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美操的运动价值【摘要】健美操这项运动的节奏很明快,能够运动到全身各个关节和各个部位,还能够让人进入快节奏的境界当中,陶醉于动感的音乐当中,达到健身和健美的目的。健美操能够加强学生的形体美,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更加健康。本文主要探讨了健美操的运动价值以及美感。【关键词】健美操;运动价值;陶冶情操健美操把健康和美感联系到了一起,结合了舞蹈的运动方式,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来进行锻炼。它符合人体的结构,属于一种有氧运动,运动强度适中,运动量也不是很大,能够起到保健和美体的作用,很适合在社会上推广,而且它有很多自己的优点,学起来简单,具有很强的娱乐性,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一、健美操能够提高人的快乐感爱
2、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而体格强健也是一种美。跳健美操的时候要能够保持重心是向上的,收腹挺胸,还要尽量让身体放松。在基本姿势掌握之后,还要能够追求动作连续、自然和有很强的力度。健美操这项运动有自己的特色,它的对象是人体,所以在锻炼的时候要把自己的力量发挥出来,塑造具有美感的自己。这些可塑性包括肌肉发达的强度、胸廓的形状以及关节的灵活度,这些都是可以通过锻炼来提高的因素。健美操讲究的是人体的造型美,健美操的动作不仅要准确,还要大方、美观。健美操美感的体现就是具有力量性,不论是肌肉的力量,或者是瞬间的控制力量,都需要有很强的力度感。由于各个动作的快速变化,连续不断,使得全身都充满
3、了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体美的风采和力量。健美操的所有动作都是在一定节奏下进行的,把所有的动作有节奏的组织起来,摆脱自然的状态,节奏性包括五个方面:生理节奏,能够反映出运动的负荷量;运动节奏,主要是动作当中的力度和强度的变化;空间和时间的节奏;色彩节奏和音乐节奏。二、强身健体健美操体现了历史是延续的,也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文明病的一种抗争。现代科学快速发展,机械化也在更加普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这减少了体育锻炼的时间,人们的身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而且地球的环境在不断恶化,汽车尾气等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威胁,现代文明病就出现了,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甚至是癌症等等。为了能够抵御这些
4、疾病,健美操应运而生,并且快速发展起来。健美操能够使人的运动系统功能加强,如果能够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可以有效提高人体关节的灵活性,加强肌肉的强度和弹性,让人的韧带更加具有弹性。如果青少年经常参加健美操的锻炼,可以有效刺激肌肉、关节、骨骼以及韧带,促进青少年骨骼的生长,使他们的身体更加结实。健美操还能够加强心血管的机能,可以增粗心肌纤维,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人体的供血能力。而且,长期的锻炼还能够给身体的细胞提供更多的氧气,加快人的新陈代谢,对血管有很大的益处。健美操的锻炼还能够提高人体呼吸系统的水平,使得人体的呼吸肌更加有力量,提高人的消化能力,此外,还能够加快人体肠胃的蠕动,有利于人体吸收和
5、利用营养物质。三、提高人的形体美形体美体现出了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主要包括外形美、优美的姿态和高雅的气质。形体美的直观体现就是匀称的体型,体型就是人的外部形态,外部形态包括身高、体重等先天因素,还包括后天锻炼的因素,只要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健美操的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矫正不良体型,都对人的形体美造成很大的影响。外在形体美的评判标准,因时代背景、社会、地域、民族等相关因素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的有关专家全面综合了中外美学人士对人体美的见解,并结合我国各地区人们的身体特征,总结出了人体健美的基本标准:头部比例协调、五官端正;双肩对称,男子肩膀宽阔,女子双肩浑圆;脊柱变曲度正常;腰细有力、腹部平
6、坦;双腿修长、线条柔和;骨骼整体发育正常,关节平滑无明显突起;肌肉有力,脂肪层适中。改善形体是健美操的主要作用,也是很多人练习健美操的主要目的。健美操锻炼可以实现追求完美形体的愿望,因为健美操的成套动作是根据人体的解剖部位,科学地编排,因而可以使身体各部位得到均衡发展,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达到矫正畸形的作用,它可使女性变得体态丰满,线条优美,婀娜多姿,秀丽动人,将对理想形体的追求转化为实现。文明的社会、文明的生活,使人们更懂得美的价值、美的享受以及美的自我塑造。健美操是具有艺术性的项目,长期从事该项运动可以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提高音乐素养,从而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表现美直至创造美的能力。它符合青年人“求新、求趣、求知、求动、求美”的心理,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长期进行健美操锻炼能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的机能,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参考文献:1谭延敏,张铁明.有氧健身操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影响的实验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4).2袁尽州,黄海.女子大众艺术健身操锻炼效果的实验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3张春美.健身跑步与穴位按摩对城市中年女性身体形态和功能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