我们认为,更清晰地说,自然化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是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就像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从不同侧面反应经济运行规律一样。自然化认识论为我们从内部认识科学证据提供了路径,自然化认识论的社会化在运用科学证据认

16、定事实过程中从外部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方法。二、科学证据认识论的框架在科学探究领域,科学家们也使用科学证据:他们通过观察和经验证据,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或提炼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但本文的科学证据主要是指在科学应用领域中,基于科学理论、采用科学方法或运用科学仪器设备获得的用于证明个案中某一具体科学主张的科学结论。在科学应用领域,科学家们利用科学研究领域得出的科学理论,运用科学仪器或设备对具体个案中的证据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形成一个意见或结论(如图 1 所示) 。这一结论就是科学证据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根据这一界定,我们可以归纳科学证据的内涵或要素为以下四个方面:(1)所有科学证据必须基于某一科学原理或

17、者科学知识;(2)必须运用具体的材料或对象;(3)必须运用科学方法;(4)必须有一个形式上的意见或结论,这一结论可能是概率形式的,甚至是否定形式的。1 Ronald J. Allen and Brian Leiter,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the Law Of Evidence, Virginia Law Review, 87 (2001) 1497.2 郑祥福、洪伟:认识论的自然化之后哲学视野中的智能及其模拟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283 页。4科学方法科学家观察、经验证据科学理论或科学知识(1)科学探究领域观察、证据材料(2)

18、科学应用领域(科学证据所支持的结论)(科学证据的表现形式)内在认识(自然化认识) 外在认识(社会认识)科学方法(3)图 1 科学证据认识论的框架意见或结论(4)待证事实主张科学认识论人们面对科学证据的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相信这个证据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他必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我相信提出证据的专家吗?二是这个证据本身是真实的吗?而回答“这个证据本身是真实”的问题,他就要考虑证据本身的可靠性。由此,根据科学证据的内涵,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勾画出科学证据认识论的两个层次:内在认识论和外在认识论。 1(1)科学证据本身的真实性本质上属于科学真相的范畴,因此,科学证据的内在认识论由科学本身属性(

19、科学原理与科学方法)所决定,它是一条自然化认识的进路。但与一般认识论不同的是它与科学方法密切相关,或者说科学方法是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证据内在属性的直接认识主体是科学家,其他的是间接认识主体,他们需要通过科学家来认识。因此,内在认识论还包含专家对证据本身的认识。(2)在外在方面,对科学证据的认识与认识主体对专家结论或意见(包括对专家本人)的认识与判断标准相关,体现了社会认识的维度。其中认识主体对专家结论或意见的认识与判断就涉及科学证据的可采性标准。因此,科学证据认识论是科学证据可采性的基础。三、科学证据认识论:内在方面科学家们明确地区分了有效性(原理支持它所要表现的吗?)和可靠性(应用

20、原理能产生一致的结果吗?) 。有效性是某事判断测量它的意义的程度,反应准确性,而可靠性意味着重复性。科学证据认识论的内在方法旨在从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认识科学证据的有效性,从可再生性、因果关系、不确定性和错误率来认识科学证据的可靠性。(一)科学有效性:科学原理与科学方法1 本文所称科学证据的内在认识论和外在认识论与当代认识论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流派是有差异的。在知识如何能达到它的确证性方面,内在主义流派主张通过把握认识者的内在认识状态来实现,而外在主义流派认为它依赖一个可信赖的认识过程。而科学证据的内在认识论和外在认识论是基于其机构而作出的划分,是其认识论中两个层次。5科学有效性旨在回答“证据真

21、的为问题提供了答案吗?当人们考察有效性时需要考虑实验或调查的设计、测量、提供结果的方式、结果的解释和结论。传统的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认为建立科学理论所需要的证据来自观察,尤其是肉眼的观察。过去 40 年来科学哲学家们得到的一个教训是通过简单的肉眼观察经常不能获得科学中的证据,而通过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尖端的研究技术进行的观察却可以。而这些仪器设备都蕴含着相应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科学原理又称科学理论,是科学家在科学实践中借助一系列概念、判断总结出来的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它不是事物个别的、表明现象的反映,而是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性的反映,是一类事物共同点的抽象和概括。 1科学原理是科学证据科

22、学性的主要来源,科学原理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的主要功能是它的解释和预见功能。回答科学中的关于真相的主张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学方法和标准。从 17 世纪的笛卡尔到20 世纪的卡尔纳普,认识论已经涉及到现代物理学特征的探寻方法。逻辑经验主义强调科学理论的证实性原则,确立了科学认识的方法,认为“一个陈述的意义是由它能够被证实的方法确定的”。 2科学方法与科学原理密不可分,但科学方法更强调科学证据获得的途径。韦伯词典把科学方法定义为“系统追求科学知识的原理和程序,包括问题的确认和阐述、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资料以及假设的阐述和验证。 ”3通常的理解,科学方法意味着在一个可检验的假设中构造一个关于事物如何运转的想法

23、,检验假设是否为真,并用数学术语表示所有的测量和数据。对于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而言,一个事实发现与用于发现它的方法一样重要。构思甚佳的科学方法能让观察为研究人员设立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有用的和具有信息量的答案。对于科学家来说, “科学方法”中的关键词汇是“方法” 。方法论研究设计、度量和程序的逻辑是产生科学知识的引擎。但科学界不存在整体的科学方法,不存在整体上确定的规则用于在科学中决定它的有效性。 4另外,也不存在供所有人使用和只供科学家使用的推理模式;不存在综合性的特征化的归纳逻辑;没有任何命题或它的否定命题能够保证任何程度。 5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使用不同的方法,甚至同一领域的科学家也在使用不同的方

24、法,即使是当代的复杂性科学方法论也难以应用于每个科学领域。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这种方法论差异。因为科学研究就有一定程度上的方法论模式(如科学中普遍使用的唯 物 辩 证 法 和 回溯推理等) ,而且认识论也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一般性的解释。这样,我们可以总结出关 于 科 学 的 一 般 研 究 方 法 的 科 学 方 法 论 理 论 , 探 索 科 学 方 法 的 一般 结 构 , 阐 述 它 们 的 发 展 趋 势 和 方 向 。 总 之 , 科 学 研 究 在 遵 循 哲 学 上 的 普 遍 方 法 论 同时 , 既 形 成 了 以 自 然 科 学 方 法 论 即 研 究 自 然 科 学 中 的

25、 一 般 方 法 为 特 色 的 方 法 论 ( 如 观察 法 、 实 验 法 、 数 学 方 法 等 ) , 又 随 着 自 然 科 学 的 发 展 出 现 了 许 多 专 门 的 新 方 法 ( 如 控制 论 方 法 、 信 息 方 法 、 系 统 方 法 等 ) 。(二)科学证据的可靠性对于科学家说,可靠性涉及每次把同一方法应用到相同事物时得到同样结果的能力。与可靠性评价相关的因素有可再生性(reproducibility) 、因果关系、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错误率。1、可再生性1 彭漪涟:事实论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年版,第 193 页。2 艾耶尔:哲学中的变革 ,上海:

26、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年版,第 56 页。3 Mish et al. (eds.), 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Springfield, Merriam-Webster, 1990.4 Erica Beecher-monas, Evaluating Scientific Evidence: An Interdisciplinary Framework For Intellectual Due Proc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6.5 Susan Haack, Inquiry a

27、nd Advocacy, Fallibilism and Finality: Culture and Inference in Science and the Law, Law, Probability and Risk, 2 (2003) 213.6科学中的可靠性指结论的可再生性,判定一个实验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即使用相同的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测量得到相同的结果。波普尔曾指出:“只有当特定的事件按照一些规则或规律性重复发生,如在可重复的实验中,我们的观察在原则上才能被任何人所检验。确实,只要按照预先规定的方式来实施一个适当的实验,科学上重大物理效应都应该被任何人有

28、规则的重复” 。 1然而,结论是可重复的并不意味著它们是正确的。一个可靠的测试能在相同的环境下反复进行并产生同样的结果。结果可能是一致地错误,但那是有效性的问题,而不是可靠性问题。 2另一方面,如果结论不可重复,那么就意味著方法论出了问题。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依赖于自然规律是普遍和永恒的假定。只有在这个预设下,实验才有可能在任何空间和时间中呈现出相同的现象。然而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的假定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假定,因为在实际的实验实践中很难完全重复或复制一个实验。这表明科学知识的可重复性是一个弱原则,它并不意味着对每一科学知识都可以从实践中能得到实现。2、因果关系在利用科学证据证明科学事实主张的过程中

29、需要运用科学论证,这种论证旨在阐明一种因果关系。从证据性的输入到信念之间的实际因果关系轨迹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形成信念的实际因果关系轨迹处于经验科学的范畴内,而不是被视为仅仅是进行概念分析的哲学范畴内。 3因此,奎因建议用对感知输入和理论性输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的经验研究来取代它。 4在某些情况下,因果关系的证明对科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决定因果关系需要判断,在这一点上,目前的科学常常不能提供一个确定的、清晰的答案。而且关于因果关系的主张不能单独通过计算得到。决定因果关系必然地要求我们反事实地思考,从没有出现的可能是欺骗性的事物中得出推论。如果我想知道某工厂的化学放射性在其所辐射

30、的范围内是否导致内分泌疾病的增加,那么一个关于因果关系的完整证明只能来自于实际世界中某人患病的增加与想象世界中相同人除了暴露在放射性以外确实有同样经历的比较。如果在可能世界中疾病的出现没有增加,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说化学放射性引发了疾病,因为暴露在放射性下是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之间的唯一区别。 5涉及到每一个具体的科学证据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例如,在死因分析中,因果关系有多个层次:直接死因、根本死因、辅助死因和死亡诱因。 3、科学的不确定性长久以来人们一致接受这样的信条:科学就是真理。人们总是把科学理论同“正确的” 、“可靠的”和“不包含任何错误的”联系在一起。然而,20 世

31、纪初的科学革命动摇了人们的这一信念,以致于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理论可证伪性的思想:“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 6当然,我们应该看到,可证伪性并不只包含否定,也包含进步。科学证据不能通过确定的证明或证伪在科学界被称为“非充分决定(underdetermination) ”在科学哲学中,这一情形是科学理论评估“最明显”的和“最麻烦”1 K. R. Popper,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Routledge, (2002) 23-24.2 Kenneth R. Foster and Peter W.

32、 Huber. Judging Science: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Federal Courts. Lond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99) 111.3 Ronald J. Allen and Brian Leiter, Naturalized Epistemology and the Law Of Evidence, Virginia Law Review, 87 (2001) 1496.4 W.V. Quine, Epistemology Naturalized, in Ontol

33、ogical Relativity and Other Essays, 6th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83.5 Margaret A. Berger and Lawrence M. Solan, 2008, The Uneasy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Law: An Essay And Introduction, Brooklyn L. R. 73 (2008) 849-850.6美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傅季重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年版,第 318 页。7的问题。 1

34、不管什么情形,当科学研究成为个人的事实陈述时,科学家最能做的就是用概率和统计术语来陈述。 2吉利斯(Gillies)把概率分为逻辑概率、主观概率、频率概率和倾向性(propensity)概率,并把逻辑概率和主观概率统称为认识概率(epistemological probability) 。 3客观概率或物理概率是世界的特征;认识概率是关于世界信念的特征。它测量一组证据证实或证伪一个假设的程度,并表达假设与支持或消弱它的证据之间的关系。主观理论把概率看成某个个体所持有的实际信念的程度,而逻辑或认知理论把概率当作对一个由证据确证的假设的理性信念的程度来分析。对科学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的程度进行划分就

35、像对地震的强度进行级别划分一样。科学证据的不确定性来自一下几个方面的局限:第一,科学原理或方法本身。例如测谎证据的原理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的心跳、脑波、呼吸、声调等生理数据变化与被测人意思表达是否真实存在着线性关系,显然,这一原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第二,科学家本人。科学家也是容易犯错误的人。尽管毫无疑问有些科学家是铁石心肠和神经麻木的,但有些是热情的对于他们的科学问题、对于有前景的理论、对于他们被引用的情况,等等。依据科学家们自身的科学训练、对怀疑主义的个人倾向、他们的政治或宗教观点,也可能依据他们的经济利益,一个科学断言可能被一群科学及视为“不可能”或“不太可能” ,被另外一群科学家视为“可能但

36、仍未得到证明” ,还可能被其他的科学家视为“有可能” 。第三,客观条件三个方面。由于不存在能保证科学的每一步是真实可靠的科学方法,因此,科学证据生成过程中的观察通常需要高度的技能,而且经常需要运用精致的仪器设备,这些仪器设备本身也是基于其他的科学理论而生产出来的。4、错误率科学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错误率上反映出来。例如,一些关于指纹水平测试的研究表明了鉴识科学(forensic science)试验中的错误率问题。有研究表明指纹的误测率(假阳性)至少在 2%以上。 4也有研究表明测试的误测率达到了 20%。 5最近的研究表明更多的测试结果总体误测率为 0.8%。 6尽管不同的研究结果相

37、差甚远,但指纹水平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或者误测率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鉴识科学检验的制度结构是某一个实验室垄断了对送来的所有证据的分析:一旦实验室接到这些证据并进行了分析,其他的实验室就不可能对这些证据进行检验。那么,定期随机地把证据送给多个实验室将打破这种垄断。这就是鉴识科学实验室中的“民主认识(democratic epistemics) ”。 7但是“民主认识”并不是万能的:在有些情形下它可能降低信息的错误率,但在另外一些情形下它却有可能增加信息的错误率。库普尔(Koppl)与它的同事们特意设计的两个实验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们的实验还得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为了提高鉴识科学实验室

38、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不必要提高单个实验室的可靠性。 8这一结论显然与我们的直觉相违背。库普尔并没有对这一结论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他们认为,在鉴识科学中应用可靠的社会认识论观点能够产生新的制度设计从而降低鉴识科学中的错误率。 9在科学中,有很多方法计算错误率,1 E. Mcmullin, Underdertmination, J. Med. Philos, 20(1995)233, 241.2 David L. Faigman, 2008, Scientific Realism in Constitutional Law, Brooklyn L. R. 73(2008)1072.3 Donald G

39、illies, 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Probability, Routledge, (2000) 194.4 J. L. Peterson and P. N. Markham, 1995, Crime Lab Proficiency Testing Results,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40 (6) (1995)994-1029.5 D. Grieve, Possession of Truth, Journal of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Vol. 46(5) (1996) 521-528.6 S

40、. Cole, More Than Zero: Accounting For Error In Latent Fingerprint Ident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 Criminology, 95 (3) (2005)1030, 1034.7 Roger G. Koppl, et al, 2008, Epistemics for Forensics, Episteme: Journal of Social Epistemology, 5(2) (2008) 42.8 Roger G. Koppl, et al, 2008, Epist

41、emics for Forensics, Episteme: Journal of Social Epistemology, 5(2) (2008) 148-154.9 Roger G. Koppl, et al, 2008, Epistemics for Forensics, Episteme: Journal of Social Epistemology, 5(2) (2008) 141.8其中最常见的是标准错误(Standard error) ,它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得到:nsSE其中 s 表示样本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n 表示测量数量。而标准差又由下面的公式计

42、算得到: nx2)(其中 x 表示单个的测量。可见,增加检测次数可以减少错误率,从而增加可靠性。科学证据的错误主要来自人的错误、设备的错误和对象的错误。例如在断定某一特定实验室的酶探针化合所产生的准确检验图谱对犯罪现场的样本适用之前,需要考虑有关 VNTR 检验图谱的研究是否存在样本错误(如样本被调错) 、是否受到环境状况和污染情况的影响,该实验室是否拥有一般经验,以及对这些探针检测方法的精通熟练程度、统计分析及概率计算错误等。四、科学证据认识论:外在方面(一)科学专家的可信性在事实探究过程中,如果证据涉及到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就必须借助该领域的专家来对证据或事实作出判断或解释。例如,在诉讼中

43、,辩护律师常常要求一个精神病学专家出庭,证明刑事被告人在作案时(特别是当犯罪行为异常或离奇时)精神失常。同时控方也总能提供精神病专家同样自信地证明被告在犯罪时精神正常。科学专家的任务主要是介绍专门知识或者利用专门知识分析、认识已有的证据,推断未知的事实。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使得“科学” 、 “科学的”及它们的同源词经常被用作各种目的的认识论赞词来表示“优秀的、可靠的、良好的” 。这些敬词的使用促使一种观念的产生,即科学证据是一种特别可靠的特殊证据;科学必须把它的巨大成功归功于唯一可靠的推理模式或科学家使用的探究程序,也就是所谓的“科学方法” ;科学家必须是铁石心肠甚至是神经麻木、刻板的“客观性”

44、那种人。然而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 1科学专家虽然因职业身份容易树立并维持一个诚实且有能力的声誉,对某一专家任何公开的批评都可能损害其作为专家的职业生涯,降低其学术声誉,有时这种损害是致命的,但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是诚实的,甚至有人认为专家比其他证人更容易出问题。 2例如在司法实践领域专家伪造证据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根据美国西弗吉尼亚高等法院的一项的调查,该州刑事犯罪实验室的前主任、血清学家特鲁珀弗雷德 蔡恩( Trooper Fred Zain)曾在 1979 年到 1989 的十年间为 134 件案件伪造检验结果。 3科学专家在生成科学证据的过程中并非仅仅以自己抽象思维按照科学规律或科学原理进行认

45、识活动,应该承认科学家自身上的主观上的非理性因素对检验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因素主要包括科学家主观上的偏见或利害关系、科学家的性格和品格以及科学家所处的制度和人文环境等。 4在某些情况下,专家鉴定更关注鉴定内容所包含的社会利益关系,1 Susan Haack, 2006, Scientific Secrecy and “Spin”: The Sad, Sleazy Saga of the Trials Of Remune, 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s, 69 (2006) 50.2 美罗纳德J艾伦等: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张保生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6、2006 年版,第 726 页。3 W. Va. Supreme Court,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W. Va. State Police Crime Lab (Investigative Report), Serology Division, 438 S.E.2d (1993) 501.9而较少关注内容所指向的科学事实。例如,由神经病科医师开出的除了神经性疾病的诊断外,任何精神病诊断都不是或不可能是根据病理学做出的。相反,所有这些诊断都是根据非医学的因素,也就是经济上的、个人的、法律的、政治的或社会方面的考虑和动机做出的。因此,精神病诊断既不是指解剖或生理上的损害

47、,也不是指引发疾病的动因,而是暗指人的行为和与人有关的问题。 1(二)对科学证据的信念与确证信念是认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哲学上对信念的分析集中在寻找某事成为一个信念的充要条件。这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探询信念的确切含义。也就是说,当人们说“我相信”时,他实际上是什么意思?二是考察信念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我相信”与“我知道”有什么区别?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探究信念是如何被修正和确证的。面对科学证据,人们的信念是什么呢?也就是为什么会相信某一科学证据呢,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信念?如何改变自己的信念?科学证据的外在认识论都必须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1、信念与知识:传统知识论的缺陷在西方哲学中

48、,对信念论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 2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那里,就已从多方面探讨了信念问题,包括信念的性质、对象及其与知识的关系等。此后一些重要的哲学家,如奥古斯丁、康德等也对此有所论述。那么,什么是信念呢?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论述到:“信念不过是心灵的一种坚定的同意。 ”3信念经常以命题“我相信”的形式表示。当我们相信某事时,我们会根据这些信念去行动,也就是说,信念是人们行动的一种理由。但信念不是一种行动或活动,只是一种行动的倾向。信念不是一种象高兴、惊讶之类的情绪,也不是我们所感觉的东西,它能潜在逗留但不被观察到。当相应的问题出现时,相信是一种以一定方法作出回应的倾向。人们可

49、以相信真命题,也可以相信假命题,但这并不说明信念有真假。当某人相信一个假命题时,他的信念仍然存在,只不过他相信的对象是假的,而不是说他的信念是假的。所以,在当代认识论中,有三种尝试来决定一个信念是否是“真实的”信念。它们被描述成可靠性、内在一致性)和融贯性。哲学家们已经表明没有一种尝试足以决定一个信念是合理的。 4我们对某一证据拥有的信念程度越高,在静态方面意味着我们更自信地持有这一信念,而在动态方面表示改变这一信念更加困难,这时的信念度就等于对改变信念的抵抗程度。尽管哲学家们一般都承认信念是有程度的,但由于带有不同信念度的类似信念常常被分开表示,因此常被视为不同的信念。哲学上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信念有真假之分:相信一个真的命题则为真信念,相信一个假的命题则为假信念。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我们认为, “真信念”或“假信念”是一个虚伪的概念。无论人们相信的命题是真还是假,他的信念总是存在的,因此,信念没有真假,只有程度之分。此外,奎因区分了“相信某事物为假” (disbelief)和“不相信某物4 例如我国的医疗事故鉴定中主要是同行之间对医疗行为的评价,且确定医疗事故等级可能影响责任人(医生)今后的晋升和执业。因此,这种制度和人文环境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