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与图形研说材料.doc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321540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间与图形研说材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空间与图形研说材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空间与图形研说材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空间与图形研说材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空间与图形研说材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空间与图形教材研说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研说教材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一类知识。今天我研说教材的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说课标。二、说教材。三、说建议。第一部分:说课标。我主要从新课标对本类知识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和新课标对本类知识所要求的内容标准两个部分来说。(一) 、目标:主要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两部分。1、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

2、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知识与技能方面: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数学思考方面: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解决问题方面: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情感与态度方面: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2、学段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第一学

3、段(1-3 年级):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 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 、识图、作图等技能。第二学段(4-6)年级: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运动和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 基本特征,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变换,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发展测量(包括估测) 、识图 、作图等技能。数学思考方面:第一学段(1-3 年级):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 ,发展空间观念。第二学段( 4-6)年级:在探索物体的位置关系、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 过程中

4、,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解决问题方面:第一学段(1-3 年级):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第二学段(4-6)年级: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所得的结果。情感与态度方面:第一学段(1-3 年级):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第二学段(4-6)年级: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 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成功体验,对自己得到的结果正确与否有一定的把握,

5、相信自己在学习中可以取得不断的进步; 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二)内容标准:我主要从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两个学段来说。1-3 年级学段 :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主要达到能辨认立体模型;认识简单平面图形并知特征;会用简单图形拼图;认识角(特殊角) 。具体来说:(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参见例 1(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

6、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在测量方面,主要达到认识并会选择长度单位;能估量、测量物体长度;认识面积单位会换算;探索掌握长(正)方形周长面积公式。具体来说:(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参见例 2(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参见例 3

7、(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参见例 4(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在图形与变换方面,主要达到感知图形变换;认识会画轴对称图形。具体来说:(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参见例 5(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主要达到会用方位词描述位置;会辨认方向;会看简单线路图。具体来说:(1)会用上

8、、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 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4-6 年级学段: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主要达到了解点线关系、认识各线;认识各角及大小关系;认识特殊三角形;认识立体图形及展开图。具体来说:(1)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2)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3)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4)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5)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

9、。(6)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7)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 。 (8)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9)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 展开图。(10)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在测量方面,主要达到会量角、会画角;探索掌握三角形等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认识体积单位会换算;探索掌握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公式。具体来说:(1) 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 30,45,60,90角。(

10、2)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3)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4)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参见例 2(5)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米 3、分米3、厘米 3、升 、 毫升)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 米 3、1 厘米 3 以及1 升、1 毫升的实际意义。 (6) 结 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7) 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在图形与变换方面,主要达到会画轴对称图形;能对图形进行变换;认识会设计各种变换图形。具体来说:(1) 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

11、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3) 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 90。(4) 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主要达到根据方向距离确定位置;能描述线路图;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相对位置。具体来说:(1) 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2) 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参见例 5(3)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参见例 6(4) 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

12、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第二部分:说教材。我主要从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排体例,知识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三个方面来说。1、教材的编写特点新教材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编写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特点:(1) 、提供现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材注重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或题材,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从事学习的活动。这样的编排,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直观观察和动手操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有关知识建立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归纳有关空间与图形的一些基本事实,显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充分从事相关数学活动的机会。(2) 、有序安排内容,循序渐进发

13、展教材按认识图形、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方面,由简单到复杂安排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逐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3) 、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积累空间感知、观察活动。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是小学生获得初步空间观念的主要途径之一。、实物、模型操作。空间观念的形成,仅依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动手操作。、绘图操作。绘图操作因它带有更多的抽象成分,所以是一种比实物、模型操作更高层次的操作活动。学生绘制图形已经是数学意义上的几何形体,因此绘图操作是建立和巩固几何概念的有效手段。(4) 、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突出数学知识方法

14、的内在联系。教材注意精心选择问题,特别是结合学生已有的有关“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逐步提高学生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方面知识的相互联系的理解,加深对已有知识的认识。2、教材编写体例和编写意图:教材每一小节都通过百节虫的形式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例题: 主要通过情境图的呈现和问题引导来呈现(通过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引出例题所要探究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小精灵的问题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探究的核心问题,提高探究效率)(2) 、做一做: 包括试做题和数学史两个部分(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法则、公式的理解,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形成了熟练的技能。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理

15、解和掌握的情况)数学史(数学史的教育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把握和了解数学家们的原始思想,感悟数学思想的魅力。 )(3) 、 练习 主要分为巩固性练习、发展性练习、综合性练习三个层次。(练习题分成不同的层次,逐步提高要求,目的是为了体现训练过程和因材施教。巩固性练习是一些模仿例题的单式练习,属于基础知识训练;发展性练习是一些对比、混合性练习,属于基本能力的训练。综合性练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些练习题。 )(4) 、整理和复习 整理 复习 (先整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以及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的联系,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知识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

16、1):图形的认识一上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P32)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首次出现线段。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材的联系:这部分是今后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及周长的重要基础。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 : 37 页的第 5 题。 用球

17、是否可以画出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正确理解。 一下第三单元 图形的拼组(P27)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联系: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二上第三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P38)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用尺画角;认识直角,用三角板判断和画直角。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18、,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材的联系:本单元内容是下学期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做基础二下第三单元 锐角与钝角(P38)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学习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三上 四边形(P34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教材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是小学生开始学习空间与图形的最基础

19、的知识之一,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打好基础对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课本例 1 中可能有的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三行第二个图形也是四边形通过本例,学生对小学阶段出现的各种特殊四边形乃至一般四边形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四上第二单元角的度量中关于各种线的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使学生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相关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第四单元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P64):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20、的特征。 2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教材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学生已经在三上初步认识,在这儿是利用平行的概念让学生从数学化的角度进一步认识,而梯形则是第一次认识。五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P27)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教材的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1、学生往往因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以至在计算中出现错误。 2、例 3 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单要求学生凭观察去学习,很抽象,比较

21、难以接受。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圆 主要学习圆的基本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画圆;圆周率;圆的周长与面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认识圆,掌握圆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积。 2、测量二上 第一单元 主要学习长度单位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 1 米、l 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 =100 厘米; 教材的联系: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

22、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 1 米、l 厘米的长度观念较难形成。三下第六单元 面积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 1 平方米、1 平方分米、1 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

23、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材的联系:这些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候,特别容易和周长相混淆,所以说,要想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概念的知识,就必须从概念本身入手。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角的度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角的

24、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五上 多边形的面积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利用方格纸和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 2认识简单的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出它的面积。 教材的联系: 本单元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之后学习,学生在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中,要把一个组合图形分解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并进行计算,可以巩固对各种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和面积公式的运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三角形高的画法,能准确找到和画出三角形的高

25、。五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 ,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 1m3、1dm3、1cm3 以及 1L、1ml 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材的联系: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例 3 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如果单要求学生凭观察去学习,很抽象,比较难以接受。3、 图形与位置

26、一下:第一单元位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 、 “前、后” 、 “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 、 “前、后” 、 “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教材的联系:位置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为今后继续学习位置与方 向的知识奠定基础。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位置:习题中遇到这样判断照片中某人的左边或右边是谁时,以照片中的人或看照片的人为标准,学生把握的不好。 二上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

27、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教材的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为五上从不同的面观察物体打下基础。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镜面的对称现象以及在方格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学生来说都有点困难。 三下第一单元: 位置与方向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

28、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教材的联系:教材把有关东、南、西、北等方位知识的认识安排在本册,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知识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内容。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由于前后、左右等方位概念所具有的相对性,学生观察的方向不同,描述也会不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观察物体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3. 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

29、判断从左边和右边观察者观察到的图形感觉困难。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位置(用数对描述物体的位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 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4、 图形与变换二上 对称 感知轴对称和镜面对称,为下学期学习图形的平移打基础。二下第三单元: 图形与变换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材的联系:平移和旋转(课标要求增加的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为五年级学习图形的变换打

30、基础。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1、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对移动几格造成错觉,会错误地把移动几格理解成两个房子中间的空格是几格,教学中可以通过用学具展示平移过程加以引导。 2、难以区分平时和旋转的现象。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 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 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 90。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 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

31、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材的联系:在二年级学生已经认识了日常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有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能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和它的另一半,这里是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学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学生对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受到了教材的限制,所以很多的同学说是:左右对折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于是我出示上下对称以及把对称的图形斜放,这样学生才理解对称图形的意义. 第三部分:说建议我主要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部分来说教学建议图形的认识: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

32、生熟悉的实物例子。如“物体分类”这一课,主要的任务是直观辨别物体的四种形状及其名称,结合学生日常见到的球、积木块、文具盒和茶叶罐等,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观察、触摸、分类和讨论等活动,形成对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直观感受。注意设计和组织从不同方位观察同一个物体,使学生感受观察方位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一般不同。如桌上放着一个茶壶,四位同学从各自的方向进行观察,请画出四位同学看到的图。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有关图形的知识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如正方形、长方形的展开图在物品包装盒的应用,各种花纹图案的应用等。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是由这些基本几何图形和几何体构成的。2测量的教学建议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

33、境或具体事物出发,展开教学内容。如让学生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注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测量的意义,建立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及对测量单位的选择,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如练一练中,有“对于你的铅笔盒的长度、你的橡皮的长度、你的课桌的长度,你的估计是多少?测量结果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测量一片树叶的周长,通过小组合作提出测量的办法,在合作交流中总结测量的策略。借助测量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如“走一走” 、 “估一估” 、 “想一想”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 1 千米有多长,等括动,帮助学生

34、逐步发展空间观念。3图形与变换的教学建议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让学生体验图形变换的知识,丰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及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如让学生搜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照片和生活中的例子;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平移、旋转、对称的知识设计一些美观的图案等。4图形与位置的教学建议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学生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让学生在操场上辨认方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路线图,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体验。评价建议:评

35、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 数学课堂评价课堂表现评价采取“课堂表现评价表”与课后访谈两种方式。对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用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表包括学生自评,同桌评价,教师评价三种方式。对于学生在课堂表现评价表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课后要及时进行访谈。在现有的班级中学生的成绩

36、有好有坏,教学中要顾及每个学生。对于简单的问题,留给差一些的学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到教师是重视他们的,关心他们的。对于成绩较好的同学,课中留给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给他们。不能回答出来或出现其他的问题,课后要找他们谈谈其中的原因。每个学生都喜欢别人的夸奖和表扬,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表扬和肯定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太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2. 课堂和课后作业的评价。课堂作业是在教师新授新知识后立即在课堂进行模仿、验证、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课堂巡视中要充分给予肯定,赞扬。通过纠正,讨论,辩论等方式来进行评价。这种评价见效快,学生印象深。面对面,不乏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好的评价之一。课外作业也是考察评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的方法。通过课外作业,可以使学生重温课堂上教师的传授过程,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克服遗忘,从而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在我的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过后,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馈,让他们纠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