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233583 上传时间:2019-05-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建设生态文明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关键词: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防止污染、低碳生活一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人已经从原始社会步入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现代文明已日渐发达,城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放眼望去,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耸立云端;各种家电、家具、健身器材等等一应俱全;批发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可见,人类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

2、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各种环境问题也纷至沓来。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严重污染。据统计有 17 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 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 2.5 万人。再如 19831984 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 100 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 年,非洲大陆 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 3500 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 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 227 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

3、逐年锐减,洞庭湖 1825 年面积约 6000 平方公里,1949 年减少到 4360 平方公里,到 1998 年长江 “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 2653 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 200 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 “罗布泊 “,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此外,森林面积也在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经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林都”伊春,林场可才成熟蓄积量下降了约 98%。整个大小兴安岭可采成熟蓄

4、积量也只剩下不足 10%。大气污染严重,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到了国土面积的 3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 70 亿吨。许多生物也濒临灭绝,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 6500 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 1000 倍,大约每天有 100 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 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 3800 多种中已有 110 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 600 多种动物和 25000 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而且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升高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继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冰 川 消 融 , 海 平 面 将 升 高 , 引 起 海 岸 滩 涂 湿 地 、 红 树 林

5、和 珊 瑚 礁 等 生 态群 丧 失 , 海 岸 侵蚀 ,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报告预测,至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1至64摄氏度,海平面上升18至59厘米,纽约、孟买和上海都有可能被淹没。如果气温上升15摄氏度以上,全球20%至3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如上升3.5摄氏度以上,40%至70%的物种将面临灭绝。全球变暖将导致气候灾难更频繁、更猛烈,未来水世界场景和干旱缺水的困局会同时出现。看着这些沉痛的数字,我们不禁深思,环境的破坏让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类正饱尝着无节制地向自然开战和索取而造成的

6、恶果。而这远远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只是一次小小的地壳运动或是全球温度上升几摄氏度都能导致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甚至失去生命。而这远远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自然界以这种方式向我们控诉着我们的恶行,同时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人永远是自然界有机组成的一部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同时也在唤醒我们对于环境的重视。 1二、什么是生态文明 我们再也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对环境的破坏,对资源的快速消耗。现在建设生态文明已经迫在眉睫。生态文明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和

7、改善生态环境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共存共荣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超越了敬畏自然、反思了征服自然,最终走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性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区别于生态文化。广义的文化概念:凡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事物,均可称为文化,文通纹。所以文化即“人化”。分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类。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思想意识。文化是中性概念,故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优秀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区别。文明是褒义概念,指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获得的成果和社会整体进步状态。其逻辑关系:文化包含文明,是文化中进步的内容。所以,敬畏自然、征服自然都属于生态文化,但不是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表现为三个

8、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维护生态平衡观念的持续增强,二是保护生态环境行为的高度自觉,三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不断完善。即生态文明意识。这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理念,包括正确的生态心理、生态观念、生态道德、生态哲学等,它主要体现为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生态文明制度。这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制定并保证实施的制度体系,包括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配套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技术规定、技术标准等,它体现国家对公民、法人依法保护生态环境的强制性要求。生态文明行为:这是人们在生产、生活和交往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包括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降耗、绿

9、色GDP核算、植树种草、节约型消费,以及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教育、宣传、管理等,它体现了人们在生态文明观念指导下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为和能力、素质的提高。 2建设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之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自觉确立人、经济、社会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设计人口增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相协调的制度体系,指导人们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一致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是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者有机统一。保护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题者应有之意,但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建设生态文明的外延相对宽一些,涵盖生态文明意识、制度和行为三

10、个层面的内容,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属操作层面的生态文明行为,表现为尽力使生态环境不受损害,或尽可能地恢复已经损害的生态环境,它在逻辑上下属于建设生态文明范畴。当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设计和思想教育宣传也是其内容,但不是主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则更多的是要求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制度和生态文明行为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和综合创新,比生态环境被动性保护更具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和践行要求。 2三、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是事关未来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作为国家,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循环经

11、济和低碳经济,加快治理污染、实施生态工程,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下面将分条阐述。 1(1)绿色经济 绿 色 经 济 是 以 效 率 、 和 谐 、 持 续 为 发 展 目 标 , 以 生 态 农 业 、 循 环 工 业 和 持 续 服 务产 业 为 基 本 内 容 的 经 济 结 构 、 增 长 方 式 和 社 会 形 态 。 绿 色 经 济 一 种 全 新 的 三 位 一 体 思想 理 论 和 发 展 体 系 。 其 中 包 括 “效 率 、

12、 和 谐 、 持 续 ”三 位 一 体 的 目 标 体 系 , “生 态 农 业 、 循环 工 业 、 持 续 服 务 产 业 ”三 位 一 体 的 结 构 体 系 , “绿 色 经 济 、 绿 色 新 政 、 绿 色 社 会 ”三 位一 体 的 发 展 体 系 。 发 展 绿 色 经 济 就 是 农 业 、 工 业 、 服 务 业 绿 色 化 。 考虑自然对发展的承受程度,大力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2) 循 环 经 济循 环 经 济 就 是 节 约 资 源 , 发 展 循 环 经 济 就 是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

13、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要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废物、最小排放环境污染物、对人和低危害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体系、人文生态和社会消费之间,通过产业链、物流网,大力发展并形成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源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 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这就要求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

14、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具体措施是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构建低碳经济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低碳体制。做到了这些,不仅能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而且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另外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4(3)低碳经济呼吁低碳生活建设生态文明,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应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15、社会和创造新型国家的哩念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减少个人碳足迹,在生活中培养低碳的生活方式,这不仅是当前社会的潮流,更是个人社会责任的体现。低碳生活指得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水节电,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1、交通篇如果去8公里以外的地方,乘坐轨道交通可比乘汽车减少1700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开车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也可让驾驶变得更为“绿色”。避免冷车启动时间,尽量避免突然加速、选择合适档位、定期更换机油、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购买低价格、低油耗、低污染,同时安全系数不断提高的小排量车。多步行或骑自

16、行车,乘坐轻轨或地铁。网上购物减少交通出行。洗同一辆车,用桶乘水擦洗只是用水龙头冲洗用水量的1/8。 2、办公篇多用电子邮件、MSN、 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在午餐休息时和下班后关闭电脑和显示器,这样做除省电外还可以将这些电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1/3。办公室里种植一些净化空气的植物。我们每天收到的商家的广告宣传单,不要将它们丢进垃圾桶,应充分的利用它们,例如可以用它们做成小的装 饰品,既环保又不失时尚。因为商家为了节约成本,很少商家会使用再生纸印制 宣传单。3、旅游篇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扭转奢华之风,强化方便、舒适的

17、功能性,提升文化的品牌性;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及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低碳消耗,最终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 4、坚持小习惯少搭乘1次电梯,就减少0、218千克的碳排放量;少开冷气1小时,就减少0、621千克的碳排放量;少吹电扇1小时,就减少0、045千克的碳排放量;少看电视1小时,就减少0、096千克的碳排放量;少用电灯泡1小时,就减少0、041千克的碳排放量;少开车1千米,就减少0、22千克的碳排放量;少吃1次快餐,就减少0、48千克的碳排放量;少烧1千克的纸钱,就减少1、46千克的碳排放量;少丢1千克垃圾就减少2、06千克的碳排放量;少吃1千克的牛肉,就减少1

18、3千克的碳排放量;省一度电,就减少0。638千克的碳排放量;省一吨水,就减少0、194千克的碳排放量省一度天然气,就减少2、1千克的碳排放量;如果一天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可以每天减少21、173千克的碳排放量。如果全中国每一人每天都能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减少29642200000千克的碳排放量;如果全世界每一人每一天都能做到每一项,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减少1058650000000千克的碳排放量。 4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它有助于唤醒全人类的生态忧患意识,认清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持之以恒地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尽最大可能地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的进程。党的十七大在建设生态文明上的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不断拓展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明确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必将指引中国实现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3参考文献: 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第三章第三节 1于伟民建设生态文明的外延 2, 孔燕 建设生态文明 从理论到实践前言 3形势与政策第八讲低碳经济 全球关注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