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1播音稿件审批播出表填表日期:2011 年 11 月 03 日 稿件制作人:燕灿稿件正文:王志宁:赵静:合: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开播】用声音传播魅力,让情感点亮生活,欢迎走进校园之声广播站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医学,博大而精深,欢迎您和我们一起去探索神秘的国粹中医。各位听众下午好!下午好!今天是 2011 年 11 月 14 号,星期一,欢迎您收听国粹中医栏目。【插播】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您现在收听的是每周一晚与您相约的国粹中医栏目,您刚刚听到的是本栏目的第一板块中医走廊。前几天刚刚霜降,今天呢就为大家
2、介绍一下这霜降时节如何养生。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气候特点为偏凉,向冬季过渡。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栏目组 国粹中医 稿件页数 8 页拟播时段 11 月 14 日(星期一) 17:00 至 18:00 期数 2011 年第 期栏目组长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播音部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 副站长意见 签名: 年 月 日备注 签名:_年 月 日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9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复发的高峰期。对于老人而言,霜降节气,容易患上“老寒腿”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霜降饮食,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
3、葱,芥菜本节气的养生宜以调畅情志为主,而在饮食上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在四季五补,春要升补、夏要清补、长夏要淡补、秋要平补、冬要温补的相互关系上,以淡补为原则,尤其要注意养胃。霜降饮食进补当依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加以区别。 霜降这个节气好发的疾病有消化系统疾病、风寒感冒、寒性腹泻、心脑血管疾病等,预防的最佳方法是饮食调养。专家介绍,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因此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饮食宜温和,少吃生冷、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可吃些小白菜、卷心菜、面食、鱼类、苹果、酸奶等,且烹调方法应以蒸、煮、烩、炖为主,忌油煎炸食物。霜降后,心血管疾病患者饮食应尤其注意低脂、低胆固醇、低盐,不要
4、因为天冷,为了御寒而多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如山楂可开胃、扩血管、降血压、降胆固醇、强心;茄子、板栗可降低胆固醇 ;莴笋、土豆、板栗含钾比较丰富。霜降的来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饮食宜清淡、低盐、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可多吃平咳、祛痰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莴笋、梨等。流行性感冒、呼吸系统疾病可取马齿苋单味中药适量,水煎服,也可将其研末,与糯米煮粥,早晚服用。这样可以增加人体的自身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霜降节气,霜遍布在草木土石上,俗称打霜。经过霜覆盖的蔬菜如菠菜、冬瓜,吃起来味道特别鲜美,霜打过的水果,如葡萄会很甜。霜降饮食,宜食用栗子,栗子具有养胃健 脾、补肾强
5、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霜降进补佳品。在闽台民间霜降这天,要进食补品,闽南有句谚语“一年补通通,不如补霜降”霜降饮食,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一些地方要吃红柿,认为这样可以御寒,能补筋骨。南方有些地方的说法是: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也有说:霜降这天要吃杮子,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下面给大家着重介绍一下霜降时节的饮食。主食推荐松子粥:取松子 25 克,粳米 100 克,食盐适量。将松子仁、粳米分别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食盐,旺火烧沸后再改小火煮成粥。常饮此粥可预防秋季的肺燥咳嗽,肠燥便秘。主打蔬菜黄豆芽:黄豆发芽后由于酶的作用,更多的磷、锌等矿物质易被人体吸收,维生素B
6、2、胡萝卜素等高于黄豆十多倍。洋葱:洋葱清热化痰,降脂、降糖。近年医学研究发现,洋葱内含有降血糖的物质甲磺丁脲,常食对糖尿病人颇有益处。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8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果品推荐山楂 山楂有扩血管、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含量和强心作用,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南瓜子 南瓜子有止咳、驱虫的作用。如身觉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可经常与花生仁、胡麻仁同服,不限量。栗子 板栗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特别适合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者食用。最后呢要嘱咐大家一句:霜降水果满,大枣好吃勿多食。霜降节气前后正是各种水果上市的好时候
7、,大枣就是其中一种。每逢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争先买回大量或翠绿或通红的诱人大枣尝个鲜。枣好吃又营养,但也不宜多吃,尤其食用腐烂以后的大枣,轻者可引起头晕,重则更会危及到生命。霜降节气前后,正是大枣全面上市的好时候,家家户户都争先买回大量或翠绿或通红的诱人大枣尝个鲜,一口咬下去,嘎吱嘎吱脆,非常的爽口。枣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水果。众所周知,吃枣可以补血、降压、增强人体免疫力。同时,枣里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和糖分,研究表明,它对保肝护肝,镇静安神还有一定的功效。在一些药性猛烈的方剂中配入红枣,还可以缓和药性,以免峻烈药物伤人正气。最值得一提的是枣的维生素 C 含量居百果之冠,比苹果、桃子
8、高 8090 倍,比梨高 140 倍左右,被誉为“天然维生素 C 丸”。近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红枣还含有其他多种人体必需的物质,具有不少新的保健功能。枣的功效如此之多,好处如此之明显,但也不宜多吃,而且在食用大枣的时候,我们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1.腐烂变质勿食用 大枣腐烂以后,会利于微生物在其体内繁殖。同时腐烂后的枣内可分解出甲醛和甲醇等物质。这种物质在食用后,轻者可引起头晕,眼睛受害;重则更会危及到生命。2.不宜与维生素同时食用 枣里面本身富含的维生素,可分解破坏维生素 K,从而降低维生素的治疗作用。3.不宜和黄瓜或萝卜一起食用 萝卜和黄瓜中含有的某种维生素分解酶,都会在与枣食用时发生冲
9、突。4.服用退烧药时切勿同食 退烧药物内含有的某种特殊物质和含糖量高的食物容易形成不溶性的复合体,不利于人体的吸收,因此会大大降低退烧药的药效。而大枣正是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所以在吃退烧药的时候千万不要再吃枣了。5.下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 如果平时喜咳痰,胸中常常感到满胀,并且容易感到疲乏,胃中常胀满,食欲不振。那么多食大枣以后,原先的症状容易加重,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因为大枣气味甘、辛、热,性偏湿热,容易生痰生湿。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8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6.儿童不宜过多食用 儿童脾胃功能较弱,大枣黏腻,不易消化,多
10、吃会影响儿童食欲和消化功能。同时大枣的糖分比较的多,还容易引发儿童的龋齿。【插播】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您现在收听的是每周一晚与您相约的国粹中医栏目,您刚刚听到的是本栏目的第一板块中医走廊。中医精典,部部精彩。欢迎您走进国粹中医之中医精典。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 ,传说为战国时秦越人(扁鹊)所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 81 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 ,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还分析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其内容和体例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某些问题设难答
11、疑,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和发挥。“ 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 解。“ 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难经是采用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编撰而成的,是中国古代医学家探究医学理论,申明己见,辨证是非的经典著作,难经是中医古典名著之一,它继承了内经理论并有所发展。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特别是对脉诊的论述,更为精要,“ 独取寸口 ”诊脉法是其创造性立说,确立了以手腕寸、关、尺为三部,再分别每部之浮、中、沉为九候的“三部九候” 脉诊法。 难经在论述正常脉象及各类疾病所反映出的病脉在疾病诊断方面的意义、各类脉象的鉴别等方面,均发挥了 黄帝内经的理论,因其丰富而深刻的医理内涵使其成为学习中医
12、者必读的四大经典之一。全书主要内容大致为:122 难论脉诊,2329 难论经络,3047 难论脏腑,4861 难论病证,6268 难论腧穴,6981 难论针法。在以上内容中,又以 122 论脉最有特色。该书明确指出“独取寸口” ,从而简化了在 内经中多见的遍身诊脉法,这种单纯以寸口脉作为切脉部位的作法一直沿用至今。在寸口脉中,该书又分寸关尺,即以“关”为界,将寸口脉分为前、后两部分,并以之与人体脏腑相对应。这种切脉分部法与内经的三部九候法相比,更为简便易行,从而促进了中医诊断技术的发展。在该书影响下,晋代王叔和写出了 脉经。此外书中对命门、三焦有新的学术见解,成为后世探讨中医生理解剖问题的热门
13、论题之一。该书还论及七冲门,消化道的七个冲要部位,和八会,即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聚之处,也是针灸疗法中的八个要穴,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书中论及的许多病因、病证以及治法,很受后世医家的关注。例如该书明确提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为后世温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该书文字简要,内容又切于实用,学术地位很高,被后世视为可以和内经并提的经典医著,研究者甚多。宋及以前的主要注家就有三国时东吴的吕广,唐代的杨玄操,宋代的丁德用、虞庶、杨子建等。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正刊行了难经,使之有了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14、 月 7 日8赵静:王志宁:赵静:完好的定本,加速了它的传播。宋以后注解诠释难经的著作层出不穷。其中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不仅有校勘注释,而且续有发挥和补正;明代王九思 难经集注汇集诸家注解,甚有益于研究该书。明清时期,各种通俗讲解或图解难经的著作不断出现,以明代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流传较广。此外,清代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等书,也都各有特色。日本丹波元胤的 难经疏证,无论在源流探讨还是内容疏证方面,都有精要的见解。历代难经注释之作进一步使该书在指导中医临床诊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内经和难经虽然没有必然的医学知识传承关系,但两者的成书同为医学知识体系形成标志,共
15、同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 2000 多年的医学发展历程中,有人认为难经是对内经的发难解惑,是补充内经的不足,也有人认为难经虽然晚成于内经,但都是以传载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医学典籍。如若认真研究两者的相关内容后不难发现,难经中虽有 35 节 39 见“经曰” 、“经言”、“经云 ”之辞,但与内经的言辞和文义基本相同者仅 7 见,义同辞别者 8 见,义辞均有别者 24 见,这就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内经和难经是传载医学知识的两个不同传本之立场,完全有理由认为其中义辞完全相同的 7 见和义同辞别的 8 见为两书成编时编纂者援引或参阅了资料之源相同的古文献。如若对义辞均不见于内经的 2
16、4见和全书大量内容,运用比较方法将内经、难经予以横向研读分析之后更会坚定这一立场。 难经81 节内容可归类为六大知识板块,虽然与内容博大精深的内经比较显得有些单薄,但其中的真知灼见却成为构建和缔造中医学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柱。仅就难经“ 脉学” 这一知识板块而言,却是 内经 有关知识不可企及的,它使“独取寸口诊脉法”自此以完整、神奇、简便、适用的特有面貌奉献并造福于众生,同时也成就了叔和脉经以降 2000 多年众多的脉学研究大家的知识渊薮。难经提出脾“主裹血”论点,即是后世 “脾统血 ”的理论依据。难经在中医经典中首次提出“散膏” 概念,并认为“散膏 ”作为脾之副脏,具有协同睥主运化、统摄营血
17、、温养五脏的功能。虽然言简意赅,内容扼要,但基本符合现代脏腑解剖、生理功能和临床实际难经对针灸学发展贡献甚巨。其一,确立奇经八脉理论。首创其概念、完善其循行、阐明其生理病理,奠定后世发展之基础。其二,完善特定穴理论,对八会穴、十二原穴、五输穴、俞募穴理论及临床均有论述。其三,完善配穴法及刺灸理论,首创泻南补北法、确立补母泻子法,对迎随补泻、营卫补泻、刺井泻荥、四时补泻多有创见。难经是中医药学四大经典之一,其对针灸学的发展更是多有创见,垂万世之楷模。 【插播】各位听众朋友们,下午好,您现在收听的是每周一与您见面的国粹中医栏目,刚刚为您介绍了医学著作难经 ,中医经典著作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18、欢迎您继续收听国粹中医之名人轶事。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8王志宁: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又号上律老人 江苏吴县人,约生于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 ,卒于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 。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 ,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叶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古训。不管什么人,只要比自己有本事的,他都希望拜之为师。这样,他的老师有长辈,有同行,有病人,甚至有端中的和尚。当他打听到某人善治某病,就欣然前往,学成后才离去。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仅仅六年,他除继家学外,先后踵门求教过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叶天士
19、的虚心求教, “师门深广” ,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叶天士少承家学。他的祖父叫紫帆,名时,父亲叫阳生,名朝采,都精于医术。白天,他从师读经书;晚上,他父亲就教他“岐黄学” 。因此,他从小时就自素问 、难经及汉唐宋诸名家所著书,无不旁搜博览。可惜的是,当他十四岁,父亲就死去。他幼孤且贫,为了维持生活,只好一面开始行医应诊,一面拜父亲的门生朱某为师,继续学医。不多久,在医学上的造诣,就超过了朱老师。但他毫不自满,孜孜不倦,又去寻找别的老师求学去了。山东有位姓刘的名医,擅长针术,叶天士很想去学,只苦于没人介绍。一天,恰巧有位姓赵的病人,是那位名医的外甥,因为舅舅没法治好他的病,特地来找叶天士医治。叶天士
20、专心诊治,给他服了几帖药就好了。姓赵的很感激。叶天士趁机请他介绍去拜姓刘的那个名医做老师。这个要求得到允诺。叶天士就改名换姓去当学生。他在姓刘的名医那里,每逢临症处方,都虚心谨慎地学习。一天,有人抬来一个神智昏迷的孕妇就诊。姓刘的医生候脉后,推辞不能治。叶天士仔细观察琢磨,发现孕妇因为临产,胎儿不能转胞,是痛得不省人事的。于是,取针在孕妇脐下刺了一下,就叫人马上抬回家去。到家,胎儿果然产下。姓刘的医生很惊奇,便详加询问,才知道这个徒弟原来是早已名震远近的叶天士。叶天士接着便把如何要向他学习的苦心如实说了出来。姓刘的很受感动,终于把自己的针灸医术全部传授给他。又有一次,一位上京应考的举人,路过苏
21、州,请叶天士诊治。叶天士诊其脉,问其症。举人说:“ 我无其他不适,只是每天都感口渴,时日已久。 ”叶天士便劝那位举人不要赴考,说他内热太重,得了糖尿病,不出百日,必不可救。举人虽然心里疑惧,但是应试心切,仍然启程北上。走到镇江,他听说有个老僧能治病,就赶去求治。老僧的诊断和叶天士的诊断一模一样。可是,叶天士当时还拿不出办法,而老僧却能把防治的方案具体地告诉了举人说:“既有其病,必有治方。从今天起,你每天即以梨为生,口渴吃梨,饿了也吃梨,坚持吃一百天,自然会好。 ”举人按嘱咐每天吃梨,果然一路平安无事。当他衣锦回家时,在苏州又遇见叶天士,便把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叶天士知道老僧的医术比自己高明,就
22、打扮成穷人模样,到庙里拜和尚为师,并改名叫张小三。他每天起早摸黑,除挑水,砍柴等外,就挤时间精心学医。老僧见他勤奋好学,很喜欢他。每次出诊,必带他一起去。经过三年的刻苦学习,叶天士把老僧的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8赵静:王志宁:赵静:医术全部学到手。有一天,老僧对叶天士说:“张小三,你可以回去了,凭你现在的医术,就可赛过江南的叶天士了。 ”叶天士一听便跪下自认自己是叶天士,老僧很受感动。碰到自己治不好的病,叶天士乐于倾听同道的意见,那怕是“名未著” 的医生,他也虚心吸取其诊病立方的长处。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年老患病。他多方治疗总是无效,又遍请县城内外有名的医生治疗,也没有效。
23、病情一天天加剧,叶天士很忧虑,便向仆人说:“本城还有没有学问深而无名气的医生?” 仆人说: “后街有个章医生,平日总是夸耀自己的医术比你高明,但是上门请他看病的人,寥寥无几。 ”叶天士吃惊地说:“ 敢如此大言不惭,应当会有真才实学的,快去请来!”仆人奉命去请。章医生详细询问病情。仆人说:“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危,主人终夜徬徨,口中喋喋不休念着“ 黄连”二字。 ”章医生心中有所领悟,便到叶天士家。诊视叶老太太后,又拿过去的药方子细看,沉吟很久说:“原药和症相合,照理应当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必须加黄连,才能治愈。 ”叶天士一听,不觉一跃而起,说道:“ 我早就想用这味药,因为考
24、虑母亲年纪大,恐怕会灭真火,所以不敢用呀。 ”章医生说:“ 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对症下药,用黄连有何不可?”叶天士表示赞同。结果,服药一剂,病情就大有好转,再服一剂,病就好了。叶天士喜出望外,踵门拜谢,并致厚酬。章医生推辞说:“只是我的见解同你的心意偶合,何足道谢?” 以后,叶天士经常对病人说: “章医生的医术比我高明,可以请他看病。 ”可见,叶天士具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肾的美德,因此,能够摆脱“文人相轻 ”的陋习,从而医道日益长进。 叶天士最擅长治疗时疫和痧痘等证,是中国最早发现猩红热的人。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后,江南出现了一批以研究温病著称
25、的学者。他们以叶天士为首,总结前人的经验,突破旧杠杠,开创了治疗温病的新途径。叶天士著的温热论 ,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他首先提出“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还根据温病病变的发展,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在诊断上则发展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医章虚谷高度评价温热论 ,说它不仅是后学指南,而且是弥补了仲景书之残缺,其功劳很大。有一年,苏州发生大温疫,他救活了不少人。其中有个“打更” 的人,全身浮肿,又黄又白,病情十分险恶。别的医生看了,都说没得救。叶天士经过细致
26、诊察,只用两剂药就把他的病治好了。又有一个人患一种慢性病,经常复发,十分苦恼。他找叶天士诊治。叶天士开了一个方,嘱他按方服一百剂,就不会复发了。病人服了八十剂,病已好了一个多月,他就再不服药了。不料,事隔一年,病又复发。叶天士对他说:“我叫你服一百剂,你才服八十剂,当然复发了。从今天开始,你听我的,再服四十剂,病就永不复发。 ”事情果真如他说的一样。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8王志宁:赵静:王志宁:叶天士活了八十岁,临死时,还谆谆告诫他的孩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叶天士去世后,由他的门人,取其方药治
27、验,分门别类集为一书,取名临证指南医案 。此书刊于一七六六年,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与儿科,体现了叶天士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对症下药。其中以温病治案尤多。纵观叶天士的一生,无论是从他的医学理论,还是他的治学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他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种敏而好学,更名换姓求师学艺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所以他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计量的财富。叶天士的著作温热论 ,是对治疗温热病的大量临证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温病学派的开山之作。虽然文章不长,甚至没有记载任何具体的方剂,但全文言简意赅,对于临床常见的温热病的病状和其传遍规律做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 温热论就此成为了后世中医学乃
28、至现代中医学临床诊断热性疾病的重要依据。除去在温热病状分析方面做出的重要总结之外,叶桂在中医学辨证方法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于,他将使用了千余年的以“ 六经辨证 ”为主的外感病诊断方法,进一步发展为以 “卫、气、营、血”四个层次为主体,由表及里的辨证方法,这既是成功的创新,又是对于六经辨证的高水平的应用和发展,标志着中医学在辨证水平上的又一次提高。自此,也将“伤寒”与“温病”两大学说从辨证方法上区分开来。他这种大胆的创新来自于对先贤著作的透彻分析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因此,也有人认为,叶天士称得上是对伤寒论理解得最透彻的一位医家。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来关注一下明天的天气情况:【收播】今天的国粹中医到这里就播送完了,感谢您的收听。感谢导播: 策划:燕灿 监制: 播音员:王志宁 赵静 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下期的精彩栏目,再见。国粹中医/ 2011 年 11 月 7 日8赵静:王志宁:赵静:王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