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221905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口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口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人口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人口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现在,中国人口问题的主要方面,已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质量问题。“独孩政策“ 的问题已经开始表现出来:一是人口老龄化问题;二是人口质量。 人口质量下降,现在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严格控制生育的情况下,人口素质高的城市生育率下降,人口素质低的农村超生,从长期来看可能损害中国的人口素质;二是把人口政策主要归结为控制人口数量,没有把教育列入人口政策。 流动人口和剩余劳力问题,这也是中国新的人口问题。城市和农村同时劳力过剩,这是我国人口问题面临的第二个双重挑战。 中国人口问题,首先是人口数量太大,人口增长过快。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全世界发达国家的总人口(1990 年发达国家总人口为 8.16 亿人)

2、。现在虽然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每年仍净增 1400 1500 万人,即每年增加一个世界大国的人口。未来 35 年,我国人口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势:总人口达 16 亿;有 8 10 亿劳动力;有 2.5 亿老人。这构成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中国人口问题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一个国家内同时存在 “ 人口太多和人口太少 “ 的双重挑战。中国人头上有两颗“ 人口炸弹 “:人口太多,是指现在每年净增 1400 1500 万人。人口太少,一是高质量的人才太少;二是 “中国妇女生育的孩子之少,已经不能替代她们自己了“。 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1997 年,中国 60 岁以上老人 1 亿多,占总人口的 1

3、0%,到 2040 年预计将达 2.5 亿以上,占总人口的 23.79%,60 岁以上的人口是 20 多岁人口的 2 3 倍。 我国 15 岁以上人口中,有 1.8 亿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 15.88%,是世界上文盲最多的国家;问题还在于现在的青少年和今后出生的儿童,他们是 21 世纪前半期的劳动力,教育投入不足,现在初中普及率仅 68%,有 500 万学龄儿童因贫困不能入学,在校生中每年流失小学生 400 多万,每年产生 200 万新的文盲。 现在我国农村有剩余劳动力 2 亿人,城市登记失业人数 525 万人,隐性失业的冗员 2 千万至 3 千万人。有人估计,今后 5 年可能有 3 千万(

4、有劳动能力的人)下岗。 有关计划生育的统计数字 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 1971 年至 1998 年的 28 年间,因计划生育因素减少的出生人口数达 3.38 亿,占同期因计划生育和非计划生育因素共同作用所减少出生人口的 54%。据悉,我国 1971 年妇女平均生育 5.44 个孩子。如按这个水平不变,我国人口总数到 1998 年将增至 18.45 亿人。而由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增长的原因,我国实际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 1971 年的 5.44 个降至 1998 年的 1.84 个,1998 年我国人口控制在 12.48 亿。 研究报告同时表明,我国自 1971 年至 1998 年因计

5、划生育而少出生的大量人口为家庭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6.4 万亿元,为国家节省少年儿童抚养费 1 万亿元,两者合计 7.4 万亿元,接近 1997 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人口死亡率 旧中国人口死亡率很高,约为 2533 ,婴儿死亡率在 200250以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仅有 35 岁。新中国成立的 50 年,我国人口死亡率变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新中国初期到 60 年代末,死亡率属于快速下降时期,由 1949 年的 20下降到 8,婴儿死亡率下降到 50左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 65 岁。第二阶段从 70 年代到 90 年代,是死亡率处于平稳下降的时期。由 70 年代初的 7.

6、6下降到 1998 年的 6.5,婴儿死亡率下降到 33。中国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去年中国城市、农村地区居民的死亡率与上年相比均有下降,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农村人口死亡率高于城市。 去年城乡居民死亡率分别为千分之五点八八和千分之六点零六,而一九九八年的数据分别为千分之六点一六和千分之六点二零。 中国人口老龄化 全国 1%人口调查资料测算,“ 八五“计划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增加 1734 万人,平均每年增加 347 万人,是“ 七五“计划期间年均增长量的 2.25 倍;年均增长率为 4.9%,比 “七五“计划期间的 2.6%提高了 2.3 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 5.56%上

7、升到 6.68%,提高了 1.12 个百分点;年龄中位数提高了3.26 岁。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高生育高死亡、高生育低死亡和低生育低死亡几个发展阶段,尤其是近 10 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生育率又迅速大幅度下降,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基本原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1982 年至 1990 年为初露端倪阶段。总体上,当时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不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只有 4.9%。 1990 年至 2000 年为萌芽过渡阶段。在这段时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将从成年型转向

8、老年型,一个全国性的老龄化时代到来。预计到 2003 年,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 7%,从而进入老龄化社会。 2000 年至 2025 年为加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 7% 左右上升至超过 12%,年龄结构已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类型,彻底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 2020 年至 2050 年为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 12% 上升到 20% 以上,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高度老化。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今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中国老年人口的负担系数是不断上扬的趋势。世纪之交时,大概每

9、100 个劳动适龄人口要负担约 10 个左右的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而到 2050 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 100:30论文关键词 市场经济 计划生育 国家安全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说,它有利于形成对人口发展的新要求,从而促进对人口的合理控制,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人口结构的不断改善,也将为综合治理人口问题提供更为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过,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以及经济社会格局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困难。 市场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和下岗失业人员增多,离婚和再婚人数增加,经济发达地区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人口老龄化

10、进程加快,生殖保健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计划生育组织管理职能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不适应新的形势。这些都给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带来新的难度。本文主要就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出发,对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如何剖析解决这些新的问题。 一、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必要性 1994 年 1 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计划生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要发展,就必须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这绝对不能动摇。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盲目增加,会严重

11、影响人均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是极不利的。 (一)生产力的矛盾观决定当下经济社会条件下必需实行计划生育。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离不开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提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得不到提高,就必然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

12、手段之一。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底子薄,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实现这些历史性的转变,离不开控制人口增长,实行计划生育。 (三)实行计划生育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不动摇,在新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计划生育是为了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使两种生产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是一种宏观调控。把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正是在人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下

13、作出的必然选择,其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社会经济。所以实行计划生育决不是超越历史阶段,而恰恰是我们过去推行计划生育的某些方法超越了阶段。因此,我们不但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抓紧,而且要把计划生育工作抓好。 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 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引发的社会经济变革对人口控制和计划生育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计划生育工作不断遇到过去未曾遇到的冲击。计划生育工作广度增加,难度加大。 (一)目前中国农民生育模式似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模式的影响,尚处在传统向现代化模式的过渡阶段中。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传宗接代”、 “多子多福 ”、 “重男轻女”等传统陈旧的生育观念似对现行的计划生育危害仍很大,一些人

14、似把生育一个男孩作为精神上的最大满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广大地区及经济落后的乡村,思想观念的落后,养老保障事业的滞后,农民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到还是生个独生子最可靠, “养儿防老”观念还很浓厚。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个体经济家庭中,为使家业后继有人,大有“不生儿不罢休”之势,甚至纳妾生子。旧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死灰复燃,离婚率升高,婚外恋增多,都对计划生育产生许多不利因素。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二)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刺激了“生男”欲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初期似以简单扩大再生产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仍以数量为主、质量为辅,这样的经济利益导向使人们对孩子数量有转变的

15、要求,使生育意愿偏离人口控制的要求,计划生育的难度更大,特别是党和国家稳定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从而对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同样造成家庭容易多生且一定要生男为止,给计划生育造成负面影响。 (三)世纪大迁徙拷问流动人口管理能力。人口流动和迁移增加,计划生育管理跟不上,信息化管理不系统,给计划生育工作造成新的难度。人口的空间流动,使流动人口家庭的生育脱离流出地的行政系统监督,而在流入地也游离于行政系统监督之外,使行政约束弱化。特别是生了双女外逃,想再生一个男孩的夫妇对于计划生育干部真是显得有点无奈。 三、如何坚持计划生育国策 针对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

16、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两种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对人口控制及计划生育工作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是一个国家人口完全问题。 (一)人口问题是国家安全问题。我国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并接近更替水平,重要原因是育龄妇女婚龄后移,多胎生育有所减少,但仍可能反弹,加上我国近三亿多妇女有生育能力,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大部分尚未达到要求少育的水平,巩固计生成果还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而且目前我国正处在第三个出生高峰的顶峰,计划生育工作的任务仍然很繁重。因此,要提高干部群众对计生工作的再认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计划生育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加快奔小康步伐的大事,一

17、刻也不能放松。 (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在农村。计划生育俗称天下第一难,而难就难在农村。乡村干部作为计生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执行者,村党支部书记是计划生育第一责任人,他们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村级计生工作的好坏。因此,加强乡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生干部队伍面临着需要转变观念和工作方法,优化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计生工作能力,真正建立起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计生队伍,建立村级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改变村级工作不力、压力不大、责任心不强的局面。 (三)建立农村保障体系。把计生工作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作为社会

18、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把计生工作同勤劳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拓宽经济来源,针对人口老龄越来越严重的状况,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发展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多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解决老年人的后顾之忧,把计划生育工作对党、对国家负责同对群众负责有机结合起来。关心群众的疾苦,多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四)树立社会主义新文明观。计划生育是一场移风易俗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计划生育,要求树立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地生育子女的文明、科学、进步的生育观念,要求家庭的生儿育女服从国家的根本利益,要求人们懂得人口科学知识和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转贴载中心根据已

19、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2007 年初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 2 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1.2 背景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人均占

20、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人口数量、质量和年龄分布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活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对此,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如已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不能体现人口规划的科学性。政府部门需要更详细、更系统的人口分析技术,为人口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长期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仅限于粗线条的定性分析,只能预测年龄结构分布的大致范围,无法用于分析年龄结构的具体形态。随着对人口规划精准度要求的提高,通

21、过数学方法来定量计算各种人口指数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这就是人口控制和预测。 文明生育是计划生育的必由之路摘要:生育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能够起到加快、促进和发展的作用,这是实践的需要和群众的呼唤。-些地方开展了创建生育文明县、乡、村的活动,有力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生育文明是一面主题鲜明的旗帜,引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 关键词:生育;文明;计划生育。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再一次强调了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

22、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阔的世界眼光,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人口和计划生育如何把握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如何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工作重心,如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找准位置,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做出贡献,是每个人口理论工作者和人口计生实际工作者不可回避的、必须作出回答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就生育文明-计划生育的前进方向 -谈几点认识,愿与同仁共议。 一、计划生育与生育文明 所谓生育文明,是指在生育及其相关领域内形成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它是人类社会总文明的重要分支,涉及到生育及相关领域内一切具有时代精神和进步特

23、征的内容。生育文明反映着社会的进步,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组合成人类文明,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重要位置,并起积极推进作用。 具体地说,生育文明包括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生育管理文明、生育服务文明、生育制度文明和生育科技文明等内容。生育文明分为社会和家庭两个层面。对社会而言,主要是建立有利于推进生育文明的制度、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依法管理和优质服务,即制度文明、管理文明和服务文明;对家庭而言,主要是依法生育、负责任生育和科学生育,即生育观念文明和生育行为文明。 计划生育和生育文明具有不可割舍的紧密关系。计划生育是生育文明的发端和建设

24、过程;生育文明是计划生育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过去是推进计划生育工作前进,现在是引领计划生育未来的发展。二者紧密相伴,相互促进。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推进生育文明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生育始终被看作是家庭的私事,生育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完全是夫妻俩人的家庭行为,因此,生育处于盲目的、无政府的状态。对此,鲁迅先生曾有过深刻的揭示。他在 1918 年所著热风随感录二十五中写到: “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

25、,也做不了人。“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党和政府面对 5 亿多的人口压力,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萌发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1953 年 8 月 11日,政务院批准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 ;1954 年,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关于节制生育的指示;1964 年,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成立。从此,家庭生育纳入了国家管理,结束了无政府生育的历史,同时也标志着生育文明理念进入萌发期。历史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计划生育步伐加快,并提出了“晚、稀、少“ 的生育政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全党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

26、中心的发展轨道,同时也把中国的计划生育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0 年 9 月25 日,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出了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这是向封建落后的生育观念和生育行为决裂的宣言,是推进计划生育向纵深发展的动员令,吹响了推进生育文明的号角。 历史在前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程乘坐时代的列车一步一步驶向生育文明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对广大群众的生育观念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基本实现了由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向少生优育的现代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从无到有、逐步

27、健全,生育政策几经调整、曰趋完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对生育行为文明起到了显著的规范作用;计划生育奖励政策和生育风险补偿机制的逐步健全,对引导群众文明生育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保障作用;计划生育科学技术进步,改进和提高了手术技术避孕节育方法,研究发明出副作用小、效果好、使用方便的避孕药具,为广大群众优生优育、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提供了技术保障。经过 30 年的积累式发展,生育文明的火种已经汇集成焚烧愚昧落后生育文化的熊熊火炬,照亮了通往现代生育文明的道路。 二、建设生育文明的重要意义 生育文明的提出,第一次把生育文明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列,具有理论创新和科学指导计划生育实践的重要意义

28、。 1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众所周知,物质、文化(精神) 、政治、性与生育构成了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四者缺一不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整合为社会系统,保证人类生存和发展。生育是人类社会男女两性结合、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生产活动。没有生育活动,人类就无法延续生命,随着种族的消亡,人类社会也必然不复存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自然消亡。 生育活动具有多维性和可变性的特点,即由生育决策、生育时间、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质量、生育方式和生育安全等环节组成的生育系统,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

29、发展的运动过程,是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在这个过程系统中,每个环节都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的程度,体现社会制度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生育文明程度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标尺,它可以检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同时,它又从其他三个文明建设中获取营养,发育自身,使其走出愚昧落后“多生劣育“ 的沼泽地,踏上优生优育的希望之路,一步步从初级文明走向高度文明。人类社会就是在这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2生育文明建设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里所讲的人,既是指作为生命个体的人,也是指由个体

30、组成的人口群体;既包括现在的 13 亿人口,也包括未来新增的近 3 亿人口;既涵盖人口数量,也涵盖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既揭示人的生产规律和发展趋势,也揭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但是,这并不等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就能自然而然地践行科学发展观,还必须找到一条路径,承担起科学发展观所赋予的深刻内涵。30 年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践证明,只有建设生育文明,才是最符合客观实际的、最佳的途径。这是因为,生育文明在最高层面上实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接,能够挑起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建设生育文明具有同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关联性;生育文明是联系人

31、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纽带。因此,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就应该树起建设生育文明的旗帜。生育文明建设也是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树立“八荣、八耻“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种探索。3生育文明建设程度是衡量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标志 生育文明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前进方向,也是最终目标。因此,生育文明的建设程度是衡量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标尺,二者高度关联。 生育文明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积累式的发展过程。在生育文明的萌发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相对较低,目标指向集中在生育主体,以控制生育数量为主要任务,工作定位在对人的生育行为的管理上,因此,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带有一定的简单性和

32、强制性。在生育文明发展期,要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必须跟上脚步,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我们提出了“三为主“ 方针,走上了“三结合“的道路,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和生育全方位服务,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明显提升。进入全面建设生育文明时期,随着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确立,生育文明建设程度进一步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转向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入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求社会和生育主体二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建立利益导向机制,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回归群众作为生育的主体的地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服从和服务全党工

33、作重心中找到了位置。所以,生育文明的建设程度既引领着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发展,又标志着它的发展水平。 4生育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为新时期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生育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且能够起到加快、促进和发展的作用,这是实践的需要和群众的呼唤。-些地方开展了创建生育文明县、乡、村的活动,有力促进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生育文明是一面主题鲜明的旗帜,引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社会主义新农

34、村建设的主战场。三、全面推进生育文明建设 生育文明建设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在扬弃传统生育文化过程中,不断注入现代科学文明因素,从低级走向高级的社会系统工程。 1倡导生育文明建设的全新理念 建设生育文明,使生育从愚昧落后走向现代文明,必须实现社会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实现生育文明,要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树立生育文明的全新理念并反映在生育文明建设规划和有关工作文件之中,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并认真组织实施;要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摆正人民公仆的位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向广大群众提供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实现政府与公众、管理服务人员与生育主体的良性互动。 2纳入

35、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目标 生育文明需要引导群众依法生育、负责任生育和科学生育,这涉及到人口和计划生育方方面面的工作。如人事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承担起生育文明建设的历史重任;政策法规部门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要文明、公正执法,为生育文明建设提供法制环境;科技部门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改进和提高手术技术和避孕方法,研究开发和组织生产先进的避孕药具,减少副作用,提供安全有效的技术保障,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需求;规划部门要从发展战略发展角度搜集和整合生育文明的有关信息,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3探索生育文明建设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

36、们已经在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总结出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综合改革的工作机制-依法管理、村( 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形成了建设生育文明的促进机制-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生育系列保险制度计划生育风险补偿机制等;在建设生育文明的实践探索中找到了一些有效载体-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关爱女孩行动、创建优质服务县(市、区 )和生育文明县乡村“三级联创“活动等,这些都为生育文明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封建制度统治时间长、封建文化延续久的国家,滋生愚昧落后的不文明生育行为的社会土壤尚未完全清除,男女不平等、依靠儿子养老等社会习俗仍然普遍存在,建设生育文

37、明是解决这些问题、足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治本之策。 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定要把建设生育文明作为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中国的人口红利:反思与展望摘 要在反思流行的人口红利理论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人口红利的概念,即人口红利实质是指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据此提出了三个判断:“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大红利。继而尝试构建了广义人口红利理论,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收获人口的转变红利、投资红利、转移红利和转型红利。关键词 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人口转变红利;人口投资红利;人口转移红利;人口转型红利;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一、引言近期,有关

38、人口红利(Population bonus)的议论很多,这种学术关注热度本身就值得重视。这是一个热问题,但需要冷思考。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20 世纪 80年代前期,国内已有学者看到了人口低负担比时期所包含的发展机遇。1983 年 6 月 15 日,田雪原研究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利用人口年龄结构促进现代化建设一文,文中提出“人口年龄变动的黄金时代”这一说法,即在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中,由于生育率的下降,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所占的比例减少,劳动人口比例增多,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时,笔者感觉到人口低负担比所提供的机遇恐怕只是一种可能而非必然,20 世纪 90 年代

39、前期开始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随后,在与邬沧萍教授合著的中国人口的现状与对策一书中,用专门的章节来讨论理论负担比与实际负担比的差异问题。众所周知,人口过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控制人口数量、降低人口生育率、稳定低生育水平是中国重大的战略选择。那么,人口控制带来了什么变化呢?人口控制一方面减少了每年人口的出生量和增长量,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口的年龄结构,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收缩,“少子化和老龄化” 问题同时出现。毫无疑问,人口控制加快了中国人口转变的步伐,而人口红利理论的提出就是试图解释我国人口快速转变所带来的积极的经济社会效应。回顾过去的三十多年,由于人口控制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双重影响,中国走过了一条有本

40、国特色的人口转变道路。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与人口转变有关。人口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在不考虑流动、迁移的“封闭人口”假定下,影响人口数量变化有三个变量,即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人口转变就是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到高出生率、降低的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再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演进过程。由于人口政策的巨大影响,中国比发达国家更快地实现了现代人口转变,虽然社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但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期我国就到了一个标志着现代人口转变初步实现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时期。目前,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经分别下降到 12.4和 5.89。那么,现代

41、人口转变的实现意味着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人口红利理论突破了三率组合类型变化的角度,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来解释人口转变的意义,从而丰富了人口学说史上经典的人口转变理论。二、“人口机会窗口” 不等于“ 人口红利”1997 年以来,国际上发布的世界发展报告和世界人口状况等报告不同程度地提到了“人口机会窗口” 和“ 人口红利 ”的说法,但此说法在理论上并不成熟。“ 人口机会窗口”(Populationopportunity window)理论认为,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中间大、两头小”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负担系数降低的同时劳动力资源供给却十分充裕。所谓中间大,是指 15

42、64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规模大;所谓两头小,是指 014 岁的青少年人口和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小。人口负担轻对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在理论上,它可能会带来三个机遇:一是创富效应,即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低廉,如果就业充分,就能创造出较多的社会财富;二是投资效应,即人口年龄结构还不太老,使得储蓄率较高,如果资本市场健全,就能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可以加速经济增长;三是积累效应,即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到来之前,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总之,“生之者众、食之者寡”,有利于资本积累和财富创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人口负担较轻的机遇优势必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人口转变才可能产生红利。

43、国内人口红利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蔡昉研究员认为,人口红利是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不断增加所带来的高生产率与高储蓄率导致的较高的资本积累,并且得出了一个定量的结论,即 1983 年至 2000 年我国人口总抚养比(即笔者所称的“总负担比”)下降对人均 GDP 增长贡献率为 26.8。但这里有三点需要澄清:一是经济活动人口不等于劳动适龄人口,人口学角度提出的人口负担比(即 014岁和 65 岁及以上负担人口之和与 1564 岁劳动力人口的比率)事实上是理论负担比,而非实际负担比。实际负担比应是不在业人口与在业人口之比。二是人口负担比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因果性。三是通常

44、所说的“中国人口机会窗口”是在 19902030 年,所以 19832000 年期间达到 26.8贡献率的说法不能笼统地理解为中国的人口红利。精确的计算不一定是正确的计算。关键是我们首先要在理论和认识上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人口红利,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坦率地讲,目前国内外的人口红利理论并不成熟,还处在初创阶段。当然,任何学术探索都是值得鼓励的。笔者认为,人口红利的实质是人力资本积累加上人力资源开发。能否收获以及收获多少人口红利取决于我们拥有什么样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以及我们如何去开发和利用它们。问题的关键是财富的创造,而不是财富的分配。人口红利的焦点在财富的创造者人力资源身上。通常所说的人口红利是指人口转变红利。对此,我们需要坚持两点论,也就是说,不仅要充分利用黄金人口年龄结构所创造的人口低负担机遇,而且要充分开发丰裕的人力资源,两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口转变红利”。显然,将“人口机会”、“ 人口机遇”直接认同为“ 人口红利” 是失之偏颇的。“人口机会窗口” 只是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本身并不是红利。三、为什么说中国有窗口之美而无机会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