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城市有关理论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王晨霖,李晓彤,李少龙摘要:城市自人类文明发展至早期城市(30005000 年前)时开始,一直是人类文明的最重要载体。城市的主要功能体现了当时最重要的活动的空间分布及选位需求,而城市的功能分区或内部结构,体现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及秩序。本文从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分类、城市的职能、城市的布局四方面出发,进行城市相关理论分析研究。关键词:城市的起源、城市的分类、城市的职能、城市的布局第一章 城市的起源城市起源常常被认为是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的史前研究中,在对一些大型遗址发掘和分析时, 判断该遗址是否是最早的城市,往往是国家起源探索的主要途
2、径。然而,由于早期城市完全不同于现代城市(它们是 18 世纪以来工业革命所造成的人口都市化) ,而在形成结构上与许多大型聚落遗址十分相近。因此,如何判断一处大型遗址是否已达到城市发展水平, 往往会因为发掘者和研究者的观点不同而引起争议。为此,了解城市起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早期城市所应具备的特点,是城市起源研究的关键所在。尽管在讨论城市、国家和文明起源时有将三者混为一谈的现象,但是应当指出这三者是不同的概念。城市起源一般来说是指人类社会栖居方式的变化而使一处聚居点成为与政治、经济、生产、贸易、宗教或军事活动相关的中心。原始国家是指一种脱离了血缘关系而按政治和疆域分界的等级制政体,对内运用权力来维持
3、秩序, 对外实施主权。文明的概念较为抽象, 总的来说是泛指一种广泛和世代延续的文化现象。国家的起源往往伴有城市的形成和文明的开始, 但是也存在例外。比如中美洲玛雅低地的国家和文明并未伴有城市的出现, 非洲一些早期国家统治着广阔的区域而未形成过城市。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以游牧经济为特点的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可能也不一定伴以城市的出现为特点。因此, 国家、城市和文明固然关系2密切,但是在具体分析时最好分开来讨论。一、缘起 从群落到城市要探究城市的起源,我们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人类自身的动物性渊源所造就的人类的群居特质。许多动物,诸如昆虫类、鱼类、鸟类以及我们熟知的大部分哺乳类动物,都有着共同生息的习
4、性。群生群居的生存方式有利于繁衍和养育后代,避免了因个体危殆而可能导致的物种性毁灭,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物竞天择的必然性规律,也是人类城市最终得以出现的生物学背景。人类是一种群生群居性的生物。在已有的考古挖掘中,我们发现的古人类遗迹都体现出明确的集体居留传统。无论是原始岩洞还是利用各种材料营造的巢穴、地窖、房屋,都成为温情脉脉的集体居留地,人们在这里相互关爱,相互照顾,分工合作,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人类得以延续和承继的物质文化条件。或许这些群落最初是游动不定的:原始人类被迫受自然条件的驱赶而迁徙流动,寻觅安身之所;或是根据季节的变化,因采集、狩猎的需要而风餐露宿,不断变更居所。然而,随着人类对自
5、然规律的认识加深,随着人类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的加强,集体居留地逐渐安定下来,壮大起来,并发展成类似村落式的永久性聚居地。(一)多种视野的城市起源说从社会学角度出发来思考,城市是人类高级情感需求的产物。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认为,城市的起源与人类的原始宗教情感有关,城市的萌芽早于原始村庄出现之时,甚至早于人类习惯于定居之前。原始人类不仅为自然界的风雨雷电所震慑,也对生育、死亡和梦境等现象存在着难以解释的忧虑和恐惧,普遍形成了原始的宗教情感。人们敬重死去的同类,同时也困惑和畏惧于他们在自己梦境中反复出现,因此早在旧石器时代不安定的游动生涯里,就已经开始将死去的人安葬在固定的地方,
6、形成了“死人城市” ,并时常回到这些地点来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怀念,祈求祖先的庇护。坟墓与自然界的山峰、岩石、大树、河流等,都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目标。人们汇聚到这些固定的地点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获得了超越其他一切生物所及的精神刺激。 “人类最早的礼仪性汇聚地点,即各方人口朝觐的目标,就是城市发展最初的胚胎。”在人类学视野中,城市的产生无疑是一种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依照已有的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城市遗址是位于约旦河注入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已有 9000 年的历史。大约在5000 多年前,首先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稍后在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华北等地区,城市伴随着人类文
7、明的诞生而出现,成为一种稳定的、区别于农村社会的集体居住群落。3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 Gordon Childe)于 1950 年发表论文城市革命 ,将这种远古城市从无到有的现象称为“城市革命” (Urban Revolution) ,并视之为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究竟是城市催生了人类文明,还是人类文明孕育了城市?我们有理由质疑柴尔德“城市在先,文明在后”的观点,但是综观世界各地传统文明发展的历程,城市与文明的共生互生性是不容否定的。与文字、国家、社会秩序等文明要素一样,城市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成果。经济学领域则将商品经济视为城市起源的基本动因,即先有“市” ,后有“城”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
8、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提出,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原始社会后期的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次大的产业分工:一是游牧部落从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二是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三是商人阶级的出现。社会分工机制不仅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构建了所有制结构,划分了阶级,而且从地理上来看,直接导致了城市的出现。因为在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社会中,人类迫切需要一种集聚性的空间形式,也即城市,起到降低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协作成本、保护私有财产的成本等)和实现规模效益的作用。二、传播是城市起源的原动力柴尔德在城市革命中曾提出,鉴别城市文明是否到来有十项标准:大型居住区、财富集中、大规模公共建筑、出版物、表演艺术、科学知识
9、、对外贸易、从事非生产劳动的专业人员、阶级社会、以居住区而不是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政治组织。由此可见,尽管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形态差异巨大,然而其内核特质却是在产生之初即已定型了。集会、祭祀与集市这三种以传播活动为根基的颇具影像感的古代社会交往形态,分别展现了原始社会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三个侧面的风貌它们的综合体则唯有用“城市”这一概念来涵盖不可。由此可见,无论从社会发展的任何角度来看,传播活动均以其不可替代的交流功能而为城市起源提供了本初动力机制。简言之,传播是城市起源的原动力。圣经中有这样一个关于语言和沟通的故事:诺亚的子孙们向东迁移,在一片平原上定居下来。他们同心协力,统一而强大,很快就建造
10、了一座繁华美丽的城,又建成了一座直插云霄的塔,以至于惊动了上帝。上帝不能容忍人类的狂妄和虚荣,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处,荒废了城和塔。这座城被叫作“巴别” ,也就是变乱的意思。今天看来,巴别塔的故事无疑是一个悲剧的隐喻,透露出人类对于沟通不善命运的无奈,然而它更折射出人类对于信息传播的崇敬和感激,折射出人类对于传播所能发挥作用的莫大信心。人们建造通天塔,创造人为空间,为的是征服并改造自然,这些行为和目的与人们建造城市的初衷是何其相似!如果说每一座城市都好比巴别塔,是人类欲望和意志的集中展现,4那么在城市起源这个问题上,我们同样可以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城市的出现是各种传播媒介协力沟通的结
11、果,城市是传播的产物。三、城市形成的标准关于城市形成的标准,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 但至今尚难形成共识。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从考古学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形成的十项标准:(1) 可容纳更为稠密人口的大型聚落的形成;(2) 人口构成与功能呈现多样化;(3) 纳税及其剩余财富的集中化;(4) 巨大的公共建筑的出现; (5) 出现了从事非体力劳动的统治阶级;(6) 发明了文字及精确的、实用的科学; (7) 几何学与天文学进一步精确化; (8) 形成了专职的艺术家; (9) 对外贸易已经出现; (10)以地域而非以血缘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共同体形成。苏联学者古梁耶夫根据古代
12、东方和中美洲的相关材料概括出城市形成的八项标准:(1) 出现了统治者及其王室居住的宫殿群; (2) 出现了宏大的寺庙和宗教区域; (3) 最重要的宫殿、寺庙建筑群与平民的房舍相隔离;(4) 宗教区域与住宅区明显不同; (5) 具有奢华的王陵和墓葬; (6) 产生了大型的艺术品; (7) 形成了文字(碑铭石刻) ; (8) 数量上的标志: 大型广场、大量住宅和公用房屋, 较密集的居民等。日本学者狩野千秋将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准归纳为七个方面: (1) 原始的国家组织和王权的确立; (2) 稠密的人口;(3) 社会阶级的分化与职业的专门化;5(4) 大型纪念性建筑物的出现;(5) 文字、金属器物的发明
13、和科学技术的发达; (6) 由于剩余产品的生产而出现了有余暇从事的知识性的活动; (7) 商业的出现和贸易组织的发达。国内学术界就此也进行了长期的讨论,特别是近年来形成了许多更为深入的见解,如许宏将中国早期城市与乡村相比较,提出了城市形成的标准:(1)作为邦国的权力中心而出现,具有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王者作为权力的象征产生于其中,在考古学上表现为大型夯土建筑工程遗迹(包括宫庙基址、祭坛等礼仪性建筑和城垣、壕)的存在。(2)因社会阶层分化和产业分工而具有居民构成复杂化特征, 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展开使城市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非自给自足的社会;政治性城市的特点和商业贸易欠发达,
14、又使城市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3)人口相对集中,但处于城乡分化不甚鲜明的初始阶段的城市,其人口的密集程度不够成判别城市与否的绝对指标。依据中外早期城市发展的历史实际情况,总结学术界关于城市形成标准的相关讨论及其观点,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通过归纳、概括和抽象, 我们可对城市形成的标准进行新的更为全面的把握:一是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城市是不同于乡村的一种聚落,它的出现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变化的反映, 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为剩余产品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私有制开始出现,财富形成积聚,阶级对立出现,国家形成。与这种变化相伴随相适应,城市作为新兴
15、聚落应运而生并得到发展。城市一出现就充当了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的中心场所,同时在人类早期崇尚宗教祭祀的社会氛围中,城市又有可能是区域范围内宗教祭祀和地方文化的中心所在。区域范围内政治权力、宗教祭祀、地方文化等的综合的或者某一方面的中心聚落的出现,是城市形成的标志之一。二是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随着社会历史的进步,城市聚落开始形成。城市聚落是作为区域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而存在的,在社会剧变、战事频繁的时代,出于保卫政权和其他利益的需要,加强防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就成为新建的城市聚落的必然要求。城市聚落适应了这种社会变化的需求,其军事防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
16、强。城墙是作为新兴聚落军事防御能力不断加强的防御设施而出现的, 城6墙在中国城市和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 “对中国人的城市观念来说,城墙一直极为重要,以至城市和城墙的传统用词是合一的, 城这个汉字既代表城市,又代表城垣。在帝制时代,中国绝大部分城市人口集中在有城墙的城市中, 无城墙型的城市中心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不算正统的城市。 ”然而, 城墙只是城市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一种(并非惟一的一种) 实施方式,除此而外,也可利用山川地形险要等作为城市有效的军事防御手段, 城墙不是城市的本质特征,城墙不能单独用作城市特别是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志。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密集、众多
17、、包围成圈的城墙,这只是城市的偶然特征,而不是它的本质特征。 ”三是国家和文明的形成。城市、国家、文明的起源、形成的历史进程具有同步性的特点(另有专文论述) ,因而,城市、国家、文明等的形成标准就可以相互借用或互为参照。城市的形成可以作为国家、文明形成的标准或参照。同样,国家、文明等的出现也可以作为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有学者将城市、文字和金属器物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 又有学者将国家与王权的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等作为城市形成的标准。四是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要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从乡村与城市的差异来看,城市是人口更为集中的地方,人口的数量一般也要多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人口的密度一般也
18、要高于所在区域范围内的乡村。人口的数量和密度不仅是城市形成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衡量和判定城市发展规模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五是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与乡村聚落的人口构成有所不同,城市的人口构成要更为复杂。从社会生产角度来说,城市中已聚集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和非生产人口;从职业构成来看,城市人口有农业人口、手工业人口和管理人口等的区分;从社会地位来讲,城市人口有社会阶层和阶级的明显划分。人口构成的渐趋复杂是城市形成的重要标准之一。六是财富聚集与消费中心。城市是区域空间范围内人类社会活动的中心, “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 。与乡村不同,城市是资本和财富的聚集之地
19、,也是享乐和消费的中心。城市的经济中心职能除了表现为商贸中心外,也表现为财富与消费的中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所处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城市的经济中心职能的表现也因此有所侧重或有所不同,有的更多地表现为财富与消费的中心,有的则主要表现为商业与贸易的发展。在中国, “早期城市由作为权力中心而派生出的经济中心的职能,主要地表现为社会物质财富的聚敛中心和消费中心” 。可以说,财富的聚集、消费中心的出现是城市聚落形成的标志之一。7七是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与乡村聚落有所差异,新兴的城市聚落在规模上一般要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聚落;在城市聚落范围内,大型建筑开始出现,有些甚至是典型的标志性建筑。城市聚落
20、中这些新的现象的出现,是城市作为区域范围内政治权力、宗教祭祀、经济发展、人口聚集等的中心的必然要求,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建造,是判断城市形成与否的标准之一。由于这一标准表现为具体的实物,因而成为考古学上研究判定早期城市的重要依据。八是金属器物的出现。从石器过渡到金属器物(铜器) 时代,不仅反映了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由技术水平的巨大发展而引起的深层次的社会性质的变革。正因如此,金属器物的出现便被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城市的形成也是随着技术的革新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的剧变而完成的,正是从这一角度考虑,金属器物的出现便被列入了城市形成的诸多标准中。九是文字的发明和科学
21、的形成。文字的出现和科学的形成是以技术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文明时代的到来相伴随的,因此,文字的出现和科学的形成被视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之一;同样,文字的创造和科学的产生便也可以作为在社会整体发展基础上出现的城市聚落形成的标准之一。十是市场和贸易的形成。市场和贸易是构成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的重要方面,市场的出现和贸易的形成是判定城市形成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对此,以英国学者柴尔德为代表的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论述。然而,市场和贸易的形成仅是城市经济职能的一个方面而并非全部,但这并不影响市场和贸易的形成可作为断定城市形成与否的标准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的相对独立的地理
22、区域单元内,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民族的不同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使得城市的起源、形成和发展也有所不同。因而,不可刻板地用统一的、固定的、没有变化的标准模式去判定城市的形成与否。否则,将抹煞不同地域城市发展的独特个性。以上所列判定城市形成的十项标准,在某一个案的具体应用中不必要求全部达到,只要符合大部分标准,就可以断定该聚落已属于城市。只有这样, 才可能既保证了判断城市形成的有效性,又注意到了城市形成发展的区域差异。四、城市起源的标志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的形成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或者说是起源的历史过程后才完成的。那么,城市的起源又是以什么为标志的呢?上文已列举了判断城市形成的十项标准,并
23、提出了应用这些标准的原则,与此相联系,可以认为这些标准中某一因素或几项因素在特8定历史时期的出现,可以说明城市已经开始起源或者说开始萌芽。当然,处于起源阶段的城市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必须具备城市形成的必要标准。然而,起源阶段城市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形成,二者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学者指出:“在国家产生以前的原始社会里, 氏族村落已逐渐采用壕沟或围墙作为保护安全的措施,整个村落也已有一定的布局。这就是城市的萌芽,也可以说是都城的起源”城市的起源植根于原始经济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变革, 社会的变化反映在聚落上的一种变化, 就是新的聚落的防御功能的进一步加强
24、,不仅要防御来自自然界的破坏(如野兽的侵扰、洪水的围困) ,更要防御来自人类社会变革中日益频繁的战争的威胁,从这个意义上说,晚于壕沟而出现的围墙或者说城墙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城市的起源(这并不否认处于起源阶段的城市聚落利用山川地形的险要而非建筑城墙以加强聚落的防御能力)。市的出现也表明了城市的起源。城市的起源是与其当时社会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 “影响深远的技术进步与相应的影响深远的制度变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长使某些村落得以发展为由新的宗教显贵及后来的军事首领和行政首脑统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现之所以可能,是由于农业生产率的增长。 ”“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后促使城市革
25、命和文明到来。 ”技术的进步, 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人口的增长,为城市的起源和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苏联学者安德列耶夫在都市化的早期形态一文中提出了城市起源和形成的基本的先决条件:一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相对的高水平,从而保障了剩余产品的出现并创立了作为其集中在一定地方的条件;二是以财富和地位为标志的早已升高的社会层次; 三是最初孤立的农村公社政治上的整体化和原始的国家机关的形成;四是手工业、军事、祭祀活动等方面的专职化的发展。城市的起源也是在具备了基本的必要条件的特殊历史地理环境中发生的。距今 1 万年以来, 地质上进入了第四纪的全新世,在全新世的最初 2000 年间,全球气候由寒
26、冷干燥逐渐转为温暖湿润。随后,全球气候进入了温暖湿润期( 距今 80003000 年)。距今 8000 年以来持续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原始农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可能,人口也开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社会政治等各方面也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城邑的出现绝不仅是人类居住形式的自然变化,更是在政治力量驱使下营建的社会工程。9第二章 城市的起源为了开展对城市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对城市分类就十分必要。但目前世界各国对城市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标准。根据不同的分类目的,出现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城市规模分类和城市职能分类。一、 城市规模分类反应城市规模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城市
27、人口规模,即城市中非农业人口的数量。犹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数量各异,城市人口规模的划分标准也不一样。如前苏联的划分标准曾为:5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10 万50 万人的为大城市,5 万10万人和 5 万以下的分别称为中等城市和笑城市。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也是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城市人口还处于高度的集聚状态。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批农业人口将向城市转移。因此,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划分标准,应该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国务院 1955 年和 1963 年设市规定,城镇人口在 10 万以上,其中非农人口达到 70以上才能设市;定居人口不足 10 万人的城镇,必须是重要的工矿基地,
28、或是国家的省级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缘地区的重要城镇,确有必要时方可设市。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的划分标准是:100 万人以上的为特大城市,50 万100 人为大城市,20 万50 万人为中等城市,20 万以下为小城市。1980 年 10 月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重新确认了这一分类心标准,1984 年国务院颁发的城市规划条例中也再次明确了这一分类标准。据统计,截止 1995 年底,我国共有城市 640 个,其中,100 万人以上的城市 32 个(10 个达到 200 万人以上) ,50 万-100 万人的 43 个,20 万50 万人的 192 个,20 万以下的有 373 个。全国城
29、市总人口为 3.52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 29.04.城市人口、经济综合分类: 依据该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市区人口和职工工资确定的分类标准:(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1000 亿元以上,GDP 在 2000 亿元以上,市区人口在 550 万以上,职工年平均工资在 16000 元以上的为 A 类(特大型)城市。(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300 亿1000 亿元之间,GDP 在 500 万2000 亿元之 间,市区人口在 200 万550 万之间,职工年平均工资在 8000 元以上的为 B 类(大型)城市。10(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100 亿300
30、亿元之间,GDP 在 100500 亿元之间,市区人 口在 100 万200 万之间,职工年平均工资在 7000 元以上的为 C 类(中型)城市。(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50 亿100 亿元之间,GDP 在 50100 亿元之间,市区人口在50 万100 万之间,职工年平均工资在 6000 元以上的为 D 类(小型)城市。(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 50 亿以下,GDP 在 50 亿以下,市区人口在 50 万以下,职工年平均工资在 6000 元以下的为 E 类(其他)城市。A 类:上海、北京、广州、深圳B 类:重庆、天津、杭州、南京、武汉、沈阳、济南、长春、哈尔滨、石家庄、长沙、成
31、都、西安、昆明、郑州、福州、南昌、合肥、乌鲁木齐、大连、青岛C 类: 太原、呼和浩特、贵阳、兰州、海口、宁波、温州、厦门、大庆、珠海、中山、东莞 台州、泉州、汕头、无锡、苏州、徐州、湖州、湛江、烟台、淄博、潍坊、 济宁、唐山、保定、大同、吉林、鞍山、齐齐哈尔、包头、柳州、株洲、南宁、 常德、洛阳、宜昌、绵阳、襄樊、荆州、南阳 D 类:银川、西宁、拉萨、三亚 广东:佛山、江门、茂名、惠州、韶关 浙江:绍兴、金华 江苏:常州、镇江、扬州、南通、连云港 江西:、九江赣州 辽宁:锦州、盘锦、营口、本溪、抚顺 山东:德州、泰安、枣庄、临沂、日照、菏泽、东营 河北:邯郸、张家口 河南:开封、平顶山 安徽:芜湖、蚌埠 湖南:湘潭、衡阳、岳阳 湖北:黄石、十堰、鄂州、荆门 广西:桂林、梧州、北海、南宁地区、柳州地区 云南:曲靖、玉溪、昭通、楚雄 陕西:铜川、宝鸡 四川:宜宾、攀枝花、泸州 贵州:六盘水、遵义 新疆:克拉玛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