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复习导学案.doc

上传人:11****ws 文档编号:3231789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说明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说明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说明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说明文复习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说明文复习导学案主备教师 刘泽见 学生 学生自评分组长评分班级 课代表核查教师核查使用时间复习目标:1、复习说明文的文体知识2、掌握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复习重点、难点:掌握说明文阅读的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为对基础说明文知识的把握,及常见考点分析,第二课时为分析、训练、巩固。学习方法引导:1、 通过识记、相互考查,组长抽查,实际运用等多种方法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2、 掌握说明文考点。学会答题技巧。尝试分析答案的组成部分,试着编写答案。课前预习:知识积累:1、说明文是以说明这种表达方式为主,按照一定的要求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文章。说明文一种客观说明事物的文体

2、,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2、说明文的类型: 说明文(主要介绍形状、构造、发展变化等方面)、 说明文。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是 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 生物入侵者等都是 说明文)3、常见的说明顺序: 、 、 。 ( 顺序多用于事物说明文,比如中国石拱桥先介绍最早出现的旅人桥再介绍赵州桥,再介绍卢沟桥,最后介绍桥的当代发展;介绍建筑的时候常用 如 故宫博物院 ;一般来说, 说明文要用逻辑顺序,如生物入侵者 ) 。 我们学习过的说明顺序有哪几种?每种还有哪些小类?以学过的课文为例说明。(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如核舟记中间部分:

3、头舱-尾-背。(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多在事物的发展变化,如活板:唐-宋-升死:中国石拱桥:古-今(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在说明事物的内在联系。A、先总说后分说:总-分 分-总: 总-分-总:中国石拱桥第五段赵州桥,核舟记全文;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中国石拱桥到 9 段。D、由现象到本质: E、由一般到特殊:F、由整体到局部:中国石拱桥第 6 段卢沟桥。注意:(1)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语,如:朝代、数字等。(2)空间顺序: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等。(3)同一篇文章全文或各部分均可有几种不同的说明顺序,应分别指出4、常见的说明方

4、法: 、 、 、 、 、 、 、 、 、 。 各种说明方法定义:(1)下定义: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等边三角形是三边相等的三角形。(2)举例子:举一些通俗易懂、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或事理。(3)分类别:按一定的标准,不能有从属或交叉关系,要把集合中的所有内容都分完。如人分为:男人、女人。(4)打比方:用比喻的修辞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的深入浅出,具体生动。(5)作比较:用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同要说明的事物相比较,一定有两个方面。(6)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点,最准确、最有说服力的方法。(7)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语。(8)作诠释:

5、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9)配图表(注意:说明方法一般用三个字表达,不要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混淆,表述要规范。)这些说明方法的标记:(1)下定义:是,这就是,叫(2)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3)举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4)打比方:像、是、当作,就是比喻。(5)作比较:而、比和两种东西比。(6)列数字:数词、概数、确数。(7)引资料:引用,标记是引号。(8)作诠释:局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9)配图表(10)摹状貌。具体描写事物,详细刻画。这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共同的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A、作比较:能够更加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

6、、成因、结构等)。B、下定义:能够科学地、准确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内涵),使说明更加严密。C、配图表: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明了地认识,便于比较和记忆、理解。D、举例子:使说明的对象更具体、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E、分类别:使文章说明的条理十分清楚(条理清晰)。F、打比方:能够想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文章的趣味性。G、列数字: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的更准确无误,令读者更信服。H、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性质与特点。5、说明文的语言:准确、简明、周密。说明语言的最主要特点是: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的语言运用,同义词的选择上。6、

7、说明文的结构:总分式(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7、阅读说明文要抓住几个方面:A、指说明文对象及其特点。 B、理清说明的顺序。C、掌握说明的主要方法。 D、体会语言的准确性。8、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什么是事物的特点?事物的特点的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四、题型及对策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常见问题: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分哪几个方面?)答题技法:首先,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等。题目不是说明对象的,看首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

8、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 对象加特征) 。 例: 大自然的语言 介绍了物候现象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题型 2:常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一般会问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或者是,这段文字除了运用什么什么的说明方法还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答题技法: 、举例子:通过举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把_和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

9、的特征/事理。、打比方:将_比作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题型 3:就是考察语言的准确性常见问法 1、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加点字词能否删去,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 答题技法: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 (2)定性。如:“比较”“ 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 等表估计, “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例题:“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

10、分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不能,“部分”一词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常见问法 2:指代 “这些条件 ”、 “这种现象 ”“同样道理 ”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答题技法: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常见问法 3:某个词的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或者为什么用 “某某词 ”?答题技法:首先定性,一般这些词强调/突出了某某方面,说明了什么样的情况,这样说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例:“新加坡人只建

11、绿篱不建围墙”一句中“只”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参考答案:“只”起限制范围的作用(定性),在句中强调了新加坡人对城市环境绿化已达成共识(强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套话) (语意相近即可)题型 4: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谈看法建议等。答题技法:找出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联系现实中情况分析作答。注意不要割裂开,仅仅答到其中一个方面。例子:你认为这篇文章给我们城市绿化建设最有借鉴意义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实际,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观点明确计 2 分,联系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计 2 分)参考角度:(1)城市绿化建设应该纳入政府行为的范畴;(2)只有让普通

12、大众都具有了城 市绿化的意识,才可能真正实现 城市的绿化;(3)只有从环保的角度思考城市建设,才能 真正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4)建筑城市绿墙是世界城市建 设的主流趋势。参考示例(略)五、探讨、练习、巩固、提升(一)课前练习指纹未来的万能钥匙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不相同。虽然唇纹、眼睛里的虹膜视网膜也人人不同,但指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常用、最方便的一种。指纹识别技术其实分警用和民用两大 类,思路是很不同的。派出所里给犯罪嫌疑人录指纹,不但要十个指头 都录,而且都要旋 转 180 度,因为犯罪现场找的指纹往往只是残缺不全的小片,所以指纹算法上用残缺指纹在指纹库里找嫌疑人,往往会找到很多个“

13、可能是”的结果,需要专家一一比对排除。民用指纹则不然,录指纹只录一个或两个平面指纹用于身份识别,用的 时候也要求完整无缺的平面指纹,算法比对只有“ 是”或“ 不是”两种结果。但民用指纹库也可以为刑侦破案服务,比如广州市外来人口指纹库就为抓通缉犯作了不少贡献,有的还是在广州隐藏了几年的重案犯呢,改了名字改了相貌却改不了指纹。指纹识别技术最核心的是算法,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或局部特征,如脊、谷和终点、分叉点或分歧点,就可以从特征值中非常可靠地确认一个人的身份。指纹虽然从出生到老不变,但小时候的成长发育会使指纹变长,中年发福会使指纹变宽,所以指纹算法是一种高难度的技术。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自主知识产权

14、的指纹算法,在处理指纹变形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美国一公司前不久还花了十万美元购买了该算法的使用权呢。指纹识别的另一关键技术 是指纹图像采集技术。以前基本上用光学技术,即用一个光源从棱镜反射按在一个取像头的手指,光线照亮指纹从而采集到指纹。现在越来越多采用的是电容方式的半导体技术,按压到采集头上的手指的脊和谷,在手指表皮和芯皮之间产生不同的电容,芯片通过测量空间中的不同电容场得到完整的指纹。第二种方式也叫“活体指纹”,采集 时你把手指头涂黑了也一 样可以取到清晰的指纹,但只能手和身体连着才有生物电流,否 则就无法采集到。前不久西安天气很冷,某单位装了这样的指纹系统做考勤,有个女员工骑单车上班

15、,结果指纹仪不认她那“ 冰冷的小手”,后来用温水洗了洗手再来,指纹仪就认得她了,别人都笑她被冻得不是“ 活体”了。这种采集技术的设备比光学方式小了几十倍,甚至可以做进你的手机里,使用很方便。现代人身上现金少了,因为信用卡得到了广泛应用。信用卡是采用密码和签名方式确认身份的,每年犯罪分子窃取信用卡号和密码造成卡主的损失非常惊人。现在指纹技术成了电子商务的“金钥匙”,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最近开始为一些用户提供指纹识别服务,一些美国的国际贸 易公司也正在积极试用指纹识别软件进行交易身份确认,国内也有银行等部门在积极试用。好好保护你的手指吧,你的指纹在未来社会中的用途将越来越广泛。(选自语文报,有删

16、改)(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的中心是什么?(3 分)(2)第段主要运用了_、_、_和_的说明方法,(3 分)(3)根据第两段提供的信息,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2 分)A.指纹算法是通过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或局部特征,来确认人的身份的一种指纹识别技术。B.因为成长发育会使人的指纹完全改变,所以用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不一定可靠。C.指纹图像采集可以采用光学技术,也可以采用半导体技术。D.算法和图像采集技术都是指纹识别的关键技术。(4)联系上下文说说“活体指纹”是怎样采集的。(摘引原文回答,2 分)(5)指出第段中别人调侃她“被冻得不是活体”,的言外之意。(2 分)(6)请你根据文

17、章内容,展开合理想像,从“日常起居”“经济生活”“社会活动”等方面,设想指缤在未来社会中有哪些用途。(试举三例,表述要清楚完整,3 分)(二)中考链接:低碳生活处处可为冯 云面对环 境的 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 团体的碳耗费量,是 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 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 费一

18、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 ,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 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 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 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

19、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 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 电上,使用 风电或水电等清洁 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 谓的碳中和。 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 动(生产)直接或 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 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 计 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

20、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 业或机构,由他 们通过植树或其他 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 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9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3 分)答: 10 “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 分)答: 11第 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答: 12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 ,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 分)答: 六、中考模拟训练

21、:草原不都是绿色的刘夙曾经有朋友去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旅游,回来之后气 愤地 说,当地 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草原根本不是绿色的,而是枯黄的一片。这也难怪,很多人印象中的草原,就是漫无边际的一大片绿色,牛羊像珍珠一样 点缀其间。 显然他们不知道一件事:一年中充其量只有不到四个月的时间,草原才会呈现出 这样的景色;在其余更漫长的 时间里,草原并不是 绿色的。以坝上草原为例,一般来说 ,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 积雪才渐渐融化。雪化后,草才开始返青、生长;五月中下旬第一批野花开放,标志着草原恢复了生机,这时,绿色才如人所愿地铺满大地。六月至八月是坝上最美的季节,但进入九月后,大部分的

22、植物已经完成了当年的生命周期,又 渐渐枯黄了。这种枯黄的面貌一直持续到十月下旬,直至冬雪再度降临,草原再次被厚厚的积雪覆盖成白茫茫的一片。因此,单论时间长短的话,白色才是草原的主色。在枯黄和被大雪覆盖的季节,草并没有死。它们只是放弃了地上的部分,但地下部分还顽强地活着,通过休眠挨过 漫长的冬日。 这些借以越冬的草的地下部分的形 态是多种多样的,如针茅、冰草等丛生禾草以缩短肥厚的茎基越冬,羊草等根茎禾草以细长的根状茎越冬,葱类、山丹以球状的鳞茎越冬,等等。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植物完全死亡,靠种子越冬,不 过它们在荒漠性不强的草原上通常不占主要地位。如果说冬季的严寒造就了草的越冬本领,那么气候的干旱则

23、使草能在草原上占据优势。一些针叶树也可以耐受严 寒,如云杉、冷杉、落叶松等,它们构成了西伯利亚广阔的森林。但是庞大的身躯使得它们再怎么想办法节约用水,也 还是不可避免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草原这样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乔木难以生存,灌木通常也很少(荒漠草原例外);在森林中屈居第三位的草于是取而代之,成为霸主。不过,今天广阔的欧亚草原 实际上只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可谓是相当年轻的植被。两千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末,气温普遍比今天高,气候也普遍比今天湿润,欧亚大陆中部在当时还是森林,许多在今天只能 见于长江以南的亚热带树种,当时都能在那里茂盛地生长。但是在早第三纪结束,晚第三纪 开始时,地球 “变脸”

24、了, 这片地区的气候逐渐由暖湿向冷干发展,森林也就不得不节节败退,最终撤离。青藏高原的隆起,更是加剧了这个过程。到五百万年前的晚第三纪,欧亚草原和其他地区的草原均已大 为扩 展,由此使哺乳 动物中的偶蹄类也广为扩散、分化,一举成为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型之一。进入第四纪,全球气候更趋干冷,于是在草原的中部又出现了荒漠,最 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欧 亚草原带东部随经度从草甸草原经干草原、荒漠草原逐渐变 化到荒漠的地带性景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冬季的茫茫大雪和刺骨寒风,以及总是干燥得令人郁闷的空气,造就了夏季草原绚烂而短 暂的美景。草原,就是这样的一个残酷和美丽完美结合的世界。(选自青年文摘)9. 本文说明对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0.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11.第二段中“一般来说,一年的前四个月几乎都是白茫茫一片,要到四月下旬积雪才渐渐融化。 ”中的“一般来说” “几乎”具有怎样的说明效果?12. 结合本文分析,草原上一年大部分时间都不是绿色的原因是什么?课后收获、质疑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