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ppt

上传人:ga****84 文档编号:321521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3.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老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老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老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老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老 子,道德經,明代張路老子騎牛圖,有關老子的史料與傳說,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 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是春秋時期時人。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説後被 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爲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 擬,並認爲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老子的基本資料,老子的籍貫是楚國苦縣(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 厲鄉曲仁里,鹿邑縣境內仍有老君台遺址。 (另一說法是安徽渦陽,老子東太清宮是渦陽一處 重要的人文景觀,是佐證

2、老子故里在渦陽的重要證 據。)曾經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據說 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後西出函關,被關令 尹喜求留,留下千言道德經才放行,末年不知 所終。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老子的成就,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 傳2000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 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 言最多的一部作品。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 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老子的成就,在

3、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心性)命(身體)雙 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 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 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稱老子。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 則無不治。,第三章今譯,不標榜賢才,使人民不爭功名不珍貴難得的財物,使人民不做盜賊不顯耀可貪的事物,使人民不彼惑亂。 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要淨化人民的心思,滿足人民的安飽,磨損人民的心志,增強人民的體魄。常使人民

4、沒有偽詐的心智,沒有爭盜的欲念。使一些自作聰明的人不敢妄為。 以無為的態度處理事務,就沒有不上軌道的。,第三章釋義,這是老子對政治社會的思考,他所著重的是社會紛 亂如何從根本上就不發生,如何還社會一個樸 實的秩序,一個寧靜、不紛亂、無盜賊的祥和社 會才是老子心中所預設的社會理想。有的行為一定蘊藏著無的意義,善的 意念一定引發惡的效應,這就是有無相生 原理的具體義涵。,第三章釋義,聖人治國,為建立典常,所以舉出尚賢的標的, 殊不知,賢者一人誕生,非賢者遍佈天下,尚賢 的措施反而引發非賢者的心思萬千,基於對人性慾望 私心的清楚透視,為免更大的難堪發生,不如不尚賢。君王如果常拿難得之貨來炫耀,那就表

5、示君王酖溺於 此,間接告訴臣子應該搜括更多的美貨來討君王的歡 心,或者造成人人爭相保擁美貨,豈不正好引人為盜。人人心中充滿了爭心慾望,只要稍稍引動必然澎湃發 展。為了避免這些不好的效應產生,不如在一開 始就取消這個好的意味的製造,讓存在的環境保 持一個樸素的情狀。,第三章釋義,如果國家讓百姓生活在樸實的社會中,沒有什麼引 人激動的美好,讓他們好強、好勝、好名、好 利的心志意識降低,僅僅專注於生活的溫飽康健, 那這才是治國的標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在這樣的國境中,根 本沒有任何私心爭奪的情境條件常使民無知 無欲,讓好慾之士無從騁欲其智,如此天下豈不 太平使夫智者不敢為

6、也。當一切條件情境被控制在一個樸實、無欲、不爭的 境界中時,聖王的政治理想便得以 實現為無 為,則無不治。,老子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梲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第九章今譯,執持盈滿,不如适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富貴而驕,自取禍患。功業完成,含藏收斂,是合於自然的道理。,第九章 釋義,生存的真相有本然的、有外加的,老子認為名、 利、財、勢等都是外加的,但是這些外加的東西, 基於人性的貪欲,都會在人生活動中自動湧現,只 有有智者才能謹守本然的而不湧現外加,而愚者卻 是致力於外加,這是危險的。反者,道之動(正

7、、反之間游移出入,是道 的運行特徵)因人性貪欲,好求必將導致 多喪,所以我們應趕快退讓,謹慎地隱匿 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第十八章今譯,大道被廢棄了,才顯示出仁義。聰明智慧出現了,才有狡詐虛偽。 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國家昏亂了,才出現忠臣。,第十八章釋義,本章是政治哲學的討論。原來我們對仁義的渴望,是因為我們身處於一個大 道荒廢、社會動亂、人性貪婪的時代,所以我們 需要所謂的正義來糾正混亂社會所引致 的痛苦。假使社會原本就是純樸的,那麼我們對仁義甚至毫 無感覺呢!原來我們認為很需要的好東西,我們對它

8、產生迫切 的需要感,是因為我們失去原先更珍貴的寶物, 我們在受苦的當下,只能頭痛醫頭,盲目緊抱止 痛劑來緩解症狀(仁義、大偽、孝慈、忠 臣、)。,第十八章釋義,例如:我們以為美好的對象的出現,其實都是因為 我們早已深陷於一個更糟糕的情境中。國家昏亂 才有忠臣,平時是不需要志士仁人殺身成仁、捨 生取義的,所以忠臣烈士是君王失德時的表徵。我們以往一向歌頌的高貴價值的發生,原來都是因 為我們早已失去了一些更根本的樸實。一個理想 的特出是因為有一個不理想的存在已經發生了。,動動腦,舜VS父親瞽叟、母親、弟弟象屈原VS楚懷王李廣VS漢武帝岳飛VS秦檜 一百年後文天祥VS權臣張世傑、陳宜中(南宋)史可法V

9、S崇禎皇帝、權臣馬士英(明末)科技VS犯罪,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今譯,拋棄聰明和智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 拋棄仁和義,人民才 能恢復孝慈的天性; 拋棄巧和利,盜賊就能自然消滅。 這三條法則是不夠的,要使人們的認識有所遵從:保持樸素,減少私欲。才是一切之本。,第十九章釋義,我們的社會,有沒有因為制訂了聖、智、仁、義、 巧、利等,而變得祥和、純真?社會依舊紛亂。 然而知識份子繼續尋思、繼續補救他們所憂心的亂 象,結果呢?社會還是依然紛亂。所以正本清源之道就是,正視人類心理意識中的必 然騷動之不可遏抑。只有放下吧,回到樸素,回到 平靜,回到無欲無爭的本然,才能重新找回美好的 生存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