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赏识教育事实上,在上“社会学概论”这门课以前,我并不知道周宏是何许人也,更没有听说过现在风行的赏识教育是何物。但是,就在老师在放了有关赏识教育的视频之后,我却为周宏所折服。一个普通的父亲,用其 20 年的生命探索出的赏识教育,不仅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留美博士生,而且改变了成千上万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国内外近千家媒体争相报道他创造的教育契机。他被誉为“赏识老爸” ,他创立的赏识教育被称为“中国家庭教育第一品牌” 。那么,什么事赏识教育呢?要理解赏识教育,我们可以从“赏识”入手。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赏识”的解释为: 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赏识的意思就相当于“欣赏并赞扬”
2、 。 从师生双方关系的角度来看,赏识教育即是指教育者在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发现受教育者身上的闪光点 ,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轻松、和谐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赏识教育是符合人本主义教学观的一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 它的实施既有原则性又有弹性 ,不仅对不同学生用法不同,不同个性特点的老师的具体使用方法也可有自己的独特性。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在古希腊,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性格内向孤僻,但是擅长雕刻。一次他用象牙雕刻了他梦中情人的美女雕像,并爱上了这尊雕像
3、,每日倾注感情。有一天,这尊雕像似乎被国王的诚意打动了,变成了真人 ,并成为了他的妻子。而这正是后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原型。 后来,公元 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了一个班级,他们开玩笑般得给了老师一个名单,并告诉老师:这些学生是最有潜力的。而等他们数月之后再次被邀请来到这个班级时,意外得发现,班上性格最为开朗、成绩最佳、与老师关系最好的居然就是名单上的几个同学。 原来,这老师相信了心理学家们的话,便开始对这几个学生刮目相看,认真对待 ,不断发现他们的有点予以肯定, 而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候也没有向往常那样严厉批评。这正与赏识教育的提法不谋而合。结果,这几个学生感到自己备受关
4、爱和包容,便真的积极进取起来,故而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人的行为有应答性行为和反应性行为两种。前者包括生而就有的无条件反应以及巴普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应,比如婴儿接触到母亲的乳房时就会有吸吮行为,狗在多次看到食物时都听到铃声,后来一听到铃声就会流口水;后者则可以理解为人类后天形成的某种习惯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这种习惯性行为是由于强化作用的结果,人的学习是否成立关键在于强化。在斯金纳看来,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成功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强化过程的技术。他说: “只要我们安排好一种被称为强化的特殊形式
5、的后果,我们的技术就会容许我们几乎随意地塑造一个有机体的行为” 。 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达,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很好的强化 ,他可以增加学生再次做这种受夸奖的行为的几率,而且 ,数次以后,这种强化可以被学生内化,到时候不需要老师夸奖,学生也会很自觉得那么做了。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和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内心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弱化的本能或冲动, 称为基本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需要。另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包括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越是高级的需要,
6、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斯洛强调,人的低层次需要没有得到基本满足, 就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学生在学校的知识学习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行为。但是,学生基本需要并不一定得到了满足,所以专心学习的动力并不一定充足。赏识教育的方法则可以使得学生的爱与归属需求和尊重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心身健康发展, 从而能产生认知需求来好好学习。周弘的理想是:让赏识理念走进中国每一个家庭,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企业和团队。让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都掌握赏识教育的方法,学做最杰出的父母和老师、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和学生。科学的成才观,不是以牺牲孩子的童年为代价,而是给孩子一个更加美好、充实和难
7、忘的童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农民希望庄稼快快成长的心情和家长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样,但做法却截然不同: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未埋怨庄稼,相反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孩子学习不行时,家长却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责,很少反思自己的过错!也许这正是许多家庭问题产生的源泉。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逐步形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而抱怨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孩子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孩子”的意念中沉沦。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坏孩子越来越坏。由衷的希望以周宏为代表的赏识教育能够走的更远,惠及更多的孩子,培养出更多的人才!