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杜雪艳内容提要: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育并没有“全面到位”。除课程安排在许多中小学只是“阶段性就位”以外,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身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从而使美术教育在培养少年儿童成长的一些基本能力方面,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贯彻。本文就以美术教育中关于审美能力的培养于提高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并提出一些关于解决问题的我的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感受能力 想象力 理解力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
2、们可以明确和肯定的指出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的。这是由几方面因素决定的:第一,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根本属性来看。在这儿我们引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 年)中的一段话来阐述一下:“中小学艺术教育应通过教师的艺术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学习和掌握一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爱国主义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品德和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稿)是这样认为的:“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以培养提高学
3、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上可见,中小学教育的根本属性决定中小学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根本目的的。第二,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功能来看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能力较弱,其审美意识还是模糊的,然而这一阶段却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黄金时期。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途径在于通过美术教育的实施,使学生通过上美术课能够掌握一定的绘画规律和认识能力,并进行可行的技能训练,这一过程是符合审美的知、情、意功能的,即审美知觉、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的结合
4、统一。美术教育以提高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为首发,原因在于美术教育本身具备有培养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功能。这就意味着学生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具备了进行较高级审美活动的能力或能力的倾向性。对此,英国著名科学家和教育家赫胥黎曾作如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和知识渊博的人,尽管他是个优秀的人,甚至是伟大的人,但毕竟只能算是半个人。因为人们就像天生的聋子和瞎子一样,没有发现艺术世界中美的能力。所以在大多数人身上,审美能力正像推理能力和道德观念一样,是需要唤起、引导和培养的。” 而作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我们的中小学生也应该具备较强的创造力、艺术鉴赏力和想象力,这是我们中小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以上两
5、点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必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为主要目的。那么,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过程中,主要应该通过什么方法达到这一主要目的呢?就我个人认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进行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的培养提高,其实质就是如何在中小学生心中建立起审美的心理结构问题。只要抓住这一实质,对解决问题是十分关键的。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而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和建设也就是我们整个美术教育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培养敏锐的感受能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培养透彻的(透明性的或直觉的)理解力。上
6、述三种能力的协调和合作,均自然渗透于各种能力的使用中,从而形成人们的整个审美过程。那么,下面我们就详细谈一谈关于这三种能力的培养问题。首先,我们谈对感受能力的培养。敏锐的感受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情感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对于这样一种道理,哥德曾有过这样的阐述:“与此同时,我还承认,我自己对于博得你自己这样一个伟大的箴言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看来,这样一种说法有点像是神父们玩弄的那些小伎俩,即运用某种实际上不存在的、扑朔迷离的东西,把人们从他们从事的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活动,引向一种虚假的凝神观照的内心状态之中。其实,人的自我意识只
7、能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才能达到。正如人只有通过自我才能发现世界一样,对自我内在世界的发现是在对外在世界的发现中实现的。人每发现一个新的事物,就意味着在自我中诞生了一个新的器官。” 哥德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内在文明,包括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对自我深层世界的意识,并不是闭上眼睛苦思冥想出来的东西,而是在同外部大千世界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完成的。 感受力不但是人生学习入门的“钥匙”,更重要的是还是审美能力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和基础。人如果缺少或轻视对敏锐的感受能力的发掘和培养,就会因感受的不专注、不深入,甚至不准确而导致思维发展的障碍。审美感受力的强弱有先天的因素,但假如后天的教育得法,也有可能将那些“沉睡
8、”的感受力调动起来。反之,即使有先天的素质,但如果长期不用,也会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培养审美感受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现象世界,使自己的感觉活动逐渐适应对应世界中对称、匀称、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种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作为感受力专注训练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就是要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对美的活动模式,并最终形成对美这种模式的敏锐洞察力。 其次,我们再谈想象力的培养。在具有较深刻的感受力的同时,发挥一定的想象力是进行审美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象,从本质上说来,就是把通过感受把握到的完整形式或是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式加以改造、组合、冶炼,
9、重新铸成全新的意象的过程。说到对想象力的培养时,首先应考虑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培养丰富的情感;要有丰富的“内在图式”储藏。“情感在想象中如同炼钢炉中的燃料和炉火,没有它,就不会有高温,因而也就熔炼不出优秀的合金;内在图式是想象的重要原料,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重金属作为原料一样。”我们主要谈一下“内在图式”的采集和储藏问题。什么是内在图式呢?所谓内在图式,就是以信息的形式储藏在大脑中的种种意象,它不仅能够使人看到正好位于眼前的事物,而且能使人看到不在眼前的或早已消失了的事物。这些意象时刻在我们心中,是我们内部的储存,是精神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称它为“内在图式”。仅就在审美活动中,
10、内在图式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知觉选择。知觉选择就是对外来信息进行筛选。就审美而言,具有广泛的选择性是必须具备的。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也正因为此,广泛接触自然美和社会现象,会增加“内在图式”的储藏,而大量“内在图式”的储藏又反过来增强了我们发现和选择美的能力,这正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意所在。对于同一个道理,普罗廷洛斯把它升到诗的高度说:“没有眼睛能看见日光,假使它不是日光性的,没有心灵能看见美,假使他自己不是美的。你若想观照神与美,先要你似神而美。”二是作为创造性想象之原料的作用。创造性想象就是依照情感本身的力量、复
11、杂度和延续程度,对储存的原料图式,加以重新改造、组合以产生出一种全新的形象的活动。假如情感激发力强,内在图式又丰富多样,那么审美活动中的信息密度便会大大增加,可供选择的范围增加了,最后闪现的形象必然是高质量的。内在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内在情感对内在图式进行加工,是审美活动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丰富的内在情感实际上主要是通过敏锐的感受力来进行积累的。最后,我们再谈谈审美理解力的培养。审美理解力就是在感受的基础上,把握自然事物的意味或艺术作品意义或内容的能力。审美理解力不是生而具有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它是有意识的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从儿童到成年的转变,是心理成熟和审美理解力增
12、强的表现,而这种转变又不是自动进行的,教育是促成这种转变的关键手段。然而,对“理解力”的培养却不是简单的工作。它是一种全面的教育,是一种深刻到能改造自己内在情感和思考方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大致可以从两方面进行:1、运用一般教育方法达到的一般知识的掌握;2、运用特殊方法达到的对形式中之意味的理解。我们先谈第一种,这种教育主要达到的目的有:对各种艺术的表现技巧的理解;对典故和各种符号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各个民族的深层意识(集体无意识)、哲学思想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的理解。这三种理解主要可以通过记忆、背诵、学习、观察掌握。下面谈一谈运用特殊教育方法达到的理解。审美中最重要的理解,是对形式中暗含的特
13、殊意味的直观性理解,这种理解大大不同于感受,但又以感受作为基础,艺术的意味溶解在形式里,完全不露痕迹,只有首先对形式有了整体的把握,才能将其中的意味抓住。要培养学生的这种特殊理解力,必须采取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教育方法,而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引导学生打破日常生活中仅仅把事物形式作为识认标签,从而迅速把它归于某一种类之中的思考习惯和分类标准,而树立以自己体验和理解的内在情感模式对其分类的审美分类标准。要想获得审美理解力,关键的第一步是克服理想性思维所铺设的习惯轨道的制约。我们知道,理性分析能力强的人在接触艺术时,往往是从科学的分类标准和逻辑分析开始的,这是第一步就误入歧途的,后果也只能是离艺术越来
14、越远。对于那些理性思维力强的人来说,这种习惯是十分强大的。席勒曾经说过:“爱抽象思维的人往往具有一颗冷漠的心。因为他把印象分解了,而印象只有作为一个整体才能打动人的心灵,专业的人具有一颗狭隘的心,因为他的想象力限制在他的职业的圈子里,而不能扩大到陌生的表现方式中。”因此,脱离日常思维的轨道,转而去把握住整体形象以及整体中部分与部分的关系,并继而用想象力和情感去统摄这个形象,是达到审美理解的关键。对于这种理解力的培养主要是靠一种对完整的感性把握力,与此同时又要联系到人士的各种情趣意味。上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提高的实质所在, 但从目前的课堂教学来看,有些老师、乃至个别学校领导
15、恰恰淡化了对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进行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或有培养但还处于“萌芽阶段”,还不知怎样继续深入下去,这显然不能适应美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及教学目的。这些现象具体表现有:由于受“应试教育”、专业美术教育以及社会美术教育的影响,重提高轻普及、重课外活动轻课堂教学、重少数学生的培养轻全体学生的教育、重比赛活动与成绩轻活动本身的育人要求等;在常识教学中,只是自己或让学生朗读课本上的概念或知识,缺乏深入性和广泛性;在习作、制作教学中,对习作或制作的步骤,只用语言或教材上的步骤图叙述讲解,缺乏直观性;在创作教学中,仅仅满足于简述几个教材范例或一般要求,缺乏灵活性;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只参照教材语言进行
16、叙述,或是用故事代替对作品各种美的要素的感受和分析,学生即使上了欣赏课,但仍缺乏对作品最主要的基本感受能力。这些都是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极为突出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一些教师对美术作为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提高的学科特性认识不足,不能从少年儿童成长必须的、首位的素质和全体欣赏全面发展的基础给予高度的重视;第二,一些教师本身的理论素质偏低,缺乏对教学技巧和教学过程的研究,使得教学环节“成人化”、“简单化”。 那么,对于上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明确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做好美术教育的普及工作,重视课堂教
17、学、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及争取在比赛活动中达到育人的目的。其次,在常识教学中,应该用直观性强,能鲜明准确地说明概念、知识的各类具体作品,在引起审美注意力和教师恰当语言的引导下,一目了然地进行敏锐的感受、推理和判断;或者通过具体的演示,从形象上对知识和概念进行印证。在习作、制作教学中,通过具体直观的分部演示或重点法则的演示过程,使学生具体感受习作与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具体细节的问题及操作的技能等,从而激发学生在感官受到刺激和思维受到冲击的时候,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在创作教学中,应在如何选择形象和艺术加工的环节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范围和信息积累中,找出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直观形象,进行构思
18、、艺术加工和构图的板画演示,激发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艺术作品的形象、色彩、色调、形式感、基本形、主题、年代、环境、气氛等诸要素之中,去进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真细致的感受和分析。并在感受中,结合富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感染力的准确的语言描绘,使学生在“形”的感受与语言表达的结合中,情感得到升华,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迈向新世纪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从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方面观之,就是必须通过以美育人的性质、以美育人的内容、以美育人的评价等方式来培养学生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要求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